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方法(1)


语文学习方法(1)


一、提高学生语文预习能力,加强学生预习效率

在的学生对于五步导学法已经运用熟练,为了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唐坊中学语文教师提供以下办法,效果良好。

1、审题法  就是从审清题意入手,去掌握文章的内容和重点。  

2、拈词法  顾名思义就是对文章里的关键词语进行推敲、咀嚼。预习时,要求学生紧紧抓住这两个词,摸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学生可从中感触到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类比法 即把阅读过的同类型文章或一组同类文章,拿来做类比分析,使学生的视野跳出一篇文章的范围,在类比分析中举一反三,获得对某方面知识的规律性认识,培养自学能力。

4、实验法 即对常识性的课文,辅以必要的演示实验,使学生通过实验演示弄懂课文中涉及到的自然科学知识,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5、摘录法 就是根据训练的重点,有目的地一边阅读一边把自己所需要的有关内容,分门别类地摘录在一起,进行归纳,以便理解课文,抓住中心。                           

6、提纲法 即运用预习提纲,为学生安排一条理解课文的思路,使学生在提纲的“定向”作用下,独立地进行检查、分析、综合、体会,对课文内容有所领会、有所发现,久而久之,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二、学好语文的窍门

“一把钥匙配一把锁”,这是我对学习方法的理解。高中的课程比较多,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特点,学习方法决不可能千篇一律。最好是能跟随着老师的思路找出这门学科的规律,获得入门的途径,再不断地充实完善,形成不同学科不同的学习方式。正如我前面所说的,我们必须在学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归纳改进,摸索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以下是我自己的一点学习体会。

有的人说考语文要凭运气,也有的人说要看感觉。运气好或者感觉对的话,就能取得较高的分数,甚至有可能爆个冷门。刚开始我也抱着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每到考语文之前就要“酝酿”一番,希望能找到所谓的“感觉”。后来,通过与几个同学的交流,加上自己也看了一些师兄师姐们介绍学习经验的书,我渐渐觉得,学语文,是需要一套科学的方法的。

首先,要多看一些书。这是每个人都有的体会,通过看一些文学名著,或是报刊杂志,可以培养语感,还能学到不少文学常识,以及一些新鲜有趣的观点。现在的语文考试,阅读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不仅有文言文阅读,还有科技文、现代文阅读。要想在课堂上把所有这些能力统统培养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只能靠课外的努力。

我比较喜欢看像《读者》、《散文》之类的杂志。看《读者》,可以了解到许多独到的观点,看到一些内涵丰厚的文章,使自己也变得爱思考起来。尤其在写作时,我更是常常受到它的启发。现在作文的一个很重要的评分标准就是是否有创新、有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样的见解,往往不是凭空就可以产生的。它取决于你的阅历、你的人生体会。对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就是简简单单的两点一线,很少有机会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因此读书看报就不失为一条捷径。而在时间金钱都有所限制的情况下,看《读者》更不愧为捷径中的捷径。更何况,它也是我们放松自己的好伴侣。

看《散文》,是通过语文老师的介绍。教我语文的陈武老师是一位文学功底很深的人。他的课真正花在课本上的时间并不多,他更愿意教我们一些从课本里引出来的知识。三年下来,我觉得自己的确学到了许多东西。尤其是文学修养方面提高不少。记得当初他向我们推荐《散文》时,没有说太多,只有几个字我印象特深:“腹中有书气自华。”于是我开始学着欣赏《散文》。刚开始时,也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后来,当我静下心来,细细地体会那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微妙的感觉,我仿佛一下子就被文字的美攫住了。原来文章还可以这样写!一段很普通的经历到了作家笔下,却完全可以获得诗一般的美感。我喜欢反反复复地读那些自己特别有感触的文字,直到把它们背下,然后不经意地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文笔果然有了提高。同时,通过揣摩作者的感受,不知不觉我就养成了一种爱思考的习惯,这一点在做文字表述题的时候特别有用,下手更快,思考角度也更准确。

此外,有空时多翻翻字典也是一种好办法。例如,做拼音题时,就翻翻《新华字典》,把自己以前读得不准确的字记在一个小本子上,考前再看一看,印象就比较深。另外,平时听新闻时也可多留一个心眼,注意听听播音员的发音,碰到哪个字他发得和你不一样,就记下来,查查字典,看是他发得对还是你发得对,这样做印象特别深。做词语用法的题目时,就翻《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不要局限在要查的那个词上,最好能把前后的词都看一下,既能通过比较加深印象,又能同时学到不少新词。这个工作最好能每天都做,每天记几个,积少成多。记得高三那年,老师让语文科代表每天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抄些成语或容易出错的词语、容易读错的字等,下课后大家都会自觉地去看一看,一些细心的同学还会把它们都整理在一个本子上。到高三下学期做模拟试卷时,我们班同学在这种题上出错的已经很少了。在写作方面,除了多看书看报外,还可适当记点日记周记之类,锻炼文笔,久而久之,就会越写越顺。一些喜欢听歌的同学常常会记些喜欢的歌词,在写作时用一用,还真不愧为一种好办法,最起码在语言上就占了不少优势。当然,也可以背一些优美的句子,使它们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常记常用,写作水平自然会有所提高。总之,语文就像中药,越熬越有味。当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感觉”越来越准了时,你的努力就已经得到了回报。

语文的功夫都在平时的积累上,除了个别“感觉”突然变得特别好的之外,平时是怎样的水平,高考就会考得怎样。与其抱着侥幸的心理等待着“奇迹”出现,还不如踏踏实实地把功夫练到家。考前语文基本上是没什么好复习的,但也不是完全放弃,你可以在复习的间隙看看文学常识,翻翻杂志什么的,或者做一两份模拟试卷,保持对题型的熟悉程度也就足够了。最重要的还是信心问题,千万不要因为平时语文成绩不稳定就对自己失去信心,放下一切的包袱,你一定会在高考考场上有一个新的突破。

三、高三理科生语文复习:“七步法”提高成绩

语文学习“七步法”,觉得也许会对你有所启发。这“七步法”中的七步分别是:

1、读一读

阅读课文是复习的第一步。通过阅读,把握全文大意,了解作者情感、文章特色等知识点。不同类型的课文需要不同的读法:教读课文需精读,字、词、句、篇等各个知识点全方位掌握,精彩语段达到成诵;自读课文需泛读,有的还需跳读,一目十行,以求提高阅读速度。阅读速度,也是近几年中考考查项目之一。

2、划一划

即在阅读课文同时,把文中的重点句、中心句、名句以至生字、生词,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来,既能加深印象,又便于复习巩固,一目了然。遇到规范句子,不妨划分句子成分,复句还需标明关系,典型语段要划分层次、归纳层意。遇到疑难,还要作标记,便于以后向老师同学求教。

3、查一查

查什么呢?查工具书。字典、词典、参考资料,只要用得上,尽可能发挥工具书的作用。亲自查找答案,是探索学习方法、摸索学习规律的过程,也是提高运用工具书能力的过程。对于似曾相识的词句,不妨查一查以往学过的课文,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温故而知新”。查出的答案经过分析辨别,理解能力又能得到提高。

4、问一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复习过程免不了有疑难,要独立钻研,实在解决不了的,要善于向老师、同学请教。有时自己向老师请教一个问题,老师很可能不止讲一个问题,而且把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使你融会贯通。

5、写一写

俗话说,眼看十遍,不如手过一遍。无论平时学习还是考试,有的同学往往把常用字词写错,为什么呢?就是缺少写的训练。生字、生词、重点语句不妨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反复写一写。又如一些作文题,往往看似容易写来难,也要动笔写写,切忌眼高手低。

6、练一练

就是通过做练习题,检验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做题要把考题的目的、意图弄清,要注意归纳总结,寻找规律,触类旁通,增强应试能力。做练习题,既要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也要自觉地做。我们反对搞“题海战术”,但不做一定数量的练习题,也谈不上质量。练然后知不足,及时反馈矫正,以求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7、想一想

复习的内容可以通过“想”来巩固。可以从点到面,也可以从整体到部分,或纵向或横向,把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知识体系,印在脑海里。当某个知识点联想不起来时,要经过查找及时巩固。想的时空不受限制,无论课上、课下,还是校内、校外,都可以尽情地利用时空。当你“山穷水尽”之时,通过联想,也许会步入“柳暗花明”之境。



语文学习方法(2)  


一、语文复习不需要做很多的难题,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推荐:高考语文难度有所降 低选做内容考查范围扩宽

(一)基础知识

1、错别字:

主要考查识记能力。最实用的方法是将常见错别字归总分类记忆,要注意高中语文第四册附录中的《容易写错的字一览表》和《容易用错的成语一览表》。备考的重点是别字,注意形近字、音近字的比较记忆。如“辑拿”的“辑”系“缉”的形、音皆近字,岂不知,“缉拿”住后是要用绳子捆的。记忆的前提是理解到位。如“义愤填膺”考的就是“膺”的字形,如果我们知道“膺”的本义是“胸”,它是身体的一个主要部位,根据造字规则,身体部位的字有“月”字偏旁,可断定“膺”为正确字形。再如“大有稗益”的“稗”看偏旁就知道是一种“草(庄稼)”,显然是错误的,应为“裨”。建议考生自己整理“容易用混用错的字辨析一览表”,注意以音辨形、以义辨形、以语境辨形。当然,备考时还要进行“字音题”训练,解题思路与识别字形相同。

2、成语:

正确理解成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历年高考成语题主要考查的是“感情色彩的误用”、“适应对象的误用”、“易混淆成语”。必须掌握成语的确切含义、使用范围和感情色彩。如“拍手称快”是针对反面人物被处治后发生的,“功败垂成”是差一点没有成功。建议考生自己每天积累、辨析1—2个成语。除了备考成语以外,还要对重要实词、虚词乃至俗语也要进行专题复习,因为这些内容均属于“词语”范畴。

3、病句:

辨析病句时不要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主要考查的类型是“句序不当”、“搭配不当”、“重复”、“成分残缺”、“不合逻辑”,没必要搞成“杂糅”再细分。答题时,主要采用句子成分主干划分法判断“句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的问题。不合逻辑主要是前面“是否”双向对后面“是”或“否”的单向和关联词语使用不当的问题。复习时一定要把划分句子主干成分的语法知识补充学好。

4、语句连贯:

连贯就是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答题时要注意看陈述对象(含话题)的一致性、句子前后结构的一致性、词语前后照应、逻辑顺序恰当。可采用根据语境提示先确定选项首尾的“观察首尾法”,然后再采用“抽心连贯法”,看哪一语句和首尾连接最紧密。

(二)科技说明文科技说明文的命题特点

选文——关注自然科学研究新观点;理解——紧扣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准确含义;分析综合——注重信息筛选和整合。命题的设计注重整体感知,并运用分析、比较等手段收集筛选有效信息,进而考查学生处理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介绍新知识、新观点的材料中必然要涉及一些新的概念和重要的句子。如果考生不能正确理解这些概念、词语和句子,必然无法准确地把握文意。这些新概念、重要的句子常常就是命题点。解答有关术语概念理解、重要词语理解、概括性题目,一定要到原文中找答案,这是解答说明文题目的基本原则,诸如到文章标题中找答案、到上下句中找答案、到上下段中找答案、到总结性语句中找答案、到注解中找答案等。

二、高考语文考前必看:说明文结尾九种方法

(1)总结法。就是对说明对象说完后作总结的方法。《奇特的激光》的结尾,就用了这种方法:

推荐:高考语文备考指导 答题要像数学一样精确

“激光作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奇特的光源,不仅大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开拓新的科学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还启发着科学工作者产生更多、更美妙的科学幻想:激光可能是打开无穷无尽的能源宝库的钥匙;激光可能使人类看到过去从来没有见过的现象;激光可能成为宇宙航行的动力……当然,把这么多的可能变成现实,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征途,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总结法结尾能把作者的目的、意图等集中起来揭示给读者,使读者对全文有一个总的印象。

(2)感叹法。就是对说明对象说完后表示深沉的感叹的写法。如《杨树》的结尾,就用了这种写法:

“……让我们用一把把植树锹,在祖国的大地上写出一篇篇八十年代的新‘白杨礼赞’吧!”

这一感叹用于篇末,具有很强的号召力,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展望法。就是在说明对象说明完后对其未来进行展望的方法。《宇宙里有些什么》的结尾,就用了这种方法:

“……今天,载人的宇宙飞船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环绕地球的飞行,将来一定会揭露更多的宇宙秘密,加速人类征服宇宙的进程。”

篇末用展望法能给人以希望,能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

(4)评议法。就是对说明事物说明后加以评价和议论的方法。如《晋词》的结尾,就用了这种方法:

“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评议法用在篇末,对说明对象作个最终的评价,能有力地表达作者的爱憎感情,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5)号召法。就是对读者发号召的方法。《农作物抗病品种的培育》的结尾,就用了这种方法:

“毫无疑问,要使农作物产量不断地增加,不但需要不断地研究培育抗病能力更高的优良品种,还要做到各个地区各种作物都有能抗不同病害的品种。这是植物保护工作者和育种工作者的一项重大任务。”

结尾用号召法能引起读者的重视,对读者产生作用。

(6)反问法。就是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或者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的一种方法。《蝉》的结尾,就用了这种方法:

“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结尾用反问法能加强气势,起强调作用,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逻辑力量。

(7)比喻法。就是对说明对象采用比喻的方式来说明的方法《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的结尾,就用了这种方法:“……它好象架设着一座座坚实的阶梯,召唤着不畏艰辛的人们努力攀登。”

结尾用比喻法不仅生动形象,还能传达深刻的寓意,给人以教育和启迪。

(8)描述法。就是对所说明的对象加以描述的方法。《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的结尾,就用了这种方法:

“我们花了一整天时间看完这座大厦的时候,万道霞光洒在外面苍翠的树丛上,洒在杏黄色的墙壁上,洒在天安门的红墙黄瓦上,放射出一片光辉灿烂的异彩。”

结尾用描述法,能借此表达作者的感情,能给人以形象的感染,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9)旁补法。就是文章最后追加补充其不足的写法。《看云识天气》的结尾,就运用了这种写法:

“……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自然有一定的限度。我们要准确的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

旁补法有利于维护说明文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能帮助人们准确地、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

三、考场策略 七类题型各有注意要点

拿到试卷后,不妨先花几分钟浏览试题,看清题目要求,合理安排答题时间,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通常来说,一道题的分值是多少,答题也相应安排多少时间。考场上要注意以下几类题型:

1、古诗文默写题:谨防写错别字,否则不得分。这是四选三的考题,不要全部作答。

2、文言文阅读题:抓住中心与考题要求,不必拘泥于与考题无关的疑难句子。翻译时要注意补足主语、宾语等省略成分,译好文中关键词语,留意词类活用与通假字的问题。

3、诗歌鉴赏题:注意作者的流派以及题目所给的注解,注解中往往包含答题信息。答题时注意诗歌基调、内容主旨、艺术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炼字”(即诗眼)。

4、文学名著题:客观题主要是排错题,答题时注意两个常见的错(人物、事件),可能还有时间错。二选一的简答题要挑选最有把握的解答,答案字数在100字左右,注意展开内容,不要因字数不够而被扣分。

5、现代文阅读题:关键是读懂题目,注意文体特点和文本内容。对于社科类文章,答题时先进行对应阅读,看选项和文本是否一致,有没有前后矛盾、概念转移、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因果倒置等;简答题一定要根据文本中心来作答,即使是探究性的题目,也不能漫无边际地回答。

文学类(散文、小说)和实用类(新闻、人物传记)文章的阅读关键在于理解文本的中心、文句的含义,细心阅读上下文、前后句的意思。二选一的试题,其难度和区分度是一样的,因此可以根据自己擅长的领域,选一道题作答。

6、语言类、探究性试题:考生在谈看法时切忌模棱两可,标准的行文应该是:“我赞成……理由是……”

7、作文:首先要拟定文体,文体不清可能直接进入三类卷。写作时,要注意议论文的事例要典型精要,散文要有中心思想,夹叙夹议,所引用的材料要新颖。整篇文章要内容饱满、段落分明、条理清晰,切忌不分段或者是三段论。同时要尽量避免错别字,不出现与作文无关的内容,保持卷面整洁,写作前先打腹稿,不即兴涂改。文章字数要符合要求,否则作文成绩相当于降一个档次。对于作文题,考生可先拿50分基础分,再夺20分发展分。

复习建议 关心热点,积累素材

温书假期间,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查缺补漏,背诵等送分题不能丢分。文言实词部分,要把一词多义重新复习一遍。临考阶段,要静下心来关注一些社会热点,多看时评、短小的美文和有哲理的文章,积累写作素材,多做些作文切入点的训练。



语文学习方法(3)  


高考语文复习支招:状元笔记高分心经

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世界。

别人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成功经验中,让高考“状元”激励我们,走向成功,通往大学殿堂。

(一)走进高三,快速适应

(刘涵,2006年云南高考文科状元)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这首周杰伦的《蜗牛》也是我在高三冲刺阶段的“战歌”。是的,高三会很苦,高考是挑战。但有苦才有甜,挑战与机遇并存。面对高考,不必畏惧,而应感激,只有它能让人生在最短时间内增值,只有它能使我们磨炼出坚强的意志。“用一年,换一生。”这是我的高三宣言;“信念坚定+持之以恒。”这是我恪守的学习准则。

那么,如何快速适应高三紧张而又繁重的学习生活呢?

1、准确定位,做好规划

认真分析,给自己的学业水平出初步定位,结合实际,树立目标。有了理想和目标,学习才会有追求的动力。

可以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检测目标,并在一定的时间后对目标进行修改和完善。

2、抓牢基础,形成网络

高三的学习一定要抓基础,并把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因为现在的高考正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

3、主动学习,善于总结

高三的学习其实是对十年苦读的一次总复习,在这个高二转折到高三的关键时刻,我们应该转变身份,主动学习,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成知识的梳理者,把自己的所学尽可能地全部整理一次,发现薄弱之处,及时有针对性地补漏补缺,强化自己的知识储备。

分析总结对高三同学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遇到新问题,学到新方法,都应及时记下来;每次考试,对于新题型的解法思路、典型试题等都要及时整理分析。得失心中有数,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二)缓解压力,从容应对

(李小龙,2007年宁夏高考理科状元)

非智力因素往往左右结果,摆正心态吧。当我因成绩波动而焦躁时,我会选择用安静的音乐来平静自己;当我意志消沉时,我会用榜样来激励自己;当我情不自禁开始胡思乱想时,我也会给自己放个假,留出时间来天马行空地幻想。我用各种方法来保持一个好的心态。永远乐观、积极,调整最佳心态来应对每一次人生的挑战。

面对高考,压力肯定会有的。面对学习压力,我们可以做一只最好的轮胎。气不足,就打点儿;气太足,就放掉一点儿,无论在哪里使用,什么样的路面,轮胎都能够适应,并且跑得轻松愉快。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做一只最好的轮胎,还要有“备用轮胎”——这就是面对压力的平常心。

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点需要注意。

第一,压力适度,举重若轻。就是以适度的紧张面对生活压力,镇定自若,学会使自己“心静如水”。

第二,适应性好,生活、学习有条不紊。感到学习有压力时,最好是给自己列出一个清单:你有多少事情要做?做什么?有哪些知识还不熟悉,原因是什么?针对每一门课程,你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外界有什么干扰因素?最后制定月、周、日的具体行动计划,坚持不懈,一定会有成效的。

第三,承受力强,科学分析和正确评价自己。不要因一次考试成绩落后而气馁。只要我们把精力用在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上,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就会体验到成功,看到希望。

第四,变压力为动力,建立适当的目标。在考试前可以制定一个基本目标,但不要把分数高低看得过分重要,只要自己努力去准备,尽量争取考得好一些,就是我们最切实的目标,分数不是唯一的标准。我们应该看到自己天天在进步,任何压力都可以转化为动力。

释放压力,轻装上阵(杨清嘉,2008年江苏省高考文科状元)

当然,谁都希望自己一举成功,早日圆大学梦。但现实中总会有人失望。你要相信,“上帝为你关闭了这一扇窗,就必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你会因此比别人多了一分面对挫折的勇气,多了一份不平常的经历,所以,你何必为此整日愁眉不展、唉声叹气,把该努力学习的时间白白浪费在无谓的叹息中呢?

打消顾虑的你,轻装上阵的你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不过,一点压力也没有,也会降低我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同学们要学会调节自身的心理压力。不要给自己一道“死命令”:今年非考上不可。

我们可以有100次的失败,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有第101次的追求,况且高考并不是我们成才的唯一出路,何苦把自己逼到一个“死胡同”呢?

(三)克服焦虑,优化情绪

(陈溢辉,2008年宁夏高考文科状元)

临近高考,心情紧张,担心自己发挥不好是高三同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个时候不紧张才麻烦。其实随着紧张度的提高,学习成绩也会提高。

但紧张过度又会物极必反,有的同学会出现心慌气短、头晕失眠、情绪不稳等症状。过度焦虑使人不能集中精力,记忆力受到干扰,到考场上也会丢三落四,大脑不灵活,思考能力下降。那么怎么才能克服焦虑、优化情绪呢?

首先要以平常心对待高考,只是把它当成和平常一样的考试,这样心情自然稳定。其次,不要把考试焦虑看得过重。如果过分为焦虑担忧,反而心中刻上焦虑的痕迹,使症状越来越严重。而且考试焦虑也是相当普遍的,大多数同学都存在程度不一的焦虑。谁过分看重考试焦虑,谁就会受到影响。如果已经出现心慌,心跳加快等情况,可以试试自我放松。一个是做深呼吸;另一个是把全身肌肉绷紧再放松,也可以与深呼吸一起做。累了烦了的时候做几遍可使大脑得到休息,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可是想象美好的事物或景色,或者是散步、打球、听音乐、聊天、做家务等,都可以起到放松的作用。

(四)理解父母,相互沟通

(姜妍,2008年辽宁省高考文科状元)

有同学抱怨自己的父母太唠叨,每天不停的在耳边叮嘱:多吃一点、多穿一点、好好学习、为我们争气啊!是的,我们的压力已经够大了,为什么每天还要给我们施压呀?恰恰就有同学因此和父母闹矛盾,最后是两败俱伤。

作为孩子,我们要将心比心,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就能理解父母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苦心了。我们要学会与父母沟通,共商大策,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因为大家的目的是一致的。这样,便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帮助我们实现心中美好的梦想。

高三复习进入紧张的复习阶段后,一般说来,学生在学习中出现轻度的、暂时的心理疲劳现象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不及时调节,使身心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就可能加重心理紧张,造成心理和精神上的失调、紊乱,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下面是高考状元们如何积极防治心理疲劳的心得体会?



语文学习方法(4)  


一、高考第一轮复习:高三语文复习策略

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语文成绩是高三同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长期以来大规模的训练是高三同学学习的传统模式,但综观高三同学的现状及考试结果,总觉得付出和结果的比例不尽如人意。那么,高三同学应如何在较短时间内进行第一轮复习呢?

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叶圣陶先生也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这就是所谓“习惯出能力”,因此学生首先要致力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制定计划的习惯。高三是繁忙的,为避免顾此失彼,高三同学应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科学安排,务必保证每科每天均有一定量的复习时间。这样,各科就能比较全面系统的复习,不能象一些同学那样,把整个晚上的时间都花在钻研难题偏题之上,这样做往往得不偿失。

2、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查找工具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查找工具书,不仅可以学到很多老师讲不到的知识,还有助于准确读音、辨析字形、理解词意、领会用法,还可以了解许多历史故事、字词来历,为写作提供原始材料。当然并不是说字字都要查找,要查的是自己没有把握的东西。

3、养成书写工整规范的习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平时语文成绩不错,但为什么高考成绩会不理想呢?这固然与临场发挥密不可分,但也有一些非智力因素在起作用,如书写不规范。尤其表现在作文上。当然这并不是要你的字如何洒脱,只是要求你字体工整,笔画清晰,可以说,书写规范,是你成功的一半。

4、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读书看报可以开拓视野、了解时代信息、把握时代脉搏,可学习别人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为写作积累素材,补充新鲜血液。从某种程度上说,不读书看报的人,要想取得优异成绩是不可能的,尤其是语文!当然,在高三不可能花太多的时间去阅读课外书藉,但每天哪怕花十几二十分钟的时间也就够了。时间靠自己去挤,总会有的。

5、勤于练笔的习惯。作文教学,根据大纲,也不过是两周一篇的大作文。虽然高三学生的写作能力已基本定位,但要想再上一个新台阶,还是完全可能的。笔者认为,第一个学期,对作文就要强化训练。每周写一篇大作文,另外再摘抄一篇300字以上的不同文体的文章和20个成语。抄写的目的,是强迫自己去阅读,去开拓视野,去积累写作素材。几年下来,各届同学都深有感触,认为这样的强化训练,有助于语文成绩实现较大的飞跃。

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都要有一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尤其是高三学生,更需要耐心和毅力,才能逐渐养成学习的自觉意识和行动,主动去听、去说、去写、去思考、去感受学习的乐趣,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对提高语文素养有积极的作用。

语文学科同一切学科一样,均有自身的知识系统。理清这个系统,有利于同学们复习时明确目标,有利于复习时形成知识网络,有利于答题时寻找解答依据。因此,建立语文知识系统,是第一阶段复习备考工作的重点。

建立完整的语文知识系统,指的是整理、完善语文知识的各个系统。语文知识的大系统包括语音知识系统、文学知识系统、词及短语系统、单复句知识系统、修辞知识系统、标点知识系统、现代文体知识系统、古今文学常识系统、写作知识系统、文言知识系统等;语文知识的小知识系统即为每一个语文知识点的性质、分类、意义或用法。如“词”这个小系统,就包括词义、色彩轻重、范围、搭配、语体等。甚至还可分得更细,如词语的感情色彩。在第一轮复习中,同学们需熟悉大系统和小系统,并在复习具体知识点时,有意的将所复习的知识点和其所属的知识系统联系起来。这样做有益于开展全面的、深入的复习。

根据高考试卷的分析,同学们最薄弱的环节不外乎阅读和写作两方面。究其原因,纵然有许多客观因素,但同学们有限的阅读面、阅读量和阅读时间,不能不说是影响阅读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有鉴于此,新的语文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300万字。笔者认为,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也应合理安排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这也是高三语文复习易被忽视而却不应被忽略的复习内容之一。

记得有位教育家曾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通过阅读能使我们了解多种生活状态,丰富语文知识。

二、高考语文真题考点研究:文言文实词

文言实词是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准确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突破口。如何从今年的高考试卷中明确科学的复习方向,如何以一道高考题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成效,下面的讲解将一一为您解答。

真题1(2010年全国卷Ⅰ)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为政清静,不严而肃 肃:恭敬。

B.会兴辽东之役 会:适逢。

C.所在征敛,人不堪命 堪:忍受。

D.动以军法从事 动:招致。

真题2(2010年江苏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遂属其家通明 属:托付

B.皆逡巡引却 引却:后退

C.通明故魁垒丈夫也 魁垒:高大

D.率倜傥非常之人 率:率领

真题3(2010年湖南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季秋之月,天地始肃 季:季节,季候

B.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 零:降落,落下

C.予世之介士也 介:独特,不合群

D.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 奔:逃亡,出走

真题4(2010年湖北卷)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利:通"痢",腹泻

B.逡巡弭耳而去 弭:低垂

C.德自分死矣 自分:自己料想

D.至以首觝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差不多

真题5(2010年广东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妙

B.以章献起于寒微 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 延缓

三、高考名师手记: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复习要点】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A级(识记)。

【知识归纳】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侧重的是“常用字的字音”,其范围界定为常用字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

一、多音字

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这个字单用(单音词)和构词时,或用这个词构成不同的双音词、多音词时读音不同,如“剥花生”的“剥”读bāo,“剥削”的“剥”

读bō;二是在个别词语中的读音与一般读音不同,如“秘”,在“秘鲁”中读bì,其他都读bì;三是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读音不同,如“色”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就分别读shǎi和sè。

二、形似字

一般的说,形似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声旁相同的形近字。这一类具有相同声旁的形近字,有的读音是相同的,但有时因形旁所表意义不同而出现读音不同的情况。如“畸形”“绮丽”“崎岖”“不偏不倚”“掎角之势”中的“畸”“绮”“崎”“倚”“掎”五个字的声旁皆为“奇”,但读音全都不相同,分别读 “jī”“qǐ”“q픓yǐ”“jǐ”。另一类是笔画差异极小的形近字。这一类汉字笔画只有细微的差别,但读音迥然不同。如“肄业”的“肄” (yì),与“肆意”的“肆”(sì)。

三、同音字

一般的说,同音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音同形异字,汉字属表意文字,其中的形声字也不同于纯表音文字。同一个字可能有几个读音,同一个读音也可以写出很多字形不同的字。如,同是“shì”音,却有“事”“是”“市”“式”“视”“室”“试”“世”“势”“饰”“释”“仕”“士”“誓”“嗜”“噬”

“谥”“拭”“匙”等几十个不同的汉字。音同形异汉字成为近几年高考考查的热点。另一类是音同形近字,即读音相同字形也相近的汉字,与上文形近字中声符相同读音也相同的情况交叉,兹不举例。

四、形声字

汉字中绝大多数的字是形声字,但由于古今语音的演变和字形的演变(简化、整理)等原因,很多形声字的读音与声旁不一致。主要有三种情况:1.声旁的声母并不表示该字的声母。如“歼灭”的“歼”,读“jiān”,而不读“qiān”。2.声旁的韵母并不表示该字的韵母。如“绦虫”的“绦”读“tāo”,而不读“tiáo”。3.声旁的声母、韵母全与字的读音无关。如“粳米”的“粳”读“jīng”,而不读“gēng”。

五、习惯性误读字

很多省市都存在多种方言,有些方言声母n、l不分,z、c、s与zh、ch、sh不分;有些方言韵母in、ing不分,en、eng不分;有些方言声调与普通话不同;有些方言没有了普通话中的介音等等,这些都为语音辨正增加了难度。此外,由于“秀才不识字,见字读半边”等习惯的误导,以及不了解原先的一些异读字现已统读等,都会造成对汉字的习惯性的误读。如“呆”“凿”就已经分别统读为“dāi”“záo”,不论用于何种情况,都只读此一个音了。

六、难读字。

汉语中有些字,特别是某些成语中的个别字,读音特别难以把握。如“卖官鬻爵”中的“鬻”(yù),“鞫审”中的“鞫”(jū),其读音都很难从字形中找到依据。有些字虽然有声旁,但也不能贸然认读,如“沆瀣一气”中的“沆瀣”(hàng xiè)等。

【真题再现】

典例1.(2008·广东卷)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滋润/蕴含 赡养/瞻仰 调试/调和

B.对峙/嗜好 竣工/英俊 强迫/倔强

C.造诣/逃逸 堤岸/提拔 抹黑/抹布

D.湖畔/装扮 怄气/枢纽 阻塞/边塞

【答案】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音同字、音近字、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

A项,ruì/yùn,shàn/zhān,tiáo/tiáo;

B项,zhì/shì,jùn/jùn,qiǎng/jiàng;

C项,yì/yì,dī/tí,mǒ/mā;

D项,pàn/bàn, òu/shū,sè/sài。

典例2.(2008·山东卷)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仲(zhòng)裁 阿(ē)谀 入场券(quàn) 捕(pǔ)风捉影

B.袅娜(nuó) 勒(lēi)紧 嚼(jué)舌头 百孔千疮(chuāng)

C.精辟(pì) 躯壳(qiào) 横剖(pōu)面 一语中的(dì)

D.柏(bǎi)树 模(mó)具 配给(jǐ)制 否(pǐ)极泰来

【答案】C

【解析】A项,应该是捕(bú)风捉影,本字容易和“铺”“浦”等形近字混淆。B项,应该读“嚼(jiáo)舌头”,这个词常常被误读。“嚼”是一个多音字:①用牙齿咬碎,读jiáo,如“细嚼慢咽”“味同嚼蜡”;②用于某些复合词,读jué,如“咀嚼”;③组词“倒嚼”,反刍,牛等动物把粗粗咀嚼后咽下去的食物再反回到嘴里细细咀嚼,读jiào。D项,应该读模(mú)具,“模”也是个多音字。读“mó”:①法式,规范,标准;②仿效;③特指

“模范”。读“mú”:①用压制或浇注的方法使材料成为一定形状的工具;②模样。



语文学习方法(5)  


一、学语文要多读书

学习语文不是一个单一地掌握某技能的过程,它需要我们平日多读书,以此来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期间,少不了刻苦,离不开勤奋。

首先,在平日的学习中,我们要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在平日的学习中,我们肯定会遇到生疏的字,不明白的词,弄明白以后,我们可以把它们记录在一个本子上,以便以后复习。日积月累,我们的基础知识会日趋扎实。切不要忽视这个基本的工作,它是我们学习语文关键的一步。只要我们平时注重积累,在考试遇到各种基础知识题目时,我们便能应付自如,对待阅读类题目,心中也会有更大的把握。

其次,在平日我们要多读一些优美的散文,多积累一些新颖的观点。这样,在考场作文时,我们便会左右逢源,一气呵成。看到文章中优美的段落便将它记下来,背熟。到写作的时候,我便会在事物的形容、事件的叙述、场面的描绘、选择词汇方面游刃有余,能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将所想的东西用语言表达出来。平时,我们见到一些事情或读到某篇文章有新颖的观点,可以记下来,说不定考场上就会用到,况且这也有助于我们思维的培养。

二、学语文重在能力培养

高考是为国家选拔有能力的人才。作为选拔性的考试,高考的题目千变万化,且有一定深度、广度和难度。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宗”就是高考所要考查的记忆能力、语言感受分析能力。因此,我们就要紧紧围绕着这个“宗”,在学习中进行知识迁移,在迁移中提高能力,以不变应万变。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时,就要联想与其相关的知识或相联系的课内知识,对两者进行比较,归纳异同。这样既能巩固已有的知识,又能把课内外联系起来,达到融会贯通。

虽然我们不提倡题海战术,但是一定量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练习去提高能力,要多动笔多动脑,多接触不同类型的题目,做到“处变不惊”。练习一定要有的放矢,有侧重点,不可“胡子眉毛一把抓”,要争取事半功倍。老师提到的重点、难点以及关键性的内容要多做练习。尤其是自己的薄弱环节,一定要集中精力把它拿下来。例如,病句分析与作文是你的弱项,你就要多做这些方面的练习。每次测验与练习中出现的病句题目都要反复琢磨多遍,从中体验语感,寻找解题规律。而每次练习的作文都要以认真的态度去完成,不论大小作文,都要找老师批改,从批改中找出写作的不足,寻找写作的规律。学习写作,从审题、构思到遣词造句等,都应该积极开动脑筋。先是模仿典范的文章,打好写作基础,然后进行知识迁移,发展创新,摸索出自己的写作定式。这写作定式并不是写法固定、思路停滞,而是拥有活跃的思路,丰富的内容,且有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不单是作文,学习其他知识也是一样,要多做练习,多从实践中吸取教训,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三、语文复习中归纳法的妙用

复习其实就是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的过程。目的在于“把厚书读薄”。归纳不是进行知识的简单堆聚,而是为了找出知识的本质规律及其内在联系,从而提高自身对知识的理性把握。语文学习,要注重运用归纳的方法。

1、整理笔记的方法。复习课本要按着一定的步骤对所学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如按课题、文学常识、生字、解词、文章结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及学习重点、难点等来进行有序的归纳整理。其目的是从整体上把握全课的知识内容,做到对本课学习内容一目了然。

2、分类归纳法。在复习完一个模块或一个阶段的知识后,可以按着知识体系的不同,对同类知识内容给予归纳。如本单元或本学期的文学常识、文体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等。这种归纳,实际是打破了课文的界限,把对知识的总结纳入了知识体系的轨道,更有利于我们对知识特点及知识联系的把握。

3、按序归纳法。这是按照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的一种方法。如可以按时间(朝代)顺序对各时代作家作品常识进行归纳;也可以按照词类——短语——单句——复句的顺序对不同层次的语法知识进行归纳。这种归纳方法有利于帮助我们建立起知识体系,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整体把握住知识内容。

4、绘表归纳法。按照知识类别及要点项目,使用表格的形式对知识进行归纳。可以绘制归类表、对比表。这种表格归纳法,能明显地体现出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5、列知识树法。这是以知识体系为基础,以知识概念为主干,对知识细类及细目进行层层分解的归纳方法。它体现了知识概念的等级次序,对从宏观上把握知识大有益处。

四、熟练掌握语文复习的三大策略

1、温故知新,查漏补缺。通过一次次的考试锤炼,每个同学都对自己有了一个基本估计。临近高考之际,考生应该将近几个月来所做的专项及综合练习及时拿出来巩固消化,查漏补缺,看看自己哪部分内容还没有完全吃透,重点复习自己经常出错的部分,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对照《考试说明》,逐项检查自己哪部分知识还有欠缺,哪些能力还有不足。找到自己的不足立即进行弥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做单项强化训练,回顾近几年来的同类高考试题,然后再做一些最新模拟试卷中的同类考题,力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瞄准变化,主攻热(难)点。具体说有四大堡垒,即“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正确使用熟语”、“古诗鉴赏主观题”、“文言文翻译主观题”,攻克了这四大堡垒,就等于打下了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这一板块的半壁江山。其中,文言文及古诗文鉴赏是大多数考生的老大难问题,最后一阶段要集中火力猛攻。近十年考的都是纪传体的文章,内容多是破除迷信,崇尚科学,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维护统一,或者讴歌某种高尚的道德情操等等,因此,要有目的地选择相关的文言文,积累相关的背景知识。只有真正读懂了文言文,培养在具体的语境中推断文言实词、虚词的能力,熟悉命题人设置干扰项的技巧,才能答好考题。

3、盘活内存,强化记忆。不少考生有记日记和写随笔的良好习惯,更有不少考生3年来摘录了大量文质俱佳的美文,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考试资源,在临考前要将这些“内存”盘活、激活,“重温旧梦”,搜索可用的写作素材,以便寻找可资创新的契机,可以借鉴的鲜活的素材。“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形”、“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背诵名句名篇”等考点,这些识记性的内容正是绝大多数考生考前得分的增长点,考生在最后一个月中只要每天坚持挤出一刻钟的时间,突出重点,分类记忆,特别是名句,一定要记准、记牢,特别注意其中容易写错的同音字。




语文学习方法(6)  


高考语文必须掌握的100个熟语

1、哀莫大于心死——心死:指心像死灰的灰烬。指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

2、爱博而情不专——对人或事物的喜爱很广泛,而感情不能专一。

3、爱则加诸膝,恶则坠诸渊——加诸膝:放在膝盖上;坠诸渊:推进深渊里。意指不讲原则,感情用事,对别人的爱憎态度,全凭自己的好恶来决定。

4、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喜爱他时,总想叫他活着;讨厌他时,总想叫他死掉。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5、安于故俗,溺于旧闻——俗:习俗。溺:沉溺,陷入。拘守于老习惯,局限于旧见闻。形容因循守旧,安于现状。

6、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甲:铠甲。马不卸鞍,人不解甲。处于高度警惕状态。

7、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八公山:在安徽淮西市西。将八公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是士兵。形容极度惊恐,疑神疑鬼。

8、八九不离十——指与实际情况很接近。

9、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八仙:道教传说中的八位神仙。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套办法。也比喻各自拿出本领互相比赛。

10、八字没见一撇——比喻事情毫无眉目,未见端绪。

11、拔了萝卜地皮宽——比喻为了行事方便而把碍眼的事物去掉。也比喻为了扩展地盘而排挤别人。

12、拔赵帜立赤帜——用以比喻偷换取胜或战胜、胜利之典。

13、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指要杀人见血、动手拼命。红刀子:带血的刀子。

14、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涅:黑土。白色的细沙混在黑土中,也会跟它一起变黑。比喻好的人或物处在污秽环境里,也会随着污秽环境而变坏。

15、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佛家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

16、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比喻艺术及科学的不同派别及风格自由发展与争论。

17、百思不得其解——百:多次;解:理解。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

18、百万买宅,千万买邻——比喻好邻居千金难买。

19、百闻不如一见——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20、百星不如一月——一百颗星星发出的亮光不如一个月亮发出的光明亮。比喻量多不如质优。

21、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百足:虫名,又名马陆或马?p,有十二环节,切断后仍能蠕动。比喻势家豪族,虽已衰败,但因势力大,基础厚,还不致完全破产。

22、败事有余,成事不足——指非但办不好事情,反而常常把事情搞坏。

23、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搬:移动。比喻本来想害别人,结果害了自己。自食其果。

24、版版六十四——版:宋代铸钱的模型。每块铸版都是铸出六十四文钱。形容做事死板,不知变通。

25、半部论语治天下——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26、邦以民为本——古代儒家民本思想的一种反映,认为万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应以安民、得民作为根本。

27、饱汉不知饿汉饥——饱:吃足;饥:饥饿。比喻处境好的人,不能理解别人的苦衷。

28、饱暖思淫欲——食饱衣暖之时,则生淫欲之心。

29、卑卑不足道——指卑微藐小,不值得一谈。

30、卑之无甚高论——表示只就浅易的说,没有什么过高难行的意见。

31、杯酒释兵权——释:解除。本指在酒宴上解除将领的兵权。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32、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赶不上前面的,却超过了后面的。这是满足现状,不努力进取的人安慰自己的话。有时也用来劝人要知足。

33、彼一时,此一时——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变化。

34、毕其功于一役——把应该分成几步做的事一次做完。

35、闭塞眼睛捉麻雀——比喻盲目地进行工作。

36、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其:他的;锐气:勇猛的气势;惰:松懈善于用兵之人,总是避开敌人初来时的气势,等敌人疲惫时再狠狠打击。

37、鞭长不及马腹——指鞭子虽然很长,但是不应该打到马肚上。后以之比喻力所不能及。

38、表壮不如里壮——外表好看,不如里面结实。比喻妻子能够治家,就是丈夫的好帮手。

39、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

40、冰炭不同炉——比喻两种对立的事物不能同处。

41、冰炭不言,冷热自明——比喻内心的诚意不用表白,必然表现在行动上。

42、兵败如山倒——兵:军队。形容军队溃败就像山倒塌一样,一败涂地。

43、兵藏武库,马入华山——兵器藏进武库,军马放入华山。指天下太平。

44、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指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对付办法。

45、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指出兵之前,先准备好粮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46、兵在精而不在多——兵士在于精壮而不在乎众多。也比喻要求质量而不能只讲数量。

47、病急乱投医——病势沉重,到处乱请医生。比喻事情到了紧急的时候,到处求人或乱想办法。

48、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shān)——羊肉没吃上,反倒沾了一身羊膻气。比喻干了某事没捞到好处,反坏了名声惹来了麻烦。

49、不打不相识——指经过交手,相互了解,能更好地结交、相处。

50、不到黄河心不死——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

51、不得已而为之——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做。

52、不得已而用之——用:使用。没有办法,只好采用这个办法。

53、不登大雅之堂——大雅:高贵典雅。不能登上高雅的厅堂。形容某些不被人看重的、“粗俗”的事物(多指文艺作品)。21

54、不法古不修今——指不应效法古代,也不应拘泥于现状。

55、不费吹灰之力——形容事情做起来非常容易,不花一点力气。

56、不分青红皂白——皂:黑色。不分黑白,不分是非。

57、不敢越雷池一步——越:跨过;雷池:湖名,在安徽省望江县南。原指不要越过雷池。后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

58、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59、不见棺材不落泪——比喻不到彻底失败的时候不肯罢休。

60、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智:智慧,见识。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能增长对那件事情的见识。

61、不看僧面看佛面——比喻请看第三者的情面帮助或宽恕某一个人。

62、不可同日而语——不能放在同一时间谈论。形容不能相提并论,不能相比。

63、不能赞一词(辞)——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提不出一点意见。形容文章非常完美。

64、不念僧面念佛面——不看僧面看佛面。

65、不怕官,只怕管——指直接管的人要比官更有权威。也指在人管辖之下,一切只能听命于他。

66、不期然而然——没有想到是这样而竟然是这样。

67、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要求立功,只希望没有错误。

68、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焉:怎么。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

69、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指对佛教、道教如不阻塞,儒家学说就不能推行。比喻只有破除旧的、错误的东西,才能建立新的、正确的东西。

70、不识庐山真面目——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71、不是冤家不聚头——冤家:仇人;聚头:聚会。不世前世结下的冤孽,今世就不会聚在一起。

72、不为五斗米折腰——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73、不问青红皂白——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

74、不幸而言中——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却被说准真的发生了。

75、不以辞害志——辞:文辞;志:作品的思想内容。原意是不因为只顾文辞而损害了对内容的理解。后也指写文章不要只追求修辞而忽略文章的立意。

76、不以规矩,不能方圆——规:圆规;矩:曲尺。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77、不以人废言——废:废弃。不因为这个人有不足的地方而不采纳他的正确意见。

78、不以一眚(shěng)掩大德——以:因;眚:过失,错误;掩:遮蔽,遮盖;德:德行。不因为一个人有个别的错误而抹杀他的大功绩。

79、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80、不知老之将至——不知道老年即将来临。形容人专心工作,心怀愉快,忘掉自己的衰老。

81、不知人间有羞耻事——不知道人世间还有羞耻之事。形容恬不知耻,无耻到极点。

82、不知天高地厚——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深。形容骄狂无知。

83、不知有汉,何论魏晋——不知道有汉朝,三国魏及晋朝就更不知道了。形容因长期脱离现实,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也形容知识贫乏,学问浅薄。

84、不知者不罪——罪:责备,怪罪。因事先不知道而有所冒犯,就不加怪罪。

85、不自由,毋宁死——如果失去自由、主权,宁可去死。

86、不足为外人道——不必跟外面的人说。现多用于要求别人不要把有关的事告诉其他的人。

87、布袋里老鸦——比喻虽然活着,但象死了一样。

88、步步生莲花——形容女子步态轻盈姿。

89、防患于未然——患:灾祸;未然:没有这样,指尚未形成。防止事故或祸害于尚未发生之前。

9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防:阻止;甚:超过。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指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

91、河东狮子吼——比喻妒悍的妻子发怒,并借以嘲笑惧内的人。

92、河海不择细流——比喻不论大小,一律收容。

93、河水不洗船——比喻不相干或相安无事。

94、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传:传布流传;其人:同道。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

95、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96、拆东墙补西墙——拆倒东边的墙,以修补西边的墙。比喻临时勉强应付。亦比喻临时救急,不是根本办法。

97、蝉翼为重,千钧为轻——把蝉的翅膀看成是重的,三万斤的重量看成是亲轻的。喻指是非颠倒,真伪混淆。

98、长安居大不易——本为唐代诗人顾况以白居易的名字开玩笑。后比喻居住在大城市,生活不容易维持。

99、长江后浪推前浪——比喻事物的不断前进。多指新人新事代替旧人旧事。

       100、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指一味助长别人的声势,而看不起自己的力量

语文学习方法(7)  


一、学习语文的方法

(一)系统学习法

只有系统的学习才能打牢自己的知识根基,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架构,形成联系紧密、调动迅速的知识网络,才能有在此基础上的对知识的运用自如,才能有创造和创新。

我们现行的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材在现时说来,就是一套比较系统的教材。语文学习首先就要把这套教材学习好,掌握好,利用好。这个完整的知识系统需要靠自己的努力、老师的引导、同学的切磋,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掌握好。这个系统的学习事我们整个语文学习最主要的内容。

其次,其他各科的教材也都自有它们完整的系统,对其他各科知识系统的掌握其实也都是语文学习的内容。语文学习的内容是无所不包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整个学习的内容相等。

另外,你还可以系统地读一些书,以期对某一科、某一类有完整的系统的了解。例如系统读一些历史的、哲学的等等方面的书。

这样长期以来,你才能有深厚的语文功底,深厚的文化底蕴。阅读,洞明一切;写作,有思想,有文采。你首先有系统学习的意识、意向,然后有系统学习的行动,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

(二)零打碎敲法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在生活中、学习中不断的积累。因此,你可以利用生活中的零碎的时间去学习,看一点,记一点;同时积累一些零碎的知识,在不经意中建造自己知识的高塔。鲁迅先生就善于翻览,各门各类的书都翻一下,随时随地积累自己有用的知识。“要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微小的量的积累,会带来质的飞跃。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只有知识的广博积累,才有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只有学富五年,才能才高八斗。

做生活的有心人,做语文学习的有心人,用零打碎敲的学习方法,可以把语文学习变成非常有趣味的事情。当人们很随意地学习东西的时候,依着自己的兴趣学东西的时候,学习的时候,学习从来都是乐事。

(三)读写结合法

语文学习,必须阅读、思考、写作结合,才有高效率。一个是阅读伴随写读书笔记,把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记下来,同时,把自己阅读中的新思考、新想法记下来;二是阅读、生活伴随写日记,记下自己阅读的体会、对生活的感悟。三是阅读、生活伴随文章的写作,以具体规范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形成自己的文章风格。这样长期下来,近处,才能提高自己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远处说,才能成就事业,才能自成一家,成大家。

(四)强化记忆法

俗话说“挖到篮子里才是菜”,意思是说,很多知识,你只有记住了才对自己管用。因此,必须想方法记住知识。记忆知识,可分为内储和外储。记在大脑里为内储,记在大脑以外,书本中、读书笔记中、日记中、摘抄本中、电脑里为外储。大脑是储存知识的仓库,据科学家们讲,大脑储存记忆知识的功能开发利用不到10%,应开发和充分利用大脑的储存功能,记忆储存更多的知识。但对一般人来讲,大脑即使记住知识的能力是弱的,过目不忘的人毕竟是少的,很多人记住知识要靠反复的记忆,因此,要在大脑之外建立知识的仓库,这种知识的仓库,可以是书本、笔记、日记、摘抄本、电脑,可以是分门别类的对知识的整理,平时经常翻看检阅,就可以把外储变为内储,真正转化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很多知识只有经过不断的反复的强化记忆,才能在自己大脑里扎根。知识积累的多了,才能从根本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二、语文复习须具备的“武器”

1、审题

理解题干是答题的前提,理解题干,除了掌握语文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外,如题材和体裁、形式和内容,还要理解语境中的概念,如第4题中的“审美观念”,从语境看,可以理解为剪纸艺术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追求,文中也有“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的说明。

2、解释词语

高考题中现代文的词语解释一般是语境义,所以应该加上一个恰当的主语,今年是加“内心”,其内在逻辑是类比,即由外而内的推理。古文中的“峻”字,也是语境义,是从物到人,由高峻引申为高傲,不必加主语。

3、理解

今年高考淡化了修辞手法的名称,注重了对表达效果的理解,第15题,强调了能力的测试。此外,注意同一个修辞手法在不同的文体中具有不同侧重的表达效果,也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同时,对含蓄句子的理解和对诗句的理解,也可以相互迁移。它们都在回答“表现了什么、表现得怎样?”所以,这一能力可以分解为几个层次:一、正确理解句子的本义,二、类比或揭示句子的隐含义,三、全面理解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基本作用和语境效果的有机结合。

三、高考最后一个月 语文成绩迅升法

高考越来越近了,很多学生宁愿把时间用在数学和英语上,也不愿“浪费”在语文上。在最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要使自己的语文水平语文素养有一个大的提高,我看是不现实的,但要使自己的考试成绩提高一个层次,却完全是有可能的。

语文水平与语文考试成绩不完全是一回事。语文素养需要长期的积累感悟和锻炼,而语文考试成绩有某种特殊的要求,因此有某些特殊应对的方法。如果能在最后的冲刺阶段,掌握某些规律方法,进行强化训练,成绩提高一步是完全可能的。那么怎样复习才最有效?我给大家五句话二十个字:回顾展望,列表织网,知彼知己,死去活来,简练沉思。

回顾展望:对历年高考试卷作一回顾和梳理

首先是“回顾展望”。我们必须对高考5年、10年,甚至15年、20年的试卷作一个回顾和梳理。鉴往知来,看一看这些年高考到底是怎么走过来的,考了些什么,哪些内容是必考的,重复了几次,哪种题型只出现过一二次,哪些内容是课标中要求的可还没有考,从而推知将来可能会考些什么。这个梳理工作十分重要,在梳理的过程中你也会明白某一类题目该怎样回答。

这个梳理其实也花时不多,即使以二十年的试卷计,也只需要二十天时间就可以完成。完成了这一步,心中就有了底,这比零打碎敲做习题不知好多少!

列表织网:最有效、最明晰、最便于记忆的方法

在“回顾展望”的基础上,就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列出一张张表格,编织自己的知识网络。列表和织网是最有效、最明晰、最简易又是最便于记忆的方法。它可以使你头脑清晰,一目了然。既有宏观的把握又有微观的应对方法。这一步骤很重要,否则,只是把过去考卷做一遍,仍然会感到杂乱无章,答题时就没有把握。表,可以是有大有小,大表是总的框架,在总的框架下,再切分多个块面,每个块面上,再有更细致的要求和例题。

比如,现代文阅读有一个必考的内容,就是对文章主旨、要点、段意的把握与揭示。这就要熟练掌握文章句群中的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君臣关系”。在“表”中列出区别“君臣”的要点:“君(中心句)”往往是1、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型句子;2、记叙性文字中的议论性句子;3、“总分”句群中的“总” 句;4、“举例说明”所要“说明”的道理,“比喻句”所要“喻”的内容;5、各种复句关系中所强调的分句,等等。“臣”则往往是相反,即引出话题的句子,议论性文章中“描写”、“抒情”、“说明”、“补充”的内容,形象化的阐释性文字,各种复句中非强调的分句,等等。在现代文一般要求的下面,又可列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散文、小说、戏剧、诗歌等。不同文体又有不同的要求与考点,每一项后可附上历年高考的例题和经典的题型。

知彼知己:从历次考试的错误中了解自己

第三句话是“知彼知己”。“彼”是指课程标准和历年高考题,“己”就是自己的学习情况,看看自己掌握了哪些,哪些还有缺陷,哪些要重点复习,重点训练。了解自己的方法是为自己编一本“错题集”,你可以从历次考试的错误中了解自己,也可以通过做各种难易不同的练习发现自己。我曾经让学生理解不同难易度的句子。或者将同样的句子,进行一步步的启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领会的先后便不相同。学生们不妨标点、翻译孔子的这句话:“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这句话涉及的知识点很多,有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古今异义,意动用法等等。学生们可以自测一下,看看自己能回答到什么程度。(答案为“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正确的翻译为:“古代的人,不轻易地承诺,因为他们以做不到为耻辱。”)

死去活来:不能忽视背诵默写等死功夫

“知彼知己”后,就该真刀实枪地干了。怎么干?我觉得还是要强调四个不太好听的字:“死去活来”,就是要下一点苦功夫。不过如果方法不对头,即使下功夫也只会很忙乱,结果劳而无功。这叫做“下了功夫未必成功,不下苦功则必然不成功”。一百多天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如果能有计划地充分利用,完全可以跨进一大步。列表织网找缺陷的过程,本身就是下功夫的过程,网络织好了,表列出来了,那么该记的就要记,该背的就要背,该练的就要练,该写的就写,这是个死功夫,别人是无法代替的。

比如古文这一块,古代的作家作品文体等常识,要按朝代、体裁、作者,由整体到局部,结合课文,认真仔细地进行复习。考试内容不会超出这个范围。不要小看这一分两分,考试成绩就是这样一分一分加起来的,而且这些看似零星的知识会转化为能力,从而使你在回答大题目时豁然开朗。因为很多题目看上去是能力题,其实还是识记题。

还有文言文100多个虚词,20多个实词都要一个个记。特别是课文下面的注解,更要一个一个记,该默的课文名句也要一句一句牢牢记住,并会默写。时常有学生在考试时,明明背得出,但某个字写错了,结果前功尽弃。现在学生电脑用得多了,很多基本的字都会想不起来怎么写,因此默写这一点要引起充分重视。

各种句式,固定结构,以及语段翻译、分析、综合、评价、鉴赏的一般的方法规则都要牢记于心。比如文言翻译必须注意“留、换、调、删、添”,宁可句子不很自然,也要“直译”。可是,很多学生往往大而化之。我曾要求学生谈谈有关“资治通鉴”的作者、编写体例,并将这四个字翻成白话,很少有学生说得完整准确的。其实大家都接触过,都懂它的意思,但就是答不到位。不信,你试试看。(正确的翻译是:“帮助皇帝、官员治理国家的一面完整的镜子。”)

简练沉思:忙里偷闲,使脑子处于“活水”状态

最后讲“简练沉思”。简练,就是要操练,但不必多,不要沉入题海。题目是要做的,但要紧的是有功,有效。“沉思”很重要。在做的过程中要善于思考、迁移,举一反三。

比如作文这一块,可以把历年考试的内容大致框架为“读书做人”四个字,下面再可以分为几大块,如关于读书与成才、关于人品与修养、关于社会与自然、关于思辨与想象等等。读书成才又可以再细分,如何看待理想,对待挫折,《我想握着你的手》、《必须跨过这个坎》其实就是这一类题目。所以在准备时还要把每一个问题与自己的生活学习思想实际联系起来,分门别类准备材料,思考观点,还可以与同学进行讨论。

其次,不妨看看历年来高考高分作文、满分作文,想想它得高分满分的原因何在,而自己作文的缺点是什么,特长在哪里,与那些文章对照一下,选几个题目进行热身赛,写出几篇样稿,最好再请有经验的老师批改一下。

好的作文里必须有“我”,为此考生们还必须有自己的拳头产品。现在当然不可能去博览群书,但至少要“熟读一本书,熟悉一个人”,以便在作文时,引用自由,如数家珍,以静待动,以不变应万变。

“简练”的目的是要考生不把时间编排得过满,“练”而不“简”,太满了,反而不能发挥应有的水平,不能腾出时间精力进行“沉思”。“沉思”太重要了,以上谈的所有内容最终靠深入的思考,才能决胜于考场。我建议,即使在最忙的时刻,也不要忘了稍稍翻翻报纸杂志,稍稍玩玩自己喜欢的运动,使自己的脑子处于“活水”状态,有利于临场发挥。

古人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实施这些措施时,还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有增有删,不能过分机械地套用。我相信,如果能切切实实地按照这五句话二十个字去做,那么学生们一定能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的。



语文学习方法(8)  


高考语文作文拟题技巧

(一)注意形式美

形式美是最直观的美,一个在形式上标新立异的题目,是惹人注目的首要条件。因此我们在给作文拟题目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体态美观:

即在拟题时注重题目的形态美,像一个漂亮的大姑娘亭亭玉立在大庭广众之下,给人以“前不见古人”的全新感觉。

①题目中运用间隔号或连接号:例如《母亲?黑土地?小石磨》、《自卑?自负?自强》、《神鞭——母爱》、《对手——榜样》等。

②题目中运用外文字体:例如《从“Made in China”说开去》、《卡拉永远OK》等。

③题目中运用对偶句:例如《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等。

④借用新闻标题:例如,有的题目像新闻题一样,正题之前有引题,之后有副题。

⑤题目中运用数学公式:例如《“1 +1>;2”》、《“7—1=0”》、《“1>;6”》等以等式或不等式的方式化抽象为浅近,收到了纯语言文字难以达到的特殊表达效果。

⑥运用留白:即留出艺术空白让读者去思考、填补。例如,《用你的温柔马屁和背影……——写给阿Q同志的信》,其中的空白,以虚映实,藏而不露,但读者又可以根据文意在会意的一笑之中把握主旨。

2、形象活泼:

如果说体态美观只体现了题目的“身材”,那么,形象活泼就体现出了题目的气质与性格。就像一个人一样,性格好,气质高雅,往往是惹人喜爱的。

形象活泼的题目容易引起人的兴趣,令人好奇地阅读全文。

①运用修辞格。例如运用比喻手法的《诚信,交往的桥梁》、《机遇是一条鱼》、《朋友就是生产力》等;

运用反问的《诚信过时了吗》、《“卖狗肉”何必“挂羊头”》等;

运用拟人的《留些诚信给自己取暖》、《粉笔的自述》、《星期天的面孔)等;

运用双关的《生命“诚”可贵》等;

运用夸张的《花瓶能装下春天》等;

运用对比的《“小人物”与“大道理”》等;

运用词语回环而意义相反的《防盗门不防盗》(以“门”为话题)。

②套用、加工或改造成语、诗句、歇后语、文章标题、影视片名和歌曲等。例如运用成语加谐音的以“棋”为话题的《乐在“棋”中》等;

改造成语的《“雾”里逃生》、《“战痘”青春》、《“官”念前提》,讽刺某单位几任领导贪污腐化行为的《前“腐”后继》等;

改造歇后语的以“清白”为话题的《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等;

化用诗句的以“诚信”为话题的《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等;

化用歌词的以诚信为话题的《我诚信,我美丽》、《贪宫“着”字歌》等;

仿拟名言名句的以“诚信”为话题的《诚以养德,信以修身》(诸葛亮有名句“静以养德,体以修身”)等;

仿拟文章标题的《“吾”邦惊诧论》等。

③颇具讽刺意味的《拿错讲稿》、《“豆腐匠”与“包工头”》等。

3、文采浓郁: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学色彩浓的文章常被视为精品而受人青睐,文采浓郁的题目更是耐人寻味,魅力无穷。

①借助古今中外的诗词、名句、歌词、优美散句等或引用,或套用,或改造等。例如以“月”为话题的借用苏轼《水调歌头》中的词句拟题为《儿女共婵娟》、以“楼”为话题时借用李煜《虞美人》中的词句拟题为《小楼昨夜又春风》,还有像《小荷才露尖尖角》、《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化用诗句的《色彩广告色彩风》等。

②运用各种修辞格。例如用对偶的《小牛顶翻快船,奇才遮住太阳》、《贴近生活甚称道,提高质量须努力》等。

可见,这类题目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而且还给人留下回味的空间。

(二)拟题技巧

俗话说得好:“佛靠金装,人靠衣装”,作文也靠题装。这是一个重视包装的时代,像一本精彩的书要有一个好的封面,优质产品要有精美的包装。好的标题能收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效果,同学们切莫等闲视之。这几年来,高考命题者总是提供材料,提出某个话题让考生根据材料,自拟题目作文,既考查同学们选择角度确立中心的能力,又考查同学们的概括表达能力。

1、作文拟题的要求:

(1)标题范围尽量要小,要从自己确立的角度出发不要太大太泛;要合理出新,不要落俗套。如果标题万一太大,可以采用副标题的方式加以限制。

(2)标题不能过长,标题过长则显得松散。

(3)标题要含蓄,把思维蕴涵于形象的标题之中,含蓄能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且能加深阅卷老师对文章内容的印象和体会。

(4)拟一个好题目,把题目演绎成一个生动的故事,用故事表达一个新颖独特的思想[可以适当想象,但要联系实际生活].

(5)拟题时要善于联想。

联想,就是由某人某事或事理推想到与其相关的其他人其他事物或其他事理的思维过程。联想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相关联想,由桌子联想到椅子[空间关联].

相似联想,由春蚕联想到老师[奉献精神相似].

相反联想,由安乐想到忧患[实质上的相反]

总之,联想要丰富,要融于广袤的时空中,联想合理,就要抓住事物间的联系点。

2、作文拟题的原则:

(1)巧:作文的题目与文章的立意、构思的角度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巧的立意、巧的构思才会拟出巧的题目,反之亦然。所谓“题好一半文”即是此意。比如2000年高考作文题,有个考生拟为《一花一世界》,一花便是一个世界,世界上有数不清的花,便有说不清的\\\“世界\\\”

答案怎么是一个呢?既切题意,信息量又多,给人很开阔的想象空间。

(2)俏:题目如同商品的包装,别出心裁的包装会赢得顾客的青睐,同理,出人意料的题目会让人“一见钟情”。题目新颖别致,会产生一股强劲的吸引力。

如,1995年全国高考作文有一考生这样拟题:《你指责他 他指责我 我指责你=不能正确对待别人》。

再如,有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兄弟俩睡一顶蚊帐内,分睡两头,帐内有蚊子,谁也懒得赶。兄弟俩被蚊子咬得睡不着,就用妈妈准备好的蒲扇只把自己这一头的蚊子赶走。赶来赶去,蚊子依旧在帐子里咬人。\\\”如果以这一故事作为题材写一篇自拟题目的议论文,可从这些角度拟出如下这些题目:

从兄弟俩只顾自己一头,不顾对方一头,可拟出——《要关心他人》、《不要以领为壑》。

从兄弟俩没有联合起来共同赶蚊,可拟出——《齐心协力才能消灭蚊患》、《各自为阵,后果不堪》。

从兄弟俩都没彻底将蚊子赶出帐外只顾眼前片刻安宁,可拟出《把眼光放远一点》、《鼠目寸光者,戒!》

从兄弟俩赶蚊的后果,可拟出——《自私自利终将害自己》。

从妈妈为他俩已预备好蒲扇而二人却不能赶走蚊子,可拟出——《青少年要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以上诸题目,都是根据议论的不同角度拟出的,而且是较为切题的。但要标出新意,这些题目确实欠鲜,这就需要反复思考,仔细琢磨。如果我们这样去思考,兄弟俩人赶蚊子毫无结果,这不是数学上的1+11=2,而是实际效果中的1-1=0.所以,拟出《1-1=0》为题更有一翻趣意。

3、作文拟题的方法:

(1)标新立异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起名字,“皇览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我们写文章,也要给它起一个“嘉名”。人们一般都是先看了文章的标题再看正文的。文章的标题不好,叫人看了很反感,人们便不再看正文;文章标题一般化,也引不起人们的兴趣。因为标题不好而使读者失去阅读兴趣,那是很冤枉的。

好奇,是人们的共同的心理特点,文章的内容新,文章的标题也要新才行。所以标新立异,应当作为拟定文章标题的一个思路。

有位女同学写了一篇内容很好的文章投给一家语文报,内容是她到水笼头那去接水,等着接水的人很多,她就把自己的水桶放到前边去了。一个上幼儿园的小女孩“挺着企鹅似的小胸脯”向她提出了批评,见她难为情,那小女孩就说:“大姐姐,你要有急事你就先接水吧,我排在你原来的地方去。”本来很有趣味的文章,她却用了“一件小事”作标题,编辑给她改成《小女孩教育了大姑娘》,使文章增色不少。

(2)拙中见巧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这种体验:一个灵巧的人做了一件灵巧的事或做了一个灵巧的动作,我们并不觉得新奇;一个笨手笨脚的人做了一件灵巧的事或做了一个灵巧的动作,我们就会觉得新奇。

文章的标题也有这种情况。有时使用一个貌似笨拙的标题反而比使用一个巧妙的标题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这种标题把巧蕴涵在拙里边,拙中见巧,那的确比巧中之巧更见功夫。

有位同学作文时写她一位同桌,也没什么新鲜事,一件事是本组做值日时,因为明天开运动会,别的同学都到操场看热闹去了,她的同桌就一个人把教室打扫干净;再一件事是考英语时她的同桌有一道题不会作,她把答案写在条子上递过去,她的同桌却不看。这点小事本没有什么,可是她在标题上动了脑筋,她避开了《我佩服的一个人》等一般化的标题,也避开了《闪光的心灵》等带些艺术性的标题,选择了一个貌似笨拙的标题——《傻同桌》,这个“傻”字用得真好,不但表现出同桌的好品德,也表现出自己对同桌的挚爱。3212

(3)平中见奇

就像在一群花枝招展的姑娘当中那位全身缟素的姑娘反而更引人注目一样,在众多奇绝的标题之中平实的标题反而更加显眼。

有一位同学参加作文竞赛,写的是她的三世同堂的大家庭和睦相处的事,重点写来自不同家庭的妯娌们互相团结、尊长爱幼的情况。她给自己的文章拟了一个平实的标题——《婶儿们》,在比赛中获奖。除了文章内容之外,不能不说和标题有一定的关系。

有位同学假期探亲时亲眼见到了黄河,感触很深,把它写入了作文。拟个什么样的标题好呢?他使用平中见奇的方法——《我见到了黄河》。这个标题把一个中学生听到过黄河、读到过黄河之后,有幸亲眼一瞻中华民族摇篮风采的那种崇敬和自豪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

(4)引起悬念

有的文章的标题,把文章的主题全盘揭示出来,读者对它所揭示的主题恰好特感兴趣,这样的标题当然能唤起读者的阅读欲望。

可是,有些时候标题把文章内容全部揭示出来,读者反而不再有阅读的兴趣。读者一看标题,知道某问题已成定论,知道了某人的命运,知道了某事的结局,就不愿意再看正文了。在这种情况下,就用到了另一种拟定标题的方法——引起悬念。

标题中只提出论题而不写出结论;标题中只写出所记人物而事迹不详;标题中只露某事端倪而成败利钝未卜,这样就会引起读者的悬念,迫切希望知道下文。

根据有些地方男女同学不能正常交往这一情况,某家语文小报编发了三篇文章:一篇是通过一次平垫臭水沟的义务劳动,男女同学互相帮助,臭水沟也平了,男女同学之间的鸿沟也平了,标题是《沟平了》;一篇是通过一次班级篮球赛,打破了男女同学的界限,标题是《越过“三八线”》;另一篇是一位班主任经过三思,终于不再阻止男女同学在一起跳舞,自己也加入了青年友谊圆舞的行列,标题是《舞曲又响了》。这三篇文章的标题都起到了引起读者悬念的作用。

下面列举几则近年高考作文的自拟题目供大家参考:

《惟“险远之地”见“奇观”》 《论生活中的“花”与“刺”》

《论“带刺”的玫瑰》 《花伞》

《水乡的桥》 《五环旗》

《妹妹的圆脸》 《荷叶上的露珠》

《春雨潇潇》 《还是我去干》

《洗礼》 《他和她》

《红雨衣》 《从净化自己脚下的那块土地开始》

《动口与动手》 《梧桐树下》

《树皮“爆响”的话题》

(5) 运用修辞法

对比式, 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一位考生以由对比组成的选择问句

“我是天才,还是笨蛋?————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题,对比鲜明,隐含自己对记忆移植利弊的褒贬鄙视那些甘心做“专门记录科学家理论与思想的机器”和毫无主见的“人体缩微记忆库”的人,富有吸引力。

比喻式, 2000年有一考生拟题“人生也是一张答卷”,该考生把人生比成一张答卷,并以“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和问答题”分述,最后点明“在人生这张大考卷上,答案看似丰富多彩,但要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远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新颖独特。

夸张, 以“挫折 ”为话题——《那个障碍粉碎了我》

反问, 99年高考,“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是谁?》

设问, 以“效率”为话题——《我今天做了什么?》

借代, 以“关注生活”为话题——《倾听自己的心跳》,“心跳 ”指代某次独特的自身经历。

对偶, 以“环保”为话题——《 一头白发,满山青葱》

拟人, 以“树”为话题——《树的“叹息”》。以环保为话题——《地 球就诊记》

呼告, 以“书”为话题——《别了,漫画书!》。以“关注生活 ”为话题——《给生活加点苦吧!》

引用诗句,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陈子昂《登幽洲台歌》,表示对移植记忆的困惑。

其它还有:

倒装式, 《{回来吧!妈妈}》; 顶真式,《人贵有志,志在奋斗》

仿词式,《战胜脆弱,从心做起》;矛盾式,《死海不死》等等。

数学式:

采用数学的形式作标题,借以昭示所要表达的主旨,具有直观、醒目、富有哲理、吸引人等特点,往往收到出奇制胜之效。

例如: 数学中的恒等式 [“勤劳?高科技=致富”]

不等式 [成绩≠素质]

荒谬式 [99 1= 0] 其中 “99”代表合格产品率,“1”

代表不合格率,文题通过这种荒谬的计算式,揭示了质量意识的重要性。

拟题求新,可用的方法远不止这些,这些仅仅是“题海”中的浪花,只要你细心采撷,一定会使你的“脸部”光彩照人。

 



语文学习方法(9)  


一、如何提高高三的语文学习能力

高三语文学习能力相对知识积累而言,尤为可贵。庞杂丰富的题库,有限的冲刺时段,经常困扰着莘莘学子。于是,如何配制一把“万能”锁钥,应该值得我们重视。这次卢湾区高三期中语文考试,采取了全区统一命题、集中阅卷的形式。笔者以一些试题为例,来谈谈语文学习能力的问题。

现代文学习的“天机”。

现代文语段是主观能力题充分展示的平台,也是学生们最感不易把握的时常失分的题型。如何寻找“天机”呢?实践中,我们要牢记三句“心诀”:其一,要学会咬文嚼字,吃透审题中的关键词含义;其二,注意把握语意环境中具有相关联系信息的标志词关键句,即将问题置于一个环境中整体地进行分析认识;其三,在回答有关主旨、方法等问题时,将语段中的信号找对,找全,在正确的前提下力求完整。如试题“大自然……积累了无数‘天机’,‘天机’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答曰:“天机”的含义指大自然的内在规律、奥秘。解答此题的思路是:咀嚼“天”为自然,“机”为规律。又如:本文运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其表达作用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常理出发,参考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得出信号:环境的凄凉烘托了人物心情的悲凉等等。再如:“不朽的失眠”的主旨把握。

《枫桥夜泊》的创作者张继,科举落榜,落魄回乡。半夜于江畔失眠,惆怅失落之际写下了流芳千古的不朽之作。结合“不朽”的理解,我们分别要找到“失眠”、“失落”与创作的心理联系,将分别对应的关键信息找全,便不难得出较为正确完整的答案来。

现代文题目中的选择也要注意以上原则,认真比较原文,找到类似或差异信号。如有一题的选择项是“科学家研制出了比钢丝坚强得多的人造蜘蛛丝……”,而原文中有“正在研究”一词,显然不符。

文言文学习的“规则”

文言加点词释又有三句要领:一看位置,二看词性,三作解释。如“一邑之医举十人”句,“举”的位置居中为谓语,当解作动词,然后释“举荐推荐”意。位置最重要,决定一切。文言句子翻译也有三句要领:一要逐字翻译(除专有人名、地名、官名照抄外),这是区别古今异义十分重要的一点。现代汉语常常两字一义,如“睡觉”,即睡;而古义则译为“睡醒”,一字一义。二要做到“省略要补齐”,尤其是主语,或者“之”、“于”类的代词和介词等,以括弧标明,使句意完整通顺。三要注意“倒装要还原”。如宾语提前,定语状语后置等,一定要按现代文语序还原倒装。

文言文的主观题较多体现在主旨、方法与人物思想性格的概括方面。“规则”是:记叙类文体多注意文尾中心句,议论类文体多关注文首中心句。能用原句最好;若无,则可退而求其次,找出抽象概括意义的中心关键词也可,然后再自己组句。其他类型的主观能力题要强调“对号入座”法,将问题放入所对应的语段或句子中去,仔细比较参照,与现代文学习的一些方法相似。

作文学习的“道道”

这次卢湾区高三语文期中试卷的作文题是《你行,我也行》,这个题目也是明年上海特奥会的口号。与今年高考作文题《我想握住你的手》一样,为全命题作文,且题目带有较强烈的感情色彩。要做好此类型作文,须注意三点。

审题为首要。如何审抓关键字?关键字共有三个。一为“你”,不能写成“他行”,“别人行”或“你们行”,而且要典型,如刘翔、好男儿某某、贝多芬等;二为“我”,不能写成复数,要联系个人。三为“他”,突出两者间关系,我要向你学,我不输给你,表达自信与努力,更可以写出层进感来,如“也行,一样行,更行,将来行”等等。

选材为次要。只有空洞议论或抒情是不够的,要有精采的材料来佐证,而且要典型并具知名度才能说服打动人,如上所举。

角度为三要。角度的选择宜突出:小、巧。小巧易写透,写生动,以小见大,以点写面。写三个“你”,不如写一个“你”的三大长处,再以“我”来对应。

二、语文学习小技巧

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我总结了一些积累词语的方法,想介绍给同学们,和同学们互通有无,共同进步。

(一)集合法

就是把含有相同特点的词语集合在一起,进行积累掌握的方法。

1、 可以把含有相同部分的词语集合在一起,如:天长地久、天高地厚、天昏地暗等,都是以“天”字开头。

2、 可以把用反义词组成的词语集合在一起,如:声东击西、大惊小怪、出生入死等。

3、可以把重叠的词语(我们学过的AABB式)集合在一起积累,如:浩浩荡荡、冒冒失失、隐隐约约、家家户户等。

(二)接龙法

就是把一词的词尾同另一词的词头接起来的积累词语的一种方法。如:光明正大——大同小异——异曲同工——工工整整……这种方法还有利于培养积累词语的兴趣,寓学于游戏之中,这也是我和妈妈最爱做的游戏之一。

用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掌握、积累更多的词语,同学们都来试一试吧!

(三)学习小窍门

同学们,你是不是有很多学习小窍门呢?下面毛窝就告诉你我学习中的两个小窍门吧!

第一就是“打破沙锅问到底”。

其实,我也不是太聪明的人。可是,我在课上有不会的问题就喜欢向老师请教。有时,班里的同学都会的问题我还不明白,老师就不厌其烦地再讲,直到我明白为止。但有时题目很简单,可我不会的题我从来的不问老师,而是回家问姐姐。总之就是搞清楚为止。

第二就是“自信”。

我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平时遇到了“拦路虎”从来都不向它屈服。实在不会的,我就在心里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坚持到底,这道题一定会有答案的。”一分钟、二分钟、半个小时过去了,答案还是没出来,可我不放弃。渐渐地,就算出来了。

同学们,这就是我至今学习还不错的两个小窍门了。

我学会了背诵课文的方法

我认为背书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学生要积累知识、巩固知识、提高成绩,对已经学过的课文不能不作适当的背诵。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背诵的质量呢?

背诵一篇课文或者一段必须掌握的语句,最忌东张西望,漫不经心,注意力分散。如果是一篇很简单的文字,背了几天仍老出错,那就是用心不专的缘故。至于出现“前记后忘”的现象,这是正常的,这时千万不要打退堂鼓。

背诵一篇短文或者几则数学公式,仅仅读几遍是行不通的,一定要熟读到滚瓜烂熟的程度才行。开始短一些,容易一些,然后作一定幅度的调整。此外,背诵时还必须讲究一定的技巧,熟读内容,理解意思,就不易记错和混淆了。

复习背诵的时间用的越多,记忆的效果就越佳。例如,早晨背诵过的课文和知识,晚上睡前以及第二天起床后应进行一次复背,并在周末再作适当的温习背诵,以后过一个月再复背一次。这样,可保证很长一段时期不会遗忘。

所谓“眼过千遍,不如手抄一遍”。采取默写手段,可有效地巩固已经背诵了的课文和知识,而且对加深记忆大有好处。因为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图形和符号,经常默写可帮助我们促进右脑的开发。

三、高二语文学习方法

语文:结合大纲,注重积累

明确教学内容和要求

《教学大纲》将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分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部分。

这些能力目标是在高中三年的学习里完成的,而高二年正是在高一年学习基础上的继续和延伸,是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阅读,扩大阅读面,在阅读中领悟,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具体到第三册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我个人的看法是,“文言文阅读”部分,选编的两个单元八篇课文是要精研细读的,这是形成阅读能力的前提,文章涉及的文言知识,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归类和积累。文言语感同样是要反复诵读才能形成的,因而要熟读课文乃至背诵,这样才有望形成一种能力,并迁移到课外阅读,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读本》选编的文章正是教材的辅助,是检验自身阅读能力的很好的范本。要认真地阅读,走进古人的情感世界,领悟古人的人文情怀。

就诗歌鉴赏而言,要把握中国诗歌特征。中国诗歌,注重意境的创设,讲究通过意象组合展示生活图景,从而传达诗人的审美体验。因而读诗,把握意象是很关键的,把握了意象,就能把握意境。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读诗的基本要领,熟悉诗歌的表现技巧,从而达到鉴赏的目的,而这一切同样是要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和反复诵读、细致掌握才能获得的。殊不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就道出反复诵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诵读是读诗的基础;读诗而不能背诵等于不读。能背诵,则必定有所领悟。



语文学习方法(10)  


一、高中语文的学习方法

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我在高中时,曾经组织了一个语文小组来练。首先基础知识是必要的。从基础题练起走。什么是基础题呢?就是选择题的前六道。我毕竟考高考的时候已经是三年前了。你应该清楚前六道是什么题。这个没有捷径的。慢慢练吧。踏踏实实的积累。等你认认真真的把那些题做了,会感到有不同的。

接着是阅读部分了。阅读不外乎就是古文和现代文阅读。古文无外乎就是考两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一是对课文的理解。前几道题都是考些古代多义词比如之乎者也啊那些。那就要求把那几个字和词弄熟了。没多少,还算好弄。然后,多读些肯定是必要的。要知道那些多义词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是什么。当然也要多读点人物传记,特别要对那几个文人墨客熟一点,至少看到一首诗,晓得这个到底是哪个写的。是那个忧国忧民的杜甫?还是那个豪放不羁的李白。

对于现代文阅读,一般都是科技文阅读。我对那个几乎都记不得了,因为我没有特别练。不过现在在练托福,也是科技文,我想那是相通的。最重要的当然是主体,这是答题的轴心,其次是结构,作者是怎么构思的。然后看修辞,修辞手法啊,有什么作用啊,那些。

到作文了。这个我最有心得了。我刚开始的时候,也就刚刚40分,然后慢慢练,就成了老师每考必念的了。其实我这人的文学细胞基本没有,现在都是。高考作文需要真正的有很多的文学造诣?你认为改卷的老师会花多少时间来研究你那个作文有好深的寓意?我告诉你,最多不超过5分钟,一般就是3-4分钟吧。你觉得老师会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怎么判断一篇作文的优劣?就是在可能出现闪光点的地方看你到底有没有闪光点。我们要做的也就是知道那些得分点是什么,然后把它写在最显眼的地方。我练得时候,我记得很清楚,我的第一篇文章被老师念的不是全部,而只是一个结尾,第二篇被念的是一个开头。所以我是一个部分一个部分练的。什么最重要,首先是一个构思,不需要多的,只需要比别人想得深那么一点点。想好了,20分得到了。标题,这个需要花点功夫,一个让人很激动的名字,一个让你自己感动的名字。不需要长的,我的一般就是两个字,但是这总能给老师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然后,开头,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了。一个精彩的开头,有很多,自己去琢磨哈。至于中间,那个好说,无外乎就是例子嘛,我的观点是,例子不在多,关键是自己要精灵一点,随便什么题都能找到例子套。还有中间老师能看得第二个得分点,就是你的结构,这就意味着你的每段开头句,也就是分论点也很重要。老师一般看中间时,也就是看一下分论点,然后看一下你的例子丰富不丰富。最后一个得分点,就是结尾了,这也是点睛的一笔,找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结尾,跟开头一起练吧!!

呵呵,说了那么多,其实只想说一个字:passion

好好学吧,当你学进去了,真的会觉得很有趣的。想当年我用了两个小时给别人讲作文,结果那家伙就从38跳到52,疯都疯了。不过当然这还长期锻炼的结果。当水加热到99度了,我再去加把火,水开就是自然的了。

二、最有用的语文学习方法

语文学习方法:

学习语文我认为没有一个速成的方法,最大的必要是积累,学习方法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不能照搬别人的方法。

1、如何学习语文: 不仅仅要背诵那些文学常识、课文,这只是个步骤,应该从更大的角度上学“大语文”。

(1)多读书:也不一定要看鲁迅、矛盾的小说,并不一定会有效果的。多读是建立在精读的基础上的。读文章时一定要注意它的内涵。整个高中期间,“我”都反复看课文上的文章,将精彩之处做上标记,写上自己的感受、思考。

(2)多练习协作,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法:不管是杂文、散文,还是小说,都可以写,写完了要反复修改,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要多思考,学而不思则惘。

(3)多注意观察: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素材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4)语文的习题训练:并不是多多益善,做题是为了掌握思路、掌握方法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具体可归纳为“三步曲”(理解—识记—运用)

一理解:

语文学习固然要多看课外书籍,多读好文章,多看报纸,甚至标语、广告,古人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要多频道、全天候地接收外来信息,但是有些同学因为对所学的东西一知半解,或者根本不理解,所以进中学默写小学学过的古诗“每逢佳节倍思亲”,“倍”会写成“备”、“被”,“渭城朝雨轻尘”,“轻尘”会写成“清晨”,我想如果学生真正懂得这句诗的意思,是不会产生这种错误的。为什么现在的学生错别字特别多,而且稀奇古怪,不懂词义是主要原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这方面的教学,无疑会收到好的效果。

二识记: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前学后忘,学期刚开始教的内容到中途就忘却了,时过境迁就不再有什么印象了,分析原因主要是没有用心去读用心去记,除了在理解的基础上背颂外必要的还要做笔记,好记心不及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抄一遍。徐特立老师有一条重要的读书经验是“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现在要求学生课外阅读要写读书杂记,也正是出于这一原因,这是积累知识的好办法。

三运用:

俗话说“学以致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积累的多少和运用的好坏,都在作文中体现出来。现在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是学归学,写归写,把学与写绝然分开,不会模仿名篇的构思布局,学了那么多优美的词语不会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里去,文章内容空洞枯燥乏味。学与用是相辅相存的,常用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而学又为写提供了源头活水。

学语文难,难在需要你持之以恒地积累,难在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运用“理解、识记、运用”的方法,坚持多看、多思、多写,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阅读和写作能力是会逐步提高的。

三、名师复习指导:总结高考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

从1988年语文高考首次出现诗词鉴赏题以来,诗词鉴赏题在高考语文卷中所占的分值越来越大。考试大纲对诗词鉴赏这部分所提出的要求是“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并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题多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古诗词的形象包括人的形象以及物的形象。那么,意象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诗人在客观之物上加上主观之意,便创造出一定的意象。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现特定的场景和寓意。在高考中,有一些意象是反复出现的。笔者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考生记忆,从而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

松梅竹菊寓高洁,

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

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

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

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洁: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2011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严寒,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格。

2、借“月”托“雁”寄乡思

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2011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所出的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3、“杜鹃”“鹧鸪”啼凄凄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2011年全国卷Ⅱ诗词鉴赏题考察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题目问道: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此问的解答就应从杜鹃的叫声入手,词中也提到了“声声只道不如归”,表达的是作者漂泊之外的思归之情。

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4、“梧桐”叶落透悲意

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2011年福建卷的诗词鉴赏题为朱淑真的《秋夜》,其中就写到了“梧桐”这一意象: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中,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5、别时“长亭”“柳”依依

在古典诗词里,杨柳常常与离情相关联,《诗经》中的《采薇》便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此外,“柳”与“留”也谐音。长亭为古人送别之场所,因此也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柳永的《雨霖铃》同时写到了这两种意象,分别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以及“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6、落“花”流“水”传愁绪

“花”落让人爱怜、伤感,“水”流或喧嚣或舒缓,绵延不绝,最惹人愁绪,因此,在古诗词中常用落花流水来表达忧愁。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如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7、“乌鸦”“燕子”系兴衰

乌鸦这种鸟经常在坟头等地出现,常被视为不祥之兆,诗人常用“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败的氛围。燕子则因其有眷恋旧巢的特点,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历史兴衰感慨的寄托。出现“乌鸦”这一意象的高考题目不少,如:2006年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2006年江苏卷《鹧鸪天》“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2007年浙江卷出了一道对比鉴赏题,分别是刘禹锡的《乌衣巷》、吴激的《人月圆》和元曲《山坡羊.燕子》,三篇作品均通过“燕子”这一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8、“草木”仍在人事移

草木常青,人事却已悄然发生变迁。古诗词常用“草木”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如《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2007年湖北卷诗词鉴赏题《过华清宫》也用到了树木的意象:“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语文学习方法(11)  


一、名师指导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切块打磨细水长流

切块打磨 细水长流 精讲精练

一般的说,在复习教材以后,第一轮以考点扫描为主(约一个月);第二轮以切块打磨为主,综合训练为辅(约三个月);第三轮以综合训练为主,辅以查漏补缺、培优提高(约一个月)。

显然,二轮复习尤其重要!二轮复习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切块"打磨"是否到位。

(一)如何切块:

▲可以切块的部分:(1)古文阅读和翻译(选史班加断句、简答);(2)古诗词阅读解题;(3)文学作品阅读解题(选史班加名著阅读);(4)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5)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

▲不宜切块,必须正常训练的:(1)语言基础知识应用、名句默写;(2)写作。综合训练(套题)的主要功能在于检测--用于周练、月考,以及高考前夕的集中热身等,本学期起,每个周六我校都有一次综合性考试,目的是检查阶段性复习效果,通过分析,找出问题,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

(二)配套准备:

1、理念先行,加强对《考纲》和《新课标》的研读。

(1)《考试大纲》既是对高考命题的制约,又是对广大师生公布的最可信的、透明度最高的"信息"。它规定了高考的性质、内容、形式、能力要求及试卷结构,它的"题型示例"可以让考生准确把握测试内容、能力层次及题型。准确抓住《考试大纲》的前后变化,从中可摸出命题趋向。

(2)从近年高考来看,试题越来越关注《新课标》,究其原因,《新课标》触摸到了语文教学的某些本质规律,与新形势下的高考命题不谋而合。2008年又恰恰是高考与《新课标》正式接轨的第一年,想必《新课标》的理念将会在今年的高考试卷中有更加淋漓尽致的体现。比如分值的变化,古诗文阅读增了3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增了3分,这就是信号,说明新高考非常注重考查真语文、纯语文的东西,那就是素养。因此,要加强对《新课标》的研究,研究"新课标"的理念如何在试题中体现。

2、试题搜集着眼于语文素养。

(1)现代文小阅读、大阅读,仍以近年来的高考真题为主,不盲目求新,力求通过这些典范试题的训练、讲解,重点培养学生从关键词、关键句入手快速把握文意的能力,掌握基本的解题思路,答题区域和方法技巧。

(2)语言运用题历来被人们称为改革的试验田,全组上下决定分工协作,想尽一切办法检索各地高考模拟试题中精彩新颖且关注生活、人文性强、能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的试题,加强预测训练。其实,语文学科有很多考查形式并不是高考独创,而是在借鉴各地高考模拟试题基础上的调整、创新。

(3)精心制作"抓分必做题",比如字音、成语、语病辨析、背诵默写等,天天做,天天讲。

3、作文复习,重点解决两大顽症。

目前,我们年级的部分学生作文存在扣题不紧、材料陈旧的问题,"徐州一检"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检作文题"我属于那儿",审题时有三个要素不可忽略,那就是"我"――行文的线索;"属于"――行文的关键;"那儿"―――行文的指向。实际情况是有人写的不是我,"那儿"不确定,怎样属于,为什么属于挖掘不深等等,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我们在"泰州联考"这次改卷时下猛药,评了一批低分作文,在学生中引起较大反响。这次作文题为"痴迷",意思是深深地迷恋,但有的同学简单地理解为迷恋,忽视了修饰语"痴"字,仍然是审题有偏差,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消除他们对作文立意方面的误解,扭转那种看到题目就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的不良习惯,扭转篇篇、人人言必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清照的文风。具体做法如下:

(1)首先解决作文"无米之炊"、"'陈米'之炊"的问题:

①发动学生搜集、整理素材,课前预备时间在班上朗读交流。

②每周印发一定数量的作文素材、优秀作文,给学生充电。"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活水",材料陈旧的问题才有可能根除。这方面的工作由我们备课组长金修传老师亲自把关,确保材料新鲜,好记,有效。

③三年如一的阅读课开设。每个学生一份报纸,一本杂志。

(2)为了解决扣题不紧的问题,我们进行专项审题训练,拟写提纲。同时也做一些用相同材料写不同话题文章的训练。

(3)从高二起,每一次大型考试前后,我们都要搞作文专题电视讲座,用同学的佳作来树立典范,用精要的点评来引导文风,用独到的技巧指导来提升能力。

3、几个技术性问题

(1)语言应用、名句默写宜"细水长流不断流"地练、测;须将语言应用的两道表述题分别穿插在其中,这样就在日常训练中各个击破(轮流覆盖: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2)古文阅读解题

一要重视"读文"(平时复习时应诵读,以强化语感;利用第三题先行梳理文意);二要联系学过的课文,强化文言知识的积累和迁移(实词、虚词、不同用法及句式等);三要重视翻译。我们知道,文言句子翻译的得分率不高,必须下功夫突破。一要反复强调高考《说明》的要求(简括地说是三点:直译为主,字字落实;译句力求通顺;译对句式和语气),二要在答案的文字表述上做足文章,尽量做到"板演"答案,共同推敲,强调四步骤:抄――切――译――抄。

(3)现代文阅读解题

考试《说明》分必考(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散文)和选考(论述类、实用类)两部分,应分别切块进行训练。

A各类文本阅读中,文学类最薄弱,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需要切实的指导。文学类文本阅读,就是解决三个问题:①写什么-塑造什么形象,意义和作用是什么,反映出什么主题;②怎么写-用什么手段来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③读出了什么-强调读者的主体意识,实际就是对形象的认识和评价。

为此,我们用典型题领路(高考题,包括《说明·示例》),然后选与江苏高考"等值"的文本、题目进行训练(等值,即文本字数,散文800字左右,小说1000字左右。再者就是题目的分值分配,要符合江苏的标准);在评讲之后还须通过再练(即"二次练习")予以巩固。

B 对选练的文本,应坚持先"读文"后读题,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先就集中到题目上。要克服"单纯军事观点",应引导学生首先在文本上勾划、圈点,分析、概括,较好地把握住文意,然后再读题、做题。在鉴赏形象、表达技巧和概括主题等方面,要学会具体分析。

(4)关于写作训练:

一要要深入了解我省的作文评分办法(如何分等,如何赋分),做到有的放矢;二要保证作文训练的量,提高训练的密度;改进评改方法,摒弃"精批细改"的传统做法,着眼于快速反馈,提高效率;三要重视"入格"(特别是议论文)和"升格"训练;四要要兼顾几种题型,不在审题上设置障碍。

(四)复习课的基本套路

复习课要坚持八个字:不练不讲,讲过必练!一句话:练-讲-练"结合,在可控制的时间内提高达成度。

二、高考语文经验分析:记叙类文体易拿高分

导读:通过对这几年高考语文作文的分析来看,话题作文很流行,大多是体裁自选。从阅卷整体得分的实际效果看,写记叙类文体容易拿高分。下面几种写法很是“讨巧”,建议考生在考场择而用之。

推荐:晓以利害事实说理 高考作文议论文写作三法

(一)用题记(后记)昭示文章内容

题记,写在文章题目下面的文字。

后记,写在文章正文后面的文字。多为扼要说明文章的内容或主旨,有的只是引用经典的名人名言。用题记(后记)昭示文章内容(起着贯串全篇的思想红线作用),一方面可防止自己行文时偏离中心,一方面有利于读者抓住文章中心,另一方面还能使阅卷老师眼睛一亮,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之?

(二)文章中有三五个小标题

文章有小标题(也有用标号的),思路清晰,结构谨严,层次分明。文章有小标题后,每个标题下都有独立的故事或是场面描写,这样容易采用蒙太奇式笔法,宕开思维,超越时空,一方面可以从不同角度、维度来诠释中心,一方面可以显出使用材料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较易完成1000字的规定字数。

(三)语录体(聊天式笔法)

对话式语录体文章比较适合现在喜欢上网聊天的中学生。一方面用第一人称行文利于直抒胸臆,表达心声,一方面利于进行讨论展开话题,笔法轻松活泼,另一方面可设置多方对话,延展自如。

书信体也是一种对话。书信体比较正式、坦诚、庄重,给人以信任感,也利于表达自己的心情,因它是心灵的交流。切忌把书信写成无事呻吟的流水账。此外,书信格式中的“此致”“敬礼”位置必须正确,“此致”要空两格,“敬礼”写在下一行顶格。

(四)小小说

小小说又称微型小说,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越来越受考生的欢迎。与小说相比,它“五脏”俱全且简捷明快。小小说的构思必须匠心独运,要讲求“平中见奇”——小中见大出深意;讲求抑扬的策略——可先抑后扬也可先扬后抑;讲求呼应的策略——过渡衔接自然顺畅;讲求布局的策略――行文要有一定的逻辑顺序,思路清晰连贯;讲求起伏的策略——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当然,结尾要出人意外。

还可以写剧本、小品等,但不可强不能而为之。考场选用文体的总原则是能发挥自己的写作机智和写作特长。

(五)备考技巧——记叙文构思六“一”诀

1、一槌定音的开头。即开篇二三句或点出记叙重点,埋下行文线索,或明确主题思想、奠定感情基调。这样的开头,简洁洗练,直截了当。《回记我的母亲》一文的开头,堪称一槌定音的典范。首句“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交代写作缘由,次句先以“我爱我母亲”定下感情基调,再用“特别是她勤劳一生”表明叙事线索,后用“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点明主旨。短短两句,即成为全篇回忆母亲优秀事迹的十分清晰的总枢纽。

2、一线串珠的结构。即全文没有贯穿到底的中心事件,而是以主要人物的活动或品质为主线,组织典型而各有侧重的情节,统一服务于中心。这种结构避免了行文的旁逸斜出,使文章重点突出。魏巍《我的老师》分写七件小事:假发怒、教跳舞、观蜜蜂、教读诗、依恋师、化纠纷、梦寻师,皆由热爱、感激、思念老师这条感情线索贯穿起来,从而使文章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3、一波三折的情节。“文似看山不喜平”。只有一个中心事件的文章,若能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做到张驰结合,起伏变化,则可扣人心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当鲁达听到金氏父女的哭述后,怒火中烧,要“打死了那厮再来”时,情节陡起,似乎高潮即将到来,但作者却巧妙地让史进、李忠两个“三次五回劝得他住”。这样有急有缓,掀起波澜;当鲁达送走金氏父女,“径到状元桥来”,惩强除恶的好戏似乎就要上演时,作者却笔锋一转,写鲁达在郑屠肉铺

前坐了下来,三戏郑屠。这样一放一收,又掀起波澜。简单的一个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故事,写得如此精彩,情节的一波三折功不可没。

4、一字传神的细节。人物性格的塑造、作者感情的抒发,都离不开一字传神或一针见血的细节。鲁迅《社戏》写孩子们归航途中偷豆,阿发“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阿发”往来的摸“,有比较鉴别之意,显现出他聪明而无私的童真,传达出作者对他的敬佩喜爱;鲁迅《孔乙己》写孔乙己”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这里的”摸“,表钱数不多之意。特定的动作正是孔乙己生活窘迫、穷困潦倒、遭遇悲惨的写照,传达出作者对他的哀伤同情。同为”摸“字,作者却在不同的地方赋予各异的含义,且凝练传神,可见匠心。

5、一语反复的扣题。文章以关键语句反复扣题,显得内容紧凑、中心突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有这样三个板块扣题:一是开头,在抒写自己在朝鲜的感受后,以“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扣题;二是主体,在展示了三个典型事例后,分别以“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吗”“你们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一种人”扣题;三是结尾,在号召人们热爱战士后,以“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扣题。以上扣题句将“战士”与“谁是最可爱的人”联系起来,反复出现,强化了人们的认识。

6、一箭双雕的收尾。就是说文章的结尾既自然结束全文,又巧妙引发思考。《驿路梨花》结尾写道:“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这个结尾既实写自然梨花,又虚写雷锋精神,结构上照应题目,内容上深化主题,意蕴丰富。




语文学习方法(12)  


一、高考语文难度有所降 低选做内容考查范围扩宽

语文是每年高考中第一门考试科目,关于今年语文科目的考试范围和难度情况,昨日,烟台一中高中语文组组长司老师进行了详细分析。

推荐:高考作文指导散文写作 运用技巧写出优美意境

司老师认为,总体上看,《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考试说明》中语文科目的情况与去年比较变化不大,多数内容保持稳定,不过难度有所降低,此外选做内容考查范围扩宽,内容增多。

据司老师介绍,在“能力要求”的第6个层级———探究能力(F)的要求中,2008年《考试说明》的内容为“探讨疑难问题,有所发现和创新”,今年改为“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这一改变意味着今年高考语文科目的考查难度降低,要求更明确具体。另外,今年的语文考试“重能力”,贯彻新课程精神,凸显新课程理念,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考查。

在选做内容中,新说明将2008年“探究(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和(2)探讨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整合成“(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一项内容,增加了“(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新内容。这是新说明的最大变化———考查范围拓宽了,内容增多了。

针对这些变化,司老师认为考生需要采取以下对策。首先,对新考查的内容,要注重探究作者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方法,如注意有关注解,看清作者的写作时间,从文章中寻找相关背景等;抓重点词语,抓关键句,抓开头和结尾,抓集中抒情句,通过形象把握作者意图,知人论世。其次做好“有效性”实战训练。作文写作中,必须强调真情实感的表达流露,忌套话、空话、模式化。

二、解答复习疑问:高考语文备考经典十大问题

(一)高考语文中复习的面太广,应如何用一条合理的线把它连接起来?

高考试题经过十几年的锤炼,现在已经形成了一条很明朗,也非常合理的态势。就以文学学习来说,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无非是吸纳和释放,吸纳就是读和听,释放就是说和写。高考只能就读来考你的吸纳,就写来考你的释放。第一大题,第二大题、第三大题的这种选择题,考的是纯粹的吸纳。第四大题是现代文阅读的大题,是以吸纳为主,但是若要答出主观的题目,就适当的需要你的释放的能力。第五大题,需要你想好再写,依赖于一种吸纳的释放,以释放为主。第六大题作文,基本上考查释放能力。这几大题就呈现了一个由吸纳到释放的合理线索。

尽管题目的类型不一样,但是要求的考试能力无非是四个字:确认、整合,确认就是语言单位的认识,整合就是对语言单位之间关系的认识,牢牢把握住确认和整合这两点,无论做语言知识、语言表达的题目,还有文言文、现代文的题目,都应该能够取得很好的收效。

(二)复习时只做卷子而没有仔细的讲解,效果好吗?

这种效果当然不好。因为老师如果大量地做题,而没有自己的甄别,很多题目不但没有好处,反而有坏处。例如现代文阅读,有些题和高考题的信息阅读的思路、能力的要求把握得比较准确。但是相当数量的题目并不是这种思路,要求的能力也很不清楚。同学们如果做那种题目,你刚做一些好的题目,形成了一种意识和思路,你再做差的题目就给冲淡了,甚至消失殆尽。因此我觉得,做题关键在于领会高考题目的一种思路和能力的要求是什么,这个题目必须经过老师的斟酌。另外,做大量的题目,如果不经过消化也是没有用的。要经过三个环节,一个是听老师讲,一个是写,就是大量做题,一个是想,三个环节想是最核心的,如果不想,听和做题都没有用处。大量地做题,往往冲淡了你想的时间,因此作用不大。争取在老师的甄别之下做题是比较合适的,当然,老师的讲评至关重要。

(三)高考复习中语文课本究竟有没有作用?

高考尽管脱离课本考,但是实际上课本有很大的作用。语文考试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语文的专项知识,尽管考题里不涉及术语,但是在理解题目和回答题目中必不可少地需要运用语文的专项知识,这些是语文课本上非常重要的内容。再有,同学们不爱听老师的课,认为老师讲得比较陈旧,例如老师讲文章的字词、段落、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这样讲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帮助同学积累你的背景知识,例如你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你不读鲁迅的小说,就和读过鲁迅的小说的同学有很大的差距。另外也是为写作服务,因为读写结合,把一篇课本的范文理解清楚,对于写作的提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在课堂上利用课本同样可以做信息阅读的训练,这方面需要老师很好地把握和驾驭。同学们其实自己也可以和高考题进行比较,利用课本上的材料,进行信息阅读的训练,毕竟课本在文章的规范性上与高考用的现代文阅读的文本是非常接近的,这方面,它实际上比很多那种不太好的模拟试题的意义更大。

(四)语文水平不错,怎么进一步提高?

想在短期内大幅度地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可以说是不现实的。平时语文成绩很高,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能力很高,同时也已经把答题意识和解题技巧充分发挥出来了,可能这样很难真正再提高了。如果只是说语文能力很强,解题意识和解题思路还是有很大的余地可以提高的,那可以从高考题目的思路,要求具备什么样的解题意识方面多下手。比如诗歌鉴赏题,既然我们知道,它只是从某种理解上出现的错误,只是错误的选项,只是对词句理解上的错误,而不是真正的鉴赏,那我们就可以很明确地从这个意识上提高自己

(五)文学常识名言名篇怎么解析?

平时学习中读名言名篇,当然是多多益善,但是应该读到确实理解了,尤其要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这样才可能在写作中发挥作用。

另外,背一些名言名篇,背就是记得很清楚,理解得很透彻,才能背得下来。解答现代文的题目,背景知识的积累比较丰富,也是有益的。文言文考试的范围很明确,一个是世界上或者中国的一流作家的作品,再有就是客观的一种扩展。有些考题中出现的一些二流作家或者作品,多数是干扰性的,多数是正确的,用这个干扰你,看你对一流作家的作品是不是准确地把握了。

(六)解答文学鉴赏题有什么技巧?

鉴赏题可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前高考经常考的诗歌鉴赏题,名义上是考鉴赏,但是实际上鉴赏是没法考的,因为所谓鉴赏是阅读者的主观和作品的客观相结合的产物,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答案是无法控制的。以前考的诗歌鉴赏题,名义上是鉴赏题,实质上只是对那首诗歌中的某些字句或者所用的表达方式的一种正误的判断。另一方面,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中的文学鉴赏。这方面,应该把握几个要点:第一是用什么手法,第二是这个手法的基本作用,第三就是它对于表达文章的中心有什么意义,达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当然,对阅读文章略作分析,在手法和表现的中心之间要搭一个桥梁,这样大概就能够在现代文阅读的文学鉴赏中获得比较理想的成绩。

(七)社会科学文章的阅读技巧是什么?

以前的社科文强调的是文化性和文学性,现在和今后的社会科学的文章强调的是时代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类似于新闻的题材。社科文考察的也是在一定的背景知识的积累上,准确获取新鲜信息的能力,因此在阅读中做题的时候,如果陷入一种纯技巧的思考,效果是不好的。考生应该随时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自己的知识积累建立联系,这样通过现场的解读,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八)做现代文阅读,特别是主观题,答题时要注意什么?

现代文阅读它首先是一种信息阅读,明确地说,就是利用阅读者的知识积累,以这个为依托,通过现场的解读,准确获取新鲜信息,从而扩展、补充或者校正自己的知识积累的过程。因为它是这么一种阅读,根据它的这种特点,我们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例如它需要依托我们的知识积累,我们就应该充分地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例如2000年春季招生北京和安徽的试题,是考克隆羊多利的诞生,这对多数阅读者来说是新鲜信息,*什么来解读它呢?文章的第一段里列举了细菌、葡萄、草莓是怎么繁殖的,这在阅读者的知识里是懂的,借助这个知识积累,我们就懂了无性繁殖,象细菌、草莓、葡萄的繁殖,就是克隆。第二段和有性繁殖的对比再次解释无性繁殖,有性繁殖又是我们知道的,两次知识的积累,使我们准确地获得信息,克隆是无性繁殖。我们读懂了克隆羊是无性繁殖,这是信息阅读的一种过程。因此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一个是立足于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需要准确地获取文章中的新鲜信息。准确获取新鲜信息,一个是需要对文章的整体思路进行把握,对文章的要点进行提取,另外一定要注意准确二字。

(九)怎样才能总结现代文问题中的主观题的答案?

主要是吸纳和释放的结合,吸纳是需要你读懂文章,怎么样读懂文章,还要依*你的背景知识的积累,根据文章的思路和要点的把握来准确获取新鲜信息。

另一方面,要把题答好,首先要看题目问的是什么,因为人家要求你筛选的信息,是在题中做了限制,是限定你按照题目的要求筛选对于鉴赏性的题目,首先要答出要点,另外要结合文章做分析。

(十)提高阅读练习水平是否就是多读一些文章?

平时读了一些文章,但是读的目的未必和高考做题的目的是一样的,平时读可能是娱乐性的阅读,或者是专业性的阅读,和高考的阅读不是一种阅读,因此需要的能力、方法,也是不完全一样的。你应该在复习的时候,利用已经有的阅读的背景知识,转化为在信息阅读中使用,这是一个方面。另外,在考前,我觉得没有必要大量地读其他的文章,因为所能考察同学的,无论是社会科学文章、自然科学文章,或者是文学作品,所需要的背景知识的面是相当有限的,因为需要有时代感,符合中学生的特征,需要积极、健康、向上,在这个范围内,大概你所面对的十几套模拟题,就足够了,因为它所使用的知识积累的背景是一致的。所以你做一些模拟题,一方面是提高你的答题技巧,同时也应该当做背景知识进行积累。



语文学习方法(13)  


一、高考语文备考:六种手段将文言解词法烂熟于心

词义的理解(特别是实词的理解)是疏通整篇文言文的基础和关键。文言文的解词题也一直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头戏(其实句子翻译也包含着词语解释)。我们如能将课本的基础文言文篇目烂熟于心,再适当向课外延伸,以课内为主、课外为辅,过文言解词关当无甚大碍。当然,文言解词也有方法和规律可循。

记忆解词法

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这种考题在高考中经常出现。如今年试题中四个词有三个词(义项)在课本里出现过:“固”作动词体现在“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一句中,“济”作“成功”讲体现在“事又不济,反为所笑”(《群英会蒋干中计》)中,“相与”为“一起”之义包含在“于是舍人相与谏曰”(《廉颇蔺相如列传》)一句中。其他如2008年春考的“属”、“怿”、“弥”,在教材中都能找到依托的语句,句子虽不同,但词义相同。

组词解词法

古代汉语大多是单音词,发展到现代汉语基本上都演变成了双音词,有的词语只是在文言词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字便是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掌握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这一联系,将文言文中单音词组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或合成词,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词。如2008年春考的“属”(下属)、2006年秋考的“排”(排挤)都可依此法得到答案。另外,还有一些由两个单音词组成的词语,在解释时要分别组词,如2007年秋考第18小题D选项的“可以”一词是由有单独意义的“可”和“以”构成的,解为“可以用来”。

成语解词法

现代汉语的很多成语都是由古代汉语中的词直接继承下来或由某个故事概括而成的,成语中个别字词的解法就是古汉语的解法。所以在解释中碰到不懂的字词不妨联想一些包含此词的成语,问题有时便能迎刃而解。如2008年春考的“弥”,我们可以联想成语“弥天大谎”的“弥”来理解,2006年秋考的“跻”,可以借助成语“跻峰造极”的“跻”来理解。又如一则文言文里有“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的句子,这里“登”的含义也许不好理解,如能联系成语“五谷丰登”,那么这句话里“登”的意思就可以确定了,即“庄稼成熟”。

对文解词法

也叫互文解词法。古人行文,往往采用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相关联的词语。根据这一点,有些词语依据上下文就能断定其含义。如2001年秋考的“再”一词,“再”有两个基本含义:“第二次”和“两次”,据上文“一射而矢堕”一句,“一”与“再”应为对文,“一”为“第一次”之义,所以“再”解为“第二次”。又如此文中“身不暇骑,骑不暇彀,彀不暇的”加点字也可借助此法理解。教材中的对文现象更是不胜枚举,兹举两例:①“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与朱元思书》);②“于是六国之士,有……之属为之谋;……之徒通其意;……之伦制其兵。”(《过秦论》)。

活用解词法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根据词类活用这一特殊用法,在碰到有活用现象的词语时,必须解释它活用后的意义。如2007年春考的“宝”字,在“至今宝之”中后还跟代词“之”,为意动用法,应解释为“把……看作珍宝(像珍宝一样收藏)”;2006年秋考的“冠”一词,在“文章冠世”一句中明显作动词用,意为“居于首位”。类似的情况如“甲”(“最余杭而甲灵隐也”)解释为“居于第一”、“是最好的”(2005年春考)。

语境解词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如今年高考试题中的“乘”字,在教材和平时的训练中多为“趁着”“乘机”义,但这里解不通,根据前文项城为叛军围困,县令李侃妇杨氏激励大家“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的叙述和后文“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等的描写,可以推断出“乘”为“防守”、“登”义。其他诸如2007年秋考的“矜”(注重),2005年秋考的“峻”(高傲),都必须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分析,才能准确理解和翻译。

二、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学习方法

1、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2、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3、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2)以今义当古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a.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b.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c.(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d.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例如: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4)词语翻译得不恰当。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6)省略成分没有译出。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如:

权以〈 〉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7)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再如: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8)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9)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例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10)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三、高考语文备考:筛选整合信息题解答技巧

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语文高考阅读题中重要的阅读能力,是三个层级六个能力点中理解、分析、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它在试卷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所谓“筛选”,指的是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其实也就是对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理解。所谓“整合”,是指根据试题提出的条件,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

文中哪些信息是值得筛选的呢?从答题的要求来说,符合答题要求的就是重要信息。一般就文章本身来看,重要信息主要有:①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②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和阐述;③表达文章主旨的语句;④文中的概括句;⑤文中的过渡句;⑥文章的标题;⑦文后的注释等。

从试题的形式来看,筛选整合信息题在考题中往往用专题式和开放式两种。

专题式一般是针对一个具体问题,集中筛选整合,是分散的信息向一点聚集。如:2008年上海高考卷中,第1题:第②段中列举了我国多处城市景观,用意是_____。(2分)

第3题:对“历史文脉”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城市地标与城市的历史文脉应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B.历史文脉总是在一座城市出现的时候产生和发展的。C.历史文脉也是王国维说的城市“政治与文化之标征”。

D.城市新地标与历史文脉相协调要有文化底色和基调调。

第6题:家乡的女人把丈夫叫“汉子”,曾祖母却这样叫“我”,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1分)

第20题:杨氏对胥吏百姓的一番陈词使得“众皆泣”,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分)

这些题目就是典型的例子。

开放式是不针对特定问题的题目,一般采取选择题的形式。有单选和多选之分;有回答正确和错误之别。最常见的题型是:①下列解说,符合(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多项)是(      )。②对本文所提供的信息,理解准确(不准确)的一项(或多项)是(     )。

如2008年上海高考卷中,第10题: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本文富于诗意,对“我”少年时代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充满情趣和温馨。

B.本文刻画传神,对曾祖母的描写细致人微,很好地体现了她的刚烈性格。

C.本文从儿童视角叙述曾祖母的死,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死亡的恐怖和悲哀。

D.本文感情深挚,通过对曾祖母的回忆,讴歌了母性的伟大和故乡的美丽。

E.本文从死亡开始由近及远倒叙有关曾祖母的记忆,深具感人的艺术魅力。

F.本文首尾呼应,点面结合,通过曾祖母成功地塑造了农村老人群体形象。

如2011年上海高考题第2题: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不久前《参考消息》等3份中国报纸以其发行量巨大、国际影响深远而在全球日报发行量统计中名列前茅。

B.这几年国内报业在规模和数量上有了较大增长,城市人口拥有报纸的数量相对饱和,但质量有待提高。

C.据资料统计,2002年全国报纸年度广告总收入又创新高,比10年前增加了约170亿元人民币。

D.目前,中国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还不到上个世纪末世界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

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如下: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④根据题型选择方法,如果是专题式,一般的步骤是:摘取要点,理出顺序,恰当表达。如果是开放式,要根据试题转换信息的方式,透过迷惑项,采取“排除法”,抓正确项。选择题中,常见的迷惑项采用的转换方式有:①意项增加或减少;②表述对象变化;③角度转换;④语境转换;⑤正面和反面转换;⑥限定、修饰语变化等。

此外还要注意如下几点:a.以阅读试题为依据,从整体着眼,明确筛选整合的目的,确定展开筛选整理的范围。b.归纳、综合筛选出的内容,要从确定内容中的关键句意、层意入手,发掘隐含信息。

c.根据阅读试题的要求,对筛选整合的信息一一辨别:要找准对应点,从语意重点,修饰限制语的范围、程度、正反方向等角度着手。



语文学习方法(14)  


一、初一语文学习方法

初一学生入学的时候语文基础不同,对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适应能力也不同,所以进了升入初中后,语文成绩肯定也会不一样,因此,升入初中必须有一套新的学习方法。

1、要养成预习的习惯

怎样预习初中语文课呢?

可分二步。第一步:阅读课文,弄清文章的体裁,了解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扫除字词障碍--对课文中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词典弄清楚,难懂的句子划上一定的符号,在教师的讲解中理解或向教师请教。第二步:精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积极参加各种语文活动

如朗诵活动、背诵活动、语文基础知识竞赛、作文比赛等,参加这些活动的时候时候,你一定要主动积极大胆,不要有什么顾虑;谁也会犯错误的,多参加几次就什么都解决了,说不定你还能够做一个成功的主持人呢!一开始就被别人占了机会,以后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在学习上就是要和别的同学争一回先,这样做是正确的。

3、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首先就是听,一是要认真听,二是要会听。认真听当然不在话下了,不认真什么课也学不好的。关键是要会听。听老师讲课的时候,一定要抓住老师讲的中心内容,也就是老师讲这个的主要目的。我们平时说话都有一个目的,老师讲课也一样。所以,在听每一堂课之前,你心里一定要明白,我听这一堂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然后,带着这个目的,有意识地去听。这样,一课解决一个问题,久而久之,你的听的能力和语文成绩就提高了。第二是说的问题。一、主动给自己找训练说话能力的机会。上课的时候,不要等到老师点名的时候才回答问题,要主动积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平时,要多和同学、老师交谈,可以就你关心的所有问题发表你的见解。要敢于和不同的意见争论。争论最能锻炼一个人的口才和思维能力。当然,争论的问题还是要有意义。二、多找一些优美的文章来朗诵,培养你的语感。有条件的话,可以多找一些名篇朗诵的磁带来听一听。要是能去一些朗诵会,听一些朗诵方面的专家的朗诵,有意识地去模仿,久而久之,也会受益无穷的。以上说了听、说。读也很重要,在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甚至个别教师往往重视"写"而忽略"读"。其实"读"在语文学习中是极其重要的。首先,对于精读课文和课外的好文章,要反复读。现代教学重视能力的培养,包括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读不行。阅读能力包括:对词句的理解能力,对文中的哲理的领悟能力,对文章主题的发掘能力,对文章艺术性的欣赏能力,等等。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对于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学生不读或只读一遍就学透,那是不可能的。通过读疏通文句,通过读领悟主题,通过读产生问题,通过读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课上再有目的地听取教师讲解,则茅塞顿开。久而久之这样做,阅读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其次,大量阅读好的课外书有益于写作水平的提高。读书人便是写书人,写书人更是读书人。作家之所以能够创作出大量的文学精品,是与他们博览群书分不开的。著名评剧艺术家新凤霞从六岁开始学戏,没有上过学,但她写文章却清新隽永。她完全是靠阅读名著而成为作家的。对于中学生来说,阅读更是写作的基础。只有多读,才能更多地接触不同文章的不同构思和写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正如杜甫所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如果能做到反复读、大量读,朗读那些好文章、好书,那么对于语文学习的各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提高的。最后是写的问题。写比什么都重要。一上初中,就要把写的事情放在语文学习的首位。写什么呢?怎样写?可以利用读书笔记写你想写下来的所有事情,比如生活中的一些感人的事情。最好记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真实的事情,这样有真情实感,容易上手,自己也有兴趣。以后拿出来看看也很有意思。另外,写作,和老师还有一种很强的沟通作用,老师经常可以通过你的写作来了解你的所思所想,这对你的成长会有好处。

二、语文复习——厚积而薄发(高考状元访谈录)学习方法

李明心:原就读学校:泉州五中2006届毕业生,高考成绩670分,为当年省高考文科第三名,现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06级学生。

备考心得:

语文复习,我最深的体会就是一定要坚持养成有规律的练习习惯。语文是厚积薄发的科目,只有平时坚持复习,考试成绩才可能慢慢提高。培养语感:坚持阅报与朗读

“我觉得我没有什么很独特的方法,可能是一直以来有比较好的习惯,语感比较好吧!”李明心说自己的语文一向很稳定,而高考中发挥出色,跟自己良好的语感分不开,这正是自己在日常学习时点点滴滴培养、积累出来的。

一直以来,李明心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每天阅读报纸和杂志,泉州本土的报纸是每日必备的,《读者》、《萌芽》等文化杂志更是少不了,既放松心情也开阔视野、增加知识积累。

朗读课本也是培养语感的一个好方法。在高考前,李明心说自己每天都会花一定的时间用于朗读课本,除了每天早读课上半小时的全班集体朗读外,放学回家后也会抽十几二十分钟朗读课文,虽然时间不固定,却是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培养语感关键就是每天坚持,形成习惯。”李明心说。

强化阅读:坚持分析与总结

现代文阅读方面,李明心说自己做题时一般先将题目扫视一遍,然后再开始阅读,但不会刻意要求自己带着问题阅读。做客观题时,对于人文科学类的文章,要注意看关联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注意分析一些反复出现的解释性的语句在上下文的区别;对于科普文要着重理解一些科学术语的含义,注意严谨性。做主观题时,注意要跟着作者的思路走,不要把自己的感觉和观点加到文章上面。

此外,平时一定要多看看课本上的文言文,这样考试的时候看新的文言文会比较顺畅。平时要多朗读、多总结多义词,还可以试着先把文言文段落注释词的用法看懂,然后直接看课文,再自己翻译出意思。做题目的时候,要多联系上下文的语境,找出问题与上下文的关系,不妨多运用排除法。

提高作文:坚持积累与练习

如何提高作文水平,是考生关注的一大问题。李明心说自己平时就有写随笔的习惯,在考前两个月更是有针对性地做一些作文训练。她和同学们常常找一些新闻、名人事迹类的材料,然后把大意写下来,自己提炼一些观点或者写写想法。写好后,同学之间互相交换,在别人的材料后面补充一些自己的东西。这样每一则材料既有比较鲜活的例子,又综合了各个同学的观点,思路开阔,内涵丰富,有助于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李明心建议,考生们在这两个月可以多积累一些细节的东西,比如诗句、最近的时事动态。再如平时大考老师给的一些同学的范文,考生们可以仔细地研读一下别人的手法和亮点,看看创新之处,然后形成自己较为固定的模式,接下去就按这个模式多练习。记住,一定要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一种文体,按照自己擅长的风格去写,不要临时改变,以免因练习不够而出现偏差。

考前两月:通过练习来复习

4月,考生仍然处于紧张的第二轮专题复习阶段,而在接下去的5月,考生们将进入考前冲刺阶段。李明心说自己在4月份时基本上处于练习卷、试卷的包圈中,她和同学能完成布置下来的作业就差不多了,没有更多的时间给语文。她认为这个时候,复习不一定要另外去做,可以通过练习来达到复习。做题时,发现不会做的、不懂得的、做错的,都可能是复习时疏漏的,要及时查阅相关资料,巩固复习效果。

另外,做练习时,可以先挑自己觉得陌生的块下手,实行“车轮战”。觉得自己对文言文有遗忘了、没感觉了,就去看看书;现代文做不好了,就多看一些以前做的题目,划分文章结构等。今天强化文言文,明天强化现代文,几大块内容轮流,轮换着复习。冲刺阶段:不忘回归课本

而在考前一个月的冲刺阶段,李明心认为回归课本很重要。语文课本加起来虽然数量不少,但扣除现代文,课本里剩下的主要就是文言文,在冲刺阶段要精读。

另外,平时记的笔记、分类的资料、课本原文,在这时候可以“有空就翻、有空就翻”。因为这时候复习课本,记忆比较新,不仅能避免之前的记忆模糊,而且能帮助查缺补漏,弥补自己的细节漏洞。

另外,最后一阶段可以跟同学进行一些口头讨论,课本知识、文学、文化常识或者写作素材,比如社会新闻、国内外新闻等都可进入讨论范围。口头讨论,不仅能省去写的功夫节约时间,还能锻炼表达能力,对于在考前梳理知识脉络、提高作文运用能力都有所帮助。

八问状元

除了讲述自己的备考经验和阶段复习策略外,对于考生们的疑问,李明心也做了详细解答:

1、从现在到高考前,每天要拿出多少时间来复习语文比较合适?

答:我当时是每天拿出一个小时来复习语文。这一个小时主要是用于做题,不包括看报纸和杂志。一个小时用于训练答题技巧等跟考卷联系比较紧密的东西,阅读那是增加积累,可以视为休息放松,不算在这里面。

2、有些同学说阅读和作文是考前两个月的重点,因为分值大,你觉得呢?

答:这个主要看个人吧。自己薄弱的项目,多抓肯定更好。但是在重点照顾的同时,不能够放掉其他的就是了。

3、剩下两个月是否有比较快速见效的增分方法?

答:语文靠的是平时的积累,想快速增分挺不实际的。能做到该得的分尽量不丢分就是间接给自己增分了。我个人觉得,默写这一块是一定要拿下的,现在总结归纳出来的材料,平时多看看、记准确,保证不无谓丢分,也有利于作文的应用。其他的都比较难说,可以抓的可能是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题,注意总结答题模式,尽量模仿参考答案。

4、文言文的知识很零散,你觉得怎么复习效果会比较好?

答:多朗读对复习文言文帮助很大。另外,可以通过阅读一篇完整的文章来复习,在句子中把握每一个词的用法,自己翻译出文章的意思。

复习的时候,可以挑文言文先看,有一些练习的文言文会有翻译,可以和自己翻译的相对照,很有用的。

5、做文言文练习的话,一天几篇比较合适?

答:如果练习做细弄透的话,一篇就够了,在精不在多。

6、最后两个月老师发的练习,要不要每题都做?

答:没必要每题都做,一看就会的没必要做。可以挑些新题做,防止高考时遇到新题比较陌生;另外,可以从自己觉得比较陌生的内容下手。

7、那么多的语文试卷,怎么才能合理利用起来?

答:找比较权威的就好,或者找老师会讲的、讲过的,先把这些弄好、弄透。

8、对于在高考时稳定发挥,你有没有什么好建议?

答:心态要平和,求稳就好,尤其作文不要为了追求新奇、与众不同而轻易放弃自己擅长的领域。另外就是要注意细节,题目要看清楚,该拿的分就要拿。




语文学习方法(15)  


语文学习的科学思维十二法

科学思维就是主体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和方法,高效率地达到既定目标的思维。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如何才能达到科学思维的理想境界呢?近年来,心理学、思维学、创造学等学科的学者曾就此提出过许多有益的模式,归纳起来有几十种。在这里,就其中比较重要和常用的模式,针对中学生的学习实践,进行一些理论与实例结合的方法演示。

1、逻辑分析法

这是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主体通过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进而获得概念,形成判断,进行合乎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过程。在人类的学习活动过程中,这是一种最常用的思维方法。概括地讲,它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实现。

第一,确定思维方向,理解问题实质。如在以《我的父亲》为题作文时,就要搞清楚这类型文章的构成要素、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在整个文章中的地位;搞清楚未知因素是什么?现有资料情况如何(有多少可以利用?!能否满足要求?)等。对诸如此类问题的深入思考,都有助于把握问题的实质。

第二,拟订解决问题计划。即思考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些有用资料以达到问题的解决,制订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如果不能直接找到有用资料与未知因素之间的联系,可采取迂回性战术,先探讨有助于解决主问题的一些辅助性问题。如思考:在以往学习过程中,遇到过同类型或相类似的文章吗?这类型文章的具体写作步骤是什么?它能够有几种不同的写作方法?它们是如何运用典型材料来衬托鲜明个性的?对这些问题的逐个思考,将有助于制订和选择写作的最佳方案。

第三,具体执行计划。即要尝试性地运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既是具体地检查和验证每一个步骤,保证它们正确无误,又要回到原来的问题,检查解题的结果,弄清结论是否真正同问题切合,是否还可能派生出其它结果。至此,一个思维过程才算结束。

2、顺向求同法

顺向思维,是指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循着课文内容的指向去思考。在语文学习中,循着课文内容的指向思考,并从正面考虑问题的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同性。例如,学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分析课文第二大段内容时,根据课文描述的四次幻景的内容,从正面去思考,得出答案:一方面,表现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得到温暖,得到食物,得到欢乐,得到亲人的爱抚;另一方面,说明在当时的社会里,小女孩不可能得到温暖、食物、欢乐和亲人的爱抚,因此,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能是幻想而已,从而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让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样学习,为开展创造性思维奠定了基础。

3、同中求异法

这是一种与求同式相对应的思维方法。即指对同一问题可不依常规,而从多方寻求答案的分析性思维方式。它鼓励人们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或答案,力求提出个人独特的见解。它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运用,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能使思维起点和过程都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从而摆脱传统的窠臼,提出新的见解。如以“时间就是财富”为题作文,除审视时间与财富之外,还思考时间与纪律、胜利的关系,审查时间与知识、智慧的关系,考查时间与社会道德、精神文明的关系,审视时间与个人成长的关系等等。这样就可能拓宽思路,写出文章也自然不会流于模式化。

对中学生而言,衡量这种方法是否掌握的标准,一是有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和技巧;二是有运用不同方法和不同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4、联想展开法

这是根据事物之间某些方面的相似,由此而推测出它们在其它方面相似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在帮助人们记忆和理解知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知识网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方面,都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

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常用的联想方式有相似联想、对比联想、接近联想、关系联想等。由于学科性质与解决任务的不同,其联想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如在作文训练中,除上述的几种方式之外,最常用的有以时间为序的纵式联想、有以空间为序的横式联想、有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联想等方式;而在数学学习中,关系联想就采用较多一些。

要使自己拥有卓越的想象能力,首先要不断丰富知识、扩大知识面,一旦遇到有通感的事物,联想就会很快展开。其次要有联想意识。对于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从它的正、反面,以及与它相近、相似的关联事物和经验中,多角度地进行思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再次要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联想训练,使自己联想技巧得以提高。如对课文采用摘句联想、情节补白、添枝加叶、编续结尾、改编续写,进行快速构思式的即兴作文,即兴发言等训练,对提高联想技巧都有帮助。

5、全方位思考法

运用这种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使主体思路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点或某一个面,而是从点到面、从面到体、点面体并存;既思前因,又想后果;既可从空间方位、时间顺序上来考虑,又可从逻辑上来分析;既要考虑整个系统内各要素间的各种关系,考虑本系统与它系统的关系,又要考虑大系统对子系统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多路互补的结构,克服思维片面性,真实地把握事物的实质。

这种思维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运用,首先,对问题的思考,除了采用从时间、空间、逻辑等上考虑具体方式外,还可采用要素分析的方式,即把事物或问题的构成要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再综合。如作一篇文章,不仅要考虑审题、选材、开头、结尾、乃至字词句、语言、逻辑等各种要素,而且还要进行组合。组合得好,作文就成功;反之,缺少一个要素,都会功亏一篑。其次,通过纵横定点,点面织网、顺逆互变、同异对比、链条沟通、面体延伸等方法来建立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只有把问题放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才会更好地理解。再次,要有目的、有条理、有步骤、有秩序地从多方面来扩大思路,避免思维的片面性,进而达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境界。

6、逆向对转法

这是对一般必须做如此思考的事物,完全从通常的、固定的对事物认识途径的相反方向去思考的思维方法。运用它可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使知识深化、活化,使知识结构更趋于合理化,能培养辩证思想,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如作文练习,本质上就是对常规思路的逆反,从程式化中开辟新思路。但目前中学生作文程式现象相当普遍,即构思模式化、材料通用化、语言成品化。若有意识地采用逆向对转思维方法,经过长期练习,就可达到构思巧、材料新、语言精的境界。

如学习《变色龙》一文时,先顺向思维,作家用讽刺和幽默的笔触,通过描写一个表面令人可笑的故事,淋漓地揭露了沙俄警官奥楚蔑洛夫之流趋炎附势、逢迎拍马而又专横跋扈的“变色龙”本质。然后逆向思维,即这么设想“金饰匠赫留金的手指头被咬以后”,遇到的警官与“奥氏”相反:刚正不阿、公正无私。那结局也许会是这样:“赫留金用燃着的烟头烧狗的鼻子,是他手痒得不耐烦了,告诫他今后别再招惹不懂人性的小畜生了;而这狗呢,不管是野狗、将军的狗、还是将军的哥哥的狗,都在严肃处理之列……”尽管这样的警官在当时、当地绝无仅有,但这样做,一个正面的警官形象就站立起来了,相比之下,奥楚蔑洛夫等无耻小人的变色龙嘴脸就更加鲜明了。

7、发散思维

是指思维的多向性,从更多的角度更多的方面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体现思维的灵活性。达·芬奇曾说过:即使是一个鸡蛋,只要换一个角度来看它,形状就立即不同了。在解决一个问题时应尽量发散出多种设想,以便多中选好,好中选优。例如:学《小英雄雨来》,根据每一段内容,用一个词语或句子做小标题。要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去列小标题。结果,列出了三种不同的小标题。这样训练发散思维,对于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8、辐射思维

孔夫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可见,学习中的“举一反三”是至关重要的,而拓展性思维——辐射思维,即有“举一隅”“以三隅反”的功效。

譬如授冰心的《小桔灯》一文,在第十四自然段涉及到“朦胧”一词,倘若只解释为“光线微弱”或“模模糊糊”一带而过,就只能了解这一个“朦胧”,而对别的同音“méng lóng”就极易产生混淆,用起来,就有可能张冠李戴,假如进行异向思维,幅射面大一些思维,便可引出若干同变形似的词来:“朦胧”,原指月光不明,《小桔灯》中借指“灯光”不明;而“曚昽”,则指日光不明了:“蒙眬”与“矇眬”,尽管二体结构有差异,但含义却相同,即:“快要睡着或刚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看东西模糊的样子。”这样,对四组读音相同的“ménglóng”就有了清晰地了解。

9、否定思维

斯宾塞讲过:“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而否定思维,即是引导学生探讨的方法之一。

用“否定思维法”根据标题《分马》认真地通读课文,找出课文内容与标题不相符的地方:可发现“分马”的标题不够完善,只盖住了课文的前半部分,而对后半部分“换马”的情节却起不到“纲”的作用,《分马》的标题,具体内容上也未盖周全。因为分的不光是马,还有骡子、毛驴,题换为《分牲口》好。从全文的分量看,换马的情节更能体现郭全海的大公无私,而文章的重头戏也在换马上,所以,本文以《换马》为题好。

通过一番激烈的否定思维,极易做到眼到、心到、手到,很自然地就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课文内容的理解,而对以后学生作文前的审题,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捎带效应”。

10、纵横连动法

连动思维,是根据事物的纵向横向联系,进行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思考,从而提出新的设想,得出新的答案。语文学习中的扩写、缩写、补写、改写等训练形式,就是训练学生思维连动性的好方法。例如:学了《东郭先生和狼》以后,续写一则故事:《东郭先生第二遇上狼的故事》,思考“东郭先生第二次遇上狼后会怎么办?”的问题,这样训练,不再孤立地分析问题,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11、质疑探究法

这是通过对学习材料的质疑而加深对知识理解的一种思维方法。能否提出问题与是否积极思考和思维方式有关,而所提出问题的水平又与思维的水平相关。因而,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有质疑的意识。不回避疑难,主动寻找疑问,不为经典结论所框死,摆脱成见和规范化束缚,勇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其次要有灵活多变的思维技巧。对产生传统结论的背景条件进行多种设疑排疑筛选,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适时改变思维的方向和角度,寻觅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再次要在解放自己头脑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自己的双手、嘴巴,为创造性火花的迸发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最后要掌握质疑的类型,为创造性质疑提供一个参考框架。这对加深原文的理解,中心思想的把握,作者写作意图、写作技巧及写作心态的了解都有帮助。

12、设问求解法

这是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而提出一系列相关或相对的辅助性问题,然后通过对这些辅助性问题的逐一解决,进而达到主问题最终解决的思维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对主问题的设问一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第一,什么是要探究的对象;第二,为什么要探究这个问题;从什么地方着手探究;第三,这个问题原有的结论是什么?产生这个结论的条件及其背景是什么?现代人们对这个问题有些什么不同的看法?第四,帮助解决这个问题的有关资料是什么?现在还缺什么资料,如何获取和运用这些资料;第五,具体论证的方法及其步骤是什么?第六,这种探究过程将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它能达到什么水平?如何来验证这个结论?通过对以上六个方面问题的思考,就完全可以使思维由枯竭、堵塞状态变为活跃、流畅的状态。





语文学习方法(16)  


一、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古今异义词汇总学习方法

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概括起来,古今异义主要有这样几种:1、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如“江”“河”二字,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除了指长江、黄河外,更多用于泛指,指一切江、河。2、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亲戚”,古代除了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外,通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员,现代汉语中则不能用于自己家庭中的成员。3、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则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4、感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卑”指地位低下,陆游诗“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卑”即此义,“鄙”指见识短浅;而现在则是个地道的贬义词,用来形容人的行为品质恶劣。

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这类词不是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别重视。如“无论”,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起关联作用的连词,而文言文里却是两个词,如《桃花源记》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无论”就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

下面择要列出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古今异义词。

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 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6、感激 古义:感动振奋。 今义:感谢。

例句: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出师表》)

7、痛恨 古义:痛心、遗憾。 今义:无比憎恨。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8、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9、开张 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10、涕 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11、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2、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犯人的地方(监狱)

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13、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4、居 古义:停留、过了。 今义:居住、住所。

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15、走 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6、汤 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7、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8、但 古义:只,只不过。 今义:转折连词。

例句: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19、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20、其实 古义:它的果实,是两个词。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是一个词。

例句: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故事两篇》)

21、文理 古义:文采和道理。今义:文章内容方面和词句方面的条理。

例句: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22、致词 古义:对……说话。今义:指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悼念等的话。

例句:听妇前致词(《石壕吏》)

23、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24、何苦 古义:怕什么 今义:不值得做。

例句: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25、捐 古义:丢弃。 今义:献出。

例句:乃捐金于野。(《乐羊子妻》)

26、烈士 古义:有雄心壮志的人。 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人。

例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27、虽然 古义:两个词,“虽”即“虽然”,“然”即“如此”“这样”。 今义:一个词。

例句: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28、然而 古义:两个词。“然”代指上文所说的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 今义:是一个表示转折的连词。

例句: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9、所以 古义:a、表示行为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b、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是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例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    再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30、学者 古义:两个词,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例句: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墨池记》)

31、亲戚:今义:旁系亲属;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2、中国: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义:中原地区。例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

33、非常:今义:很、大(副词);古义:意外事故(名词);例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33、不过:今义:转折连词,古义:不超过。例如: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34、用心:今义:读书用功或对事肯动脑筋(褒义);古义:思想意识的活动(中性)。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35、无论: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古义:更不必说。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36、稍稍:今义:稍微;古义:渐渐地、慢慢地。例如: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37、无日:今义:不知还有多少时候,很久;古义:不久。例如: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

38、其实:今义:实际上(副词);古义:①它的果实。例如: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②那实际情况。例如: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李固与黄琼书》)

39、春秋:今义:①春季、秋季;②时代名称。古义:①年龄。例如:天子春秋鼎盛。(《治安策》)②一年。例如:蝼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③书名。例如: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

40、美人:今义:美貌女子;古义:歌伎、宫妃。例如: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41、左右:今义:①大致范围(方位词)。②控制(动词)。古义:侍卫人员。例如: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

42、结束:今义:事情做完一个过程的完结。古义:整装。例如: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冯婉贞》)

43、大风:今义:大的风;古义:麻疯病。例如:可以已大风。(《捕蛇者说》)

44、前进:今义:向前行进,思想进步;古义:前,走上前去;走,奉献。例如: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45、弟兄:今义:①同辈之间。②旧时军队称士兵。古义:有时单指兄。例如: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孔雀东南飞》)

46、感激:今义:深深的感谢;古义:感,感动;激,奋激。例如: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47、初一:今义: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古义:刚刚开始。例如:初一交战,操军不利。(《赤壁之战》)

48、即使:今义:表假设性让步连词;古义:即,就,让,叫。例如: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西门豹治邺》

49、至于:今义: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古义:终于达到某种程度。例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50、行为:今义:举动;古义:行,品行;为,做。例如: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五人墓碑记》)

51、地方:今义:①泛指空间的一部分。②民间。③地区。古义:①当地的事。例如:在外监司牧宇,亦皆含鄙成风,不以地方为意。(《方腊起义》)②土地方圆。例如:江东虽小,地方千里。(《项羽本纪》)③大地的形状是方的。例如:天圆地方。(《淮南子·天文训》)

52、致意:今义:表示问候;古义:抒发心情。如: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屈原列传》)

53、有意:今义:故意,居心;古义:①愿意。例如: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文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 ②有某种打算。例如:将军岂有意乎?(《隆中对》)

54、故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古义:先例、旧事。例如: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55、扶老:今义:扶着老人;古义:拐杖。例:策扶老以流憩。(《归去来辞》)

56、一切:今义:所有的;古义:一律、一概、任何。例如: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梦溪笔谈》)

57、鞠躬:今义:行礼。古义:①弯着身子。例如:我鞠躬不敢息。(《中山狼传》)②恭敬地、谨慎地。例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二、人教版初中语文古今异义词一览

1、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古:跑。今:行下次。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古:只有,只要。今:转折连词。

3、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古:经常。今:平常,一般。

4、少时,—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

古:离开。今:到某—地方称“去”(古称“往”)。

5、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出处同上) 古:大腿。今:屁股。

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出处同上) 古:多少。今:数学中的一门学科。

7、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古:鲜艳美丽。今:食物新鲜,味道好。

8、复前行,欲穷其林。(出处同上) 古:极,尽。今:资财缺乏(古时用“贫”)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出处同上) 古:交错相通。今:交通运输。

10、问所从来。(出处同上) 古:从哪里来。今:从过去到现在。

1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出处同上) (1)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2)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12、无论魏晋。(出处同上)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无条件关系。

13、便扶向路。(出处同上) 古:沿着,顺着。今:扶持。

14、诣太守,说如此。(出处同上) 古:像这样。今:这样。

15、欣然规往。(出处同上)古:计划。今:规则,成例。

16、愿为市鞍马。(《木兰诗》)古:买。今:集市。

17、木兰不用尚书郎。(出处同上)古:不愿作。今:没有必要。

18、当户理红妆。(出处同上)古:窗户。今:门

19、坐我西阁床。(出处同上)古:坐具。今:卧具。

20、出入无完裙。(杜甫《石壕吏》)古:衣服。今:裙子。

21、天明登前途。(出处同上)古:前面的路。今:将来的光景。

22、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古:这样。今:量词。

23、会宾客大宴。(林嗣环《口技》)古:适逢,正赶上。今:会见。

24、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出处同上)古:在这时。今:因此。

25、.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魏学《核舟记》) 古:特别手巧。今:新奇而巧妙。

26、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彭端淑《为学》)古:雇船。今:买船。

27、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出处同上)古:及,到。今:过了。

28、邑人奇这,稍稍宾客其父。(王安石《伤仲永》)古:渐渐。今:稍微。

29、孟尝君特鸡狗盗之雄耳。(王安石《读〈孟尝君传〉》)古:只不过。今:特殊,超出一般。

30、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古:山岗高地。今:把持和独占。[注:陇同垄]

31、然而不能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古:这样却。今:转折连词。

32、人恒过,然后能改。(出处同上)古:这样以后。今:副词,表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33、肉食者鄙。(《曹刿论战》)古:浅陋。今:粗俗,低下。

3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出处同上)(1)牺牲。古: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为正义而献出生命。(2)加。古:虚夸,以少报多。今:增加。

3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出处同上)古:案件。今:监狱。

36、然后叹借者用心专,而少年之岁月为可惜也。(袁枚《黄生借书说》)古:值得珍惜。今:值得惋惜。

37、.先帝不以臣卑鄙。(诸葛亮《出师表》)古:地位低微,见识浅陋。今:言行恶劣,不道德。

38、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出处同上)古:眼泪。今:鼻涕(古用“泗”)

39、未尝不叹惜痛恨于桓灵也。(出处同上)古:遗憾。今:仇恨,怨恨。

40、若毒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1)若。古:你。今:像。(2)毒。古:怨恨。今:毒害,有毒的物质或事物。

41、则久已病矣。(出处同上)古:困苦不堪。今:疾病。

42、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古:可惜,可叹。今:值得怜悯。



语文学习方法(17)  


中考语文之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学习方法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一般认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后人见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就通用了,学会辨识通假字,对学习文言文是很重要的。

下面是我们所学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论语>十则》:

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由,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你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通“旋”,回转、掉转

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 “汤”(tàng)通“烫”,意思是用热水焐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齐”(jì)通剂

《乐羊子妻》:

日知其所亡 “亡”通“无”

《为学》:

屏弃而不用 “屏”通“摒”

《卖油翁》:

但手熟尔 “尔”通“耳”

《西江月》:

路转溪头忽见 “见”通“现” 《桃花源记》:

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口技》:满坐寂然 “坐”通“座”

《伤仲永》: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愚公移山》:

河曲知叟亡以应 “亡”通“无”,意思是没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还,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 “惠”同“慧”,聪明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cuò)通“措”,放置

《观书有感》:

问渠那得清如许 “那”通“哪”,怎么 《三峡》:略无阙处 “阙”通“缺”

《闲情记趣》:

项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

《晏子故事两篇》:

傧者更道 “道”通“导”,引导

缚者曷为者也 “曷”通“何”

圣人非所与熙也 “熙”通“嬉”

《寓言四则》:

辑以羽翠 “辑”通“缉”,连缀

宣王说之 “说”通“悦”,高兴

此何遽不为福乎 “遽”通“讵”,岂

《公输》:

子墨子九距之 “距”通“拒”,抵抗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圉”通“御”,防守,抵挡

公输盘诎 “诎”通“屈”,理屈

《桃花记》:

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

右手攀右趾 “攀”通“扳”,往里拉

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甫”通“父”,男子美称

《唐雎不辱使命》:

寡人谕矣 “谕”(yù)通“喻”,知晓,明白

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筹划

轻寡人与 “与”通“欤”,表示询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

《荔枝图序》:华如橘 “华”通“花”

《山市》:裁如星点 “裁”通“才”,仅仅

《陈涉世家》: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適”通“谪”,意思是远调,这里是强迫去守边

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

固以怪之矣 “以”能“已”,已经

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着

卜者知其指意 “指”通“旨”,意图

《马说》:

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能力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食”通“饲”,喂养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语气词,表疑问《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 “僇”通“戳”,遭到贬谪

《峡江寺飞泉亭记》:

而游者皆暴日中 “暴”通“曝”,晒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见”通“现”,出现

《〈孟子〉二章》: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 “衡”通“横”,意思是梗塞,指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

《岳阳楼记》: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具”通“俱”,全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咐

《越巫》:持其赀去 “赀”通“资”,资财

《<世说新语>三则》尊君在不 “不”通“否”

《行路难》:玉盘珍馐直万钱 “直”通“值”

《鱼我所欲也》:

故患有所不辟 “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激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隆中对》:

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墨池记》: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章”通“彰”,显著

《曹刿论战》:

小惠未徧 “徧”通“遍”,遍及,普遍

《送东阳马生序》: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

《君子于役》:

鸡栖于桀 “桀”通“橛”,指为鸡做的木架

《大道之行也》:

选贤与能 “与”(jǔ)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杜甫诗三首》:

荡胸生曾云 “曾”通“层”




语文学习方法(18)  


中考语文指导之如何翻译古文学习方法

学习古代汉语,需要经常把古文译成现代汉语。因为古文今译的过程是加深理解和全面运用古汉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综合考察古代汉语水平的过程。学习古代汉语,应该重视古文翻译的训练。

古文翻译的要求一般归纳为信、达、雅三项。“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含义,避免曲解原文内容。“达”是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信”和“达”是紧密相关的。脱离了“信”而求“达”,不能称为翻译;只求“信”而不顾“达”,也不是好的译文。因此“信”和“达”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雅”是指译文不仅准确、通顺,而且生动、优美,能再现原作的风格神韵。这是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学习阶段,我们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

做好古文翻译,重要的问题是准确地理解古文,这是翻译的基础。但翻译方法也很重要。这里主要谈谈翻译方法方面的问题。

一、直译和意译

直译和意译是古文今译的两大类型,也是两种不同的今译方法。

1、关于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保持原文的本来面貌。例如:

原文: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论语?子路》)

译文:

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民。”又请求学种菜蔬。孔子道:“我不如老菜农。”(杨伯峻《论语译注》)

原文: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 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殷纣,真有这回事吗?(杨伯峻《孟子译注》)

上面两段译文紧扣原文,字词落实,句法结构基本上与原文对等,属于直译。

但对直译又不能作简单化理解。由于古今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今译时对原文作一些适当的调整,是必要的,并不破坏直译。例如:

原文: 逐之,三周华不注。(《齐晋鞌之战》)

译文: 〔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

译文在“追赶”前补上了省略的主语“晋军”,把“三”由原句作状语调整为补语,这样增补调整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如果拘泥于原文,译成“追赶他们,三圈围绕华不注山”,这种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翻译只能称之为硬译或死译。

2、关于意译。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例如:

原文:

凌余陈兮躐余行,

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

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楚辞?九歌?国殇》)

译文:

阵势冲破乱了行,

车上四马,一死一受伤。

埋了两车轮,不解马头韁,

擂得战鼓咚咚响。

天昏地黑,鬼哭神号,

片甲不留,死在疆场上。(郭沫若《屈原赋今译》)

由上段译文可见,意译不强求字、词、句的对等,而着重从整体上表达原作的内容,力求体现原作的风采神韵,译法比直译灵活自由。

对意译也要防止一种错误理解。有人认为,意译既然不拘于原文字句,而以传达神韵为主,那么译时就可以随意增删,任意发挥。这样的“意译”,只能称之为乱译。意译是一种要求很高的今译方法,只有透彻理解原作的思想内容,真正领悟原作的语言特色,才有可能进行象样的意译。初作今译练习,一般应直译,切不可借口意译而任意乱译。

二、古文今译的具体方法

直译和意译是对译文的总体分类,在今译时还应运用具体的翻译方法。具体方法大体包括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项。

1、对译。对译是按原文词序和句法结构,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古文今译最基本的方法。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改变原句词序的句法,只要对原句中的字词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最恰当的有对应意义的词语来翻译就可以了。例如:

(1)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2)原文: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 我不能早任用您,现在〔国家〕危急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上面两段译文,除〔〕内是必要的增补外,字词,古今是一对一的关系;词序、句法结构,古今相同。这种翻译方法就是对译。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便于准确地表达原文内容。由于古今汉语相同之处颇多,所以对译也就成了古文今译的一项基本方法。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应尽量对译。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不清楚的,才可作适当调整。

2、移位。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特殊词序与表达方式,今译时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例如:(1)原文: 彼且奚适也?(《北冥有鱼》) 译文: 他将要去哪里呢?

(2)原文: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齐桓公伐楚》)

译文: 楚国把方城山作为城墙,把汉水作为护城河。

(3)原文: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郑伯克段于鄢》)

译文: 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来讨伐京邑。

(4)原文: 晋侯饮赵盾酒。(《晋灵公不君》)

译文: 晋侯使赵盾饮酒。

(5)原文: 邴夏御齐侯。(《齐晋鞌之战》)

译文: 邴夏给齐侯驾车。

原文(1)的“奚”是疑问代词作宾语,置于动词“适”的前面,今译时应按现代汉语词序置于动词后面。“奚适”应译为“去哪里”或“往哪里去”。原文(2)的“方城”、“汉水”是介词“以”的前置宾语,今译时要移至介词后面。原文(3)的“二百乘”是“车”的后置定语,今译时要移至“战车”的前面。原文(4)中“饮”与“赵盾”之间是古汉语特有的动宾关系,今译时,词序应调整为“使赵盾饮”。原文(5)“御齐侯”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宾语不是行为的目的物,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今译时词序应调整为“给齐侯驾车”。

3、增补。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作必要的增添补充。古代汉语省略比现代汉语普遍,今译时应补出必须补出的省略成分;古代汉语一般表达简古,为准确清晰地表达原意,今译时须作必要的增添。例如:

(1)原文: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巌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郑伯克段于鄢》)

译文:

等到庄公登上君位,〔姜氏〕替共叔段请求制这个地方。庄公说:“制是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死在那里,〔不适合给他〕。别的城邑一定听从〔您的〕吩咐。”

(2)原文: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译文: 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第三次〔击鼓〕〔士气〕便泄尽了。

原文(1)的译文,补出“姜氏”以明确“为之请制”的主语;增添“从前”和“不适合给他”两处,是为了揭示原文中隐含的意义;增补“您的”以限定听从谁的“吩咐”,使语意表达更清楚。原文(2)于“再”、“三”之前承前省略了谓语动词“鼓”,在“衰”、“竭”前面惩前省略了主语“气”。翻译时分别补出“击鼓”和“士气”,这样才能使语意显豁。

增补宜慎重,只有不增补原意无法表达清楚的地方,才可增补。如随意乱补,就会使译文臃赘,失去准确性。

4、删减。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古代汉语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删除不译。例如:

(1)原文: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前出师表》)

译文: 从那时以来已经二十一年了。

(2)原文: 狼度简子之去远。(马中锡《中山狼传》)

译文: 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3)原文: 维禹浚川,九州攸宁。(《史记?太史公自序》)

译文: 禹疏通河道,使九州安宁。

原文(1)十位数与个位数之间起连接作用的“有”字;原文(2)置于“简子”和“去远”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之”字;原文(3)的句首语气词“维”字与“宁”前的词缀“攸”字,现代汉语没有类似的表达结构和相应的词语,今译时均可删除不译。

5、保留。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径直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像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一些专有名词,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例如:

(1)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郑伯克段于鄢》)

译文: 当初,郑武公在申国娶妻,称为武姜,生下庄公和共叔段。

(2)原文: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年四十七。(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译文: 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

(3)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

译文: 道可以用言词表达的,就不是常道;名可以说得出来的,就不是常名。

原文(1)中的人名、国名都移入译文,保留不译;原文(2)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宪宗年号,也保留不译;原文(3)中的“道”、“名”、“常道”、“常名”都是具特定含义的哲学概念,也可径直移入译文,保留原貌。

所谓保留,是就字面说的,实质上它仍是对译。这类保留的词语如须加以说明,可用加注方式处理,如在“元和”后用(唐宪宗年号)注明。但所加的注只是解说,而不是翻译。

上述五种具体方法中,对译是最基本的,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变通调整。我们在今译时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求既准确信实地译出原文内容,又行文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平时练习中,要注意练习“操作程序”,这就是:

第一步,将古文中词的现代汉语的意义对应着写下来。

第二步,看不能理解的句子是否是词类活用、名词状语、前置宾语等。尤其要注意词类活用。

第三步,看有无需要调整的地方(移位、增补、删减等)。

如果按部就班,即使有难以理解的句子,一般都可以顺利地解决。

三、古文今译常见的错误

1、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

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单音词与复音词等字词问题而造成误译。例如:

(1)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2)周道:太子死,立適孙。(《史记?梁孝王世家》)

(3)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诗经?豳风?七月》)

(4)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前出世表》)

 “爱”字在古代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是亲爱义,古今相同;一是吝惜义,今已消失。例(1)中的“爱”字正是吝惜义。“吾何爱一牛”应译为“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有人由于不明古义,误译为“我怎么会疼爱一头牛”。例(2)的“適”是“嫡”的古字。在宗法社会中正妻称“適(嫡)”,正妻所生的儿子称“適(嫡)子”,立嫡长子是宗法社会的王位继承制度。句中“適孙”,指帝王的长孙,有人按“適”的简化字“适”译为“合适的孙子”,与原意相差很远。例(3)的“剥”,是“扑”的通假字,意思是扑打。有人就“剥”的本义“割裂”来翻译,造成误译。例(4)的“卑鄙”是个词组。“卑”是卑下,指身份低微;“鄙”是鄙陋,指知识浅薄。可译为“地位低,知识浅”。有人把这个词组理解为双音节词,径直移入译文,就误译成诸葛亮道德品质恶劣的意思了。

2、因不了解古代汉语语法修辞造成的误译

这类错误数量也很多。例如: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

(3)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例(1)的“小鲁”,有人译为“小了鲁国”,这是由于不了解此处“小”字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误译。此句应译为“孔子登上东山而觉得鲁国小了”。例(2)“其一犬坐于前”,有人译为“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这是不了解“一”字后省略“狼”字,“犬”字是名词用作状语而造成的误译。因译为“其中一条狼狗那样蹲坐在前面。”例(3)中“就木”的“木”字,指棺槨,属修辞上的借代格。“就木”是走向棺木,可译为“进棺材”。有人译为“去寻找木头”。这是由于不了解古代汉语修辞而造成的误译。

3、不了解古代生活与典章制度而误译

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常会造成误译。例如:

(1) 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袁枚《黄生借书说》)

(2) 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王禹偁《黄冈竹楼记》)

(3) 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韩愈《送董邵南序》)

例(1)的“通籍”,意思是做官,古代中进士取得做官资格称“通籍”,意为朝廷中有了名籍。有人译为“精通书籍”,这是不了解古代习俗造成的误译。这几句可译为:“所以看了什么书,总是弄懂并记牢。做官后,官俸化掉,书籍买来,一本本堆得满满的。”例(2)“茶烟歇”,有人译为“茶品完了,烟抽完了”,这是不了解当时社会生活造成的误译。原文“烟”指煮茶的炉烟。宋代喝茶要煮过,与现代用开水冲不同;烟草于明代才传入我国,北宋初的王禹偁根本不可能抽烟。“茶烟歇”应当译为“茶炉的烟散尽了”。例(3)“举进士”,有人译为“中了进士”这是不了解唐代的科举制度与明清不同而造成的误译。唐代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称进士,“举进士”是“被推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意思。如已考上进士,就不能说“连不得志于有司”了。

4、不明解词的注释与翻译的区别而造成误译

字典辞书与古文注本对字词的解说与翻译是不同的。有人不了解这一点,把字词的解说简单地移入译文而造成误译。例如:

(1)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2)雩而雨,何也?(《天论》)

例(1)有人译为“唐德宗李适年号十九年,〔柳宗元〕由蓝田县尉升任御史台的属官,掌监察百官、巡按郡县狱讼、军械等事。”这是把“贞元”和“监察御史”的解说抄入译文所造成的误译。唐德宗年号除“贞元”外尚有“建中”、“兴元”;“御史台的属官”也不止“监察御史”一种。照抄解说,反而造成含义不清、文句不通。例(2)有人译为“古代求雨的一种祭祀而下雨,为什么呢?”这是照抄“雩”字的解说而造成的误译,“雩”是求雨的祭祀,既可用作名词,也可用作动词,例(2)中用作动词。“雩而雨”应译为“祈天求雨后下雨了”或“雩祭后下雨了”。

不认真阅读、分析原文,是产生误译的重要原因。如上面所举“其一犬坐于前”句,前面已有“一狼径去”,而根本没有出现“犬”字,只要细心分析就会清楚:“其一”是指其中一条狼,只不过“狼”字承前省略了。“犬坐于前”的主语既然是“狼”,“犬坐”当然不是“狗蹲坐”,而只能是“像狗那样蹲坐”的意思。误译者没有发现“犬”字是名词用作状语而导致误译。文章是个整体,字、词、句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词与词、句与句、段落与段落之间,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也就是说,词、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才是确定的。所以必须认真阅读原文,从文章整体出发进行今译,才能少出或不出错误。

四、今译的要求——信、达、雅

古文今译的要求,一般归纳为信、达、雅三项。信、达、雅原是严复《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翻译外文的原则,但对古文今译也基本适用。

第一,关于“信”。“信”即信实,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含义,避免曲解原文内容。例如:

原文: 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战国策?秦策一》)

误译: 苏秦……读书想睡觉,就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屁股,血流到脚上。

这段译文有两处不准确,没有达到“信“的要求。其一,“睡”的古义是“坐寐”(《说文解字》:“睡,坐寐也。”),即坐着打瞌睡,而不是躺下来睡觉。苏秦读书困倦,很自然地坐着打盹儿。译成“睡觉”,不准确。其二,“股”指大腿,因不了解古义而译成“屁股”。此段应译为:“苏秦……读书〔困倦〕要打瞌睡,就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上。”又如:

原文: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谏弭谤》)

误译: 周厉王暴虐,国内的人诽谤周厉王。

这段译文也有两处不准确,没有达到“信”的要求。其一,句中的“国”指国都,“国人”指国都里的人,译成“国内的人”,不确切。其二,“谤”字上古汉语指公开批评错误,没有贬义。厉王暴虐,国人才议论,不是恶意的诽谤,而译者用“谤”的今义去翻译,结果歪曲了原意。此两句应译为“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议论厉王。”

第二,关于“达”。“达”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就是说,译文在内容上与原文不相符,表达不顺畅,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便不合乎“达”的要求。例如:

原文: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文: 永州的野外出产奇异蛇,黑底而白花。异蛇触草木,草木全尽死。

这一段译文内容上没有多大问题,但表达方面文白夹杂,生涩拗口。“奇异蛇”、“黑底而白花”、“全尽死”等,都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异蛇”、“触”该译而没有译,使译文读起来不顺畅。此段可译为:“永州的郊野生长一种怪蛇,黑色的皮上带有白色斑纹。它碰到草和树木,草和树木都会死去。”又如:

原文: 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从而后》)

译文: 孔子说:“隐士呢。”让子路返回去见他。到了,却走了。

这段译文逐字翻译,没有失误、不实之处,但意思没有表达清楚,不符合“达”的要求。原文“隐者也”和“行”的主语是荷蓧丈人,“至”的主语是子路,都承前省略了。这样省略符合古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但不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译文应该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可译为:“孔子说:‘他是个隐士啊。’让子路返回去看望他。子路到了他家,他却走开了。”

“信”和“达”是紧密相关的。脱离了“信”只求“达”,不能称为翻译;只求“信”而不顾“达”,也不是好的译文。因此“信”和“达”是古文今译不可或缺的两项基本要求,不可偏废。

第三,关于“雅”。“雅”是对译文较高层次的要求。它要求译文在信实通顺的基础上能表达得生动、优美、再现原作的风格神韵。这是孜孜以求的目标,不易一时奏效。对初学者来说,如能在“信”“达”的基础上初步体现出原作的语言特色,也就可以了。

雅与不雅总是相对而言的。例如:

原文: 前者呼,后者应。(欧阳修《醉翁亭记》)

译文一: 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答应。

译文二: 走在前面的召呼着,走在后面的答应着。

译文三: 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应和。

这三种译文,内容上都没有什么不妥,也都通顺,但却有优劣之分。欧阳修这两句是描写滁人游山的情景的。比较而言,译文三较能传达出游人从容而又热烈的情态,与原文的格调、特色基本一致;译文一则显得匆忙窘迫,粗声粗气,不像描写游山,与原文风格相距较远;译文二则好像描写赶路,语言风格也与原作不类。相对而言,译文三比较合乎“雅”的要求。又如:

原文: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一: 沙鸥飞散开来又停歇拢来,鳞片闪光的大鱼游来游去。

译文二: 沙鸥在湖面上飞翔或聚止,鱼儿在水里自由游荡。

译文三: 自在的沙鸥飞翔群集,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

上述三种译文都基本符合信、达的要求。但译文一、二对原句是对偶句这一语言特色考虑不足。译文三则以对偶句来翻译,情调风格与原作相近,因此比较合乎“雅”的要求。

译文的“雅”是建立在“信”、“达”的基础上的,不能脱离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特色去追求外加的所谓“雅”。那种不顾原文而随意发挥,甚至凭空增添修饰成分,借以使译文生动优美的做法,是错误的。例如:

原文: 愬亲行视士卒,伤病者存恤之,不事威严。(《李愬雪夜取蔡州》)

译文:

李愬在军中,时常下去了解战士的情况,看见病号和受伤的人,总是亲切慰问,端汤捧药,一点架子也没有。




语文学习方法(19)  


一、如何突破高考语文古文的五大台阶

如何使自己的古文复习事半功倍?这是令不少高三学子深感困惑的问题。笔者根据以往经验,向大家提出以下建议。

1、用树杈法梳理古文体系

复习的第一步,应在脑中建立一个古文知识的框架图。第一层是字、词、句三大主干。第二层词可分为虚词、实词两类,句可分为倒装、判断、被动、省略四种特殊句式。第三层实词可分为古今异义、复音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四大类,倒装句则分为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等四大类。第四层词类活用可分为名词做状语、词性转换、使动、意动等几类,宾语前置则可分为否定句、疑问句和“之”、“是”作标志等三类。

通过这样的梳理,我们应能建构起一张清晰的古文知识地图,便于复习时各个击破,稳步前进。

2、用全真卷检测现有水平

真实的高考试卷经过多位专家的层层把关,指向明确,难度适中,其训练价值一般的练习卷是难以望其项背的。通过集中做历年试卷中的古文部分,你可以清晰地看到考试的变化走向(例如文言测试中何时出现信息筛选与整合题、何时要求能归纳内容和概括观点等等),同时你能逐渐看出自己的薄弱环节(主要是实词还是句式等等)。

春考往往是秋考的探路先锋,虽其题目难度稍低,但其导向性颇值得重视。另外,全国卷与其它省市的高考试卷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是检测自我水平的上佳材料。

3、用新眼光重读经典课文

近年上海同时使用三套高中语文教材,其古文篇目不尽相同,但入选教材的基本上都是经典名篇,其人文底蕴、语言艺术等都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语言学习特别强调语感的深化、广化和美化。含英咀华,反复诵读是提高古文水平的不二法门。有一定数量的精读篇目打底,读通高考难度的古文当胸有成竹。同时,高考古文测试中的题干,基本选用经典课文中的句子。若熟悉经典课文,做题时自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不易慌张失措。

4、用精品句强化自身实力

所谓精品句,是指经典课文中文言知识点相对集中的句子。经常翻译文言精品句,可以提高自我的语言敏感度,有助于你在考场上迅速找到文言句子中的考点,从而高质量地完成翻译。

以下罗列十句常见的文言精品句:

■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候。(《谏逐客书》)(名作状,使动,介宾结构后置)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论积贮疏》)(使动,形作名,宾语前置,省略句)

■天下云集呼应,蠃粮而景从。(《过秦论》)(通假,三处名作状)

■臣所以去亲威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蔺列传》)(判断句,固定结构,古今异义)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形作名,被动句,所字结构)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三个重要实词,者字结构)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定语后置,判断句,所字结构,古今异义)

■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指南录后序》)(使动,三处名作状,介宾结构后置)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判断句,“之”字取独,被动,兼词,者字结构)

■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左忠毅公逸事》)(三处省略,名作状)

5、用整合法提高复习效率

在时间有限,不能海量阅读的前提下,多角度地整合已经读过的文言篇目,不失为一种高效的复习法。

通过仔细的梳理,你可以编出多种古代文选的目录。依据年代,你可以编成《先秦文选》、《唐宋文选》;依据作者,你可以编成《<史记>选读》、《三苏文选》;依据体裁,你可以编成《书信文选》、《游记文选》;依据题材,你可以编成《战争文选》、《官场文选》;依据风格,你可以编成《古文二十四品》;依据文言知识,《左忠毅公逸事》可集中训练省略句,《与妻书》可集中训练“之”字取独等等。一篇古文经过这样反复的阅读,其训练价值将得到全面的体现。

相信迈上这五个台阶之后,你的古文水平将有一个质的飞跃。

二、名师指导语文第二轮复习:精练习题 强化弱项

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在我省陆续展开,考生同时也进入高考前的第二轮复习。本期《晓艳找名师》针对语文学科如何复习才能在高考中获得高分,请名师进行指点。

指导要点

字词的音、形、义应以常见常用为原则,偏、难、怪的不必涉及;标点和病句重在类型的掌握,再配合适量的练习;保持现代文阅读的数量;写作文边写边改。

高考复习已步入第二轮的紧张备考阶段。语文学科的二轮复习和模拟考试同时展开。语文学科的二轮复习首先要研读新考纲,明确考试要求,整体把握复习内容,然后将其分类细化。针对不同内容的不同特点、要求,复习时应各有侧重;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以教材为主;诗歌鉴赏应注意了解重要作家作品。

语文学科的考试内容共分五个部分:

1、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这部分内容可分三个方面考虑。第一方面是字词的音、形、义应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来复习,融会贯通地进行记忆和理解,以常见常用为原则,偏、难、怪的不必涉及。第二方面是标点和病句重在类型的掌握。对考纲要求的六种病句类型和常见的标点错误烂熟于心,再配合适量的练习,对每一类型中的具体情形多些了解。第三方面是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主要见于第Ⅱ卷的语言运用题的考查。这类题的复习重点放在掌握具体题型上,对高考练习题中出现的题型应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见多才能识广。当然,见多不是大量盲目地练习,而应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巧学精练,一般每种题型练习两三道题就可以对该类型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了。另外需要注意,这类题大多注重联系实际,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灵活性,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

2、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这个阶段记忆和背诵常识名句,从复习的时段上看是最佳阶段。第一轮的复习已有部分开始遗忘,及时复习巩固,可以起到强化记忆、加深印象的作用。抓好本轮复习,更有利于考场上有最好的发挥。所以,这个阶段背诵记忆的内容,应作为重点来抓。注意回归教材,以教材出现的为主,适当地有所扩展即可。

语文学习方法(1)

3、古诗文阅读。古文方面,要弄清高中阶段应掌握的古汉语基本语言知识,做题时重点放在文言文断句、翻译和对人物的分析评价、对文意的理解领会上。古诗方面,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技巧,积累古诗鉴赏中常用的一些词语,学会用鉴赏的语言进行鉴赏。鉴赏当中还应注意练习逐字逐句揣摩的功夫。今年考题中将诗歌鉴赏和文学常识的考查结合起来的可能性比较大。在这部分内容的复习中注意了解重要的作家作品。

4、现代文阅读。阅读能力的提高要贯彻熟能生巧的方针,重点放在规律方法的总结上。一方面总结命题的方式、方法,一方面归纳阅读理解的技能、技巧。要经常不断地保持一定的阅读量。

5、写作。这一部分是语文试卷上的重头戏,绝对马虎不得,要确保不出失误。对于作文,考生要对自己心中有数,而要想心中有数,就得做一定量的审题训练,审题准确、立意正确是正常发挥的前提。除了过好审题关,还要练好写作方法。写作的方式方法、技能技巧的掌握和提高,最好的办法还是通过实践。隔段时间动动笔,写一篇话题作文,这是必不可少的。写完的作文还要进行修改,在不断的修改中才会有提高。试着写几篇改几篇,相信你的作文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的。

强化弱项。二轮复习有一轮复习的基础,不必再贪多求全,对于已掌握的知识能力可以少花费甚至不花费时间和精力,而是针对自己的弱项,有重点地复习,专攻某一项或某几项。找出知识上的缺漏和能力上的不足,有针对性的复习才是最有效的复习。




语文学习方法(20)  


一、语文总复习:熟悉考纲 摸准路径 提高实效

高考语文学科总复习看似不着边际,其实有规律可循。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复习才能取得实效?熟悉考纲,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复习方案,在实践中提高各种能力,调整应试态度,进行必要的心理训练等等,这些方法无疑能够提高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考语文学科总复习有点像过草地,望去茫茫一片,不似过雪山那样能够清清楚楚地看到前面横断几座山峰,于是有人慨叹语文总复习无处下手。

其实,语文总复习看似平平,越是像过草地,越要求摸准路径。只有摸准路径,才能提高复习实效。

高考语文总复习摸准路径,必须关注以下几点——

关注点一:“训练点”与“能力点”挂钩

高考总复习,大家都在那里矻矻尽力,但是复习的收效却是大不一样的:有的把“训练点”仅仅放在做模拟试题上,眼睛只盯着做某省某市某地区的模拟试题,以为这里有什么新信息,训练的目标就是做完这些套试题。学生则到处搜集各种复习参考书,把自己淹没在题海中,这样做往往事倍功半。

高考语文要想取得实效,必须把“训练点”与“能力点”挂钩。适当地做一些高考模拟训练题本身没有错,关键看你怎么做。如果只讲求数量,不注意质量,也就是做了一份试题后没有总结“类型题”的解题思路,没有在解题能力上查找自己存在的问题,那么做题再多也是收效不大的,甚至会适得其反。做高考模拟试题不在多,而在精:一方面要精选若干套模拟训练题,以之为依托,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把“能力点”作为训练的目标。也就是在解题训练中着眼于提高某种能力或某几种综合能力,例如认识能力、思辨能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推断能力、表述能力等等。

有的教师可能认为这些能力靠平时养成,高考复习再讲能力就有点远水不解近渴了,不如给学生一些试题答案和试题简析更为实在。其实不然,“能力点”是可以通过“训练点”来落实的。训练的途径是每一次训练都把提高某种能力或某几种能力设为目标,通过强化学生的解题意识和掌握解题思路尤其是解决类型题的思路来达到目的。否则,学生面对浩如烟海的各种试题只能疲于奔命,结果收效甚微。学生在做题中反复出现的问题,往往根源只在某一处,就是某种能力有缺失。

举2005年高考北京卷第24小题考查续写为例,试题要求“先用一句话拟写出一种你自己不认同的看法,然后写出自己的看法和充分的理由”。做这道题首先是个认识能力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审题能力问题,不少考生对“用一句话拟写出一种你自己不认同的看法”这句话的理解有偏差,于是答非所问。如果我们今年以这道题为训练题,学生也出现类似问题的话,我们就不能仅仅从解题的角度来找原因,而要从能力的角度来找原因,要通过提高学生的审题意识来落实认识能力的提高。学生的审题意识提高了,认识能力的提高就落在了实处。学生提高了认识能力,就有能力自己在实践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摸索更多的经验。

关注点二:“着力点”与“考查点”挂钩

高考语文复习的“着力点”在什么地方往往决定功效的大小。如果把“着力点”仅仅放在“多见一些题型”上,这种认识和做法是片面的,也是收效不大的。

正确的做法是把复习的“着力点”与“考查点”结合起来:每做一次练习,都要心中清楚这次训练和《考试大纲》中哪一部分有关系,弄清楚高考语文的试卷结构,清楚每一部分的考查重点,清楚每一道题的“考查点”,也就是经常问问自己“这道题考查什么?”进而想一想针对这样的“考查点”,相应的解题思路是什么,解答的要求是什么,避免出现的问题是什么。从以往高考和模拟测试来看,丢分的原因往往不在知识积累上,而在不清楚某道题究竟要考什么,自己要答什么,怎样答才合乎要求。

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熟悉《考试大纲》,自觉地把自己的复习与考纲联系起来,自觉地把每一次解题过程和“考查点”联系起来。可能有的老师认为这样很繁琐,没有那么多时间做这些事情。其实只要养成习惯,学生增强了这样做的意识,掌握了方法,就可以自己去做,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了。一旦这种能力形成了,学生在见到一道考题时就容易做到“第一反应迅速到位”,并且在解题的过程中借助以往对应考点的解题思路来推知未知。

关注点三:“常考点”与“新特点”挂钩

经历若干次高考有了备考指导经验的教师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善于总结经验,掌握“常考点”:常考的东西一般是重要的,重要的东西往往常考。不要因为已经考过而忽视该方面的复习;另一方面,千万不要满足于已有的东西,凝滞的经验有时会成为前进的阻力,单纯而大量地训练老题型老思路,是高考复习做无用功的重要原因。

高考年年既有稳定的一面也有创新之处,如果我们只重视老题型而忽视新题型或“新考点”,那么学生往往用老思路去解决新问题,结果南辕北辙;如果我们过多地关注新题型而削弱了“常考点”或老题型的训练,也不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形成。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复习实效。

换个角度说,每年各个自主命题省市的高考试题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果我们不注意研究某个地区试题的特点,那么高考复习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要想把握某地区高考试题的命题动向,可以拿该地区上一年的试题做研究并适当地参照其他试卷的新趋势。例如研究2005年高考某地区试卷的语用题,可以看出与其他试卷的共同点是开放,在这个总的趋势下,还有一些地方特色,例如试题内容更加注意联系生活和实用化,更加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联系课本,解题要求更趋发散、演绎,答案更趋个性化等等。面对这样的考查趋势,我们就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训练来提高学生做这类试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复习实效。

二、高考语文考场小技巧

在文言文阅读中,安排有五个选择题。有时可以先看最后一道题。这道题是用现代汉语写的,等于给文章做了注解。看完后再回过头来读文言文就更清楚了。

做题时应该扬长避短。如果第一题看起来很扎眼,就暂时放一放,先做前面那几道知识小题、选择题,先做最拿手的可以增强信心。

写作文时,如果时间不够了,就应该写一个比较含蓄或别有意味的结尾,使文章意犹未尽。一篇无结尾的文章是没有完成的作品,得分会很低。写作时不妨多分几段,每个独立意思分一段。对于阅卷老师来说,将一大段变成几小段,每段前面又缩进两个字,在视觉上更加舒服。此外,对于一般的议论文而言,可将最重要的句子放在第一段。



语文学习方法(21)  


高考语文复习指导:容易用错成语379例之一(1-127)

A

1、哀而不伤:悲哀而不过分。多形容诗歌、音乐等具中和之美。并非悲哀而不伤心。

2、哀兵必胜:遭受压迫而悲愤地奋起反抗的军队必定胜利。“哀兵”不能误解为哀丧的军队。

3、爱屋及乌:因为爱那个人,而连带爱护停留在他屋上的乌鸦。比喻因爱一个人而连带喜爱跟他有关的人或物。

4、爱莫能助:虽然同情但无力帮助。(正:同情;误:喜爱)

5、安土重迁:并非看重迁移的意思,而是形容恋乡土,不愿轻易迁移到外地。“重”在这里解释为“难”、在家乡住惯了,不愿轻易迁移。形容留恋故土。

6、安危相易:平安与危难可以互相转化。易:变换。

7、安时处顺:安于常分,顺其自然,形容满足于现状。

8、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

B

9、白驹过隙: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

10、百身何赎:意思是白死一百次,也换不过来。后来表示对死者极其沉痛的悼念。赎:抵偿。

11、百年树人: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需要付出艰辛。(正:培育;误:树木)

12、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满足于现有成就、继续努力,以取得更好成绩。百尺竿头:百尺高的竿子,佛教比喻道行修养的极高境界。

13、稗官野史:稗官:古代的小官;野史: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指记载轶闻琐事的作品。

14、坂上走丸:坂,山坡。走:快跑,像在斜坡上滚弹丸一样,快地往下。形容事情发展很快。

15、鲍鱼之肆:卖咸鱼的铺子。比喻恶劣的环境。鲍鱼:咸鱼;肆:店铺。

16、暴殄天物:原指残害灭绝天生自然资源。暴:损害。殄:绝。

17、暴虎冯(ping)河:赤手空拳打老虎,没有渡船要过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暴:徒手搏斗。冯河:涉水过河。

18、毕其功于一役:毕:尽,完成。一次战役就完全成功或一下子把几项任务都做完。

19、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事业的艰辛。筚路:柴车。蓝缕:破旧的衣服。

20、表里山河:内有高山,外有大河。形容地势险要。

21、别无长物:表面上看起来是别无特长,其实是指再没有别的东西,形容除此之外空无所有。

22、别开生面:另外开创新的局面或创造新的格局。生面:新的格局。

23、博闻强识: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正:记忆;误:认识)

24、不知所云:指说话人说得不好,而非听者不理解。

25、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

26、不敢旁骛:不敢再来求别的、形容注意力集中于一点、

27、不分轩轾;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轾、比喻不分高低优劣。

28、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愚昧或态度蛮横, 不讲道理。(正:使明白;误:作比喻)

29、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本词与“不约而同”区别开来,“不约而同”也有不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的意思,但“不约而同”只能做状语不能做谓语。

30、不耻下问:不可用于比自己高明的人。

31、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常被人用来表示商品销售不够火爆,且写作“不温不火”,真是不伦不类。

32、不经之谈:荒诞无稽的话。 (正:正常;误:经常)

33、不亦乐乎:不也很快乐吗?常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34、不可开交:无法摆脱或结束。前面加“忙得”“打得”等。

35、不可理喻;不是不值得让人搭理,而是不能够用道理来使他明白,形容态度蛮横,不讲道理、

36、不可终日:形容形势危急或心中惶恐。

37、不可向迩:不能接近。

38、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愚昧或蛮横。

39、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强调神秘奥妙。

40、不胫而走:消息传得很快。表示东西丢失用“不翼而飞”。

41、不刊之论:刊:删改,修订。不可删改或修订的言论。形容文章或言论的精当,无懈可击。容易误用为贬义。

42、不易之论:很容易让人理解为不易理解的言论,实为内容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

43、不稂不莠;稂,狼尾草:莠,狗尾草、比喻人不成材,没有出息、作贬义。

44、不虞之事:事先没有预料到的事情。不虞:出乎意料。

45、不一而足:原指不是一件事就可以满足的,后指同类的事物或情况很多,不止一件或是不止出现一次。

46、不肖子孙:指不能继承先辈事业或遗志的人。不肖:不像其先辈。

47、不速之客:不请自来的客人。速:邀请。

48、不情之请:不合情理的请求,用作谦词。

49、不孚众望:没有使群众信服。孚:使人信服。贬义。

50、不法常可:不盲目效法因袭历来所认可的事。常可:永久认可的道理和成规。

51、不齿于人类:不能列入人类。意思是不能算人。齿:排列、并列。

52、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易混“不约而同”,只做状语不做谓语、

53、不逞之徒:指心怀不满而胡作非为的人。不逞:不得志,不如意。

54、不足为训:并非不值得作为教训,而是不值得作为遵循或仿效的法则。

55、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态度蛮横或愚昧无知。容易误解为不可理解。

56、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正:对;误:这样)

57、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

58、不学无术:既没有学问,又没有能力。(正:学问;误:学习)

59、不速之客:没有邀请而门己来的客人。(正:邀请;误:迅速)

60、不可收拾:无可挽救,不可救药。常有人在“一发而不可收”这句惯用语后加一“拾”字,变褒为贬。

61、不期而遇:事先没有约定却意外地遇上了。(正:约定时日;误:日期)

62、不能自已:自己不能控制住感情。(正:停止;误:已经)

63、不可胜数:数都数不尽, 形容极多。(正:尽;误:胜利)

C

64、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水平不一致,不用于时间等。

65、沧海横流:海水四处泛流。比喻时世动荡,社会动乱不安。沧海:大海。

66、侧目而视:不满而又惧怕地看着。常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

67、察颜观色:观察对方脸色,以摸清其真实的意图。(正:脸色;误:颜色)

68、差强人意:差:稍微地。原来意思是很能振奋人,现多用来表示比人预想的好一些,还算让人满意。容易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69、长治久安:国家长期太平、安定。(正:太平;误:治理)

70、尝鼎一膏:膏:切成块的肉,尝鼎中的一块肉,从而可知鼎中食物的滋味,比喻根据部分可以推知全体。

71、朝闻夕死:早晨听到了真理,晚上就死也甘心了。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的渴望。

72、陈言务去:陈旧的言词一定要去掉,也指写作时要排除俗套,努力更新。

73、城下之盟:因敌军兵临城下而被迫签订了屈辱性的和约。

74、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正:塞住;误:充满)

75、踌躇满志: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形容心满意足或十分得意的样子。

76、出奇制胜:作谓语,不带宾语。说成“出奇制胜叛军”之类则错。

77、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贬义。褒义用“殚精竭虑”。

78、从善如登:登:升高。顺从好的就像登高一样。比喻学好不容易,要花力气。

79、从井救人:跟着跳下井去,打救落井的人,比喻做好事的方式不当,不能救人反而危及自己。

80、错落有致:事物安排布置参差不齐而别有情趣。(正:情趣;误:景致)

81、大而化之:不是把大的化成小的,而是形容做事情不小心谨慎。

D

82、弹(tan)冠相庆:《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弹冠”,掸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后来用“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用作贬义。使用时容易弄错感情色彩。

83、党同伐异:跟自己意见相同的就袒护,跟自己意见不同的就加以攻击。(正:偏袒;误:党派)

84、得陇望蜀:比喻人贪得无厌,得到了这个,还想那个。

85、登堂人室:比喻学问、技艺或社会地位已经由浅入深、由低到高,达到了很高的境地。使用时不能只看其表层意思。

86、鼎力相助:只用于对方或他人,不可用于自己,否则太不谦虚。

87、洞若观火:形容观察事物极其分明,就像看火一样。

88、独具慧眼:不可理解为只有一个眼,其实形容具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眼光、

89、囤积居奇:把货物储存起来,等待时机高价出售以牟取暴利。(正:储藏;误:居住)

E

90、恶(e)衣恶食:粗劣的衣着和食物。

91、耳闻目睹:不能代替“耳濡目染”。

92、耳提面命:表示长辈的谆谆教导。不用于同辈之间的贬义。

93、耳濡目染:经常接触就自然而然受到影响。濡:沾湿;染:沾染。

94、耳根清静:耳边根清静,没有什么干扰。形容生活平静。

95、二三其德:意为三心二意,没有定准,不是形容品德低劣、

F

96、伐功矜能:炫耀自己的功劳,夸耀自己的才能。(正:炫耀;误:讨伐)

97、罚不当罪:惩罚与所犯的罪行不相当,指惩罚过轻。(正:相当;误:应当)

98、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不能表示气势宏伟。

99、繁文缛节:繁琐的仪式和礼节。(正:仪式;误:文章)

100、犯而不较:别人触犯了自己不要计较。

101、非异人任:不能取义为一般人物就可担任,而是表示一种事应由自己来承担责任。

102、匪夷所思:匪:不是;夷:平常。原指一般人所想不到的。后来形容人的思想寓奇。

103、分庭抗礼:客人和主人分立在庭院两侧,以平等的地位相对行礼。(正:对等;误:对抗)

104、焚膏继晷(gui):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晷:日影。

105、粉墨登场:妆扮好了,登场演戏。今多用于贬义,比喻坏人登上了政治舞台。

106、风声鹤唳:前秦苻坚领兵进攻东晋,大败而溃,溃兵听到风声和鹤叫都疑为追兵。形容惊慌疑惧。不能只按字面意思理解。常与“草木皆兵”连用。有人用“杀得风声鹤唳”来形容战斗激烈,算错。

107、凤毛麟角:凤凰的毛、麒麟的角。比喻罕见而珍贵的人才或事物。

108、妇姑勃奚。其中“妇”指“儿媳”、“姑”指“婆婆”,妇姑勃奚指婆婆同儿媳争吵,后来比喻为无关紧要的细小事而争吵。

109、附庸风雅:附庸:追随;风雅:文雅,多指才学。为了装点门面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不能误作褒义。

G

110、改头换面:只改形式,不换内容。贬义。

111、改弦易辙:比喻改变方法或态度。以上两词都不代替“改邪归正”。

112、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法。

113、高山景行:不是指高山美,而是比喻崇高的德行、

114、高山仰止:像仰望高山那样,对伟大的人物表示仰望和崇敬。仰止:仰慕,向往。

115、高山流水1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高妙。

116、高层建瓴:瓴:盛水的瓶子。在高高的屋顶上把瓶子里的水往下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挡 的形势。

117、更仆难数:“更”在这里指“换”、这个成语原意是说换了几班侍者,宾主要说的话还是说不完,后来形容要说的话还有很多、

118、耿耿于怀:形容心存怨恨。

119、工力悉敌;双方用的功夫和力量不分高低、常用来形容两个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不分上下、

120、狗尾续貂:比喻用不好的东西续在好的东西的后面、后也用来比喻事物,多指文艺作品的续作前后好坏不相称、一般作贬义,用于自称时含谦义。

121、固若金汤:形容工事非常坚固,不易攻破。(正:坚固的城墙;误:金属)

122、瓜田李下:瓜田里,李子树下。比喻容易发生嫌疑伪地方。

123、刮目相看:要用新的眼光看待别人,一般指看待别人取得的进步和成绩。易混“另眼相看”、

124、管窥蠡(lí)测: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测量海水。比喻眼光狭小,见识短浅,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肤浅。蠡:瓢。测:量。

125、光怪陆离:色彩纷繁,现象奇异。中性,不要误认为贬义。

126、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精巧、高超,不像人工所能制成的。常被误用来形容自然景物。

127、过犹不及:犹:如同。事情做得过火了,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不能错误地理解为做得太不够了。




语文学习方法(22)  


高考语文复习指导:容易用错成语379例之二(128-261)

H

128、海晏清河:沧海波平,黄河水清。比喻天下太平。晏:平静。

129、骇人听闻: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使人听了吃惊。强调客观效果。

130、含垢忍辱:忍受耻辱。 (正:耻辱;误:污垢)

131、含英咀华:咀:咀嚼;英、华:花朵。把花朵含在嘴里慢慢咀嚼。比喻欣赏、领会诗文的精华。使用时注意本词领会的对象。

132、邯郸学步:到邯郸学人家迈步走路。比喻生硬地模仿,不但学不到人家的本领,反而连自己固有的长处也丢掉了。

133、沆瀣(hang xie)一气:比喻气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沆瀣:夜间的水气。

134、毫发不爽:形容丝毫不差。(正:差失;误:爽快)

135、好整以暇:形容虽在百忙之中仍然从容不迫。不能误用作贬义。

136、皓首穷经:钻研经典一直到老。皓首:白头。穷:尽,到极点。

137、河东狮吼:不是河东的狮子大叫,它是指厉害的妇人,用来嘲笑怕老婆的男人。

138、涸辙之鲋(fu):干困在车辙沟里的鲫鱼。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援助的人。涸:水干。

139、怙(hu)恶不悛(quan):怙:依靠;悛:悔改。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140、华而不实:只开花不结果。(正:开花;误:华丽)

141、怀瑾握瑜:瑾;瑜:美玉。比喻人具有纯洁而美好的品德。

142。 涣然冰释:像冰块遇热,一下子就融解了。比喻疑虑、误会很快消除。

143、讳莫如深:事情重大,因而隐瞒不报。(正:隐瞒;误:忌讳)

144、绘声绘色:形容描写生动逼真,常误用作代替“有声有色”。

145、火中取栗:比喻为别人冒险,白吃苦头,自己却得不到好处。

J

146、积重难返:形容长期养成的习惯很深,难以改变。

147、积毁销骨:众人不断的毁谤,可以置人于死地。(正:熔化;误:出售)

148、激浊扬清:激:冲去;浊:脏水。比喻发扬一切好的,清除一切坏的。

149、集思广益:集中众人的智慧,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正:扩大;误:广泛)

150、计日程功:可以数着日子计算进度。(正:估量;误:进程)

151、加人一等:并非是指给予的比别人多一等,而是形容,才能等出众、

152、间不容发: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进一根头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

153、见仁见智: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使用中要注意防止前后矛盾。

154、见异思迁: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不表示选择时犹豫不定。

155、胶柱鼓瑟: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鼓:弹奏。瑟:古代的一种乐器。

156、金针度人:语出《桂苑丛谈·史遗》,其中记载郑侃的女儿采娘,七月初七祭织女,织女给她一根盘针;叫刺绣的技艺果然特别出色。后来“金针度人”比喻把秘法、诀窍传给别人。

157、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无能。不是指不及时感谢,而是指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婉辞。错用于拒绝别人的要求。

158、久假不归:长期借用而不归还。假:借。并非长期请假不回来之意。

159、具体而微:不指具体到细微之处,而指内容已具备了,不过局面、规模较小、

K

160、开门揖(yi)盗:揖:作揖,表示欢迎。比喻引进坏人,自招祸患。

161、侃侃而谈:“侃侃”本为刚直之意。谈得理直气壮才叫侃侃而谈。人们大多用此语形容聊天,属误用。

162、空穴来风:空穴是来风的条件,既能来风,必有空穴,传闻有一定根据。大多用来表示毫无根据,完全用反了。

163、苦心孤诣:苦心钻研或经营,达到了很高造诣。常误作“苦口婆心”。

164、旷日持久:耗费时日,拖延得很久。(正:荒废;误:空旷)

L

165. 来者可追:指后来的事还可以补救。来者:指将来的事。

166、劳燕分飞:比喻人别离。 (正:伯劳鸟;误:辛劳)

167、离群索居:离开同伴一个人孤独生活。(正:孤单;误:寻找)

168、李代桃僵:原指李桃共患难。比喻兄弟相爱相助。后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169、力透纸背:原指书法遒劲有力。后也用来形容诗文立意深刻,用词精当。

170、良莠不齐:一群人中有好有坏,侧重于品质。不用于水平、成绩等。

171、梁上君子:躲在屋梁上的先生。窃贼的代称。

172、聊以自慰:姑且用来自我安慰。(正:姑且;误:无聊)

173、林林总总:形容多而成群。林林:纷纭众多的样子。总总:众多而杂乱。

174、羚羊挂角:比喻诗的意境超脱,不落痕迹。

175、令名不彰:好名声不显扬。(正:美好;误:使)

176、炉火纯青:比喻功夫达到纯熟,完美的境界,注意对象。

177、鹿死谁手:鹿,原比喻政权,后亦比喻争逐的对象。原指谁获得政权,后泛指谁获得胜利。

178、屡试不爽:爽,差错。经过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注意不能将词义理解反了。

179、洛阳纸贵:称誉别人的著作,风行一时。

180、洛阳纸贵:左思《三都赋》抄写的人非常多,洛阳的纸因此涨价。比喻广泛流传,风行一时。

M

181、买椟(du)还珠:买下装珍珠的匣子却把匣中的珍珠退还卖者。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椟:木匣)。

182、每况愈下:况:由对比而明显。比喻情况越来越坏。

183、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形容建筑物多、高大、美丽。媒体上凡形容美好事物皆用此语,属误用。

184、靡靡(mi)之音:颓废,淫荡的音乐。靡靡:形容柔弱,萎靡不振。

185、勉为其难:勉强去做能力所不及的事情。

186、面目全非:事物的样子变得很厉害,贬义。指变得很糟。

187、苗而不秀:庄稼生长了,却不吐穗扬花。比喻资质虽好,但没有什么成就。

188、民殷国富:百姓殷实,国家富有。形容经济状况良好。 (正:富足;误:殷勤)

189、明日黄花:原指重阳节过后,菊花即将枯萎,便再也没什么好玩赏的花了。后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作物、易错写成“昨日黄花”。

190、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正:说出;误:明白)

191、莫衷一是:衷:折衷,决断;是:对。成语意思是指大家看法不同,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使用时要注意术语不能指一个人。

192、木人石心:比喻人受诱惑,不动心,不是形容人的愚笨。

193、目无全牛: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到纯熟的地步。本词容易误用为贬义。

N

194、难兄难弟:指兄弟才德都好,难以分高下。也指彼此曾共患难,或处于同样困境的人。

P

195、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热的意思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思。只用自谦,不能用于对方或第三方

196、朋比为奸:朋比:互相依附、互相勾结。坏人勾结在一起干坏事。

197、蓬荜生辉:谦敬之辞。广告语说“让您的居室蓬筚生辉”,简直是骂人。

198、否(Pi)极泰来:否:坏运。泰:好运。恶运到头了,好运就来了。形容事物发展到极限,就会向对立面转化。

199、平铺直叙:可用为褒义,指文章不讲究修辞,只把意思直接叙述出来。

200、评头品足:比喻在小节上过分挑剔。与中性的评议不同。

Q

201、七月流火:不是形容天气炎热,恰恰相反,指天气逐渐凉爽起来、“火”在这里指火星,而不指大火、

202、期期艾艾:口吃。不能理解为懦弱犹豫等。

203、奇文共赏:原是褒义,现多用于讽刺。

204、杞人忧天:传说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吃饭睡觉都感到不安。比喻不必要的忧虑。

205、千夫所指:受到众人的指责。形容众怒难犯。指:指责。

206、汗牛充栋:只形容藏书很多,不用于其他事物。

207、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时候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

208、情不自禁:无法控制感情,与“不由自主”易于混淆。

209、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庆父:鲁庄公的弟弟。比喻不把制造祸乱的罪魁祸首清除,灾难就会 不断发生,永无宁日。未已:没有完。

210、罄(qing)竹难书:罄,尽。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形容罪行多,写不完。

211、穷而后工:旧时认为文人处境困穷,诗就写得好。工:巧妙。

212、穷形尽相:形容尽致的意思,指文章的细腻生动。不要误解为“原形毕露”之义。

213、茕茕孑立:孑然一身,处境孤单,无依无靠。

214、求田问舍:买田置屋,多形容只求个人小利。

215、曲(qu)突徙(xi)薪:突:烟囱。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搬开灶旁的柴禾,避免发生火灾。比喻事先 预防,以免发生危险。

216、趋之若骛(wu):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韵事物;骛:鸭子。

217、却之不恭:拒绝别人的馈赠或邀请是对人不恭敬。(正:拒绝;误:退却)

R

218、人言啧啧:其中的“啧啧”与“啧啧赞叹”的“啧啧”不同义,而是指不满意地纷纷议论、“人言啧啧”是指人们不满地纷纷议论开来。

219、人浮于事:指人员的数量多于工作所需,人多事少。(正:多余;误:轻浮)

220、人满为患:强调人多的坏处,贬义。错用于表示人很多的情景,如“柜台前人满为患”之类。

221、仁者见仁:指对同一个问题,各人观察的角度不同,见解也不相同。本词使用也要注意语境。如:“在要不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大是大非面前,大家要仁者见仁,以便达成共识。”这句中的成语属于误用,在原则性的大问题上当然不能“仁者见仁”,否则就不能“达成共识”。

222、忍俊不禁:忍俊:含笑。忍不住要发笑。不能说“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223、日中则昃:太阳行至正中就要偏向西方。比喻盛极必衰。昃:太阳偏西。

224、日长一线:不是指每天增长一线,而是指冬至后日昼渐长。

225、如履薄冰:强调主观心态之谨慎小心,而非客观情况之危急。

226、如坐春风;很容易理解成自然风光的美好,实际上比喻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好的教育、

227、如丧考妣:像死了父母一样,贬义。

228、如坐春风:比喻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好的教育。容易错误理解为自然风光的美好。

229、入室操戈:原指进入他人的屋子、拿起他的武器攻击他。理在比喻就对方的论点反驳对方。

230、入不敷出:收入不够支出。(正:够;误:敷衍)

231、三人成虎:传言有虎的人很多,大家便相信了。多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

S

232、闪烁其辞:指说话稍微露出一点想法,但不明确,也形容说话躲躲闪闪,吞吞吐吐。

233、赏心悦目:主语是人。如果主语是物,要说“令人赏心悦目”。

234、上行下效:贬义,不用于表示群众以干部为榜样。

235、少不更事:年纪轻,经历的事情不多。 更:经历。

236、身无长物:并非指自己没有特长,而形容除自身此之外空无所有、长:多余。

237、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践。(正:体验;误:身体)

238、身临其境:常误用为代替“设身处地”。

239、深孚众望:孚,使人信服、指深得众人的信赖和尊重。易解为“不孚众望”、

240、审时度(duo)势:了解时势的特点,估计情况的变化。度:估计。

241、尸位素餐:形容空占着职位,不做事而白吃饭。

242.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指日出的东方;桑榆:傍晚日影落在桑榆树梢,指黄昏。比喻在 这边失败了,在那边却得到了胜利。

243、失之交臂:交臂:擦肩而过。形容当面错过机会。

244、师心自用;形容一个人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并非指学习老师的方法来运用。

245、石破天惊: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媒体多用于惊人消息,属误用。

246、时乖命蹇(jian):时机不准,命运不好。乖:不顾。蹇:不顺利。

247、拾人牙慧:拾取别人的只言片语作为自己的话来说,多用来形容一味重复别人而缺乏主见。使用时注意褒贬色彩。

248、食不果腹:吃不饱肚子。形容生活贫困。(正:饱;误:果品)

249、始作俑者:开始制作殉葬的土木偶的人。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韵人或恶劣风气的开创者。滥用于一切倡导人。

250、首当其冲:首先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一般作谓语。常被人误用为定语,代替“首先”。

251、首鼠两端:形容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或动摇不定。常误解为言行前后不一致。首鼠:犹豫,进退两难。

252、殊途同归:从不同的道路,走到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正:不同;误:特殊)

253、数见不鲜:数:屡次;鲜:新杀的鸟兽。经常来的客人就不宰杀禽畜招待。原意是常到别人家去就惹人讨厌。后来形容事物经常见到,并不新奇。

254、数典忘祖:数说礼制掌故、却把自己的祖先忘了。比喻忘本,现也用以指对本国历史的无知。

255、数典忘祖:典,典籍,指古代的礼制、历史。比喻忘本、现也比喻对本国历史无知、

256、水落石出:事情的真像已经弄清,、不表示追求正确答案或道理。

257、硕大无朋:大得没有可以相比的。形容巨大无比、朋:比。

258、死有余辜:形容罪大恶极,即使处以死刑也不能抵偿他的罪恶。(正:罪恶;误:辜负)

259、耸人听闻:故意夸张使人震惊。强调主观目的。

260、素昧平生:指对某人一向不了解,彼此向来不认识。昧:不明白,不了解。平生:从来。(多用于陌生人)

 261、叹为观止:赞叹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主语是人。如果主语是物,要说“令人叹为观止”。观止:看到了止境。





语文学习方法(23)  


高考语文复习指导:容易用错成语379例之三(262-379)

T

262、韬光养晦:隐藏自己的才能、锋芒,不使外露。(正:隐藏;误:韬略)

26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蹊:小路。桃树、李树不必向人打招呼,树下自然走成一条道。比喻只要为人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264、醍醐灌顶:佛教比喻以智慧灌输于人,使人彻底醒悟。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

265、天马行空:天马:神马。马的奔腾如同腾空飞行。多比喻诗文、书法等气势豪放,不受拘束。

266、天花乱坠:指说得极为动听,多指夸大或不切实际。本词只能用来形容说话。

267、投桃报李:报答他人的好处,除非特意幽默,不表示报复。

268、投鼠忌器:想扔东西打老鼠,又怕打坏了东西。比喻欲除恶而有顾忌,不敢放手干。

269、脱颖而出:比喻人才崭露头角。曾误用于“脱颖出来,潇潇洒洒地活一辈子”;还有人说“从母鲸腹中脱颖而出”。

W

270、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形容庆祝、欢迎等的盛况。注意方向性。

271、望尘莫及:比喻远远地落后。与“鞭长莫及”不同。

272、望而却步:形容遇到危险、困难或力所不及的事就往后退缩。(正:后退;误:胆怯)

273、望穿秋水:秋水,喻眼睛、形容盼望得非常急切、

274、望其项背:可以赶上。只用否定形式。不少人用“只能望其项背”表示“赶不上”,算错。

275、危言耸听:故意说些危险的话,使听者感到惊恐。(正:恐惧;误:高耸)

276、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褒义。

277、微言大义:精微的语言和深奥的道理。(正:精微;误:低微)

278、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原比喻反动统治者施行暴政,老百姓逃亡别国。现比喻不善于团结人,把本来可以争取过来的人赶到对方那边了。

279、韦编三绝:编竹简的皮绳多次断绝。形容读书勤奋。

280、尾大不掉:尾巴太大就不好摆动,比喻部属势力强大,就不听从调动到难以驾驭。掉:摆动。

281、未雨绸缪(mou):天还没有下雨,就先修好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282、文恬武嬉:文武官员都贪图安逸享受,不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正:安逸;误:坦然)

283、文过饰非:掩饰过失、错误。(正:掩饰;误:文章)

284、文不加点:文章不用涂改,一气写成。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高超。(正:涂改;误:标点)

285、文恬武嬉:形容文武官员只知贪图安乐,不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恬:安适。

286、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应与“无可厚非”区别。“无可厚非”意思是不可过分指责。前者表示言行完全合乎情理,后者表示虽然有缺点,但是还是可以原谅的。

287、无人为役:表示不能做好一件事,而非指不能被人驱使、

288、无稽之谈:没有根据、无从查考的说法。(正:查考;误:滑稽)

289、无所不为:什么坏事都干。

290、无可厚非:不必作过严厉的批评。与“无可非议”程度不同。

291、无所不为:没有不做的事,指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

292、无所不至:不能理解为没有不到的地方,应理解为没有不干的坏事、与“无微不至”有天壤之别。

293、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易混“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

294、无所不为:没有不做的事,指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使用时要注意褒贬色彩。

295、无妄之灾:意想不到的灾祸。无妄:意外的。

X

296、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连,比喻关系密切。

297、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不能误解为革新改造。

298、先入为主;不能看成先进来的做主人,而是指以先听见的话或先接受的意见为主,以后再也听不进不同的话或意见。

299、先声夺人:先张扬自己的声势以压倒对方。后也用以比喻做事抢先一步。(正:声势;误:声音)

300、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正:少;误:新鲜)

301、咸与维新:一切都需要改革更新。(正:参与;误:和、跟)

302、显亲扬名:使双亲显耀,使名声远扬。(正:父母;误:亲戚)

303、相形见绌:跟同类的人或同类事物相比较,显出很不足。 (正:比较;误:形状)

304、相见恨晚:遗憾没有早相见。形容一见如故,情意相投。 (正:遗憾;误:怨恨)

305、相濡以沫:患难中互相救助。而“相依为命”只有互相依靠的意思。

306、相敬如宾:用于夫妻之间,常与“举案齐眉”连用。

307、邂逅相遇:邂逅:役有约会而遇见。没有事先相约而意外在途中相遇。

308、心宽体胖(pan):指有修养的人心胸宽广,体貌也就舒泰、安详。胖:安泰舒适。

309、心有余悸:只用于对过去发生过的事还感到害怕。

310、莘莘(shen)学子:众多的学生。莘莘:形容众多。指一群学子。不与表示数目等词连用。

311、信誓旦旦:形容誓言极其诚挚可信。旦旦:诚实的样子。

312、信口雌黄:指不顾事实地随意乱说,词义较重。易混“信口开河”。

313、信笔涂鸦:随手乱画,不表示画得又快又好。

314、形影相吊:只有门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慰问。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正:慰问;误:悼念)

315、休戚相关:比喻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连。

316、休戚与共:休:欢乐;戚:忧伤。彼此间忧喜和祸福共同承担,指同甘共苦。注意不能将本词与“息息相关”混淆,后者只比喻关系密切而无同甘共苦之义。

317、虚与委蛇(yi):对人虚情假意地进行敷衍应酬。委蛇:应付。

318、学而不厌: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上进。(正:满足;误:厌倦)

319、循序渐进:强调由浅人深的程序。

Y

320、严于律己:对自己要求严格。(正:约束;误:纪律)

321、严惩不贷:严加惩处,不予宽恕。(正:宽恕;误:懈怠)

322、言必信,行必果:一个人说话一定要守信,做事又必须坚决,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信:信实;果:果断。语出(论语)。

323、咬文嚼字:一般用于贬义,除非贬词褒用。

324、要言不烦:文章、言论等简明扼要。(正:简要;误:重要)

325、一文不名:连一文钱也没有。形容极为贫困。(正:占有;误:值)

326、一言九鼎:说话有份量。不能表示守信用,也不能用于自己。

327、一见如故:第一次见面就像老朋友那样相投。(正:老朋友;误:从前的)

328、一挥而就:一挥笔就完成了。形容诗文、书画很快就写好画好了。(正:挥笔;误:指挥)

329、一鳞半爪:原指龙在云中,东露一鳞,西露半爪,不见全身、比喻只是事物的一部分,不是全部、

330、一傅众咻:一个人教而众人吵闹干扰。比喻由于不良环境影响,做事不能有所成就。(正:教导;误:师傅)

331、一枕黄粱:不是指一枕头黄粱(小米),而是比喻想实现的好事落得一场空。

332、一日之雅:是指短暂的交往,“雅”,交往、

333、一定不易;好像指一定不容易,其实形容事理正确,不可改动。

334、一寒如此:并非指如此寒冷,而形容穷困潦倒到了极点、

335、一发不可收拾:更加无法整顿。

336、一发而不可收:行为不受控制或无法停住。

337、一日之雅:指短暂的交往,“雅”指交往。

338、一定不易:形容事理正确,不可改动。不是一定不容易的意思。

339、一寒如此:形容穷困潦倒到了极点,并非指如此寒冷。

340、一傅众咻(xiu):傅:教导;咻:喧闹。一个人教,众多的人干扰,是不会学好的。后来用以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极大。

341、一衣带水:原形容像衣带那样狭窄的水,后比喻仅隔一水。极其邻近。

342、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用再费事了。“一劳”不能仅理解为“辛苦一次”。

343、贻笑大方:大方,有见识的内行。让有见识的内行见笑、

344、颐指气使:不说话只用面部表情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入傲慢的神态。

345、以儆效尤:(处理坏人或坏事)用以警告那些学着做坏事的人、

346、以邻为壑:拿邻国当作排泄洪水的沟壑。比喻把自己的困难或灾祸转嫁给别人。

347、义无反顾:为正义而勇往直前。常被用于毫不犹豫地干坏事,算错。

348、意味深长:话语含蓄,带有深意。

349、意气用事:凭感情办事,缺乏理智,不表示“讲义气重感情”。

350、溢美之词:过分赞美的言词。常误用于褒义场合。

351、因人成事: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只能表贬义或自谦。

352、饮鸩(zhen)止渴:鸩:一种毒鸟。喝毒酒解渴。比喻采取极有害的方法来解决眼前困难,不顾后果。贬义。

353、蝇营狗苟:比喻追求名利,不顾廉耻。营:蝇飞之声。苟:指不顾羞耻。

354、鞭辟人里;里,里头;辟,透彻、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要注意语境:他对这个问题分析很全面,可谓鞭辟入里、前后不一致,前面说全面,后面说透彻。

355、鞭辟人里:形容言辞或文章的道理很深刻、透彻。

356、有救无类: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无类:不分类别。

357、余勇可贾(gu):形容力气还没有用尽。贾:卖。

358、语重心长:言辞诚恳,情意深长。

Z

359、糟糠之妻:不是指长得丑陋的妻子,而是指共患难的妻子、

360、责无旁贷:不能说“责无旁贷的责任”。

361、曾几何时: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或不久以前。不能误解为不久的将来。

362、仗义执言:主持正义,说公道话。

363、振振有词:贬义,理由似乎很充分,其实是强词夺理。

364、正襟危坐:形容严肃的样子。(正:端正;误:危险)

365、直言贾(gu)祸:说直话招祸。贾祸:自招祸害。

366、炙(zhì)手可热:手一接近就感到热。比喻权势很大,气焰很盛。含贬义。媒体扩大其使用范围,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离其本义。炙:烤。

367、置之度外: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与“置之理”不同。

368、钟灵毓秀:美好的山川孕育出优秀人才。(正:聚集;误:钟声)

369、众口铄金:原形容舆论的威力大。后也用来形容人多口杂,可以混淆是非。铄金:熔化金属。

370、重整旗鼓:指失败后重新集合力量再干、也可写作“重振旗鼓”。只作褒义。不能用作贬义

371、逐鹿中原:旧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现在比喻竞争夺魁。

372、著作等身:所写的作品摞起来有人那么高。形容著作极多。等:等同。

373、筑室道谋;比喻做事没有主见,缺乏计划,东问西问,事情终于办不成、

374、捉襟见肘:原指衣服破烂,生活穷困、后也比喻顾此失彼,无法应对。

375、擢(zhuó)发难数:形容多得数不清、多指罪恶。擢:拔下头发。

376、自怨自艾(yi):原指悔恨自己的错误而自己改正,后只表悔恨的意思。艾:改正。

377、罪不容诛:罪大恶极,处死都不能抵偿。(正:处死;误:原谅)

378、左右逢源:既指处世圆滑,又指做事得心应手。

       379、作壁上观:在一旁观看,不介入,坐观成败。壁:壁垒,古时军营四周的围墙。


语文学习方法(24)  


语文复习:高考常考名篇名句四十则

1、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做《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屈原列传》)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李密《陈情表》)

4、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鱼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5、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6、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自哀;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7、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

8、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9、轻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处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10、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不见复关,泣涕涟连连。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诗经·氓》)

11、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屈原《离骚》)

12、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

13、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14、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

15、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16、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

17、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8、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19、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杜甫《兵车行》)

20、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21、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杜甫《客至》)

2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23、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杜甫《登岳阳楼》)

24、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

25、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贺《李凭箜篌引》)

26、长安回望锈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27、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筠《菩萨蛮》)

28、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年华。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2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30、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柳永《雨霖铃》)

31、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3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3、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34、寻寻觅觅,冷冷清请,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35、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36、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扬州慢》)

37、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长亭送别》)

38、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

39、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0、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语文学习方法(25)  


一、高考冲刺小贴士:语文备考100个最常见别字

1、按(安)装

2、甘败(拜)下风

3、自抱(暴)自弃

4、针贬(砭)

5、泊(舶)来品

6、脉博(搏)

7、松驰(弛)

8、一愁(筹)莫展

9、穿(川)流不息

10、精萃(粹)

11、重迭(叠)

12、渡(度)假村

13、防(妨)碍

14、幅(辐)射

15、一幅(副)对联

16、天翻地复(覆)

17、言简意骇(赅)

18、气慨(概)

19、一股(鼓)作气

20、悬梁刺骨(股)

21、粗旷(犷)

22、食不裹(果)腹

23、震憾(撼)

24、凑和(合)

25、侯(候)车室

26、迫不急(及)待

27、既(即)使

28、一如继(既)往

29、草管(菅)人命

30、娇(矫)揉造作

31、挖墙角(脚)

32、一诺千斤(金)

33、不径(胫)而走

34、峻(竣)工

35、不落巢(窠)臼

36、.烩(脍)炙人口

37、打腊(蜡)

38、死皮癞(赖)脸

39、兰(蓝)天白云

40、鼎立(力)相助

41、再接再励(厉)

42、老俩(两)口

43、黄梁(粱)美梦

44、了(瞭)望

45、水笼(龙)头

46、杀戳(戮)

47、痉孪(挛)

48、美仑(轮)美奂

49、罗(啰)唆

50、蛛丝蚂(马)迹

51、萎糜(靡)不振

52、沉缅(湎)

53、名(明)信片

54、默(墨)守成规

55、大姆(拇)指

56、沤(呕)心沥血

57、凭(平)添

58、出奇(其)不意

59、修茸(葺)

60、亲(青)睐

61、磬(罄)竹难书

62、入场卷(券)

63、声名雀(鹊)起

64、发韧(轫)

65、搔(瘙)痒病

66、欣尝(赏)

67、谈笑风声(生)

68、人情事(世)故

69、有持(恃)无恐

70、额首(手)称庆

71、追朔(溯)

72、鬼鬼崇崇(祟祟)

73、金榜提(题)名

74、走头(投)无路

75、趋之若骛 (鹜)

76、迂徒(徙)

77、洁白无暇(瑕)

78、九宵(霄)

79、渲(宣)泄

80、寒喧(暄

81、弦(旋)律

82、膺(赝)品

83、不能自己(已)

84、尤(犹)如猛虎下山

85、竭泽而鱼(渔)

86、滥芋(竽)充数

87、世外桃园(源)

88、脏(赃)款

89、醮(蘸)水

90、蜇(蛰)伏

91、装祯(帧)

92、饮鸠(鸩)止渴

93、坐阵(镇)

94、旁证(征)博引

95、灸(炙)手可热

96、九洲(州)

97、床第(笫)之私:

98、姿(恣)意妄为

99、编篡(纂)

100、做(坐)月子

(注:括号内为正确)

二、复习指导:高考语文应用文复习建议

尽管2011年浙江省开始实行高考自主命题,但省里制定的“考试说明”依然是参照国家考试中心下发的“考试大纲”,因此,2006年高考考试大纲的有关变化也一定会在浙江省制定的“考试说明”中体现。2006年高考大纲里,语文作文由原来的“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改成“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的文章”,这表明考生可选择体裁变得更广。

杭州十四中副校长、一直在高三一线从事语文教学的省特级教师张永谊老师告诉记者,这种提法其实是恢复了2005年以前考纲的提法,对今年的命题应该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因为这几年,尽管提法不一,但对应用文的考查一直都有,其他省份语文高考就出现过写通知、请柬等。这两年浙江语文卷没有出现过类似的考查,今年应该也不会受到大影响。杭州高级中学语文教师李军良也表示,新考纲提出“能写常用应用文”并不代表作文考查会出现应用文,应用文的考查也可能出现在语言表达题里,考应用文的语言表达和格式,找出表达和格式上的错误是最常见的一种考法,比如修改不合乎语体的写法,修改不正确的称谓等,分值也不会很高。因此考生不必专门复习,只要在语言运用题训练的时候把应用文作为一项练习即可。

根据2006年新大纲,“写作”内容还有一处小改动:即将原先要求作文“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改为“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这样修改,说明对作文的要求提高了。另外,“古代诗文阅读”有一处修改,“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义”,修改为“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加了“文言”二字,考查的目标就更准确了。




语文学习方法(26)  


语文备考常见经典问题十问答

1、高考语文中复习的面太广,应如何用一条合理的线把它连接起来?

高考试题经过十几年的锤炼,现在已经形成了一条很明朗,也非常合理的态势。就以文学学习来说,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无非是吸纳和释放,吸纳就是读和听,释放就是说和写。高考只能就读来考你的吸纳,就写来考你的释放。第一大题,第二大题、第三大题的这种选择题,考的是纯粹的吸纳。第四大题是现代文阅读的大题,是以吸纳为主,但是若要答出主观的题目,就适当的需要你的释放的能力。第五大题,需要你想好再写,依赖于一种吸纳的释放,以释放为主。第六大题作文,基本上考查释放能力。这几大题就呈现了一个由吸纳到释放的合理线索。

尽管题目的类型不一样,但是要求的考试能力无非是四个字:确认、整合,确认就是语言单位的认识,整合就是对语言单位之间关系的认识,牢牢把握住确认和整合这两点,无论做语言知识、语言表达的题目,还有文言文、现代文的题目,都应该能够取得很好的收效。

2、复习时只做卷子而没有仔细的讲解,效果好吗?  

这种效果当然不好。因为老师如果大量地做题,而没有自己的甄别,很多题目不但没有好处,反而有坏处。例如现代文阅读,有些题和高考题的信息阅读的思路、能力的要求把握得比较准确。但是相当数量的题目并不是这种思路,要求的能力也很不清楚。同学们如果做那种题目,你刚做一些好的题目,形成了一种意识和思路,你再做差的题目就给冲淡了,甚至消失殆尽。因此我觉得,做题关键在于领会高考题目的一种思路和能力的要求是什么,这个题目必须经过老师的斟酌。另外,做大量的题目,如果不经过消化也是没有用的。要经过三个环节,一个是听老师讲,一个是写,就是大量做题,一个是想,三个环节想是最核心的,如果不想,听和做题都没有用处。大量地做题,往往冲淡了你想的时间,因此作用不大。争取在老师的甄别之下做题是比较合适的,当然,老师的讲评至关重要。

3、高考复习中语文课本究竟有没有作用? 

高考尽管脱离课本考,但是实际上课本有很大的作用。语文考试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语文的专项知识,尽管考题里不涉及术语,但是在理解题目和回答题目中必不可少地需要运用语文的专项知识,这些是语文课本上非常重要的内容。再有,同学们不爱听老师的课,认为老师讲得比较陈旧,例如老师讲文章的字词、段落、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这样讲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帮助同学积累你的背景知识,例如你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你不读鲁迅的小说,就和读过鲁迅的小说的同学有很大的差距。另外也是为写作服务,因为读写结合,把一篇课本的范文理解清楚,对于写作的提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在课堂上利用课本同样可以做信息阅读的训练,这方面需要老师很好地把握和驾驭。同学们其实自己也可以和高考题进行比较,利用课本上的材料,进行信息阅读的训练,毕竟课本在文章的规范性上与高考用的现代文阅读的文本是非常接近的,这方面,它实际上比很多那种不太好的模拟试题的意义更大。

4、语文水平不错,怎么进一步提高?

想在短期内大幅度地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可以说是不现实的。平时语文成绩很高,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能力很高,同时也已经把答题意识和解题技巧充分发挥出来了,可能这样很难真正再提高了。如果只是说语文能力很强,解题意识和解题思路还是有很大的余地可以提高的,那可以从高考题目的思路,要求具备什么样的解题意识方面多下手。比如诗歌鉴赏题,既然我们知道,它只是从某种理解上出现的错误,只是错误的选项,只是对词句理解上的错误,而不是真正的鉴赏,那我们就可以很明确地从这个意识上提高自己

5、文学常识名言名篇怎么解析?

平时学习中读名言名篇,当然是多多益善,但是应该读到确实理解了,尤其要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这样才可能在写作中发挥作用。

另外,背一些名言名篇,背就是记得很清楚,理解得很透彻,才能背得下来。解答现代文的题目,背景知识的积累比较丰富,也是有益的。文言文考试的范围很明确,一个是世界上或者中国的一流作家的作品,再有就是客观的一种扩展。有些考题中出现的一些二流作家或者作品,多数是干扰性的,多数是正确的,用这个干扰你,看你对一流作家的作品是不是准确地把握了。

6、解答文学鉴赏题有什么技巧?

鉴赏题可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前高考经常考的诗歌鉴赏题,名义上是考鉴赏,但是实际上鉴赏是没法考的,因为所谓鉴赏是阅读者的主观和作品的客观相结合的产物,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答案是无法控制的。以前考的诗歌鉴赏题,名义上是鉴赏题,实质上只是对那首诗歌中的某些字句或者所用的表达方式的一种正误的判断。另一方面,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中的文学鉴赏。这方面,应该把握几个要点:第一是用什么手法,第二是这个手法的基本作用,第三就是它对于表达文章的中心有什么意义,达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当然,对阅读文章略作分析,在手法和表现的中心之间要搭一个桥梁,这样大概就能够在现代文阅读的文学鉴赏中获得比较理想的成绩。

7、社会科学文章的阅读技巧是什么?

以前的社科文强调的是文化性和文学性,现在和今后的社会科学的文章强调的是时代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类似于新闻的题材。社科文考察的也是在一定的背景知识的积累上,准确获取新鲜信息的能力,因此在阅读中做题的时候,如果陷入一种纯技巧的思考,效果是不好的。考生应该随时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自己的知识积累建立联系,这样通过现场的解读,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8、做现代文阅读,特别是主观题,答题时要注意什么?

现代文阅读它首先是一种信息阅读,明确地说,就是利用阅读者的知识积累,以这个为依托,通过现场的解读,准确获取新鲜信息,从而扩展、补充或者校正自己的知识积累的过程。因为它是这么一种阅读,根据它的这种特点,我们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例如它需要依托我们的知识积累,我们就应该充分地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例如2000年春季招生北京和安徽的试题,是考克隆羊多利的诞生,这对多数阅读者来说是新鲜信息,*什么来解读它呢?文章的第一段里列举了细菌、葡萄、草莓是怎么繁殖的,这在阅读者的知识里是懂的,借助这个知识积累,我们就懂了无性繁殖,象细菌、草莓、葡萄的繁殖,就是克隆。第二段和有性繁殖的对比再次解释无性繁殖,有性繁殖又是我们知道的,两次知识的积累,使我们准确地获得信息,克隆是无性繁殖。我们读懂了克隆羊是无性繁殖,这是信息阅读的一种过程。因此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一个是立足于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需要准确地获取文章中的新鲜信息。准确获取新鲜信息,一个是需要对文章的整体思路进行把握,对文章的要点进行提取,另外一定要注意准确二字。

9、怎样才能总结现代文问题中的主观题的答案?

主要是吸纳和释放的结合,吸纳是需要你读懂文章,怎么样读懂文章,还要依*你的背景知识的积累,根据文章的思路和要点的把握来准确获取新鲜信息。

另一方面,要把题答好,首先要看题目问的是什么,因为人家要求你筛选的信息,是在题中做了限制,是限定你按照题目的要求筛选。对于鉴赏性的题目,首先要答出要点,另外要结合文章做分析。

10、提高阅读练习水平是否就是多读一些文章?

平时读了一些文章,但是读的目的未必和高考做题的目的是一样的,平时读可能是娱乐性的阅读,或者是专业性的阅读,和高考的阅读不是一种阅读,因此需要的能力、方法,也是不完全一样的。你应该在复习的时候,利用已经有的阅读的背景知识,转化为在信息阅读中使用,这是一个方面。另外,在考前,我觉得没有必要大量地读其他的文章,因为所能考察同学的,无论是社会科学文章、自然科学文章,或者是文学作品,所需要的背景知识的面是相当有限的,因为需要有时代感,符合中学生的特征,需要积极、健康、向上,在这个范围内,大概你所面对的十几套模拟题,就足够了,因为它所使用的知识积累的背景是一致的。所以你做一些模拟题,一方面是提高你的答题技巧,同时也应该当做背景知识进行积累。




语文学习方法(27)  



一、高三生寒假语文复习方案

高中最后一个寒假的复习,至关重要。在这短短的两三个星期中,如何复习才最有效呢?笔者以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与其漫无目的地拼命做模拟考卷,还不如静下心来,对照基本的考点,梳理一下自己的缺陷所在,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重点突破。

以下是笔者针对大多数同学的现时特点,提出的一个复习建议。

文言文突破实词大关实现流畅翻译

文言文复习中,实词的复习最为棘手。相对于数量封闭的文言虚词、容易归纳的特殊句式、列表即明的文化常识,文言实词数量大、义项多、线索杂,因而可谓文言复习中的最大难题。只要想一想,托福考试最终拼什么?还不是拼词汇量么?在这一点上,文言复习与英语复习的难点殊途同归。

笔者建议进行以下三项梳理:

1、义项梳理。首先选择一本权威的古代汉语辞典,接着确立一百多个最为重要的实词(你不妨参照全国卷考纲中具体列出的实词),最后进行关键的义项梳理。你可以划去跟现代汉语相近的义项,然后将跟现代汉语中的解释距离最远的义项排位第一,以此类推。以“坐”字为例,经过删繁就简并重新排列以后,只依次留下三条义项:①犯罪;②因为;③同“座”。用这样的顺序推测文言实词解释,能有效地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性。

2、类属梳理。根据考试中较常出现的主题进行类属梳理,也是一种有效方法。例如战争、治乱、职官、法律等主题,都有必要进行专题的实词整理。

3、要句梳理。结合特殊句式等的复习,在重点课文中选出考点相对集中的句式,进行准确地翻译。例如《鸿门宴》中,有这样一句“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短短一句,包含固定结构、判断句式、偏义复词、古今异义四个考点,你能全部落实吗?

现代文突破思维大关实现意图破译

现代文的复习最难着手,而复习的终极目标是破译试卷的命题意图。寒假中建议你先作以下三项梳理:

1、板块梳理。现代文阅读水平的提高肯定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之上,而相对集中的主题阅读,则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建议你将自己曾经阅读过的篇目(包括课文与练习卷中的例文)重新归类整理。例如在“培养博爱情怀”的主题之下,我归纳了以下篇目:S版教材中的《最后的常春藤叶》、《致橡树》、《哭小弟》、《祭妹文》、《故乡的小路》等,新教材中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我有一个梦想》、《我的几个先生》、《<傅雷家书>两篇》、《亲情?旧情?友情》等,练习卷中的《多年父子成兄弟》、《母亲与莫扎特》、《父爱的高度》、《学会感恩》等。通过梳理,我们对爱的种类、方式就有了更深的理解,为阅读类似的文章建立了良好的结构。

2、结构梳理。能够通过抓衔接性的词语以及发现笔调、情境变化等方法,理清议论文和散文的常见结构。

3、考点梳理。熟悉词语解释、关键句理解、要点概括、态度分析、比较阅读等现代文的常见考点。

作文突破材料大关实现厚实印证

作文是对你审题、布局、选材、行文等多种能力的综合测试。其中材料一项,尤其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建议你在寒假其间进行以下梳理:

1、热点梳理。高考作文题总是与时代热点有着或隐或显的联系。如“杂”照应多元开放的价值取向,“忙”照应当今社会的浮躁心态等等。建议参考各大报纸的年终梳理,总结近年的社会热点。

2、整合梳理。你应该打通各种界限,将政治、历史、语文等所有学科中的材料和报刊杂志、影视网络中的所有信息,归类梳理。

3、角度梳理。在一个主题之下,你能汇聚多少材料?面对一个材料,你又能想出多少分析的角度?

经过这样的梳理,你不仅能准确地使用材料,而且将行文酣畅,更趋大气。

二、解答高考语文开放性试题的三步走方法

近年来,高考语文正实现以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而试卷中开放性试题的设置,便是这一转变的突出表现。可以说,开放性试题作为高考试卷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不仅对中学的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所谓开放性试题,它是相对于封闭性试题而言的。封闭性试题一般指选择题和有固定答案的填空题,人们也称之为客观题;开放性试题一般是指试题允许、提倡并鼓励答案多元化的一种主观性题型。开放性试题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答案多元不唯一,考生答题可不必拘泥于一个思路和单一的、固定的答案,所答内容也不必要求与答案完全一致。从试题形式看,主要包括没有固定答案的填空题、简答题和作文题三种。

开放性试题答案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考生答题想怎样答就怎样答,违背题目主旨、不符合题目要求、“牛头不对马嘴”和“风马牛不相及”的答案,显然是“不受欢迎的”。可以说,开放性试题的开放,并不是漫无目的、毫无条件的开放,而是在开放的同时还有一定的限制,是开放性与限制性的统一。在答题过程中,不少考生对开放性试题中限制性信息的忽视,是导致高考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把握开放性试题中的限制性信息是做好开放性试题的重要前提。一般来说,开放性试题中的限制性信息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明确标示于题干中的限制性条件,如:在你常读的报纸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报纸名称)?请从两方面作简要介绍。这里的“常读”,说明不是大家不熟悉的报纸;“最喜欢”中的“最”回答时要凸显出来;“两方面”不是一个方面或多个方面。另一种是出现在试题材料中的限制性内容,如:就作品中的画线句(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展开想像,作一段场景描写。此题要求考生展开想象进行场景描写,不是凭空想象,随心所欲,而是要紧紧围绕“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两句来展开,尤其是“万家”、“闹”、“十里”等词要着力表现和描写。

怎样解答开放性试题呢?建议考生注意如下几点:

1、要注意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尤其是整体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开放性题目无论怎么变化,都是围绕阅读材料“中心”而进行辐射的,因此,理解分析能力的高低是开放性题目回答好坏的关键。对原材料理解准确,就能进行类比、引申和拓展。如2005年上海春考题第13题:沙漠玫瑰的开放给了作者认识历史的方法,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它给你认识事物带来的启发。此题三句话就是三个要求,第一句话要求考生必须明确作者认识历史的方法是什么?才能答好后面两问。作者在文中举沙漠玫瑰的例子无非是想说明不能片面、静止、孤立地看待事物,应该全面、发展、联系地认识历史。许多考生不能全面地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认识方法,尤其不能上升到思想认识层面,该题回答就不准确,不能拿满分。

2、要注意审题,把题目看清楚。

2006年上海春考题第4题:“请任选所附的一幅图,作一简评。”许多考生把题目中的一个关键词“简评”当作了“简述”,只是照抄原文或把原文的观点用自己的话重述了一遍,导致失分严重。

3、要有清晰的思路和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

回答时应做到“意在笔先”,想清楚了再回答。一是要注意有问必答,问什么答什么,怎样问怎样答。考生易犯的毛病是答非所问、答案与题目所问的顺序不对应。二是要先“亮”观点,再述理由;观点要清,叙述要明;考生回答往往在没有表明自己的观点时,就急于阐述举例。三是要阐述清楚,言简意赅。赅者,完备也。简答题当然在于“简”,但在强调语言简洁时,千万不可忽视表意的完整性。如谈某一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一般步骤是:a.该句在文中的特点(意思)是什么?b.表达作用(效果)是什么?c.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歌的最末句把春风比作剪刀,这样比喻有什么表达效果?我们就可以按照上面的三步法来回答:春风度物像剪刀裁衣,每一处都经过精心的设计;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春风带给大地的美妙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化万物的由衷感叹。




语文学习方法(28)  


语文备考:高三语文复习要回归课本

语文是高考的主分科,不论是从高考的分数比重来看,还是从语文的基础性和复杂性来看,搞好高考语文复习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不少同学而言,进入高三后,往往感觉语文复习没有头绪,不知道从何下手。邯郸一中的李清霞老师提醒大家,刚进入高三,同学们还在学习高三的语文课本,这时候只要跟着老师的进度往前走就可以。到“十一”前后(各学校进度有不同),同学们将完成对高三课本的学习,转入全面复习。结合今年高考试题来看,同学们在全面复习阶段,应注重回归课本,回归传统。

☆抓住基础知识

“从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分析,同学们在复习时一定要注意掌握好最基础的东西。”李清霞老师说,最基本的知识仍然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每年都有考生,因为最基本的知识没掌握而失分的情况。例如,今天高考选择题第一题,就是有关错别字的,着重考查考生对词汇量的掌握程度,其中“娇健”应为“矫健”,“拾人牙惠”的“惠”应改为“慧”,“磬竹难书”中的“磬”应为“罄”。第二道选择题则考查成语方面的知识,“蠢蠢欲动”是指“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为贬义词,用来指“报考学生”显然不对。

同学们在复习时应该在基础类和识记类内容的复习上落实以下几个方面:

1、多音字和字形。字音中,注重复习多音字,但没必要在声调上继续花费精力;字形中,侧重形似字、同音字的复习。

2、常见虚词。如“不管”“尽管”“即使”“虽然”“抑或”“无论”等连词、介词要特别重视。

3、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在进行文学常识复习的时候,须注意:连线复习,分块掌握;理清文学史(包括文学流派、文学体裁);非入选课文的重要作家作品应加以重视。名句名篇的复习主要在于平常的记忆积累,这种类型的知识没有任何速成的技巧。不要撒网式的盲目背诵,而要选择常见的、重要的古诗文诗句。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同学们平时应多动手把易错字写写。

☆注意传统题型

“今年的第18题考查便条如何写的问题,类似这样的题,比如,公文如何写,便条怎么写等,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全部考过,今年再考就说明是一种题型的回归。”李老师说,语文应用、表述题是各地命题人的“试验田”。这类题花样虽多,变化虽大,但主轴不外乎贴近现实、灵活运用,同学们应在打好基础,提高能力和随机应变上多下些工夫。平时,可在老师的带领下,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

☆复习以课本为主

“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要以课本为主,力求把该掌握的知识都掌握好。在高考中要求默写的内容,一般都不会超出课本范围。另外,对文言文的备考,不易追求过难,只要同学们把课本上的史传类作品读懂读精即可。”

李老师说,名句名篇默写不宜花太多工夫。做大量的应对练习费时费力,并不一定奏效。要认真研究近几年高考中这一部分的试题,对课文中那些能揭示人类社会、客观事物一般规律的哲理句,要重点复习记诵,务必会背会默写。总之,一般首选的应是中国古代、现代名篇佳作中有思想性、哲理性、艺术性,语言简练,内容健康向上,涵义深刻的句子。对于古典诗歌鉴赏复习,李老师认为,选材要典型,诗句要简易。同学们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赏析诗歌。如对于诗歌的语言,从宏观上要能判断出其语言风格,即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从微观方面,能了解诗句使用的修辞方法,如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设问等。鉴赏诗歌之后作答要规范全面。

至于文言文的复习,首先立足课本,通过对课内史传类课文的复习,掌握史传类阅读材料的行文特点和常规思路。其次,要重点掌握文言实词和常见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偏难用法不宜复习太多。再次,要掌握一定的古代文言知识和词义的古今变化。

☆阅读要培养能力

阅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在高考试卷中所占比例较大,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阅读方面,一般来说考散文的几率比较高。高考阅读题选择的散文,大体都有正确的舆论导向,能提供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名家名作出现的次数比较多。”李老师说,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应注重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筛选的能力,二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同学们平时阅读的材料内容大多是新鲜的,能否在短时间内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信息与学习效率有很大关系,因此,快速有效地阅读是语文学习应该着重培养的能力。在阅读复习中考生应该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文章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平时,同学们可选择《中学生阅读》、《语文周报》、《语文报》等报刊杂志进行阅读训练。

☆作文要多练习

“今年我省高考作文是一个材料题,要求学生从一张 漫画中提取主题进行写作。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审题,思维不能太活跃,否则很容易跑题。”在平时,除了老师指导外,同学们要多动手练笔,可以写片段作文,对不同体裁的文体进行驾御,这样在高考时才不至于写成“四不像”。

另外,在作文中,要注意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长期以来,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文时过多强调“内容”的作用,往往忽视了“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力。其实,在快速、紧张的高考阅卷中,作文的外在形式非常重要。具体而言,“文题”应自拟,尽量不要使用材料所给的“话题”做题目,这也是高考作文的要求之一。题目力求观点鲜明,语言简洁形象有力,能“抓”住读者的目光。作文开头应开门见山,语言准确有力,结尾应干净利索,余味无穷。当然,任何重视都有个度,这是在作文有“内容”的前提下重视“形式”。在高考阅卷快速、紧张的形势下,考生一定不要忽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重视则事半功倍。




初高中语文阅读系列知识精点歌诀  


一、现代文阅读

朗读技巧三字歌

练朗读,没放松。眼口心,都集中。

音句段,要搞通。读重音,宜弄懂:

强调读,须由衷;中心词,可轻重。

快慢处,要适中:哀深沉,应慢诵;

喜怒乐,快速诵。巧停顿,不尽同:

语法短,味道浓;感情顿,灵活用;

结构顿,没落空,句到段,理自通。

读忌讳,一口钟。做腔调,现平庸。

真朴实,才正宗。

阅读圈划三字歌

开卷前,备笔砚。读圈划,没空闲。

生字词,方框框。关键词,圆圈圈。

总起句,打浪线。优美句,横线联。

自然段,序号现。分层次,两竖线。

重点段,括号全。疑问处,问号点。

学能用,乐桃源。

阅读三遍歌

粗浏览,第一遍:重字词,疑难点;

辨音义,查字典。理脉络,第二遍:

思布局,想谋篇。多推敲,第三遍:

抓主题,概括练;写法妙,苦钻研。

讲方法,力气省。

二、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

首览全文,掌握大意。

词不离句,句不离词。

词句难解,前后联系。

跳跃句子,补出本意。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

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常见虚词,因句而异。

实词活用,领会语意。

翻译整句,句子流利。

对照原文,务求直译。

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三、考场阅读

考场阅读解题歌诀

整体通览第一遍,理清内容抓要点;

再把题目审清楚,围绕要求读二遍,

抓住条件与结论,理顺关系不能省;

上挂下联不离题,比较排除方法选;

核实准确写答案,考场高分能实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67151/339421258379.html

更多阅读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经典篇)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经典篇)源自语文学习转自一松柏教研组的老师们经过认真讨论,感到有必要使同学们对语文学习有如下的认识:  一、明确语文能给你什么?  语文能给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使您与朋友交往时畅通无阻;语文能给您滔滔不

语文学习方法介绍

语文学习方法介绍――简介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是我们学会的第一种语言,因此,我们有责任学好它。学好语文,其实并不难,关键在于方法的掌握,在于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积累。语文学习方法介绍――方法/步骤语文学习方法介绍 1、1 学习语文,是一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高中的语文学习与初中有很大不同,涉及的学习内容要增加很多。是学生盛宴中思维最活跃、表达能力最好、感受能力最强、鉴赏水平最高的三年。各学科给予的滋养是终生受益的。大而言之,语文学习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影响到他对人生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简介初中语文也是一门不容忽视的重要学科。也许不容易拉分,但疏忽却容易失很多分。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方法/步骤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1、必须熟读每一课。到了初中,老师可能不会抓那么紧,课文不如小学时精简,学生很

最有用的语文学习方法

  语文学习方法:学习语文我认为没有一个速成的方法,最大的必要是积累,学习方法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不能照搬别人的方法。1.如何学习语文: 不仅仅要背诵那些文学常识、课文,这只是个步骤,应该从更大的角度上学“大语文”。1)多读书:也不一

声明:《语文学习方法(1)》为网友離堓的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