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香祷祝 佛教 馨香祷祝

佛的经典  弘扬佛法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3大宗教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讲佛教是宗教只是1种通俗的权宜方便说而已,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依然深深的影响着世界上的很多人。但同时,佛教对人文社会也有着优良的影响。佛的定义  “佛”是无量诸佛的通义,是广义的。我试将“佛”的定义如下:“佛”是1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让我重复一遍:“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这里请注意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是要凭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脱。佛不能使我们上天堂,或判我们入地狱。要为“佛”下1个定义,委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简单说,佛就是“觉者”,“1个觉悟的人”,“觉者”由梵语音译为浮屠,佛陀等,佛是佛陀的简称。  也许更明确一点,应该说佛是1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

  还有1个简明扼要的定义,普遍地为一般人所接受,就是说:佛是1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换句话说,佛就是1个自己已经觉悟了,而且进1步帮助其他的人也能够觉悟,而这种自觉(觉)和觉他(行)的工作,已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1]

佛教之诠释与正名  

一、什么是佛教

  佛教,全名佛陀教育。是释迦牟尼佛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多元文化社会教育。  教学的内容,从时间来说,包括过去、现在、未来。就空间而言,从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不分国家、族群、宗教,包含无限维次的空间。  为什么说佛法非宗教呢?在宗教里,上帝和人民是主仆、父子的关系;上帝创造万物,人民不可能成为上帝。而佛门所说的宗教,宗指禅宗,教指教下,是各种不同学习法门(方法门径)的总称。  佛法非哲学。因哲学中必定有能所、有对待,故有唯心、唯物之说。而佛法说明宇宙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则能所是一、心物不二,绝对没有丝毫分别对立。  然而,佛教虽非宗教、非哲学,却是圆满融摄伦理、道德、因果、宗教、科学等教育,且达到此5种教育最高峰的至善教育。细分之,比我们现在一所完整大学所包涵的科系内容还要更加丰富。  二、现代的变体佛教  目前这个世界上,佛教至少有4种不同的形式,同时出现在世间,所以把我们搞迷糊了。  第一、是刚才讲的‘传统的佛教’,就是‘佛陀教育’。释迦牟尼佛原本就是这个样子。但是传统的佛教教育现在很少见了,其它的佛教,多少也都是变了质的。  第二、是‘宗教的佛教’。佛教本来不是宗教,现在变成宗教了。今天我们听人家说佛教是宗教,我们也没有办法否认!为什么呢?摆在外面的形式确确实实是宗教。不像从前的寺院丛林,每天上课八小时。现在你们看哪个寺院上8个小时的课?古时候中国寺院每天上课八小时,修行八小时。修行有2种方式,1种是坐禅,1种就是念佛。所以修行人每天用功16个小时,解行相应。上课是听讲、研究讨论,是理论上的;然后修清净心,修觉、正、净。每天有16个小时在用功,妄念当然少了,所以成就很快。现在我们所见的佛教道场只是每天供供佛,修一点福报而已,佛教确实变成宗教了。  第三、是‘佛学’。佛教变成学术,变成哲学了。现在有些大学开‘佛经哲学’这一门课,把佛的教法当作哲学研究。为什么把佛教当作哲学来研究也错了呢?诸位想想,佛教教育是1个完整的大学,所有的科系统统都包括了,现在只认定它是哲学部门,把它缩成这么一点点,所以这也错了。欧阳先生讲得很好,佛教不是哲学,也不是宗教,佛法就是佛法,佛法是为一切众生所必需。为什么?它真正能帮助我们解决所有的问题,从现前的生活问题,到将来的生死大事,没有一样解决不了的。可见得佛教的教学内涵是非常精深广大,认作学术也是变质。  第四、是‘邪门外道的佛教’。这是最近三四十年才出现的,那是非常的不幸。诸位要知道,宗教的佛教是劝善的,劝人做1个好人;学术的佛教追求真理、研究知识,对社会没有伤害;若是变成邪教,变成外道,利用人性的弱点,拿着佛法作招牌,欺骗众生、伤害众生、扰乱社会、危害大众的安全,那是变质变得太不像话了,变得太过分了。这些邪门外道也有一些言词、一些行为,很能吸引人、诱惑人。一旦涉入,等到事败,知道吃亏上当,后悔就来不及了。  诸位同修,目前佛教在社会上有这4种,我们要把眼睛睁大,要看清楚、想明白,我们究竟要学那1种佛法,对于我们才真正有利益。[2]创立  相传释迦牟尼14岁那年曾驾车出游,在东南西三门的路上先后遇着老人、病人和死尸,亲眼看到那些衰老、清瘦和凄惨的现象,非常感伤和苦恼。  最后在北门外遇见一位出家修道的沙门,从沙门那里听到出家可以解脱生死病老的道理,便萌发了出家修道的想法。29岁(一说19岁)时,他不顾父王的多次劝阻,毅然离开妻儿,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  离家之后,释迦牟尼先到王舍城郊外学习禅定,后又在尼连禅河畔的树林中独修苦行,每天只吃一餐,后来七天进一餐,穿树皮,睡牛粪。 6年后,身体消瘦,形同枯木,仍无所得,无法找到解脱之道。于是便放弃苦行,入尼连禅河洗净了身体,沐浴后接受了1个牧女供养的乳糜,恢复了健康。之后他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城外的荜钵罗树(后称菩提树)下,沉思默想。  经过七天七夜,终于恍然大悟,确信已经洞达了人生痛苦的本源,断除了生老病死的根本,使贪、瞋、痴等烦恼不再起于心头。这标志着他觉悟成道,成了佛。佛即佛陀,意为觉者、知者。这一年释迦牟尼35岁。  释迦牟尼成佛后,开始他的传教活动。首先在鹿野苑找到曾随他一道出家的阿若陈如等五个侍从,并向他们讲说自己获得彻悟的道理,佛教史上称这次说法为初转法轮.释迦牟尼不久又旅行各地,足迹遍布恒河流域。  所到之处,专心讲道。奠定了原始佛教基本教义,并组成了传教的僧团。常随弟子据说有1250人,著名的有大迦叶、舍利弗、目犍连、阿难陀、优婆离等10大弟子。佛、法、僧这佛教的三宝已具备,佛教正式形成。

释迦牟尼佛出游图

馨香祷祝 佛教 馨香祷祝
发源及其发源地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600多年的古印度(天竺、身毒),距今2600多年。当时印度有8个小国,其中一国王名净饭王,有太子名悉达多。悉达多太子见众生轮回生老病死,生起大悲心,19岁时舍弃王位,出家修行,为了寻求解脱众生生老病死烦恼的办法,苦行六年,而后圆满究竟觉悟人生真谛宇宙真相,是名为佛陀,意为觉者。后来佛陀应周围的弟子、国王、大臣、人民百姓的请问,而为阐明人生真谛宇宙真相,为说解脱生老病死苦烦的办法,后来被其弟子记录下来,是为经典。  佛陀于世间说法四十九年,说大乘佛法经典约三千部,小乘经典约二千部。佛陀于八十岁时,度缘已尽,即入涅盘。  之后约600年,于汉明帝时,佛经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历朝皆有人往印度取经。  流传入中国的多数为大乘经典,流传入泰国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多为小乘经典。随后中国又将佛经传往日本朝鲜等国。现在全世界的大乘佛法主要集中在中国。  佛教是现今世界3大宗教中最早的宗教。佛教是世界上唯一不参与政治、军事的宗教,是世界上唯一不与其他宗教信仰的地区和国家发生冲突和争端及战争的宗教。佛教是唯一主张平等慈悲和最早提出因果报应的宗教。佛教是唯一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以修行成佛的宗教。  

菩提树下成佛图

传入中国  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官方传入中国  明帝永平十年(67年)明帝夜梦金人飞行殿庭,明晨问于群臣。太史傅毅答说:西方大圣人,其名曰佛;陛下所梦恐怕就是他。帝就派遣中郎将蔡愔等十八人去西域,访求佛道。蔡愔等于西域遇竺法兰,摄摩腾两人,并得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共还洛阳。帝特为建立精舍给他们居住,称做白马寺。于是摩腾与竺法兰在寺里译出《四十二章经》。这几乎是汉地佛教初传的普遍说法,也为我国历史教科书所采用。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到了后汉末叶桓灵二帝的时代(147—189年),记载才逐渐翔实,史料也逐渐丰富。其时西域的佛教学者相继来到中国,如安世高、安玄从安息来,支娄迦谶、支曜从月氏来,竺佛朔从天竺来,康孟详从康居来。由此译事渐盛,法事也渐兴。  一、汉人出家之始:汉人由信佛而出家修道的,如赞宁《僧史略》卷上《东夏出家》题下,有“汉明帝听阳城侯刘峻等出家,僧之始也;洛阳妇女阿潘等出家,尼之始也”等语。按刘峻等出家事出《汉法本内传》。《内传》伪书,不足置信。可是《高僧传.佛图澄传》中,有“往汉明感梦,初传其道,唯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其汉人皆不得出家”等语,似乎其时已经有汉人出家,然后才有此项禁令。而汉人出家为沙门见于载籍的,是从严佛调开始,如《出三藏记集.安玄传》中称“沙门严佛调”,又说他“出家修道”;《出三藏记集》又转载《沙弥十慧章句序》,下题“严阿祇黎(即阿奢黎)浮调所造”。然而《释氏稽古略》说,在佛调以后八、九十年的朱士行,是汉土最初为沙门的;《历代三宝记》也称佛调为清信士。这大概是因为从汉代以来,虽然佛法已经流行,但道风未纯,比丘出家只以剪落须发作区别,未禀律仪;到魏嘉平二年(249年),中天竺沙门昙柯迦罗(法时)来到洛阳,建立羯磨法,创行受戒,中土才有正式的沙门,而登坛受戒的朱士行为最早,因此把他作为中土沙门之始。  二、民间建寺造像之始:《后汉书.西域传》中叙述桓帝奉佛之后说,“百姓稍有奉佛者,后遂转盛”,可见当时民间的奉佛也由少数而逐渐增多;但其具体情况,只笮融奉佛一事见于现存的文献。据《后汉书。陶谦传》和《吴志.刘繇传》说:献帝时,丹阳人笮融聚众数百人,往依徐州牧陶谦,谦使督广陵、下邳、彭城三郡的运漕。融于是断三郡的委输,“大起浮屠寺,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回可容三千余人。作黄金涂像,衣以锦彩。每浴佛辄多设饮饭,布席于路,其有就席及观者且万余人”。又依《出三藏记集》所载《般舟三昧经记》载,说明献帝时洛阳也有佛寺。从《吴志。刘繇传》所述笮融事看起来,后汉末民间的奉佛,有其种种原因,这和宫廷中只以求长寿祈福为目的者有所不同。[3]中国禅宗  禅宗以菩提达摩为中国始祖(达摩大师是印度禅宗第28代祖师,中国佛教始祖),故又称达摩宗;因其得佛心印为佛陀之正统法脉,又称为佛心宗。达摩于北魏末活动于洛阳,倡二入四行之修禅原则,以《楞伽经》授徒。传法弟子为二祖慧可,慧可之传法弟子为三祖僧璨,其传法弟子为四祖道信。道信传法弟子为五祖弘忍,立东山法门,为禅宗五祖。门下分赴两京弘法,名重一时。其中有神秀、传法弟子六祖惠能二人分立为北宗渐门与南宗顿门。神秀住荆州玉泉寺 ,晚年入京,为三帝国师,弟子有嵩山普寂、终南山义福;惠能居韶州曹溪宝林寺,门下甚众,以惠能为六祖。后为禅宗正宗。皇帝亲赐六祖慧能大师谥号为大鉴禅师,其传法弟子颇多,如:南岳怀让禅师、青原行思禅师、永嘉玄觉禅师等,证悟者40余人,开悟者不计其数。之后南岳怀让禅师之得法弟子,马祖道一禅师对中国佛教有着极大的贡献,他确立了丛林制度,规范了道场,马祖道一禅师之传法弟子百丈怀海禅师更制定清规规范门人,故佛教称之为“马祖建丛林,百丈定清规”,直到今天依然大体上不变,每天之早晚二课,也是始于这个时候。百丈怀海禅师之传法弟子有黄檗希运禅师及仰山灵佑禅师,都是至今还影响着佛教界的祖师大德!自六祖后不再传大位,也就是说没有第七祖,因为禅宗真正要传的法脉不是衣钵而是心印,心印延续至今,不曾断绝,一代代的祖师大德们,至今都延续着六祖的顿教大法!  六祖慧能是禅宗的发扬光大者,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慧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于极盛。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对中国古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净土宗  

净土宗

净土宗,佛教宗派之一。是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为目的的宗派。因本宗以称念佛名为主要修行方法,希望藉着弥陀本愿的他力,往生于西方极乐净土,所以又称为念佛宗。该法门以信愿念佛为正行,净业三福、五戒十善为辅助资粮。净土信仰是佛教的基本信仰,大乘各宗多以净土为归。佛法西来,东晋,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寺建立莲社,提倡专修该往生净土的念佛法门,又称莲宗。唐代善导大师也是净宗重要倡导与推动者,被奉为净宗第二代祖师。净宗历代祖师并无传承法统,很多还是宗门教下的大祖师,均为后人据弘扬净土贡献推戴而来。中国净宗十三祖分别是: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及印光大师。 何为正法  学佛须具正知见,开悟更须正知见。欲得正知见,理应依法修行。何者为法?法是佛陀的发现和教导;是事事物物皆存在;是胜义谛的经验。  真理不能创造,因为其本来即存在。释迦世尊发现世间宇宙、人生的真理,发现缘起性空、三法印的真理,体悟到众生皆有如如不动之清净本性,皆有成佛之可能,为令具缚沉溺众生看破世间假相,了幻非实,远离妄执,乃不辞辛劳,慈悲宣说。  每1个时空皆是缘起性空,法就存在于每一动点、每一角度,行住坐卧皆是法的展现。眼见耳闻,于一切生灭无所住著,念念消归自性,归无所得。  小乘破我执,证我空。大乘破法执,证法空。胜义谛(第一义谛)乃是究竟义,谓空空,即是连空的观念亦破除。若不起心动念,则无染污,切勿知见立知,便可见本来面目。修学之始,以守住、保任、观照为用功初阶,日久功深,自可当相即道,见处即真,一切相皆属缘起性空,见一切相即是佛性之影现。  弘1大师言:‘佛法是真能破除世间一切谬见,而与以正见;佛法是真能破除世间一切迷信,而与以正信;佛法是真能破除世间一切恶行,而与以正行;佛法是真能破除世间一切幻觉,而与以正觉。’世间义理甚浅,行之却很复杂;出世义理极深,行之却很简单。人生在世若未逢正法,当可谓福薄障重。何以故?无因缘了生死故。  今所谓正法,举凡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四念处、五停心观、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皆属之。万法回归自性,名为正法。若离体说法,即名相说。离现前一念清净本性,即是外道。《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盖五蕴本空,若以见闻觉知求法,乃是求见闻觉知而非求法。唯有放下妄想,不被相黏住(盖相乃因缘聚合,当体即空。),方可入万人之中,如入无人之境。究竟而言,本来无一物也。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如盲龟值浮木。听闻无上大法,自当信受奉行。是以成就佛道之七圣财,以‘信财’为首;净土三资粮,亦以‘信’为先决条件,可知‘信’乃生死长夜之明灯,当以法为船筏,心领神会,信解行证,直达涅盘(于生死当下见涅盘)。  然值此末法之世,邪说横流,异端并起,谈玄说怪,不一而足。欲修道者,当以三法印、一实相印,为界定正法之准绳,审慎拣择。  倘能掌握佛陀教法之真正精神——三法印、一实相印,即得正法之精髓。  三法印系指: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印者,认可、验证之意。藉此三者根本教理,得以判别印证法之正邪,故称‘三法印’,其内容梗概,开演如下:  ⊙诸行无常:意指世间一切事物,皆在刹那间迁流变异,无一常住不变。有为诸法概皆无常,众生执以为实,认假作真,而起诸妄想,或求长生不老,或徒务粉饰色身,不识‘亘古不变’,仍不免‘刹那生变’,无常者,乃是世间之自然法则,此方是‘真常’。了悟变化无常乃是生命的特征,于一切境,随遇而安,在悲智双运中,得见生命之究竟义。想得到幸福,就要从真理下手。真理要从心下手,心要从悟下手。悟就要从观照无常下手。能观照就有大慈悲心,因为能观照无常,就没有得失的观念。一旦失去什么,就不会感到痛苦,因为你知道——这就是无常。  ⊙诸法无我:意指世间诸法,无论有为、无为,皆是缘起幻有,并无恒常不变、独立存在之实体或主宰。世尊殷勤嘱咐:应于二六时中观照‘无我、无我所’。此色身乃4大假合之幻躯,凡我之物皆是为我所用,非我所有。若真有我,何以我之心绪、生死皆非己能掌控?足见‘我’无从主宰‘我所有’,有‘我’即生对立,而我执则为一切众生之通病,唯有放下我执,方可觅得真我。唯有了知无我,始能与世界和平共处。  ⊙涅盘寂静:此系佛教之中心思想,意指不生不灭,身心俱寂之解脱境界。若离开涅盘思想,佛教就形同生灭的世间法,只能称之为劝善,不能体会因性本空,果性本空之非因非果甚深奥义。未入正信者,每以涅盘为死亡,此乃严重之误解。倘如其所言,则死亡又为另一生命之开端,岂非生死未了?众生长劫轮回之苦,乃受业力所牵,作不得主。唯有佛陀为究竟涅盘,以其死即不复再生,不生则不灭,盖已打破无始无明,彻见本来面目,此乃称为佛教最可贵之处。  凡人皆贪生畏死,因世间他事,皆有解决之道,唯独死亡,无可商量。圣者超脱物外,于现实生活中,即是不生不灭之涅盘妙心,所谓:‘不染六尘名护法;不生妄想名涅盘。’心外见法,名为外道;若悟自心,即是涅盘。生死与涅盘本无距离,只在当下一念间。若体悟本性,生死、涅盘皆不可得。吾人但不造生死业,即得大涅盘;若求大涅盘,即造生死业。  ⊙一实相印者,指真实无二,离诸虚妄之大乘义理。即吾人所谓真如、法性。倘能在缘起法中,远离种种知见,内外俱空,活生生的现象界,便是寂灭之清净心。了悟万法如梦幻泡影,即见本体空性。虽处处如幻,亦处处实相。只须幻相看得开,实相自显现。  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八万四千门,多似恒沙。欲以有限生命,开启永恒慧命,当以法四依为根据,藉此入道。  ⊙依法不依人:正法有二,一为世俗正法,系指文字三藏,事相上的大藏经,一为胜义正法,指证得无漏(真空无生)之理。行者应以教法、真理为凭,不可盲目信赖缘起幻有之臭皮囊。盖法可脱在缠诸苦,指引菩提之道。人则难免主观我见,若不契佛说,则当舍离。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三藏中有了义经与不了义经,前者指中道实相之谛理,后者乃为弘法而权巧之方便宣说。两者权冲,自当依了义经方能究竟解脱。  ⊙依义不依语:语言文字为传达义理之工具,其作用在诠释真理,然究非真理。切不可舍本逐末,率尔依循表相文字,断章取义,而轻忽其中所欲传达之内在意涵。  ⊙依智不依识:智者,非世智辩聪,而是真实圆满之般若智慧。识者,乃迷惑妄心攀缘尘境所生之虚幻认知及觉受。行者当以般若为依凭,不应以人间情识为指归,方可得证究竟涅盘。  佛子当信解正法,更当护持正法。就事相而言,要竭尽所能护持三宝,就理体而言,尤应护持当下之起心动念。[4]10大宗派  8大宗派系指大乘的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律宗、密宗、禅宗、及净土宗,若加上小乘的俱舍,成实二宗,是一般盛行的10大宗派。佛教初来中国,并无宗派之分,后因佛典翻译昌盛,思想体系与义理各有独到之处,复以师承各有法脉,所著重之经论互异,遂依其特色分类判摄,而于隋唐时期各擅道场,大放异彩。实则8大宗派之共同精神,可以[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来概括统摄。所谓:“佛一圆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只要契理契机,法法皆通涅盘城。祖师大德苦心判摄,乃为方便众生明了佛法奥义。无论哪个宗派,皆有其难能可贵之处,应平等视之。但弘扬正法,仍需因缘具足,切勿非人是己,致失佛法本旨,所谓“诤与道相违,不可不慎”。修习者亦当随机拣择。盖佛法固有深浅偏圆之别,并无好坏是非之分,彼此尊重,尽份发展,更能促进正法的兴盛。  佛法本一味,原无大小乘之分。但因应不同根器,对厌离世间之苦,只求自了者,说解脱生死之小乘法。对悲愿深重,欲自觉觉他者,说大乘法。此乃因材施教,也是佛教能延续至今的原因。大小乘之争历千年而未休,大乘轻视小乘,斥为焦芽败种。小乘则谓大乘非佛说。小乘严格持戒,以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微密观照为修行方式,其精神值得敬佩。然而,大乘也绝对是佛说。《圆觉经》、《楞伽经》的内容,与祖师证悟的境界毫无乖异,就可以得知。否则《净土圣贤录》记载之往生事迹,与禅宗祖师的成就,又当如何解释?大小乘思想上的分水岭,在于:小乘认同4大为实,但以析空观破此执著;大乘则认为,4大乃是心的影像,是清净自性所影现的假相,无实体可得。小乘的观空,却非易事。欲达到大乘的圆满大寂灭处更难。两者并无对错,只是思想不同,唯有互相尊重。只要契机,便能受益。  切不可忘记,佛教是一体的,总之,佛弟子当以开阔的胸襟,容纳异己的存在,才能成就自己的伟大,才能摈弃山头主义、门户之见。因为重点不在护持[某人],而在护持[整体佛教],护持[正法]![5]  佛教与道教的区别  佛教和道教十分相像,但是修行他们的结果不同,修行道教可以成为仙人,如果天福享完,便根据剩下的福报决定去地狱或饿鬼,或畜牲,或人,或阿修罗.如果可以在天上时继续行善,或修行佛教,获得福报后,可继续在天上享福.而修行佛教可以跳出六道(地狱,饿鬼,畜牲,人,阿修罗,天人),真正得到解脱.佛经由来  佛陀入灭后,第1个夏季,在阿阇世王绝对保护下,五百阿罗汉会聚于王舍城七叶岩,以大迦叶为首,举行第一次结集。这时的法,即是经,由阿难诵出,律由优波离诵出。阿含经的渊源,即导源于此时。律与经为同一渊源,故其取材诸多相同。佛灭百年顷,因东印度吠舍离比丘提倡新佛教,遭保守派反对,于吠舍离城,会集七百僧众,以耶舍为上首,举行第二次结集。这次结集以讨论律为中心。佛灭后二百三十年顷,于波咤利弗城,依阿育王命,以目犍连帝须(不是神通第一的那个目犍连,此大师名为目犍连帝须)目为上首,举行第三次结集,于是三藏教法始行完成。[6]精神与特色一、佛是人而不是神  遍看全世界各个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没有1个宗教的教主不是以超人的“神”格自居的。这个神能够呼风唤雨,点石成金;他主宰着人类的吉凶祸福,它操纵着万物的生死荣辱。人类只有匍匐在他的面前,赞美与讴歌,把一切成功与荣耀归于万能的神,信仰他的才能上天堂,反对他的只有堕入地狱,绝无抗辩申诉的余地。  而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他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里要请读者们注意的是:“唯我独尊”的“我”字,并不是单指的释迦牟尼本身,而是指的全体人类的每1个人。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地的,每1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决定着自己的命运,而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  释迦牟尼将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完全归功于人自己的努力与才智。释迦牟尼认为,1个人的吉凶祸福、成败荣辱,决定于自己的行为之善恶与努力与否。没有1个人可以提拔我上天堂,也没有1个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狱。赞美与讴歌不能离苦得乐,只有脚踏实地去修心养性,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净化、升华,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乐。  释迦牟尼也不能像变戏法似地点石成金。他主张“要收获什么,就先要栽种什么”。他不能使一棵莲雾树长出苹果来,你若想收获苹果,就先要播下苹果的种子。释迦牟尼只不过是告诉你如何栽培,以便来日有丰硕的收获,但栽培的工作还是要你自己动手。  梁启超先生在《学问的趣味》一文中,不是也做过这样的比喻吗?他说冬天晒太阳的滋味舒服透了,但“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  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次),无非是为我们指出一条“成佛之道”——自己创造最彻底圆满的智慧与人格。但这一条路却是要自己凭着毅力、智慧、恒心去走完它。所以佛说:“工作须你们自己去做,因为我只教你们该走的路。”  成佛没有捷径,修行是点滴功夫,“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二、佛是真平等者  我说佛是真平等者,并不是信口胡说的,我们先就当时印度的社会背景来观察:谁都知道释迦牟尼时代的印度,社会分成婆罗门、贵族、平民、奴隶4大阶级,而贵为太子的释迦牟尼眼见社会阶级的不合理,毅然树起平等的旗帜,主张废除阶级对立,倡言众生平等。请诸君好好地想一想,历史上所有的革命,都是卑贱低下的阶级要求“提高”和显贵高上的阶级平等,绝对没有像释迦牟尼一样的,自己愿意“降低”他的太子身份与平民、奴隶平等的。由于他这种大公无私,无所为而为的作风,所以我说他是真平等者。  同时佛教又主张“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又把平等的意义推上更进1步的境地。  我想对“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的意思,在这儿做1个简单地叙述:  (一)无缘大慈:佛教主张不但对跟自己有关系的人要慈爱,如自己的父母、亲戚、朋友等;同时对跟自己没有亲戚、朋友关系的人也要慈爱,如跟我从不交往或素不相识的人,也一样地关怀爱护。“无缘大慈”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礼运·大同篇》所说的“不独亲其亲、子其子。”的意思。  (二)同体大悲:同体大悲就是1种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把宇宙间一切众生看成人我一体,休戚与共、骨肉相连。  地藏王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悲愿深心,更是同体大悲的极致。  最后我要加以说明的,也就是最能表现佛教“真平等”精神者,就是佛教平等的观念,并不只局限于万物之灵的人,佛教反对“人类以外的一切动物都是被创造来给人饱享口腹”的论调。一切动物临死时的悲鸣哀号,真是惨不忍睹,恸不忍闻,连孟子都要慨言:“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佛教更进1步地肯定,这些被我们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所滥捕乱杀的动物,无不具有佛性——1种来日可以成佛的潜能,纵使人与其他动物之间,在形体上、智慧上有所不同,但在求生存的权利上,在佛性上却是平等的。就像1个穷凶极恶或是愚蠢无知的人,他亦具有“人性”一样,我们要以“人道”来对待他,用“人道”来教育他、感化他。古人说:“天有好生之德。”又说:“万物与我并生。”都是1种视万物为一体的平等思想。只是没有佛教说得如此透彻罢了。三、佛不是生而知之者  释迦牟尼是1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姓乔达摩,名叫悉达多,西元前六世纪生于北印度,亦即今天毗邻尼泊尔南方国境,卡德曼多约二百公里处伦明丽的地方。  他在二十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三十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我简介佛陀修行的经过,主要的目的是要告诉各位,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  释迦牟尼——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而我们是后知后觉者。佛与我们的不同,不是在人格上、地位上的不同,只是在1个“觉”字的不同罢了。即韩愈说的:“闻道有先后。”四、佛教不承认有顽劣不可教化的人  依照其他宗教的说法,他们的教主或万能的主,在百般苦口婆心、谆谆教诲之余,如果仍然不知幡然觉悟,投靠到神的旗帜下,忏悔、承认自己是个迷途的罪人,可怜的羔羊的话,那么一旦最后的审判到来,一律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不超生。  古人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世上做人父母的,永远敞开着大门,盼望着浪子能够回头,尽管他们的子女是个罪恶满盈的强盗。从来没有一对父母,希望或忍心自己的孩子永远在暗无天日、水深火热的地狱中受苦的。  佛教承认人性是善良的,只要放下屠刀,立地即可成佛。佛更认为真正的“犯人”不是罪恶,而是无知,一切罪恶都是由于无知(佛教叫“无明”)所引生出来的。因此苦口婆心地、日夜不停地开导、启发众生,就变成佛的责任了。佛关怀众生,“如母忆子”,不但不忍心众生身受地狱之苦,而且广发‘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誓愿。(菩提是“觉悟”或“正道”的意思,证菩提就是得道或成佛之意。)这是何等的慈心!何等的悲愿!这才是真博爱!这才是真怜愍呀!五、佛不是独一无二的,人人皆可成佛  在前面第三点里,已经提到过佛与众生,只是在于觉悟时间的先后而已。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正可拿来做辅助说明。  “佛”只是对1个觉悟者的通称而已。就像我们称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为“教师”一样,教师不只一位,人人可以做教师,处处可以有教师。同样的道理,佛不是单指释迦牟尼1个人,人人可以成佛,处处可以有佛,就像安明居士在《论佛》中精辟的点到:“佛为自然,自然为佛。人在佛中,自然成佛。”机智的辩证出了佛就是自然,而自然就是万万千千,包括花草树木,人鬼禽兽,即便纵然是魔,只要放下屠刀,也可成佛。而人若想成佛则需自然,万万不可急于求成,要心如止水,要破除贪,嗔,痴三毒。只有这样就会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立地成佛。其外,不只这个世界有佛,宇宙中无数个星球上都可以有佛。(当然也有众生。)  这一点也是佛教同他教根本不同的地方,其他的宗教只能承认他们‘独一无二’的神,而尽力地攻讦、否定他教的神,称他教的神为“假神”。同时在他们的教义下,人类无论如何地努力奋斗,永远不能与神并驾齐驱,同处于平等的境地(永远是主仆关系)。因为神是造物者,而人只不过是神所造的“物”之一而已。六、佛教不承认有创造万物的神  张澄基博士在他所著的《什么是佛法?》一书中,对这个问题曾经做过如下的解释:“‘开始’这个观念,是因人类‘有限’的心理(所产生的),不能涵括万千的因果关系。”  比如说我们去看第三场的“乱世佳人”电影,从七点“开始”演,到十点“结束”,但是我们再仔细想一想,第三场电影的“开始”,其实就是第二场的“结束”,而第三场的“结束”,不就是第四场的“开始”吗?  所以说“开始”这个概念,只是对某一特定事物而言才有意义;对整个错综复杂、因果相续的宇宙而言,就没有意义了。时间是流动不息的,谁能从中找出停止不动、所谓“现在”的一点来?然后说这一点就是“开始”呢?  其实佛教对于讨论这1类对人生没有利益的问题,(哲学上的形而上学)并不感兴趣,因为宇宙是无始的,也是无终的,人们殚精竭虑去追求“宇宙的第一因”,将是枉然的,徒劳无功的。当你千辛万苦寻求到“第一因”时,你势必发觉在它之前还有1个“因”。如此循环不息,周而复始,你永远寻求不出1个固定不变的“第一因”来。  同时人生短暂、生命无常,如果你还是要钻牛角尖,那么当你还没有追求到“宇宙第一因”的答案时,你可能已经死了。  在佛经里,有一段极精彩的比喻:  这些有形体可见的东西,我们都可以简称它们叫“色”,因为它们只是“因缘暂时的聚合”而已,并不是真实不变的,所以我们说它们是“空”的——没有永存不变的实体。这就是佛经上“色即是空”的简单道理。  然而,佛教说“色即是空”,这“空”字并不是“空空如也”的“空”,也不是“一无所有”的“空”,而是1种含着“妙有”的“真空”。这句话怎么个说法呢?我且举1个例子来说明:  眼前有一杯水,把水持续加热后就变成水蒸气了,再也看不见水的影子。但这并不是说水真的就消失成“空”了,当水蒸气遇冷的时候,又会还原成“水”了。  再者懂得化学的人,都知道水是氢氧的化合物,换句话说“水”不过是氢和氧暂时的化合“物”而已。水经过电解以后,又会变成氢气和氧气了。依此类推宇宙万事万物,没有一件不是因缘暂时聚合生成的,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七、佛法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  同样的道理,由于时空的不同,佛就有不同的比喻和说明:例如:台北的人问佛说:“台中如何去法?”佛的答案是:“南下,”至于回答高雄的人则说:“北上。”依此类推,因为众生所处地方不同,所以佛的回答也就不一样了。  佛法有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个法门(法门就是修行的方法)。这些修行的方法都是为适应众生的根器,为对治众生的烦恼而创设的。如果没有众生也就不需要有佛法了。佛法如“药”,众生没有烦恼的“病”,药就不需要了。  佛法传世逾二千五百余年,能适应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众生,这就是他能够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所致。而这种教育方法,正是佛教的特色之一。八、佛法既不是入世也不是出世  佛教讲的道理,虽然最终的目的是“出世”的,但它和“入世”的精神并不抵触。(所谓“出世”并不是脱离、逃避世间,而是改造这个世间,重建这个世界。)  佛经上所讲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就是说明修行要在人间,觉悟也要在人间,每1个有心向道的人,他不可能厌弃这个世界,逃避这世界上的人类,而“独善其身”地修成正果。因为1个人要想成佛,他除了具备聪明智慧之外,还要有广大的誓愿悲心去普渡众生。要以这2种“悲”和“智”交互运用,相辅相成,做到彻底、圆满的境地才能成佛。所以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从修行一直到成佛,既没有“入世”,也没有“出世”,因为一直是在这个世间进行的呀!九、佛教没有排他性  世界上大部分的宗教,都只承认他们自己所信的宗教教义才是唯一的“真理”,而排斥他教教理为“邪说”。  而佛教认为一切宗教,祗有教义深浅的区分,很少有好坏邪正的差别的。任何1种能够存在世上千年以上的宗教,一定对世道人心有着或多或少的裨益的,否则这个宗教早就被人类的“智慧”所唾弃,同时也被时间的浪涛所冲失了。  问题只是在于某些宗教只能给人以短暂的、少数的快乐;而有些宗教则能予人以永恒的、多数的幸福。而佛教正是属于为数不多的后者之一。  在佛法传世的近二千五百年中,佛教一直与其他宗教和平共处,历史上为了传教而与其他宗教发生流血冲突的事,在佛教历史上从来没有过。  这里我要请朋友们看印度阿育王(西元前三世纪),遵照释迦牟尼的宽大慈悲、兼容并蓄的遗教,有一段至今原文尚存,被雕刻在岩石上的诰文:“不可只尊重自己的宗教而菲薄他人的宗教。应如理尊重他教。这样做,不但能帮助自己宗教的成长,而且也对别的宗教尽了义务。反过来做,则不但替自己的宗教掘了坟墓,也伤害了别的宗教。”“因此,讲和谐才是最好的。大家都应该谛听,而且心甘情愿地谛听其他宗教的教义。”(谛听即留心听。)从这一段文字看来,这种宽容和诚意,正是佛教文化中最珍贵的遗产之一。  “真理”在佛教看来是没有国界的,它不须任何宗教的“商标”。它也不属于任何1个宗教,或属于任何时代中的任何1个人。所以佛所说的真理,不是他1个人独有的,因为佛只不过是1个“真理的发现者”而已,就像牛顿所发现的“地心吸引力”,并不是牛顿专有的一样。因此佛教认为一切合理的、具有永恒不变的道理的都是“佛法”。  “你要爱你的仇敌。”虽然出自于圣经,但佛教毫无疑问地承认它是具有美德的真理。(与佛教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相同。)  佛法像浩瀚的江海,它能容纳地球上的一切大小河川。所以佛经上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十、佛教是民主和自由的  在其他宗教里,教主所说的话就是不可抗拒的“命令”,就是不容怀疑的“真理”。谁要是不服从或稍微表示怀疑,那么必遭天谴神罚。  在外教的经典里明白地记载著:人类的始祖因为违背了上帝的命令,而永远地被赶出了伊甸园;而且他们的子孙——也就是千千万万的人类,包括以前、现在和未来的,也因此而莫明其妙地跟著受苦了。  依外教的解释,这叫做“原罪”的遗传。不过;我只听说过某些疾病会遗传,没有听说过“罪”也会遗传的。除了古代专制野蛮时代,一人犯罪,全族会遭受株连,以致被斩尽杀绝而外;现在任何1个进步的文明国家,爸爸犯罪,爸爸坐牢,跟妻子儿女扯不上半点关系的。  而佛教就是这样主张:佛教认为一人做事,一人承当,爸爸杀人,儿子是下不了地狱的。(儿子也不能代替爸爸受罪。)后记  要谈佛教的精神和特色,有些地方不得不与其他宗教比较。一只长脚鹤不在群鸡之中,怎显得出“鹤立鸡群”的卓然独立精神?而1个考八十分成绩的学生,如果不跟全班“满江红”的成绩相比,怎显示得出他的难能可贵?  哥白尼(Nicolas Copernicus1473~1543)如果完全地相信了圣经,对神的话不怀疑,他那不朽的“天体运行论”能够产生吗?虽然这样做,使他受到当时教会的切齿痛恨,因为他的发现,违反了上帝创造世界的神话,破坏了“地球是宇宙中心,太阳绕行地球”的主张。(见国中,国文课本第四册,七六页注解)又像达尔文的“进化论”,把圣经上亚当、夏娃是人类始祖的神话,完全地推翻了。因此研究真理,一定要把“佛”、“神”、“科学家”,当做平常人来看;把“佛经”、“圣经”、“定理、定律”当作值得怀疑的假设,然后才会求出真正客观的事实来。  好了,说了这许多,有人还是不谅解我,他会说:“你们佛教不是讲涵容、忍耐的吗?何必跟其他宗教过意不去?”是的;佛教除了一件事以外,它是涵容、忍耐的。什么事呢?那就是对真理的不苟且、不放松、不让步。香与佛教  在佛教中,无论是对佛菩萨的供养,或是在说法的譬喻中,经常都可以见到香的踪影。密法中,不同的本尊甚至有不同供养的香,香与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由于香能袪除一切臭气、不净,使人身心舒畅,产生美妙的乐受,因此常被用来做为供养佛菩萨、本尊的圣品,如《苏悉地经》中,就把香列为5种供养之一,而《大日经》也将之列为6种供养之一。  除了被用来做为殊胜的供品之外,由于香的芬芳远闻,经典中也常以其来比喻修行者持戒之德。如《戒德香经》中,佛陀告诉阿难,只有持戒之香不受顺、逆风的影响,能普薰十方。而《六祖坛经》中,也以香来比喻五分法身,称为“五分法身香”。  此外,香也被用来比喻念佛的功德,如《首楞严三昧经》中,以“香光庄严”来比喻念佛的人染上如来功德庄严,就如同制香的人染上香气一般。香为信使,瞬间可通达十方佛经土。在佛教中对于天然妙香的重视由此可见。“香可行善,亦可造恶”。即是此理。佛教画  佛教画的种类可以分为"图"和"像"2大类。  "图"是指一幅画中以一尊像为主体,或多尊像共同构成主体,其中有主有伴,共同体现1个故事。例如:"十八罗汉像"是在一幅画中或多幅画中画十八罗汉,但只是绘出每位罗汉的仪容形貌,或降龙、或伏虎,各个罗汉不相联系。至于"十八罗汉过海图"便是在一幅画中绘出十八罗汉共同渡越沧海的不同动作。"像"是指一幅画中单独画一像,或一幅画中虽画有多像,其内容都只是侧重在表现每一像的仪容形貌,别无其他的意义。佛经画就其内容可分有7类,即:佛、菩萨、明王、罗汉(包括缘觉类)、天龙八部、高僧、曼陀罗。佛图就其内容来分有6类:佛、本、经变、故事、山寺、杂类。此外还有"水陆画",是由像和图混合组成的佛画集。主要节日  佛教节日中,除释迦牟尼佛的出生、成道、涅盘为历史事实外,其余的如弥勒圣诞,观世音菩萨圣诞皆乃是祖师大德所定,并非出自佛经,佛弟子当了解,此即是表法,实则观世音菩萨也并非出生在地球,如何说生日呢?此是古来祖师大德借此方便接引众生,以入佛正见。正月  初一弥勒菩萨圣诞  初六定光佛圣诞二月  初八 释迦牟尼佛出家  初八 慧能大师圣诞  十五 释迦牟尼佛涅磐  十九 观世音菩萨圣诞  廿一 普贤菩萨圣诞四月  初四文殊菩萨圣诞  初八释迦牟尼佛圣诞  廿八药王菩萨圣诞五月  十三 伽蓝菩萨圣诞六月  初三韦陀菩萨圣诞  十九观世音菩萨成道七月  十三 大势至菩萨圣诞  十五 佛欢喜日  廿四 龙树菩萨圣诞八月  十五月光菩萨圣诞  廿二燃灯佛圣诞九月  十九 观世音菩萨出家十月  初五达摩大师圣诞十一月  十七 阿弥陀佛圣诞  十九 日光菩萨圣诞十二月  初八释迦牟尼佛成道  廿九华严菩萨圣诞佛教礼仪  1.入寺:入寺门后,不适合中央直走,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2.拜佛:大殿中央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用两旁的垫凳,分男左女右拜用,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头前行走。  3.阅经: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典,方可随便坐看,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经上。  4.拜僧:见面称法师,或称大和尚,忌直称为"出家人"、"和尚"。与僧人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两手合一,微微低头,表示恭敬,忌握手、拥抱、摸僧人头等不当礼节。向他顶礼时,假若他说一礼,不可再继续强拜,凡人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俱不可向他礼拜。  5.法器:寺中钟鼓鱼磬,不可擅敲,锡杖衣钵等物,不可戏动。  6.听经:随众礼拜入座,如己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1步,再向法师顶礼,入座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坐起不定、咳嗽谈话,如不能听毕,但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佛教慈悲利人为本  佛教最大的美妙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六度万行利益无量众生,三觉圆满庄严国土。佛教的伟大无私奉献众生,为众生长夜黑暗的明灯,以成千百年来无数众生得度而安乐之。  一:慈。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慈,众生有苦,而救度之,爱惜众生,施济贫苦,扶持病人,急难相助,使登快乐彼岸。  二:悲。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悲,众生不请,自来度脱他的苦恼,福荫群生,用妙法门斩断烦恼根,入究竟乐。  三:喜。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喜,施财物、施法门令大众解脱、施无畏令大众心灵安乐,众生才会法喜充满。  四:舍。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舍,舍掉自己享受贪欲,送给众生令他饱满。  自利利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诸佛教。(方海权著)佛教与汉字  东汉初,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许多佛教典籍陆续被翻译成汉语。由于佛教是1个外来的完整的宗教体系,其中不少内容,汉语字库里难以找出恰当、吻合的书写形式来表现,为了适应这一情况,人们需要创造。于是,在庞大的汉字家族中又增添了一些新“成员”。这些汉字现在人们一般已经不知道它们的来历,举例如下:佛。“佛”在《诗经》中是辅佐的意思,后来出现在连绵词“仿佛”中,都和佛教的“佛”没有任何意义上的联系。而“佛陀”是古吐火罗文“but”的音译,在佛经中一般作为释迦牟尼的尊称;“佛”则是“佛陀”的 简化,泛称一切能做到“觉行圆满”的修行者。  菩萨。这是“菩提萨(bodhi-sattva)”的简称。“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菩萨”指能成就佛果的修行者。  释。这是梵语“Sakya(释迦)”的音译简称。释迦是种族姓。东晋以后,中国僧人法名都统一以“释”为姓,而“释子”、“释迦子”也就成了佛教出家信徒的统称。  梵。这是梵语俗语“Brahman”的音译简称。“梵”的本义是清净、寂静、离欲,后来指与佛教有关的事物,如梵典、梵刹;或指印度等地的事物,如梵土、梵字。  昙。这是梵语俗语“Dharma”的音译简称。“昙”的本义是法。有1种花“昙花”,佛经里说它三千年开一次花,且要等佛出世时才开,比喻希有、难得之物。现在人们常用的成语“昙花一现”就来源于此。  魔。这是梵语“Mara”的音译简称。汉语本来没有“魔”字,开始翻译佛典时,人们只好借用“磨”字表示。“Mara”的本义是扰乱、破坏、障碍,指一切烦恼、疑惑、迷恋等妨碍修行的心理活动。汉语所说的“魔鬼”来源于佛家所谓的“四魔”之一的“死魔”。后来,产生了一批由“魔”构成的词:魔王、魔界、魔宫、魔道、魔戒、魔力、魔术、魔法等。  塔。汉字原本没有“塔”字,它是魏晋以后造出的。“塔”的梵文是“tupa”,原指半圆覆钵形的大土冢。  袈裟。这是梵语“Kasaya”的音译。袈裟指佛家的法衣。  钵。这是梵语“Patra”的音译简称。钵指僧人吃饭用的器皿。  刹那。这是梵语“Ksana”的音译。佛典中“刹那”指“时之极微者”,即非常短的时间。“刹那无常”、“刹那生灭”、“刹那三世”等也是佛教用语。现在人们还常用“一刹那”、“刹那间”等。  彼岸。“彼”是梵语“Para”的音译。佛家中的“彼岸”指得到正果的最高境界。  茉莉。这是梵语“Malika”的音译简称。出产于印度的1种花。佛经里最初翻译成“抹莉”。  果。这是梵语“Bimbara”的音译。最初翻译成“频果”。伟大无私  佛陀是经过3大阿僧祗劫修福慧,百劫种相好光明。具足慈悲喜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而成。众生学佛,需从因地而学,才能圆满佛果。佛教的伟大无私忘我精神,利益一切众生之心,为千载万代世人的楷模。故学习者千千万万。  一:广修一切利人福力。孝敬父母师长,爱惜众生,施济贫苦,扶持病人,急难相助,供养大德,修桥修路,建佛塔寺,印造经像,护生戒杀等等,所有功德要随喜,勤修三十七道品,就会得证福。  二:广修一切智慧力。深入经藏,读诵大乘,以戒为师,由戒生定,由禅定生智慧,而得解脱,再由解脱法门智慧利益一切众生,也令众生离苦得乐,常行六波罗密菩萨道,就会得证慧。  三:广修相好光明。相好光明从忍辱中生,从利益一切众生中生。宽宏大量,原谅众生过失,能忍耐一切苦,被人轻贱、诽谤、辱骂、寒暑、病痛等苦,皆能忍之。并利益一切众生得大安乐,就会得证相好光明。  四:自修、教他修、修行圆满,而入佛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无上佛果。  这就是佛教的伟大无私之行,使众生出离生死苦海,入于佛陀大安乐愿海。(方海权著)佛经论对佛教的阐释  一。佛非人非众生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梵行品第八之六中有经文:“见佛性者。非众生也。”  大般涅槃经卷第四、如来性品第四之一中佛说:“我已久住是大涅槃种种示现神通变化。于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百亿阎浮提种种示现。如首楞严经中广说。我于三千大千世界或阎浮提示现涅槃。亦不毕竟取于涅槃。或阎浮提示入母胎令其父母生我子想。而我此身毕竟不从淫欲和合而得生也。我已久从无量劫来离于淫欲。我今此身即是法身。随顺世间示现入胎。善男子。此阎浮提林微尼园。示现从母摩耶而生。生已即能东行7步唱如是言:我于人天阿修罗中最尊、最上。父母人天见已惊喜生希有心。而诸人等谓是婴儿。而我此身无量劫来久离是法。如来身者即是法身。非是肉血筋脉骨髓之所成立。随顺世间众生法故示为婴儿。南行7步示现:欲为无量众生作上福田。西行7步示现:生尽永断老死,是最后身。北行7步示现:已度诸有生死。东行7步示:为众生而作导首。四维7步示现:断灭种种烦恼、四魔种性。成于如来应正遍知。上行7步示现:不为不净之物之所染污,犹如虚空。下行7步示现:法雨灭地狱火。令彼众生受安隐乐。毁禁戒者示作霜雹。  我于阎浮提示现出家受具足戒,精勤修道。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众人皆谓是阿罗汉果易得不难。然我已于无量劫中成阿罗汉果。为欲度脱诸众生故,坐于道场菩提树下,以草为座,摧伏众魔。众皆谓我:始于道场菩提树下,降伏魔官。然我已于无量劫中久降伏已。为欲降伏刚强众生故现是化。我又示现大小便利,出息入息。众皆谓我有大小便利、出息入息。然我是身,所得果报,悉无如是大小便利、出入息等。随顺世间故示如是。我又示现受人信施。然我是身都无饥渴。随顺世法故示如是。我又示同诸众生故,现有睡眠。然我已于无量劫中。具足无上深妙智慧远离三有。进止威仪。头痛、腹痛、背痛、木枪、洗足、洗手、洗面、漱口、嚼杨枝等。众皆谓我有如是事。然我此身都无此事。我足清净犹如莲花。口气净洁、如优钵罗香。一切众生谓我是人、我实非人。我又示现受粪扫衣,浣濯缝打。然我久已不须是衣。众人皆谓:罗睺罗者是我之子。输头檀王是我之父。摩耶夫人是我之母。处在世间受诸快乐。离如是事出家学道。众人复言:是王太子瞿昙大姓。远离世乐,求出世法。然我久离世间淫欲。如是等事悉是示现。一切众生咸谓是人,然我实非。  二.佛教是无分别应机破见教  三祖信心铭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二见不住,慎莫追寻。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佛说净业藏经》若有菩萨观于犯戒即是不犯。观非毗尼即是毗尼。观于系缚即是解脱。观于生死即涅槃界。是则名为净诸业障。  外道不吃猪肉,看到吃猪肉的就被境转了,种种情绪随之生起,指责大怒甚至要杀人,他分别啊!  外道把一切绝对化。教条绝对。戒律绝对。甚至语言都绝对。一切外道皆是持戒着戒见,而佛教只破你的见,佛教徒知道你见重,故随顺你的迷心,佛教徒观一切都是心的显现,故慈悲你的迷。  佛教是无分别教。是破见教。佛教所谓的分别都是从无分别中自然流出的,如响应声如影随形般的对治你的迷。  辩证而言:佛教徒已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这就是名言上的正见;而外道却不信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这就是名言上的邪见。信诸法一相。不分别佛说邪说,名佛教徒;反之即是所谓外道。教无定相。法无定相。戒无定相。我佛教是。  达摩祖师开示:  佛有三身者;化身报身法身;化身亦云应身。若众生常作善时即化身,现修智慧时即报身,现觉无为即法身。常现飞腾十方随宜救济者,化身佛也。若断惑即是雪山成道,报身佛也。无言无说,无作无得,湛然常住,法身佛也。若论至理一佛尚无,何得有三?此谓三身者,但据人智也。人有上中下说,下智之人妄兴福力也,妄见化身佛;中智之人妄断烦恼,妄见报身佛;上智之人妄证菩提,妄见法身佛;上上智之人内照圆寂,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智,知三身与万法皆不可取不可说,此即解脱心,成于大道。经云:佛不说法,不度众生,不证菩提。此之谓矣!  六祖开示: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盘,亦名解脱知见。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  如来举足下足举动进止皆如响应声利益众生。禅宗祖师也是如此,机锋对答如响应声毫无迟滞,若有丝毫犹豫即非如响应声。即非佛教。释迦牟尼佛如响应声示现在婆娑世界也是如此,是善根成熟的众生共业所感。  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盘,亦名解脱知见。心无能所是。见性之人,无分别心是。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如响应声是。普见化身。普见一切色声香味触法是。

爱华网 www.aIhUaU.com欢迎您转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66951/344873794515.html

更多阅读

07版《梁祝》第42集 42式太极剑梁祝mp3

书接41回,上回说到英台正自哭坟时,山伯之坟忽然裂开,英台激动之下,心生幻觉,最终跃入山伯坟中......马文才之辈如何惊愕,如何向祝家交代,非本文范围所在,故不提也罢。单说英台自跃入坟中之后,始终浑浑噩噩,她自己感觉仿佛在往一个无底深渊坠

声明:《馨香祷祝 佛教 馨香祷祝》为网友帅届扛把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