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时
二、环境描写的题型及答题要点
(节气、天气、气候、风物、景色)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往往要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环境描写的作用:
面对这种题型,我们可从六方面进行思考: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2、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3、烘托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4、渲染气氛。
5、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
6、象征和暗示。
答题策略:一定要结合语境,具体作答,切忌笼统。
①、我冒了严寒,回到了相隔二十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进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力。
--选自《故乡》鲁迅
作用:1、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 ,渲染了故乡沉寂荒凉、死气沉沉的景象。
2、用萧条的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②、找回鸭子之后)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末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孤独之旅》曹文轩
环境描写作用:雨后美丽夜景的描写,衬托出杜小康找到鸭子之后的愉悦的心情。
③(结局)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作用: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
④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楂尽力的刺去,那楂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故乡》鲁迅
作用:景物色彩艳丽、明快,人物英俊,活泼,烘托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恋之情。
⑤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当日行的路都是山僻崎岖小径,南山被岭,却监着那十一个军汉,约行了二十余里路程那军人们思量要去柳阴树下歇凉,被杨志……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
--《智取生辰纲》施耐庵
环境描写作用:1、描写天气酷热,设置人物活动的场,推动情节发展。
⑥刘备出门上马,关、张也只好骑马相随。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三人冒雪来到卧龙冈。刘备轻叩柴门,……刘备无奈,只好留下一封信,与关、张怏怏而归。……冬去春来,刘备挑了个好日子,准备三往卧龙冈拜访诸葛亮。
--《三国演义。三顾茅庐》罗贯中
作用:描写大雪,暗示路途的艰辛,烘托出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品质。
例1:
3.读第④⑤两段画线句,相似的环境描写两次出现,有何作用?
(荆州市2008年《39、教你唱咯咯咯》)
答案:3.两处环境描写前后照应,看似相同,但同中有异,前者侧重衬托“我”郁闷的心情,后者侧重暗示整齐划一、压制创新的教育方式随处可见,或答暗示姜雨涵这样缺乏创见、没有生气的乖学生随处可见。如有学生抓住“立”与“呆立”的差别,谈及暗示了“我”已经意识到教育存在的问题,即可得全分。
例2:
3.本文的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请从文中任选一例,对此加以简析。(2分)
例句:
简析:
(2009年黄冈卷《14、无价的奖赏》)
答案:3.【示例】“阳光一点点离散,她的心也揪得越来越紧。”(例子典型l分)天色逐渐变晚,而丢失的提包毫无着落,烘托了丢包的女士焦急的心情。(分析突出了景物特色和人物心理特征1分。下同)
【示例】“月色清凉如水,冷得让她心寒。”月色以“清凉”来形容,给人的感觉是“冷”“心寒”,很好地烘托了“她”心灰意冷、情绪低落的心境。
三、人物刻画
把握人物形象要从刻画人物的方法入手。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环境烘托等等。(前面已讲到侧面描写、对比描写、环境烘托等,这里不再累赘。)
例1:
3、第(2)段对乡下父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何作用?(4分)
(2009年河南卷《12、北京时间不到点》)
答案:3、动作描写、外貌描写,暗示了乡下父子生活的拮据,为了买优惠的汉堡,他们一大早急匆匆地从遥远的乡下赶来,为后文优惠时间以过,众人为了帮助他们善意撒谎做铺垫。
四、对主旨的把握
那么,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精妙技巧的捕捉:
质量上乘的作品,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这是因为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的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在中考试卷中,捕捉精妙技巧的题型主要有三种: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例1:
5.这篇小说具有象征意味。根据对“小河”的理解,谈谈你从文中获得的启示。(3分)
(2009年丽水卷《20、外婆的小河》)
小说成功地运用插叙,交代外婆乡下时的日常琐事,又似乎不经意地指出外婆操持家务“却像头一回做那样新鲜、认真”。(伏笔)此处看似闲笔,实则伏线千里--后文外婆坚信小河的存在,并带“我”亲自找寻小河这一情节正是与之遥相呼应。此段插叙使得结构严谨、内容充实。小说刻画人物丰满逼真。外婆来自乡下,常在河边淘米、洗衣,对小河情有独钟。当她观察到楼附近“一个老太太端着面盆衣裳往前头去了”时(伏笔),她就敏感地意识到“前边有一条小河”。之后与“我”争执,并偕“我”同寻小河,更体现出一个老人难能可贵的好奇、敏感、与执著。(对比)而我由坚信小河不存在,到半信半疑,再到发现小河后的“疑惑”与“惊愕”,这些情感变化更从侧面成功地烘托了外婆的形象。
答案:5.“小河”象征生活中美好而容易被忽视的事物。在固定的生活程式中,人们很容易变得麻木、自私,只有像外婆一样有一颗认真、好奇、敏感的心,才能发现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东西。(3分,根据表达,酌情给分)
例2:这篇小说具有象征意味。根据对“遗言”的理解,谈谈你从文中获得的启示。(3分)
《40、隐喻》
我们今天所面对的整个历史和传统,实际上就是由前人的“遗言”所构成,每个人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地承载着前人的“遗言”,无论它是语言、传唱、图像,或其它什么高新科技形式。一个失去了“遗言”的民族,也就等于是失去了过去,失去了过去,同时也就意味着失去了未来,从而在历史的空白中随风飘荡。
人与人之间的意识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谁都无法进入对方的精神世界,于是人与人之间就停留在猜测层面,没有根据的猜度,却又造成更深的误解,自以为是的猜测,进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压抑力量,这种力量剥夺了真实的话语权,造成人之间的永恒误会和个体的永恒伤害。
例3:
关于小说的主题有以下两种说法,你赞同哪一种。请结合全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①救救孩子的童心。
② 尊重他们好奇的天性!
《38、蚂蚁唱歌》
答案:
我赞同第一种说法,作者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毛豆和“我”的女儿的对比,突出毛豆塑造了一个天真调皮,想象大胆奇特的小女孩形象。“我”羡慕毛豆的快乐与幸福,这份快乐“我”女儿不会拥有,她长大了多半会成为一个白领吧,机械、冷漠,这与不完整的童年肯定有关。所以小说的主题是“救救孩子的童心”。
我赞同第二种说法,毛豆是那么逗人喜爱而又令人同情:在童年世界里,她会下天蓝色的蛋,还能听见蚂蚁动听的歌声……这是多么奇特大胆的想象!可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却招得街坊邻居(包括她的爸爸和妈妈)的讨厌,主要原因就是她爱“撒谎”。成年人却往往缺少对孩子内心世界的了解,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把孩子的创造力和自信心扼杀在摇篮里。所以小说的主题是 “尊重他们好奇的天性!”
五、关于文章主人公
判断小说的主人公主要看人物在小说情节、结构、矛盾冲突中是否占中心地位,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而不是以着墨的多少判断。
我们以鲁迅的《故乡》为例作一个简要说明。
闰土虽然所占的篇幅比不上文中的“我” 所占的篇幅多,但闰土处在小说的中心地位,对表现小说的主题起到决定作用,因此,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而文中的“我”只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再如,《最后一课》中主人公是韩麦尔先生,而“我”是线索人物。小说的情节是通过“我”的视角展开的。
答题策略:回答此类问题,要结合具体内容与小说主题作答。
例1:
5.(3分)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2009年湖北荆州卷《5、最美丽的谎言》)
答案:5.是丈夫(1分),因为文中是他编织了美丽的谎言(具体内容),表现出一种深沉的爱(小说主题)。(理由充分得2分)
例2:
4.探究: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少年”,有人认为是“老人”,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内容说说理由。(6分)
(2009年扬州卷《11、那一扇门》)
答案:4.(1)主人公是“少年”。小说以“少年”的心理历程为线索,叙写了他痛改前非,最终走上正途的故事,(具体内容)表达了只要有改过自新的决心,勇敢地推开“那扇门”,就能走向光明的主题(小说主题),所以主人公是“少年”。
(2)主人公是“老人”。因为在别人远离、防范少年时,老人却主动接近他并给他信任;老人用智慧保护了少年的尊严,巧妙地重塑少年的自信。老人对少年的教育体现了他的智慧,所以“老人”是主人公。
(3)“少年”和“老人”都是主人公。没有少年的改过自新,没有老人的巧妙引导,就没有这个故事,“那扇门”是老人和少年合力打开的。所以,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他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