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影像
![为什么陈建斌甩了吴越 为什么陈建斌甩了吴越 【光影禾城】西施妆台,金明寺畔,问吴越,谁兴谁亡](http://img.aihuau.com/images/e/77332/4109060409411323435496.jpg)
西施妆台,金明寺畔,问吴越,谁兴谁亡
位于环城南路703号的范蠡湖,现已被定为嘉兴市文物保护单位,定名“金明寺西施妆台”。相传2500多年前,越国大夫范蠡协助越王勾践战胜吴国后,功成身退,携西施泛舟于五湖。无锡有个“蠡湖”,面积达9.5平方公里,而嘉兴又有个范蠡湖,面积仅仅8亩,都说是范蠡、西施隐居地。
又相传,当年西施每天以湖水为镜梳妆,湖中螺蛳食散落的脂粉而成五彩,故湖中曾产五彩螺。宋代张尧同(生卒不详,约1207年前后在世)有诗云:“少伯曾居此,螺纹吐彩丝,一奁秋镜好,犹可照西施。”范蠡湖旧时又有西施冢之称,相传西施亡后葬于湖中。有清代朱彝尊的诗作为证:“落花三月葬西施,寂寞城隅范蠡祠。水底尽传螺五色,湖边空挂网千丝”。
湖北岸筑有水轩一座,即西施妆台,为歇山顶抬梁式建筑,前面的片子里已多次出现。
范蠡湖边的小石头堆,错落而无章。
这一条狭长的过道,有着太多太多的故事。过道的右侧便是西施妆台,恍惚间仿佛西施会从内慢慢踱步而出。与西施妆台一径之隔,是金明寺。
妆台北墙上嵌有“范少伯祠”、“浮碧”石匾二块。
“范少伯祠”,清光绪八年(1882年)夏立。“浮碧”,文徵明(1470~1559年)书。
西施妆台内,悬挂着各位名家的诗词之作。
西施妆台临湖一侧,“西施抚琴,范蠡在侧”的雕像栩栩如生,宛如琴音绕梁。
西施妆台内悬挂的古灯,虽是后期仿制,却也早已残破不堪,仿佛见证了这千年来的世事变迁。
西施妆台北侧的金明寺,始建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明正统元年(1436年)重建,当时有大殿三进,步廊10余间。现仅存大殿,为硬山顶建筑,早就不具备佛寺的功能。一组对联“城低落月连赢海”“楼回高天压范湖”,房梁上高高挂着“湖天海月”。
殿内曾陈列“传艺学绣”、“西施梳妆”、“留痕槜李”三组蜡像,九十年代初思泉拍过,不知塞到何处,没找到。
大殿北侧贴有“范蠡湖扩建设想方案总平面图”,而图内所包含的景范庐、湖天海月阁、城址文化墙、浮碧亭等建筑并没有存在,金明寺遗址也已经与图中的吴越文化展示馆合二为一,令人不甚惋惜。
金明寺大殿后院门。
范蠡湖多名家手迹,此外还有明万历年间车大任(1544~1627年)所书的“放生池”、池郭(生平不详)所书的“陶朱公里”碑。
西施妆台的外墙,原为金明寺后殿。斑驳的墙面、残破的窗格似乎还在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
范蠡湖以水景取胜,其中,曲桥,水泥筑就,铁制栏杆,显然是近现代的“产品”。
湖边休憩闲聊的老人们。
范蠡湖边的建筑。
湖畔有一座“吴越轩”,如今为“嘉兴市诗词楹联学会”。牌子挂在小院的西门口。
大殿东侧太湖石堆砌的假山上有八角亭一座,上书“槜李亭”。槜李,又名醉李,为古老的珍稀名果,独产于嘉兴境内。因果皮有如指甲刻状的裂痕一条,人称“西施指痕”。
槜李亭旁的假山石堆。
庭院内被荒弃的一角。
北面的围墙,一墙之隔便是莘莘学子。据说还有清钱陈群所作的《重建金明寺碑记》,不知是否藏在爬墙虎后的这一块?随着时间的流逝,字迹模糊,看不清楚。
西门口内侧下部建有一条过街地道,通往九十年代新建的“范蠡湖公园”,嘉兴人更愿意称之为“城南公园”。
地道一侧的一组浮雕,是关于范蠡、西施的传说。其中突出了发生地与嘉兴扯上干系的,如“西施学绣”、“槜李添痕”、“越人望吴”、“妆台照美”和“发棹五湖”等。
虚掩的金明寺西施妆台门台,门外是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门后是否依然是几千年前的西施范蠡。
爱华网www.aIhUaU.com网友整理上传,为您提供最全的知识大全,期待您的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