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中国古代文学 高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刍议

北师大中国古代文学 高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刍议
摘 要:目前高师古代文学教学被有些人戏称为“夕阳工业”。要走出这种困境,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全面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与古代文学昔日的辉煌相媲美,才能构造新的古代文学教学体系。
关键词:古代文学;人学;民族文化;现代化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基础课,学好这门课程,对于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古代文学的分析方法和鉴赏技巧,将来教好中学语文课本里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古代文学从总体上看一直深受学生们的欢迎。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我校每届学生的毕业论文以古代文学为选题方向的超过了60%,学生毕业实习试讲篇目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超过了70%。然而近些年来,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工作似乎面临着重重困惑。就“教”的主体——教师而言,存在着疑虑:我们的教育活动能否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相符合?就“学”的主体——学生而言,同样会发出疑问:学习古典文学对我有多大意义?因此,中国古代文学已如昨日之黄花,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和光彩。于是有些人形象而又苦涩的说古代文学是“夕阳工业”,晏殊的《浣溪沙》——“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竟能恰如其分地描绘出它目前的处境。此类问题的产生原因,固然有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心态的浮躁急切等客观因素,但最深刻、根本的原因在于古代文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自身的弱点。古代文学教学目前似乎陷入了自我迷失和茫然无措的处境之中。它需要改革,它呼唤更新。然而如何改革,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就多年从事古代文学教学经验出发,略陈管见,以求教方家。
一、教学目标的重构
原国家教委师范司1997年8月编写的《三年制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科必修课程设置方案与说明》中指出:设置古代文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概况,熟悉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提高分析、鉴赏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的教学目标显得单一,以此来指导教学,很容易导致该学科的教学着重于理顺文学史的发展线索、重点作品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的掌握。学生的现状往往是目光短浅、高分低能,满足于局部知识的掌握,未能高屋建瓴,宏观对待文学遗产的继承。应当指出,古代文学教学除了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基本阅读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以便学生陶冶性情,美化心灵,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忧国爱民,义无返顾,人性完美,人格高尚,应该成为古代文学强化的教学目标。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古代文学是“人学”,不仅指它一般地描写人,是为人而写的,而且特指它以那时最完美的形式保存了中国古人的历史——从音容笑貌、言行举止到思想感情、意识和潜意识,它是最细腻、最真实、最生动、最深刻的古代人生的历史反映。只有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才可以真切地看到古代人的生活图景,感受到中国古代人心最深处的跳动,接续古人的智慧和他们创造的文化传统。古人云:“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託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1](P61)。这正道出了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人学”的基本特点和价值。
确定这样的教学目标之后,在实际的教学中,应体现文学的内涵,给人以文学美的享受,培养人们对文学美的感知能力和审视能力。对文学艺术的审视,“这是一种对于生命情感形式的审美心理沟通和潜在的审美心灵对话的欲求和愿望。人类的艺术奇葩之所以执著而永无止境,正在于人类对生命情感和艺术意味交流的渴望和需要日新月异绵延不绝。”[2](P423)文学是生命的脉博,文学欣赏就是倾听生命的颤音。在这样的艺术氛围中,让学生从中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境界、一种不懈的追求,同时还应该给学生提供他们以后需要的观念、思考问题的方法、能力、精神、品德、良好习惯等,也就是培养学生能毕生教育自己的素质。从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3](P190)、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4](P173)中,学生可以学习面对打击、不改初衷的坚定执著;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5](P158)、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6](P320)中,学生可以体味他们于国于家的深沉感情……正如歌德所说:理论是灰色的,生命的黄金树是绿色的。每一首千载犹传的优秀诗词,都融入了生命的力量,蕴含着不死的心灵。通过古典文学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坚定他们的思想抱负,将会使学生获得一份丰厚的人生礼物。在古典文学教学内容中融入素质教育,既符合高等教育的目标要求,也具有明显的课程优势。可以预测,一千年后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文学即人学”、“教书育人”、“人文关怀”等依旧是永恒的充满魅力的教学主题。
二、教学内容的兼容并蓄
从建国初期到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体系在逐渐而缓慢的发生着变化。最初,从教学内容角度来说,就是运用社会学特别是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研究作家作品,分析其思想的积极与消极,并以此分析为标准,论定其艺术表现的得与失,这就简单的成为“作家传记加作品述评”。这样的特点可以从响誉多年的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社科院文研所的《中国文学史》、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简史》、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等教材中体现出来。这一教学体系的弊端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专家和学者的重视,于是在二十世纪的后期古代文学教学体系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就教学内容来看,古代文学的教学朝着深入文学作品的内部机制审视文学作品的文化意蕴、美学价值方向拓展。这一特点可以从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教材中体现出来。但是,任何事情就怕走极端。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并非完美无瑕,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社科院文研所的《中国文学史》、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简史》、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并不都是糟粕。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取舍,就成为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关键。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不过我并非要大家不看批评,不过说看了之后,仍要看本书,自己思索,自己作主。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倘若只看书,便成了书厨,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
[7](P6)“自已作主”这一条原则就是我们进行古代文学教学内容整合的准则。
“自己作主”的原则就是要给教师充分的自由,但这种自由并不是有些人所说的“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教就怎么教的自由”,而是最大限度的挖掘潜能、整合知识的自由。笔者的经验就是将现有文学史课本作整体地组合,吸收每一种教材的优点,再加入自身的理解,并充分注意到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在这个整合过程中,注重弘扬民族文化才是教学内容的重点。古老的中国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而文学正是传统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因此,古代文学教学中着重从民族文化的视角去阐释则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儒家文化,这是贯穿中国古代文学的一条重要线索,围绕它我们可以设计很多问题:儒家文化对我国古代的诗、词、曲、赋有那些影响呢?它对中国古代文人、仕人的心态、精神、思想、个性产生过那些具体的影响呢?它对形成我们的民族性格、精神又起了那些作用呢?这些问题应该成为新时期的教学重点。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又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融会贯通,是在对每一位作家、每一篇作品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所得出的结论。种种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法,是对古代文学最好的阐释。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经过建国之后许多有识之士的不断尝试,古代文学的教学方法也逐渐丰富起来。建国之后的古代文学教学基本上采用文学史与作品选结合、分段教学(将古代文学分为先秦文学、汉魏六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四段,一人执一段)和“三段论法”(一讲生平、二讲思想内容、三讲艺术成就)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延续了几十年,不断遭到学界同仁的质疑。二十世纪后半期,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比如专题教学(将中国古代文学分成游子思乡专题、怀才不遇专题、悼亡忆旧专题、悲秋伤春专题等)、体裁教学(按文学体裁讲授)、比较教学(中外比较、古代文学内部比较)等。这些方法对于该门课程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但各有利弊。以前的分段教学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弊端,但能够将该段的知识讲深讲透;现在的不分段教学虽然受到大家的欢迎,但就一个人的知识水准来说,未必每一段落都能讲好。专题教学固然很好,但它将古代文学史肢解得支离破碎,缺乏整体性。在笔者看来,这么多的专题适合于选修课,而不宜用此来代替《中国古代文学》必修课。
笔者的做法是首先大量阅读现有的古代文学教材。高校现有的古代文学教材主要有四类:(1)传统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通用教材,如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社科院文学所编著的《中国文学通史》,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2)公共课教材,如对外经贸大学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专题》。(3)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用书,如褚斌杰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纲要》。(4)专业艺术性院校用书,如北京电影学院教材《中国文学史》。每一类教材又因编者和出版社的不同,又会产生许多子类。就文学史而言,笔者曾作过粗略的统计,大约有150种左右。而各种类型的作品选,其数量之多,更难以统计。这么多的教材,我们不可能全部阅读,但要尽可能多的占有,融会贯通,再加入自己的理解和研究成果。经过这样一个过程,教材的内容大大丰富了。然后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不必拘泥,可有多种。前人早已探究出比较法、研究性教学等各种教学方法。对于这些方法,本人主张使用哪一种都可以,只要你自己认为适合就行。但是,无论如何采用那一种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激情参与是最为重要的。在文学长河中我们一次次发自心底的呐喊,仰天大笑的狂喜,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孤独与哀愁,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杏花春雨江南的雅致闲情,都可使我们激动、痛心疾首、郁闷填胸、会心的微笑。课者没有激情,学生学的乏味,时常不都是“潮打空城寂寞回”!
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主要指电脑以及网络技术的运用。在学校,电脑的普及率也在逐步提高。在美国,1994年底已经使用1810万台教育电脑,其中620万台直接进入了中小学,98%的中小学已经在不同程度上使用电脑辅助教学,全美小学、初中、高中在校人数与电脑的比率分别为
15∶1、14∶1、10∶1。在我国,中小学电脑的普及率也在逐步提高,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996年,在我国近80万所中小学中,已有3~4万所配置了不同档次的电脑40万台,许多学校还配备了网络电脑教室。在高师,近年来电脑普及很快,许多学校的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因此,如何正确使用电脑和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是摆在高师古代文学教师面前的头等大事。我在运用现代化教学中有以下做法,写出来共大家参考:
(一) 用电脑进行课堂演示
在这种模式下,电脑作为指导者,是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黑板、投影片、教具模型等媒体展示的各种信息,由电脑加工成文字、图形、影象等资料,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如动画),将这些资料组织起来。课堂教学时,可以将电脑与大屏幕投影仪连接起来,也可以在网络电脑教室中进行。利用这种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较短的时间内,计算机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提高对信息的吸收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而可以做到更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大提高课堂利用率。比如在进行《红楼梦》教学中,除了正常知识的演示和动画效果外,还有曹雪芹、金陵十二钗、贾宝玉等图片和《红楼梦》、《好了歌》、《秋窗风雨夕》等歌曲的配合,这样一来整个课堂沸腾了,课堂动起来了,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了所学的知识。
(二) 利用电脑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信息技术环境发展的背景下,我们传统的教育思想也应当发生转变。发展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合作学习的思想,发展以问题共同解决为中心的思想,发展以培养能力为中心,强调终身学习的思想。对于古代文学而言,许多问题的理解都存在着分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讲这种分歧,是误人子弟;如果讲这种分歧,那就得考虑如何让学生接受。我一般的做法是按照不同的说法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每一组持一种看法,利用电脑的合作会议功能,进行讨论,然后我进行总结。这种做法既让大家增长了知识,又让大家领会了讨论问题时应全面分析的能力,又增强了大家的团队精神,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手段。
(三) 利用网络课件进行自学
除了正常的教学外,我自行研制和开发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网络课件,通过山西师范大学主页展示给同学们。在这个网络课件中,包括这门课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电子教案、课件欣赏、考试大纲、课后思考题、考试题库等内容,使得学生对这门课的教学心中有数。我还设计了“友情链接”这一栏目,列出了与古代文学有关的14个网站,同学们登录这些网站,可以获取更多的古代文学知识。此外,我还设计了“中国古典名曲欣赏”、“中国古典园林欣赏”、“中国古代传世名画欣赏”三个栏目,既可以缓解紧张的学习气分,又可以陶冶同学们的情操。如果大家对于我的课程有什么意见或建议,可以登录该课件上的“意见反馈”,填写自己的看法,我很快就可以在自己E—mail邮箱中读到这些信息,及时完善自己的教学。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既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拓展了
学生的视野。
[参考文献]
[1]曹丕.典论?论文[A].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2]童庆炳.艺术与人类心理[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
[3]陆游.卜算子?咏梅[A].朱东润.陆游选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
[4]李商隐.无题[A].叶葱奇.李商隐诗集疏注(上)[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5]文天祥.过零丁洋[A].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6]杜甫.春望[A].仇兆鳌.杜诗详注(第一册)[C].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7]鲁迅.读书杂谈[A].龙协涛.鉴赏文存[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师范大学2006年度山西师范大学教学改革基金项目《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试验》阶段性成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67851/62235661286.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论文选题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华民族精神形成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可以概括为八点,即载道、教化、救世、哀民、崇义、养性、言情、尚美。从宏观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文学传统,认识中国文学传统所表现与折射出来的民族精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模拟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试题库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模拟试题《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模拟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女娲炼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中国古代文学史分期及各时期的主要文学样式 (1)上 古时期;神话传说(2)先秦时期: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3)两 汉时期:辞赋乐府民歌 历史散文(4)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骈文等(5)唐 代 时 期:诗 (6)宋代时期:词 (7)元代时期:曲 (8)明

乐府诗的演变及文学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之风演变

作者: 惜泉  发表时间 2007-05-07 19:57:56 人气:811编辑按:乐府,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所代表的现实主义精神,上承《诗经》,下至明清,绵延两千余年;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记载了两千年来发自人民最质朴的声音,体现了中国文学的风

声明:《北师大中国古代文学 高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刍议》为网友爱极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