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1日《南方都市报》
10月10日的《南方周末》,以《衡水中学的‘封神’之路》的文章作为封面报道。2013年河北省高考中,衡水中学不出意外地囊括了河北省文理科状元,并且,其文理600分以上的考生令人震惊地超过全省的五分之一。更不可思议的是,衡中考入清华北大的人数多达104人,这一数据占到了两校在河北省招生的80%。
如此巨大的高考优势背后的原因,按照衡水中学前校长,也是“衡中奇迹”的缔造者李金池所总结的,衡水中学的成功在于管理,而具体的措施就在于“封闭管理和量化考核”。不过,衡水中学能够完胜河北省原先的中学龙头老大——石家庄二中,所拥有的秘诀决不仅仅是内部管理一项。事实上,从李金池敢于和善于整合政府资源,到学校广开分校,利用择校费壮大自身经济实力,再到全省范围搜罗尖子生,用重金吸引优秀生源就读,每一方面都是衡水中学成为“神话”不可或缺的要素。
由此引来不少争议———其他普通中学对其抢夺优质生源的不满,社会舆论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担忧,都让衡中这样的超级中学不时会卷入纷争。但是,相比于当地社会对它的肯定,上述负面声音便显得无足轻重。对于想要就读衡中的学生来说,衡中就是神一样的存在。也的确,衡水中学在衡水市,如同一块丰碑屹立在当地政府官员和民众心中,成为近20年来持续存在的骄傲。
但是,这样的办学模式对于学生本身的影响应该是要有所考虑的。例如,对学生作息时间的“精准控制”,从早上5点30分到晚上10点10分,学生乃至老师每一分钟都被安排好了,从起床、叠被、洗漱,到做操、吃饭、上课、晚自习,学校给出了精确的时间列表,学生只需要也只能按规定进行。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衡水中学的学生,都生活在一个精确运转的工厂内,他们没有属于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
缺乏自由支配的时间,自然也就不可拥有进行自由思考的时间。但在衡水中学这样为了高考可以牺牲一切的情况下,自由思考这样抽象缥缈的东西基本没有什么价值。因为这类学校的领导自有一套能够自洽的逻辑:在高考竞争无比激烈的背景下,只有抓紧一切精力服务于高考,才有资格谈其他的。学生进了大学,照样可以自由思考。
从实际出发,一切为了高考的观点足以获得主流家长们的支持。毕竟,在中国高等教育“严进宽出”的背景下,学校对内掐学生的时间,对外掐中考的尖子,就是一种理性选择的行为。只不过学生一旦从高考中解脱并进入大学,首要的任务就在于洗去高中的“烙印”,尤其是思维方式上的单调、封闭。这种高考前后的巨大悖论,对于衡水中学这样的超级高考工厂“出产”的学生而言,尽管显得特别扎眼,但在现有的高考体制面前,这样的悖论本身依然拥有足够维持下去的动力。在选择高考成绩和选择自由思考之间,体制与现实都会逼迫每一个人向衡中人靠拢,能够摆脱这一大趋势的终究只是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