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同一等值线图中,相邻等值线数值差相等;同线等值。据此,可以确定两点间差值,确定各点特征。
⑵等值线的数值大小变化,反映地理要素的递变规律和方向。如高度、盐度、温度等数值的分布规律。
⑶等值线的弯曲形状变化反映地理要素分布特点。如从等值线弯曲方向,能够判定山谷、山脊,高压脊、低压槽等。“凸高为谷(槽)”“ 凸低为脊”。(转载请注明出处:天星教育试题调研《考前抢分必备》)
⑷等值线的疏密,反映递变幅度状况。如等高线疏与密说明缓与陡;等压线疏与密,反映水平气压梯度小与大;等温线疏与密,反映水平气温差异的小与大。
⑸相互重合的等值线处的相对差值计算方法:d·(n-1)≤H<(n+1)·d。n是重合的等值线条数,d是相邻等值线的差值。
⑹在两条等值线间的闭合等值线内的数值,按照“大于大的,小于小的”推算。如在300与500之间有一500的闭合等值线,则其内的数值应该大于500。
⑺几种重要地形的判定:平原,海拔低于200米,等高线稀疏。高原,海拔高于500米,四周等高线密集,踣稀疏。山地,海拔大于500米,等高线密集、弯曲。盆地,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丘陵:海拔较低,小于500米。等高线稀疏,但闭合等高线多。峡谷,中间低,两侧高,且等高线特密集。峡谷是修建大坝的好地方,因其工程量小。
⑻等高线的综合判读:
气候——结合地理纬度,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阴、阳坡,背风、迎风坡,距离海洋远近等进行综合分析。
河流——根据山谷、山脊的分布,判断河流的位置和流向;与流域内的干湿状况结合,判断河流流量的大小;通过分析落差的大小,流量的丰沛程度,判断水能的大小。
水库、坝址——水库库区易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选在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
交通线——选择坡度较缓,起伏较小,距离较短,弯道较少的路线。
工农业区位——根据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及结合区域气候、水文、交通、经济、科技等条件合理布局。
地形剖面——判断剖面的基线,地形分布等。
⑼等温线走向的判读:等温线的分布与纬度平行,东西延伸,数值南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这是因为太阳辐射能量因纬度变化;等温线的分布大体与海岸线平行,因为海洋对气温起调节作用,大陆沿岸受海洋影响大;等温线的分布与山脉的走向分布一致。
⑽等温线的弯曲:与洋流的流向一致;受山地或盆地的影响,呈闭合曲线,形成暖热或寒冷中心;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产生弯曲。
⑾等温线的综合判读和应用
a。等温线数值向北增大为南半球,向北递减为北半球。
b。全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北半球向高纬,南半球向低纬)凸出,海洋上向南(北半球向低纬,南半球向高纬)凸出,是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的冬季;反之是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的夏季。冬季等温线向低纬凸出的是陆地,向高纬凸出的是海洋;夏季则正好相反。
c。等温线稀疏的地区温差小,等温线密集的地区温差大。(从世界和我国等温线分布图上可以得出等温线的时空变化规律:冬密、夏疏,温带密、热带疏,陆密、海疏。)
d。陆地等温线受地形起伏的影响,会发生弯曲。等温线为闭合状态时,数值里大外小的为盆地(洼地),里小外大的则为山地(高原)。等温线不闭合状态时,数值向高值凸,则中间比两侧气温低,中间地势高,为山脊;数值向低值凸,则中间比两侧气温高,中间地势低,为山谷。
e。某地区等温线的走向大致与纬线的延伸方向一致,说明影响该地区气温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某地区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说明影响该地区气温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某地区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说明该地的气温比同纬度的低。(若该地区在陆地上,则地势较高;若该地区在海洋上,则有寒流经过)等温线向高纬凸出时正好相反。 f。沿海海域等温线向高纬凸出,说明该海域的温度高于同纬度其他海区,有暖流经过;反之则有寒流经过。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
东南流向西北。
⑵E点是陡涯,且有4条等高线相重合,此图的等高距是50米,可以判定此陡涯的相对高度为150≤h<250米。E点在陡涯顶部,其海拔应该在某些方面250-300间,即250≤E〈300。
⑶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状况,我们可以判定这三点的坡度由大到小依次是:甲、乙、丙。
⑷丁处为介于50米和100米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等高线,其标高为50米,按“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理,判定其内的海拔高度低于50米。
2。日照图及其判读技巧
①确定南北半球
a。通常是上北下南。
b。根据地球的自转方向来判断。地球逆时针转的为北半球,反之为南半球。
c。根据经度的变化判定。顺地球的自转方向,东经度数值增大,西经度数值减小。
②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经度:太阳直射点的经度在日照图上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所在的经度。
在侧视图上,找到晨线或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与这个交点相距90°的昼半球中的经线所在的经度,即直射点的经度。
在府视图上,昼半球上与太阳光线重合的经线即直射光线。或者在昼半球上,与赤道上的晨昏点距离相等的经线的经度。
纬度:纬度值为与晨昏线相切纬线的纬度的余角。或者是出现极昼的最大范围所在的纬度的余角。(转载请注明出处:天星教育试题调研《考前抢分必备》)
③确定晨线或昏线
a。自转法(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反之是晨线。
b。方位法(根据昼、夜半球判断)。位于昼半球西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反之为昏线。
c。时间法。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晨昏线为晨线,18时的为昏线。
④确定某地地方时
a。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上地方时为18时。
b。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12时,和其正相对的经线上的地方时为24时。
c。自西向东顺地球自转方向每增加15。,地方时增加l小时,逆地球自转方向每增加15。,地方时减小1小时,即“东加西减”。
d。同一经线的各点地方时相同。
⑤判定日出、日落时刻
a。某地日出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日落时刻为该点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
b。每年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平分所有纬线并与其垂直,因此,只有这两天全球各地日出、日落时刻才相同,即6时日出、18时日落。
c。赤道上各地全年都是6时日出、18时日落。南、北极圈以内地区,在极昼期的地区,太阳总是在地平线以上;在极夜期的地区,太阳总是在地平线以下,因而无日出、日落现象。
⑥判定太阳高度
a。在昼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大于O°,即太阳在地平线之上;在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等于O°,即太阳正好位于地平线上;在夜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小于O°,即太阳位于地平线之下
b。直射点处太阳高度为90°,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c。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减去该地地理纬度与太阳直射点地理纬度的差值。
⑦判定某点昼夜长短
晨昏线把地球上的纬线分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决定昼长与夜长。弧长15°为l小时。
⑧判断节气
a。晨昏圈与经线圈重合,即可判定为春分日(3月21日)或秋分日(9月23日)。
b。晨昏圈与极圈相切,且北极圈内全部在受光半球(即出现极昼),南极网内全部在背光半球(即出现极夜),可判定为夏至日(6月22日)。
c。晨昏圈与极圈相切,且北极圈内全部在背光半球(即出现极夜),南极圈内全部在受光半球(即出现极昼),可判定为冬至日(12月22日)。
⑨日期范围的确定
O时向西到180°为前一天;O时向东到180°为后一天。
案例:你能从下面的图中读出什么信息来?
⑴右图是视点中心在赤道上的日照图,此时我们看到的是整个夜半球。
从图中能够读出的信息有:全球昼夜平分→两分日;地球公转方向与自转相同→逆时针→我们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地轴倾斜方向→地球再过三个月将位于近日点→那时太阳将直射南半球→此时地球位于秋分日。
⑵右图是视点中心在极点的日照图。我们从图上能够读取的信息有:
从图中的经度→地球顺时针旋转→南半球;
晨昏线与最大圆圈交点相距180°→最外圈是赤道→0°所在经线地方时12点;
南极点附近为极昼→太阳直射南半球;
地球自转方向→③和④点靠近晨线,①和②点靠近昏线;
③和④在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和④附近的晨线日出的地方时不同→③比④日出早。
⑶右图是一幅局部日照图。从图中能够读取的信息是:
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图中甲丙所在的线是晨线;
丙是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是6点;
乙、丙、丁在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晨昏线与160°E经线斜交→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太阳直射北半球;
图中160°E经线是东西半球分界线→甲在东半球;
3。坐标图的判读
坐标图是采用数坐标形式表示多项地理要素的数字信息图形。
①判读方法
首先要能正确判读理解坐标系统中各坐标的具体含义,明白该图反映了哪两个或哪几个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思考横坐标与纵坐标所反映的内容之间的关系。
其次要正确判读坐标中的有关数值及其变化趋向。坐标图上的点、线(折线、曲线、直线)、柱等既表示了地理事物的数量,又反映了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如曲(直、折)线递减段表示纵坐标要素与横坐标要素之间成负相关,递增段表示成正相关;曲(直、折)线斜率大的一段表示变化幅度大,斜率小的一段则表示变化幅度小;尤其要注意曲线或折线变化的起点、终点、转折点等特殊变化,从中发现规律性及根本特征。
在同一坐标系中,如果纵坐标并非唯一的,要注意各种图形和对应坐标之间的切换。
②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判读和分析时要把握几个关键:
其一,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
其二,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然是100%。
其三,此类图的构成要素只有三项,而不像其他统计图的构成要素可多可少。
其四,三项要素在数轴上比例由低到高的延伸方向一致。可能三条数轴上的值全部向右由大到小或全部向左由大到小分布。
案例1:图1表示某时期内我国北方某地上空不同高度SO2浓度的变化。可能出现冷空气入侵的两个阶段是。
⑴这是一由特殊的坐标图,图中纵坐标分别代表降水量的多少和气温的高低、地壳风化深度。横坐标则表示了从A到G不同的纬度。纵横坐标结合,提供提不同纬度的降水量、气温和风化深度信息。
⑵根据地球上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可以判断b线是气温线;结合地球上降水颁布规律,可以判断出c线是降水曲线; a线是蒸发量线。
⑶可以看出,A、B、C、D、E、F、G各纬度的气温、降水、蒸发量及风化壳尝试都不相同。F纬度的风化壳最深,其降水量最多,温度也最高,但湿度大。B地带的风化壳较深,降水量较多,湿度较大。A和D两处的风化壳最薄,相应的其降水少,干燥。结合起来图中信息,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湿度大的地区,风化作用强,反之弱。
4。结构图的判读
结构图一般用来表现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内部组成、比重变化、演变趋势等,是某一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比例关系的一种形象直观的地理图像,常采用几何图的图形比例分割手段制作而成。常见结构图有扇形结构图、饼状结构图、柱状结构图、矩形结构图等。更多精彩尽在《试题调研》第9辑《考前抢分必备》!
其判读一般包括:
①归纳总结地理事物的结构特征:首先要仔细读图,认识结构图的组成要素,认识各要素的比率及比率大小关系,进而归纳总结出地理事物的结构特征。
②对地理事物结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并提出相应对策。
③采用对比法对地理事物的结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一是纵向对比,即对同一地理事物在不同时问的结构特征进行对比,认识其发展变化;二是横向对比,可以横向对比不同地理事物结构特征的差异。更多精彩尽在《试题调研》第9辑《考前抢分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