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 生物学 教育学 社会学 全面发展 社会适应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7(b)-0197-01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社会适应能力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是否具有社会适应的能力成为判断一个人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这里所说的社会适应能力不仅是指一个人的专业技能是否适应社会需求,还包括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心理适应能力。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多,大学生就业市场日益饱和,体育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愈加严峻。与非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相比,体育院校的毕业生并未因我国体育市场经济的空前发展,特别是北京奥运会带动体育相关产业兴旺而创造的新增岗位,而轻松择业,反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困境。据统计,2006年体育类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仅为40%,而每年此类毕业生的就业率差不多以20%至30%的速度下降,体育生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体育系毕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除了就业市场饱和,就业面偏窄等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较低。
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最有效的方法。
综合来说,体育主要包括了生物学、教育学、社会学三方面的功能。体育的生物学功能,主要指身体机能,强调体质健康和运动能力,这是体育功能的主体和根本;体育的教育功能主要指思想道德,指体育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社会道德方面所具有的功能;体育的社会学功能主要指心理和人际关系,指体育在加强人的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的功能。
从人类教育的出现,课程就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而不断革新,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离不开课程。因此,体育系课程体系的构建对于体育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不同的时代对于课程的理解有所不同,如美国大教育家杜威认为课程就是经验,因此他重视学生实践活动的培养;英国教育家柏拉图认为课程是知识,所以他注重老师的传授。在当今,课程不仅是经验还是能力。对体育教育专业现行课程体系进行分析,其存在问题有:重复陈旧的课程门数过多,课程过于求同,专业课比例偏大。必修课过多,选修课过少;整个课程体系的结构不尽合理,因此,不符合现代体育教育的规律,难以达到时代的需求。课程内容陈旧,信息化不足;课堂教学,轻活动课程;重视显性课程而忽视隐性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专业术科类课程;轻视专业学科课程,忽视健康教育类课程。教学中存在重技术、技能掌握,轻素质教育与身心全面发展的倾向。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上,从“素质教育”、“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要求出发,课程结构需要合理优化。竞技体育内容过多,而适应全民健身与具有地域性、地方性的民俗体育内容不足,学生知识与能力结构同社会需求不甚吻合。课程体系所涵盖的内容面窄且较为单一,与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最新成果联系不够紧密,课程设置过于死板,缺乏弹性,没有为学科的最新进展留有位置。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课程着重锻炼学生的体质健康和运动能力,学生的身体机能得到了提高,但却未能达到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要求。
目前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比较单一,学生的专业只局限在一个体育项目上,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应建立主项与副项相结合的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钻研一个主项的同时发展感兴趣的副项作为辅助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各项学习中的融会贯通,也为日后适应社会需求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学校在设置专业时应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考虑,当今社会对一些新鲜、特殊的体育项目的需求市场很大,学校在设置专业时应把握社会需求信息,及时发现需求热点,多方开拓学生培养方向,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应积极开发适合全民健身及具有地域性、地方性的民俗体育内容,发掘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适应新时代市场需要的新变革,新契机。
一直到现在我国大学体育的定位主要还停留在以生物学功能为主要内容的模式上,这种模式忽视了体育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学功能,使得许多大学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在进入社会,面对工作时显得手足无措,常常成为别人口中形容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大学体育应当按照适合学生职业生涯的目标进行规划。新时期大学体育的作用,除了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能力的基本功能外,更加需要注重体育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学功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遵守规则、直面逆境、增强自信等良好品质的养成,体育的这些特质也是大学任何其他课程不能比拟的。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虽然存在不少优点,但同时存在身体素质下降、敬业奉献精神不足、社会责任感和诚信观念淡薄、团队合作意识不强、艰苦奋斗意志薄弱的现象。大学体育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格方面有独特作用,可以有效的弥补当代大学生在职业精神与职业能力与社会要求的差距。培养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体育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突出表现。
健全人格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式,所谓健全人格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和谐统一。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体育系毕业生常常给人一种逞勇好斗的印象,一部分是由于他们强健的体魄,另一部分原因则是缺乏合作意识。在体育项目中大部分都是竞技运动。在竞技体育运动中应加强集体合作竞争意识的培养,多组织集体性活动,大型集体竞赛,让学生从多种角色的扮演中得到全面的心理能力,建立健全的人格模式。
体育院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大学生形成有崇高精神追求和远大生活目标的人。但是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远大的目标一时没有办法实现,比如大学毕业生不少只能在小学甚至幼儿园中工作,还有不少在偏远地区服务。面对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许多学生在学习中产生颓废、厌学的情绪。学校应把心理健康教育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也注重学生情感、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在注重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同时,应培养大学生受挫折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自我心理调节方法。应建立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探讨有利于学生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教学氛围,提高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转变学生的陈旧“精英教育”观念,建立新型的“大众教育”观,让学生适应当前社会高等教育普遍的社会状况,调整好心态,准备为国家的基础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重视学生的生存意识锻炼,组织开展野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开阔视野;体育院系应结合“阳光体育工程”开设“大学生休闲体育广场”,把“快乐体育”、“体验体育”引入到教育教学中来,让学生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真正培养出具备健全人格的一专多能的体育专业人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培养多功能复合型人才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只有具备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只有具备了优秀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调整和改善教育目标,以使青年一代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不局限于培养学生成为生存于社会中的人,它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获得了自我实现的、具备能够缔造美好社会的能动作用的人;一个真正的、具有自我革新的、自律的人。新世纪要求当代大学生更具有竞争意识、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和效率意识,具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素质,加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多种专业素养,培养大学生的人格自我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把专业教育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正确引导,使其成为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复合型体育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