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胃热以泄阳明,燥脾湿兼解太阴
中焦阳明胃热炽盛,又兼太阴脾湿。症见高热汗出,烦渴饮冷,脘闷身重,舌苔黄腻而干,脉象洪大按之畧濡。此热重湿轻之象,治以清胃热兼祛脾湿方法。用白虎苍朮汤。
生石膏20(先煎)、知母10、生甘草6、粳米30、苍朮10
(二)清泄湿热以畅三焦,通畅气机而利清窍
暑热挟湿,瀰漫三焦,升降失常。身热面赤,头晕耳聋,汗出口渴,小溲黄少,胸脘痞闷,恶心呕吐,大便溏臭,舌苔黄腻,脉象滑数。当以泄湿热,利三焦爲主。
滑石10、生石膏15(先煎)、寒水石10、佩兰10(后下)、杏仁10、银花10、竹叶茹各6、通草3
加减法:
若湿阻清阳不升,两耳失聪者,可加辛香宣窍之品,如晚蚕砂10、菖蒲6、郁金6。
若上焦热郁较重者,可加马尾连10或川连粉3(冲)、半夏10、陈皮6.
若舌苔垢腻且厚者,加焦麦芽10、焦槟榔10、鸡内金10、香稻芽10。
(三)清透少阳,分消湿浊,以利枢机
中焦湿热不解,郁阻足少阳胆经,卫阳不能宣发于表,郁热鼓动,邪正交争。故恶寒发热,其状如疟。本证乃热重于湿,故发热重而恶寒轻,午后热甚,心烦口渴。湿阻于中,故胸脘痞闷。胆失疏泄,其气横逆,故口苦呕恶,而两胁胀满。舌黄腻而脉滑数,皆热重于湿之象。可用清透少阳,分消湿浊方法。
青蒿梗5、竹茹6、半夏10、黄芩10、陈皮6、片姜黄6、碧玉散10(布包)、柴胡3
加减法:
若苔黄糙垢者,加黄连3,或马尾连10。
若苔黄垢根厚腻者,加焦三僊各10、槟榔10、枳实6。
若胸胁苦满,心烦急躁者,加旋覆花10(包)、郁金6、瓜蒌皮20。
(四)清热利湿,以退黄疸
脾胃湿热不解,热重于湿,郁于肝胆,发爲阳黄。周身面目黄染,鲜明如橘子色,但头汗出,齐颈而还,身无汗,腹满胁痛,食少泛恶,口渴小便不利,苔黄滑腻,脉象濡滑,按之弦数。用清热利湿退黄方法。
大豆卷10、佩兰叶10(后下)、杏仁10、茵陈蒿15、炒山栀6、生大黄粉2(冲)
加减法:
若湿邪较重,遍体痠楚,苔白滑腻者,可用疏风化湿药物,方中加防风6、薄荷2(后下)。
若火郁偏重时,加马尾连10、连翘10、丹皮6、银花10、芦根20。
若舌苔黄垢,脘腹胀满者,可加用大腹皮子各6、焦三僊各10、通草1。
若舌绛偏干,热入血分者,当加凉血清营之药,如白头翁10、赤芍10、茜草10、焦山楂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