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名野豌豆壳二孢叶斑病症状几种壳二孢主要引致叶部病斑,使叶片干枯脱落,也可为害荚果和种子,由豆类壳二孢引起的叶斑为黑褐色,荚上病斑黑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0.5-2毫米。豌豆壳二孢引致的叶斑和荚上的病斑为淡褐色,近圆形。灰斑壳二孢引致的病斑较大,直径2-6毫米,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紫褐色。野豌豆壳二孢引致的病斑褐色,不论哪种病源,后期均在病斑上产生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小豆壳二孢引起的轮纹病,其轮纹是由分生孢子器排列而成。病原菌1.豌豆壳二孢(Ascochyta pisi Lib) 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壁膜质,淡褐色,直径75-225微米(另有文献为100-180微米),聚生于病斑中部或呈同心轮纹排列。器孢子椭圆形或卵形,双细胞,无色,大小10-18×3.5-5微米。2.豆类壳二孢(Ascochyta pinodes(Berk.et Blox.)Jones)。分生孢子器散生,球形至扁球形,器壁褐色,直径80-144微米。器孢子长椭圆形至圆柱形,单细胞或双细胞,无色透明,正直或微弯,两端钝圆,分隔处无或有缢缩,大小10-16微米×4.5微米(平均12.3微米×4.5微米)。寄主范围-病害图片发生规律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在病株残体上越冬。遇雨潮湿时,分生孢子由分生孢子器孔口大量溢出,并借风雨传播。种子可以带菌,病菌能侵入种子内部的子叶,或附在种皮上,并能存活较长时间,一般在种子内部可存活4-5年,豌豆壳二孢在冬箭舌豌豆种子内可存活7年。冬箭舌豌豆带菌率为1-16%。病菌在各种常用的真菌培养基上都能生长,但培养基内加入寄主鲜豆荚或茎的浸液时,产孢更丰富。孢子在14-32℃下均可萌发,但在20-22℃之间萌芽较快。阴湿天气有利于此病的发生。分布与危害此病是一种分布很广的病害,但各地发病情况不同,病源或受害寄生种类也不同,如在甘肃榆中地区春箭舌豌豆(救荒野豌豆)和冬箭舌豌豆(长柔毛野豌豆)是由豆类壳二孢引起的,且为害较重。而在吉林上述两种植物上引起叶斑病的不仅有豆类壳二孢,还有豌豆壳二孢(Ascochyta pisi),前者引起的病斑颜色较深,称深色褐斑病,后者引起的颜色较淡,称淡色褐斑病。在陕西春箭舌豌豆上发生的轮纹病是由小豆壳二孢(A.phaseolorum)引起的。而在台湾省为灰斑壳二孢,(A.punctata)。在四川省的广布野豌豆(V.cracca)上有野豌豆壳二孢引致的褐斑病,在内蒙古则是山野豌豆(V.amoena)上有灰斑壳二孢引致的褐斑病。防治方法1.建立无病留种地,选育无病种子。2.严格检疫,并尽可能控制自处地特别是病区引种调种。3.播种前用福美双等药剂处理种子,减轻田间发病。4.刈割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也可起到减轻发病的作用。以上就是网友分享的关于"野豌豆壳二孢叶斑病"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爱华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