寂静的春天读书笔记 12、读书要寂静

12、读书要寂静

读书是人的精神生活,却往往经不住世俗的红尘生活的引诱,就如同入山求仙者,往往就在对凡俗婚恋的一念间而前功尽弃,永隔仙禄。因此,历来的读书人都倡导一个“静”字,告诫后人“学须静也”,“非淡泊无以明志”。古人说“开卷随处净土”、“静心莫如读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得便是慧了”。明代诗人于谦诗曰:“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他就是一位清静无为好读书的实践者。传说古希腊的哲学家奥基尼斯一生都在木桶里晒着太阳读书和思索。甚至有一次希腊帝王亚历山大来问他:“老先生,我可以帮助你什么吗?”他却连头也没抬一抬,只冷冷地说:“站开些,别遮住我的太阳。”奥基尼斯躲进了木桶,似乎就是怕这世俗的纠缠引诱,而用木桶来隔绝庸常生活。表面看来的怯懦和抵抗无奈下的避世,而实在有着大智大勇,就在世俗的包围之中划出了自己的天地、一块精神生活的领域,比之那些入山结茅霁,勇敢而高明了许多。当今的人们焦思苦虑地寻找精神的家园,希望成为思想王国里的至上至尊的时候,奥基尼斯的木桶实在是不错的通道,正像“外王而内圣”者,在外在自我的约束中,蕴藏的是心灵的自由和解放。奥基尼斯的“放开些,别遮住我的太阳”却充溢着彻骨的欢乐和读书人的傲岸!面对一代显赫帝王和权势,却敢于与之抗衡,至于物质金钱更是挥之如轻尘,因此就更令人觉得这位木桶的读书人的难能而可贵。那一道“太阳”,在他心目中其实就是真理之光,独立思考之光。古希腊多哲人,哲学派别林立,而中国古代的读书人的最高境界是仕宦,其区别就在这里。人的精神世界是一块富丽的国土,只有独立为王才有人的灵魂的尊严,才能拥有这一片“绿地”。尤其现代工业文明的迅疾侵占和商品大潮无孔不入的冲击下,许多灵魂的堤岸崩裂而令清醒者发出呼救之声,奥基尼斯一生都在木桶里的读书人无疑给读书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特别是在当前读书风气渐盛之时,如何拒绝外在的诱惑,不将读书当成装饰,不功利,而是让读书成为尊严高贵的生活,这位古希腊的木桶里的读书人无疑是开辟了在一条通往灵魂的绿草地的通道。的确,书籍是思想上的镇静剂。回想起少儿时兄长将我关在阁楼里读书;“动乱年代”我逃避喧哗的场合钻进书图书馆里读书,躲在学校广播台的陋室里读书;工作后,就像武侠小说里常用的那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一样,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不时的跟随大众潮流,热闹一番,不得已的事情常有,只好睡觉之前读上一会儿书,上厕所小瞅一下书;听报告的时候如果遇到台上唾沫四溅,自己却困不当忍,就从包里拿出《唐诗宋词》,与太白共醉、同清照同伤;或手捧《毛泽东诗词选》看“漫江碧透,层林尽染……”如此的读书生活,诸多妙趣美味,对照如今人们热衷于出入名目繁多的娱乐场合,对于书籍要么不屑一顾,要么无暇静读的现象。我深深感觉到“孤独让我如此美丽!”在众生喧哗中要能独守一方净土,寂静地读书是一种享受、快乐和幸福!回想起1997年7月我毅然地从《党政干部论坛》杂志社社长的岗位上退返到党建教研部搞教学的那些年,因为有书的陪伴——读书、教书、写书的日子,象身为潍坊知府的郑板桥叹息的那样:“酒阑烛跋,漏寒风起,多少雄心退”,倒是越来越安静,一卷卷书(包括自己写的八本专著)像一条条的小溪,从四面八方汇聚在一起,在我的心田形成了一片浩如烟海的湖泊,那湖水便越来越深邃浩渺,同时湖面会显得越来越平静宽阔,清清楚楚地把世界一切虚伪的、真实的影子折射在其中;阵阵轻风掠走了虚名浮利,盈盈湖水沉淀了精神宝藏;有了这方湖水,我才能真正理解“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之内涵;我才能深感只有安于“寂静”,读书有趣,教书有味,写书有乐!就是这样,在我的读书生活中悟出了读书要寂静的道理和得出“三静”的读书方法:

寂静的春天读书笔记 12、读书要寂静

一是要静心读书。读书需要心静。心静如水,是一种读书的境界。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一册美妙的书是一桩秘密,只应在静寂的心头细细的体会。”我也认为,读书须心静,静则能读书,静则能沉潜书的世界,静则能享受读书的快乐。尤其是处于这样一个浮藻的年代,喧嚣的车水马龙、繁重的生活负担、永无休止的应酬,世风日下的现状,让生活在闹市的人们感到了疲惫和厌倦。人们根本无法脱离滚滚红尘,就好像一个人怎么样拼命地捋着自己的头发也没法子离开地球一样。而置身于尘世中,就根本没有办法摆脱物质引诱的灯红酒绿,名缰利索的万般纠缠,门庭若市的辛苦忙累。于是乎,就不得不用生命去周旋。现代文明这把双刃剑带来的无休无止的舞蹈,人们就不得不用只有惟一一次的人生去追逐那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财富、权力、成功等等,变成了皮鞭下的陀螺,无法静止,变成了水面上的浮萍,无法沉潜,变成了没有铁铧的犁子无法去进行深刻一点的耕耘。往往在这个时候,我想到了读书,读文字之书,纸介之书,去进行这种最古老的人类心智的运动,时间会在慢慢地无声无息地滑走。没有了尘世带给它的杂音,也没有社会强加于它的负载,我的心不再忙促,也不再沉重。它变得很单纯,只负责向一个生命提供源动,于是,它当然也就变得轻松,也就变得沉静。而只有沉静下来的心灵才能给生命以深刻。这时,就会感到读书之味“如鱼在水,冷暖自知”。这样的书不在心中沉静时捧读,似乎不在静静的时候静静的读,便是对此书的大不敬。所以,我劝告那些烦躁不安,而对读书有兴趣的人们,不妨静下心来,去掉心中杂念,趁着有点时间、有点空闲的机会,还可以随着兴趣,多看点书,拓宽视野,增进才识,有利无害。当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往往使人倍感压抑,总爱思考着许多虚无缥缈的东西。生活本身就是或阴暗或绚丽的组合风景,在前行的漫漫路途中,总会有沟壑拦住我们的去路,使心困顿、无法排遣。这时候,不如远离喧嚣,远离浮躁,安于静水,走近书架,挑一本适合自己的好书,将自己放到书里去,不为作学问,只为籍此一种方式来寻求心灵上的自我平衡、自我解脱,在书本中寻求快乐,放松自己。记得有次心情特别低落,我临窗坐看一叠新到的《中国剪报》,从头看到尾,只字不漏,一篇篇小文章不仅文辞优美,而且意味隽永,使我体会到一种解脱的轻松,在书中领略了那么多悲欢人生,使我在茫茫的人海寻找到自己,避免灵魂的迷失,此时还有什么怨艾?我一会儿站在窗前,一会儿又站在房门前的平台上,再看灯火阑珊,心情已大大不同。这时我才真正感觉到:超脱是生活的真意、悠然是生命的真谛。心不受外物的引导,就会自然的静寂。静寂就不受骚扰,没有骚扰就清静。静就能虚,虚就能明,明就能灵,灵虚就不糊涂,必然是一副湛然而神圣圆通的样子。静就没有欲望,没有欲望就能刚,刚就能强,强就能直,直就能勇,刚强直勇,就会是一副盛大的样子,使人不可抵御。所以要想得到大智大慧,大彻大悟,必须从主静做起,既然想做到浩然之气磅礴,正气冲天,也必须自主静着手。主静,是贤哲士人君子的脱俗入圣的入门要诀,是英雄豪杰立德立业的主要功课,也是人生中一门上乘的修养艺术。静能养生,静能生慧,静中开悟,静中明道,静能通神化。因此,我向来渴求每日能心静读上一两个钟头的好书,以迎风立头,举目怡然。

二是要静夜读书。静夜读书让人沉静、深刻。我在学生时代,每当我读到那些绝美的诗句,就想到古人用这寥然几字营造出的丽人、夜色、书卷、暗香,那惹人遐思撩人欲醉的绝美情境,梦幻般地看到的情景:那恍若隔世的才子和怀抱着穿一生红袖添一世香的如珠如玉理想的佳人终成眷属,红袖飘然中将玉臂伸出竹窗任那方绣帕在微风中飘然飞荡感受着和煦的春光,或者月华初上红袖立梧桐影中在微凉的秋风中衣袂飘然,看看天色渐晚屋内已燃起了红烛,幽幽的在夜色中飘摇闪亮,红袖拂去了琴台上的香尘,轻轻地拿过琵琶纤纤玉指不经意地拨过那几根弦,流水般的叮咚声溢了出来,而后红袖单手支着腮看着才子读书就感到给本来读书的那种枯燥无味劳神伤脑的寒窗之苦带来了不尽的韵味和温馨。我就觉得这种红袖添香带来的愉悦纵是用醉生梦死来形容也不为过了,感叹 “红袖添香”这一个古老而美丽的话题,难怪让那些有书缘之人如醉如痴羡煞慕煞在静谧的夜里会一回回梦见书中那些艳丽凄婉的女子从历史深处的某条胡同里露出的一截红袖,会听到从某座幽暗的庭院里弹响的幽怨琵琶。但鲁迅深夜读书是另外一种风景。鲁迅的脑子是“万有文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除了他有非凡的记忆力之外,就是他的勇于学习,好学不倦,以及十分注意读书方法。他的工作时间总是在深夜。有一天,差不多是深秋,天快暗了,他还在那里拿着笔写不完地写啊写啊!夫人许广平打算劝他休息一下,双手放在他的肩上,那晓得他却满脸的不高兴。本来,许广平那时是很孩子气,满心好意,遇到这么一来,真感觉到气也透不过来地难过。稍后,他给夫人解释:“写开东西的时候,什么旁的事情是顾不到的,这时最好不理他,甚至吃饭也是多余的事。”我在参加工作后也总是感觉到静谧的夜晚比尘嚣的白昼好。自以为白天属于大家,夜晚属于自己。唯有夜晚,在黑幕合上帷帘、一盏明亮的灯光下,才能将现代人的紧张暂时撇一旁,把白天里紧闭的心幔轻轻拉开,让丝丝清风吹去沉沉的心事,感受夜晚的宁静与快乐,自在与轻松,温馨与惬意。夜晚的滋润,使我在宁静中回味白天、审视白天、总结白天,留给人们对人生、社会、生活的难以忘怀的感动和意想不到的感悟。夜晚总是以其独特的风景和韵味,给人承受孤独的力量,拂去红尘的浮躁,拆除心灵的樊篱,找回那些健康的生命状态所必需的好心情;也只有在月朗星稀的夜晚,轻风抚摸着大地,一切都安适地睡着,一切都归于平静。记得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那缺电的农村工作时,不知有多少个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时候,点着静谧的煤油灯,一手端着白开水,一手一卷心爱的图书,或毛泽东的诗词和选集、或马列著作和政论文章,或古代经典、现代小说等,轻轻掀开书页,默念着那些口齿流香的文字。每当这个时候,与书同醉、与墨同香,便将一天的疲劳倦意消尽,一切世俗都屏蔽在了心灵之外,把自己的身心舒展在墨海书香之中,“神游天极、心系八荒”,感受着书文中的喜怒哀乐,游走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着历史星空流失的人和事;有时我望着星儿,同她一起闪烁着疲惫的双眼。漫长的一天过去了,我决定在这最后时刻去寻找一天中最后的快乐。我随手拿来一本唐诗三百首,翻到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正当我还沉醉于这美妙的意境之时,走出了一位身着长袖青衣,手持醇酒的老者,难道是诗仙太白?“正是!”他回答道。只见他飘然而来,颇带几分仙者风范。我定了定神问道:“为何诗人的月亮都是‘明’的,如今的月亮在这高楼林立的城市中难有‘一席之地’?她的光芒似乎被尘埃与喧闹所搅和,难见明月啊!”太白微微笑道:“真高兴,在世俗的洪流中有人渴望明月。其实明月不早已在你心中扎根了吗?”随着几声潇洒的笑,他痛快地饮尽杯中酒,轻轻地随风飘远。我愣住了,若有所悟。不觉间,时间也随着月亮的脚步慢慢爬行了好久,好久。昏暗的灯光下,我的心却十分明亮。读书就好像一次次与无数颗心的碰撞,擦出知识与思想的火花;读书时就好像有一泓又一泓清泉荡涤在我的心头,洗去尘埃;读书又好像是与无数个“精灵”在共舞,我们共同舞出一片绚烂的天空。在那时一天忙到晚,只有在月亮洒下她柔和的光芒,轻轻地铺在我的卧室兼办公室的窗台,一叠常新的书刊报前,才属于消闲阅览、习作撰写……在勤恳于本、钻研于业务、贡献于社会的工作之后的夜晚,卸掉拿腔拿调的社会角色的戏装,最真的人生才得以复苏,那如压抑天空般的心境才在温馨恬静的家中放晴。久而久之,我就养成了静夜读书与写作的习惯。

三是要耐得住寂寞。“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些名言,说的都是读书学习,要耐得住寂寞,肯下苦工夫,不能浅尝辄止的道理。汪曾祺先生的书《沈从文的寂寞》,文中说,寂寞是一种境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总是那么安安静静的,边城是这样,长河是这样。汪先生言,从某个意义上,可说寂寞造就了沈从文,他的四十本小说,是在寂寞中完成的,他所希望的读者也是“在多种事业里低头努力,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安于寂寞是一种美德。寂寞的人是充实的。如今有些人耐不住寂寞,读了书,喜欢互相讨论。虽然说,互相讨论能构建起一种兴趣场和信息场,单独的感受流通起来往往能够增殖。但是总的说来,阅读是个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灵去默默感应,很多最重要的感受无法诉诸言表。阅读的程序主要由自己的生命线索来缩接,而细若游丝的生命线索是要小心翼翼地抽理和维护的。这一切,都有可能被热闹所毁损。特别是在年轻人间高谈阔论易生意气,而一有意气就会坠入片面,肤浅变得更加肤浅。就像看完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一个善于吸收的观众,总喜欢独个儿静静地走一会,慢慢体味着一个个镜头、一句句台词,咀嚼着艺术家埋藏其间的良苦用心。而不会像有些青年那样,还没有出电影院的门就热烈谈论开来了。在很多情况下,那种竞争式的谈论很可能是一种耗散,面对越是精雅深致的作品越可能是这样。我认为,喧嚣尘世,寂寞难寻。在众生喧哗中要能独守一方寂寞,静坐在时间的一隅,寂寞地翻动书页,让身心沐浴书香,让灵魂接受洗礼,于寂寞中独守学习的欣悦,任窗外浮华起起落落,我自岿然不动;在流行春夏秋冬的时风中,要能守住内心的一个小小的世界,气定神闲,执守着“我心归处是故乡”,在心灵的故乡放牧思想……这时,自己灵魂的家,形而上的家,就在暗楼、陋室、书房。一头钻进去,“像古代的隐士和老僧,在石窟和禅房中吞吐着一个精神道场”:吮吸着人类群体才智结晶成的生命芳香,享受着“烟霞明灭或可睹”的福地洞天。所以,我主张读书应立足于个人寂静,耐得住寂寞。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66851/55374298615.html

更多阅读

胜女的春天 郑爽即将要拍的电视剧

芊芊大号林梅芊,父亲和母亲的姓后面加一个芊字而成,芊字的中文意思是草木茂盛。芊芊注定是个胜女,因为她天生就是不服输的性子,骨子里有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壮志雄心。当我得知她的月薪抵过我一年的工资时,除了为她高兴并为我是她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精彩语句摘录 寂静的春天精彩摘录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精彩语句摘录摘录/宗芷伊一、《从“暴发户”到西藏行走》从出生、童年、少年到离开家乡来到北京,从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成为一个被大家认识的人,取得了一点点的成绩,是一种外在的行走;于内在,我从一个孤僻、自卑

寂静的春天在线阅读 《寂静的春天》

     《寂静的春天》1962年在美国问世到今年整50年,在这50年中它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发行,我国于1972—1977年间陆续将它译成中文。蕾切尔·卡逊的思想已经不限于她的本国美国,《寂静的春天》已深刻地影响到全世界。  这是一本具有

寂静的春天经典语句 寂静的春天不寂静

今年是美国科普作家雷切尔·卡逊(RachelCarson)诞辰100周年纪念,她撰写的《寂静的春天》(SilentSpring)被公认为是西方现代环保运动的开山之作,她本人也被公众誉为“环保运动之母”。但也有不少人认为她间接造成了6000万人的死亡,是人类历

声明:《寂静的春天读书笔记 12、读书要寂静》为网友双面男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