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在肝胆、泄实补虚”——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治疗
高某,男,70岁。头晕四年加重伴耳鸣耳聋一月就诊。患者有糖尿病史九年,平时血糖控制尚可。四年前因头晕、头痛查体血压增高而诊断为高血压,常服络活喜,血压波动在130~160 / 80~95 mmHg,时有头晕。近一月来,患者头晕加重并伴耳鸣,听力下降。刻下见头晕头痛,视物不清,耳鸣耳聋,下肢乏力,步履不稳,胸闷胸痛时作,舌质红,苔黄腻,脉左弦滑,右弦涩。
糖尿病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血管并发症,而高血压是加速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病率各家报道不一。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表明,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病率为20~40%,较非糖尿病人群高4~5倍。2型糖尿病肥胖者约有80%合并高血压。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占26~48%。老龄和肥胖为糖代谢异常和高血压的共同危险因素,年龄>60岁的糖尿病患者,60~100%发生不同程度的高血压,高血压亦可先于糖尿病发现。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是心、脑血管并发症加剧的重要信号,其死亡率较非糖尿病者高4倍。
根据患者目前情况,中医辨证为肝肾精血亏虚,肝风挟痰火上扰头目、清窍,治拟:清肝泻火、化痰熄风、活血化瘀。在维持目前降压西药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药如:桑叶、桑白皮、丹皮、夏枯草、青蒿、地骨皮、川连、半夏、瓜蒌皮、石菖蒲、丹参、泽兰叶、炒蒲黄、卫矛、桑寄生、怀牛膝、生石决、珍珠母、灵磁石。
高血压属中医“眩晕”、“肝风”范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病因中医认为与饮食不节、肥甘过用;或思虑太过、心神过用;或工作生活压力导致情志不调,五志过极化火有关。其病机与肝、胆密切相关。《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就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中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性喜调达,主动主升,肝体不足而肝用有余,木郁生风,发为眩晕。同时,肝在胁下,胆附于肝,肝胆有经脉络属而互为表里。足少阳胆经有相火内寄,为内火鼓动之源泉。因此,肝属厥阴风木,胆属少阳相火,风借火势、火助风威,风火相煽,津液消亡,可导致消渴病(糖尿病)、眩晕(高血压)等病症。临床治疗中在辨证用药时,肝经用药常用龙胆草、夏枯草、山栀、决明子等;胆经用药常用桑叶、丹皮、夏枯草、青蒿等。
本例中,我们用桑叶轻泄少阳胆火;桑白皮清肺泄火,肃降肺气;因为肝属木、主动主升,肺属金,五行中金可克木,故肺金清肃可使肝气下降,同时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桑白皮有利尿、降压、降糖作用;青蒿苦寒泄热,夏枯草清肝胆之火,丹皮苦寒泄血中伏火;川连、半夏、瓜蒌皮乃小陷胸汤,可以泄热、开结、化痰;生石决、珍珠母为介类可潜纳上升之肝阳,配灵磁石增加平肝潜阳之效。丹参,泽兰叶、炒蒲黄、卫矛活血祛瘀,通痹止痛;石菖蒲辛散温通,芳香开窍而化痰湿;桑寄生、怀牛膝平补肝肾,引血下行,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有扩张血管,降压作用。
复诊,患者血压控制渐趋平稳,头痛、胸闷胸痛未作,仍时有头晕,耳鸣较前减轻,觉腰酸,腿软,舌红、苔薄黄,脉弦滑。考虑痰火渐清,肝肾精血未复,治疗上可加强滋补肝肾。药如:茺蔚子、生地、女贞子、墨旱莲、制首乌等,另外可给予羚羊角粉加强平肝熄风的作用。
中医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在重视肝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了解病情的标本、虚实及有无兼夹。知标与本,因为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肝阴肝血为本,肝气、肝火、肝风为标,把握标本,则治疗上可以有的放矢。辨虚实,则应分清肝胆火炽,乃有余实证,可苦寒直折;肝风上冒,下虚上实,须清上而实下,病之虚实不同,治法亦迥然有异。察有无兼夹,就是要察清是否兼夹痰浊、瘀血。夹痰者,须参清化,夹瘀者,应予通络。本例患者就是同时夹有痰火、瘀血,所以治疗上应补虚泄实。
总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合并症,患者常有头晕、头痛、耳鸣等临床表现,控制不佳者可导致心脑血管的严重并发症。因此,我们要重视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在给予西药降压药的同时,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辨证给予中药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血压控制,提高生活质量。
陆灏 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