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俊峰
科技向来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变人们生活的核心力量。
当今天的互联网已无孔不入、当移动互联网已然成为人们的另一个“器官”时,世界必将再次焕然一新。
教育同样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石,用科技的力量去释放教育的光芒,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梦想。
但当移动互联时代真的到来时,一切都那么迅雷不及掩耳、都那么不可思议,而都又那么的理所当然。
“翻转课堂”与“可汗学院”便是属于这个时代的教育精灵,令人赞叹,叫人深思。
【认识“翻转课堂”】
1、历史
2000年,美国MaureenLage, Glenn Platt and Michael Treglia在论文"Inverting the Classroom: AGateway toCreating an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中介绍了他们在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经济学入门”时采用“翻转教学”的模式,以及取得的成绩。但是他们并没有提出“翻转课堂式”或“翻转教学”的名词。
2000年,J.Wesley Baker在第11届大学教学国际会议上发表了论文"Theclassroom flip: using web course management tools tobecome the guide by theside"。
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WoodlandPark High School 的化学老师 Jonathan Bergmann and Aaron Sams在课堂中采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并推动这个模式在美国中小学教育中的使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翻转课堂的方法逐渐在美国流行起来并引起争论。
2、要义
“翻转课堂”译于英语“FlippedClass Model”,核心要义在于“翻转”。
翻转了什么呢?翻转了课堂之内与课堂之外的行为,课堂之内不再讲“知识”,课堂之外不再做“作业”,而是倒了过来,意即“翻转”。
关于课程的“知识”由学生们在课外独立完成,当然需借用“科技”的手段,互联网在此功不可没。课堂之上,老师组织学生们共同完成“作业”。注意,此“作业”并非“答题”,而是充分互动着应用“知识”去“思考”,去解决“现实的问题”。
离开了老师的帮助与指导,学生们能够在课外独立学会“知识”吗?答案是确定的。因为课外也从未离开过老师,只是没有面对面,而是通过视频的手段。
缺少面对面的教学,老师如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立即采取行动施加影响呢?
这也是目前对“翻转课堂”的争论焦点之一。
所以,“翻转课堂”不同于普通的“课程视频”,不是简单地把面授课堂“录制”下来,而是要充分利用科技的手段(教育平台,一种仍待不断完善与开发的教学软件系统),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把课堂时间留给更有意义的“团队学习反思”,留给更有意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非常类似西方MBA的案例课堂。
3、实践
说到“翻转课堂”不能不提及一个人,那就是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一个标准的“理工男”出身的教育创新者。
为了帮助住在远处的亲人,他试着把自己讲解的“数学”教学视频通过网络与亲人交流,获得极大成功。后来他把“教学视频”放到了网上,主要是在YouTube网站传播,以期待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由于可汗的教学视频受到广泛好评,相关影片观看次数急速成长,受到鼓励的萨尔曼于2009年辞去工作,全职从事相关课程的录制。创办了非营利性的“可汗学院”网站,该机构曾获得2009年微软教育奖,2010年,在谷歌发起的“十项目”竞赛中(为5个“可能改变世界”的组织提供总额1000万美元的奖励),可汗学院在众多竞争者中胜出,赢得200万美元资助。
2011年,可汗在加州长滩举行的TED2011大会上应邀发表演讲,全体听众起立鼓掌。微软的比尔·盖茨当场上台,就汗的项目与之交流。
要知道,盖茨是可汗最狂热的粉丝之一。他在接受CNN采访时说,他曾经花费许多时间教3个孩子数学和科学的基本概念,可孩子们总是听得懵懵懂懂。2010年初,有人向他推荐了可汗的网站。没想到,那些他怎么也解释不清的知识点,可汗通过短短12分钟的视频,就让孩子融会贯通。盖茨直言,“我真有些嫉妒他”。
由于可汗学院是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教学并取得成功,故它也就成为“翻转课堂”在“教学环节”的一个标杆。
【对教育改革的启示】
1、“发心”是根本,教育要“有理想“
“发心”是借用佛教的一个词,用儒家思想去解读,就是要“诚心正义”。
受中国大体制的影响与制约,我们很多改革在“发心”上是“偏离”的,教育改革亦复如是,发心错了,再努力也不会有好结果。
翻转课堂及可汗学院的成功当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其中最最根本的是“发正心”。说得直白点,就是要“有理想”。是真的发自内心深处地希望达成教育的目标,而不是做出哪些惊天动地的事情后,可以积累政绩,以望名垂青史。
今天我们的教育主管机构、各级教育的主管领导,我们在做一件事情时,是否曾认真去思考过“发心”的问题?还是机械式地表面听从指示,内地各做文章。如若你要质疑,就被冠上一顶大帽子,叫做以大局为重,或者什么负能量之类。
一个典型的大手笔的伪劣工程,便是教育系统搞了多年的“精品课程”。尽管投入巨大,并号称“成果颇丰”,其实,精品课程除了给获得者(包括学校和老师)的履历上贴贴金外,有利于吹牛、评职称和拿课题外,根本没有实现让教师同行间相互学习和进步的目标。
问一个简单的小问题便可一清二白:作为一名教师,你是否曾认真参考、学习、借鉴过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可谓体系庞大,又分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学校级等,精品课程为了实现同行学习与交流的目的,也充分利用了计算机动画设计、视频技术及互联网资源。但除了为了申报而设计外,教学中极少直到互相参考、学习、借鉴的作用。
教育主管部门或许不同意这种判断,但这确是事实。
2、“网络”是手段,电教要“有思考“
网络技术并不是今天刚出现,而是早已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了。但应用了十余年并不断在升级的电教资源与网络教学,为何没有自我取得“翻转课堂”式的创新呢?
或许我们必须要从“网络”的教学手段,转向应用电教资源时的“教学”思考,而非仅仅是用一种新的手段或资源去替代旧的方式。
如今投影仪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粉笔,老师上课似乎“简单了”,学生上课也不用“记笔记”了,拷个课件一切OK。其实,这是对教学资源或手段的误解与误用。
在我们面对新技术带来的教学资源时,一定要想一想“它带来了什么”、“它失去了什么”。
在应用电教设备教学上,我就曾遇到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儿,原本负责电教资源支持教学的部门却成了教学的“拦路虎”。某次在电教室(即每名学生面前一台电脑)教学时,我希望电教管理部门能够打开投影仪,可得到的答复是“电教平台中有教学管理软件系统,你用它就可以让每一台电脑屏幕都显示教师机屏幕的内容”。
我们可以想一想,这种让学生面前的每台电脑屏幕都显示教师电脑屏幕内容的功能,似乎完全替代了投影仪的显示功能,但这种功能上的“手段”是否拿来“应用”,其核心取决于你如何“有思考地教学”。
同一投影屏幕的重大价值便是让全体同学视线集中,此时教师可通过观察每位学生的面部表情来了解学习状态,进而施加教学影响。如果每位学生都面对自己的电脑屏幕,尽管内容相同,但却缺少了部分教学意义。
这就是“有思考”的教学,网络仅仅是一种手段,用好了事半功倍,用不好事倍功半。
3、“内化”是核心,实训要“有创见”
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中,工学结合、实验实训是被提及最多的词汇之一。为此,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各级各类职业院校,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效果也非常显著。
但“翻转课堂”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实验实训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如何让知识、技能“内化”到学生的思想与行动中。这种内化过程的一个重要评估指标便是学生在交互学习时要“有创见”,而非仅仅是“做得到”。
行动之前的“思考”与行动之后的“总结”是实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学生间的团队学习至关重要,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或许我们对完成实训任务或“做得到”过于重视,其实,从教育过程来讲,反思与总结更具价值。翻转课堂把传统“家族作业”部分的工作翻转到课堂中来,其最大的价值便是改变了传统“独立”完成作业到“共同”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从学习角度看,实训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分享”比“行动”更重要。学生们不仅要做到,更要对如何“做到”有所“创见”。
这种学生思想上的创见会改变我们的教学,会让老师更“紧张”,因为学习的“知识与内容”不再处于老师单独的掌控之下。老师那种因对教学知识内容了如指掌而不用再长时间“备课”的状态必将作出改变。
要知道,国外大学MBA的主讲老师在每次授课前都要花4-5小时做准备,我们国内的老师做得到吗?至少我目前无法做到,甚至不知道这4、5个小时究竟该做些什么准备。开口便讲,似乎是一种值得炫耀的教学资本。
如何能够做出改变?必须引入外力,或许翻转课堂的模式能够让你真正暴露在学生的“思想”海洋中,你必须做好准备,因为你将面对的不再是教材中的“知识”,而是突发奇想的“脑袋”。
4、“自救”是瓶颈,学习要“有付出”
这是最令人伤心的话题,但又必须面对:我们的大部分学生缺少基本的学习热情!
当学习的主体缺乏基本的学习热情时,所有的教学手段似乎起不到一点儿作用。
面对翻转课堂,或许我们担心最多的是学生课前会主动地去学知识、看视频吗?
如果课前缺少基本的“学习”准备,那翻转而来的课堂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些疑惑是客观存在的,它的解决并不在翻转课堂的设计与借鉴之中,这也是个系统工程。如果解决当下高职学生的迷惘感、无力感、挫败感,让他们开启有热情地学习是另一个话题。此时,我只想说学习是需要“有付出”的。
昨日,我与前往加拿大毅伟商学院专门做案例教学访问研究的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慕凤丽老师交流案例教学,最让我震惊的不是她提出的案例教学模型,而是西方学生的“刻苦”和教学活动的“严肃”。
在毅伟商学院,老师为了完成案例教学会要求学生们课前阅读大量内容,包括教材的相关章节、案例资料、参考信息等,我想学生要做到最基本的课前准备至少需要付出6个小时。上课时,老师会问大家是否完成了课前准备,如果哪位学生没有完成,老师就会直接让学生离教室,因为不要浪费彼此的时间。
我们做得到吗?教育改革中,与教师做出努力改变的同时,学生也必须做出改变,否则,教育改革便无立足之基。
“上帝只救那些能够自救的人”,但愿这不是一句套话,但愿我们的学生同样去深深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