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 徐梵澄:重温宋明理学或宋明精神哲学

徐梵澄:重温宋明理学或宋明精神哲学(徐梵澄《陆王学述-----系精神哲学》

为何与如何

 

为什么现代有重温此宋明精神哲学之必要呢?——就一极微末不足道的理由说,是改变西洋对中国的偏见。客观的偏见对我们不是无关,但是微末。那偏见不是一日酿成的,至晚是始于明末公教士之入华传教。其寄回罗马教廷的关于中国的报告,只是说起中国是一无宗教之国,只有祖先崇拜,换言之,即是没有受洗的野蛮人。然则是教士的责任,以基督的教义去征服野蛮人。假“太平天国”之名的农民起义,其信徒便摧毁宗族中的祠堂,及其神主、牌位等。经过了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至今新、旧教的口号仍是“中华归主”。又有更可怪者,即是印度至今犹存此愚昧之见,即问:“中国有什么高上的宗教追求呢,除了从我们传去的佛教?”——这真是人或民族度量相越之远,无可计量了。纵观西方历史,可见到基督教初兴时怎样被排斥,受压迫,到中世纪又怎样排斥邪教,压迫异教徒,以及后来的宗教战争;在东方则南亚以及中东,印、回之相杀,亦至今未已。若使我们不用历史唯物论的眼光看,推出种种原因,而专就宗教而论宗教,则其流毒生民贻祸人类之罪恶,可谓上通于天。由此我们不必因无西方的宗教而自惭,反可因此而自幸了。中国诚然从西方接受了佛教,但本土亦有道教。儒教虽偏于教育之教,而非宗教之教(在近世这名词的涵义内),然而,高尚的道德,伦理,在西方多包含在宗教内,在中国却一贯建立于儒教即孔、孟之道内。倘若我们继续一贯发扬我们的孔、孟之学,以近代新眼光有所拣择而作此精神追求,则客观对我们的愚昧偏见,可以不问。所以说,这必要性仍属微末。外国人怎样我们便应当怎样,只表现了无所自立或中不自主;“杀君马者道旁儿”,古有明喻。

在学术上依他人的好尚为转移,自己失了主见,便将劳碌无成。且举两个极小的例。大概在这世纪七十年代中,有班西方人忽大热中于古印度之《韦陀》,以为是一条通天之路,在韦陀教其实也是以此自信的。便要恢复三千多年前之祀神仪法,召集一班学者,在南印度大作其祀神典礼。陈列陶片,斟灌酥油,念诵咒语,一遵古制;其结果可想。事实上是演戏而已。在印度教圣经《薄伽梵歌》中,已斥《韦陀》之如遍处有大水时地中的一小池,则早已无甚价值。适见其学术重心,不在本土而在他人,异国。若有西人从印度之残蠹破书中,拣出一种稍加拂拭,以作其论文,取其学位,诩其深造,则在印度本土必大起一阵惊扰,加以提倡,因为外国人高兴!——又再举一例:若干年前,某西友告诉笔者:陆士衡的《文赋》已翻成英语了。我便说,这是我少年时也熟读的一文,至今也还能背诵几句。没有什么。倘在印度呢?必然又大举提倡熟读此文了。因为外国人好尚!幸而中国还没有染上这恶习,可说学术之重心未移,仍在国内。

但重温此古典,在我们确实有此需要,因为这有助于我们知道自己,有助于陶铸一时代的新人物,有助于文明的进步,有助于世界人道之发扬。自五四运动以后,推翻了传统的封建时代的偶像,正极的建设便是社会主义。但社会主义未曾忽略了个人。社会譬如一极复杂的机器,必须其中每一螺旋,每一轮轴,充分完成其职责,不失其为螺旋为轮轴者,方能与其余诸部分结合而发挥其作用和功效。在个人也如此,身体内中各器官皆如此。必须有健全的个体,然后有健全的群体。这古学中有一绝大的个人主义的阴影,是封建社会投下的,因为在君主制度下统治者是国君,——“其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或“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国君只讲其治国、平天下之理,儒者皆孳孳汲汲于此,所以儒学难脱变相个人主义的色彩。在现代我们早已推翻了帝制,自然淘汰了其许多违背民主时代精神之论,但儒学中之胜义,决不能为我们所扬弃。真正的个人主义却应已脱去了这阴影,且将为社会主义所采纳。正如今时社会上也表扬了各界的模范人物,如“劳动模范”,“英雄”……等,皆是“个人”。

治此一古学譬如开矿,入山开采,必须辨明矿脉,——古已有学案、传记等,记载其渊源所自,及传授分流。因时在近古,史事明白,容易处理。——然后采集,加以冶炼,去其渣滓;即是拣选其不与时代精神尤其是科学方法相违的,视其对今世以及后世有何裨益,将其采纳,表扬,或存置,搁下。然存置或搁下,亦不是将其毁灭,因为倘其中有些真理的东西,终归是毁灭不掉的。现今许多不合时宜的事物,我们只合将其保存给后人,毁之可惜。将来也许在废料中,又可提炼出其他物品,作新的用途,且不论;至少其历史价值是可取的。这么“重温”,便远远异乎“复古”了。五四运动之后,文化界也有一班头脑顽固的人物,大大主张复古,经不起时代潮流的涤荡,也渐次销声匿迹,未曾恢复出什么,未曾成就个什么。如今说重温宋明诸儒之理学,是准备创造一新的将来,不是召唤已逝去的幽灵而重苏一过去。

这里附带说近代一史实。抗日战争起,大部分学者迁入四川。素谈宋学的马一浮,便恢张其“复性”之说,办起书院讲儒学。介乎儒释之间的熊十力,也偏重儒学了,后下还大论张江陵。讲了一生佛学的欧阳竟无,也大讲《论语》、《孟子》等,编其《论孟课》等读本。皆是感觉到了民族的生死关头,还是孔、孟之学有益。若干人奔赴国难,无形中是遵循了孔、孟之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孟子》一书,开篇便阐明义、利之辨。毛泽东教示中国永不应在世界上称霸,是明于霸、王两道之分。……这些,皆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宋、明诸儒,“讲之精矣”。是其学之实行一面或应用一面。

宋明理学 徐梵澄:重温宋明理学或宋明精神哲学

学而不能行,或学而无所用,如庄子所说学屠龙之技,“单1 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2 则不如不学。实际技与艺已成规模,或学已成宗已建立者,决不至于无用。庄子尝说无用之用适可为大用,正自有道理。宋儒如程、朱则薄功利,陈同甫一派不谓然。然两派皆明于义、利之辨也同。文化事业,多看不出实利,而其利较之常人所见之眼前实利,乃大过千百倍而无限。急功近利当然为世俗所轻,纵使是急近功而图实利,也应从另一方面着手,所谓以义为利,然后有得。西洋俗谚:“哲学烤不出面包。”但没有哲学,根本不会知道为人,那么,更不会知道烤面包以及如何吃。“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一般而论,哲学,无论唯心或是唯物,皆不会无用,不会与人生无关;但从始至终,多少亦应求其实证。科学不必说,就此深奥的心学而言,在自己有自己的体会或实践,乃是至关重要的事。对他人能表白得出或表白不出,乃是外向的事,不关重要。不妨先自成己,然后成物。姑重题一著名的故事:朱子解格物为“穷至事物之理”,——此说亦本之李侗,3 非朱子自创。——遂有“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之说,甚遭议论。到王阳明便认真实地加以研究了。尝自云:“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至劳神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穷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4 这便是古人治学的实验态度,无妨下笨拙的功夫,也正是有益的;虽然失败,因为可在此一道之上大标一语曰:此路不通。诏示来者免枉费心力于此。——这,也是重温此学之正当态度。

当代扫除文盲是一伟大工作。倘识字而后,便教以粗浅的宋明儒者之学,即教以如何做人,似乎也甚重要。即扫除心盲,稍重伦理;古人于这方面讲究倒是很精微的。尤其我们是中国人,始终离不了这些道理。

这里无妨指出,重温陆、王,即是意在双摄近代哲学与宗教原理而重建中国的精神哲学。仍其多种称名,如理学、心学、道学……等,但舍精神哲学一名词而外,亦无其他适当且能概括无遗的名词可取。其所以异于纯粹思辨哲学者,则在乎躬行实践,内外交修,求其实证,即所谓“自得”,态度仍是科学的,脱出了玄虚。终期于转化人生,改善个人和社会,那么,亦可谓此为实用精神哲学。而又有进者,精神所统辖者如此弘大,故此哲学亦广阔无边,正不宜精细界划,中间存有充分发展的余地,留给将来。人类的心智永是进步的。

注释:

1 “单”即“殚”,义为耗尽。

2 《杂篇·列御寇》。

3 朱子亦有“一旦豁然……”之说。李侗原说云:“为学之初,且当常存此心,勿为他事所胜。凡遇一事,即当且就此事反覆推寻以究其理。待此一事融释脱落,然后循序少进而别穷一事。如此既久,积累之多,胸中自当有洒然处,非文字语言之所及也。”(见《宋元学案》)

4 《传习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67151/769210196913.html

更多阅读

台州释道文化与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陈来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文化,它源于春秋时代的孔子,两汉经学为儒学的第一个发展 期。自魏晋至隋唐,随着道教与佛教文化的崛起,取代了儒家文化的“垄断”地位,魏晋玄 学 与隋唐佛学成为当时的主流文化。中唐时,韩愈、李翱等建儒家“道

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道路交通状况调研报告

大连市第三十六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大连市第三十六中学徐庆捷一、问题的提出1、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趋势。然而在过去的教育现实中,有的教师曾经肤浅地认为教师的存在只是为向学生这一中心进行单向的传递,

高中历史必修3宋明理学教案 宋明理学教案

宋明理学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列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2)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过来又会影响社会存在;(3)理解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发

普众房融通 从效忠到普众——四位晚清民国商人的公益历程

     晚清民国史上商人的公益行为以叶澄衷、盛宣怀、朱葆三、荣德生四个人最为典型,他们每个人都是一面镜子,展现了不同侧面的时代烙印,其百年后的声名与价值也因此跃然纸上,他们的公益活动历程,从清朝对皇家的效忠和家族的回馈上,转

卡斯特罗 信什么教 卡斯特罗在思考什么?

    只要卡斯特罗活着,他仍将是古巴革命的掌舵人。     撰稿·徐世澄  2006年7月31日,卡斯特罗因病暂时移交政权。在养病期间,自2007年3月28日起,卡斯特罗通过写文章,来“贡献我的经验和思想”。从2007年3月28日至2008年2月1

声明:《宋明理学 徐梵澄:重温宋明理学或宋明精神哲学》为网友帝王抚佳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