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炜
江苏省宜兴市是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陶瓷文化源远流长,远在7000多年前,先民便在这里开始烧制陶器,丁蜀镇等地发掘出商周时期的古陶器皿及残片,骆驼墩遗址、宜兴窑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紫砂、精陶、均陶、青瓷、美彩陶被誉为宜兴陶瓷“五朵金花”,特别是宜兴紫砂壶,以其独特的泥质、造型和古朴自然的美感名扬海内外。明代供春的供春壶、时大彬的三足如意壶、项圣思的圣陶杯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分别珍藏于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和无锡博物院等。丁蜀镇前墅村的明代龙窑是国内唯一迄今仍在使用的古龙窑。宜兴陶器既实用又具观赏价值,紫砂作品在国际、国内屡屡获奖,一些作品还是国际交往的礼物。目前,宜兴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0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16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37人、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30人。宜兴获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江苏省传统工艺美术特色产业基地等。
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是国家最早成立的陶瓷博物馆,并于2013年11月正式获批成立中国紫砂博物馆,成为宜兴第一座“国字号”博物馆。目前,该馆已成为我国影响力和规模较大,集展示、研究、传播、保护和陶艺交流于一体的专业陶瓷博物馆,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馆内丰富的藏品,充分展示了宜兴悠久的制陶历史和灿烂的陶瓷文化,汉代的陶器、两晋的青瓷、宋元的均陶、明清的紫砂,以及当代的彩釉陶、美术陶、精陶等,充分展示了陶都宜兴的风采。近年来,该馆多次承办国内外大型活动,接待了大批重要宾客和近百万中外游客。2011年,该馆划归宜兴市文化部门管理。本着承载历史、传承文明、展示艺术、弘扬文化的宗旨,宜兴陶瓷博物馆经历了建馆近50年来规模最大的装饰改造,展区面貌现已焕然一新,硬件不断完善、服务不断提升、展陈品不断丰富,真正成为宜兴陶瓷文化的核心承载与神圣殿堂。宜兴市充分发挥陶博馆陶瓷文化展示平台、文化产业促进平台的功能作用,大力整合各方资源,积极申报陶瓷文化产业园,有力地促进了宜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硬件扩容改造,营建优美环境
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隶属于宜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最早是江苏省宜兴陶瓷公司在丁蜀镇设立的陶瓷产品陈列室,主要为产品销售服务,同时接待国内外来宾参观。1991年扩建陶瓷陈列馆,并更名为“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成为宜兴历史上第一个博物馆。馆区依山而筑、气势宏伟,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展馆面积近4000平方米。馆区设置“古代陶瓷馆”“名人名作馆”“世界陶瓷馆”“五朵金花馆”4个展馆,17个展厅以及2个多功能厅,还配套设置有48个陶艺工作室,以及陶艺交流中心、游客服务中心。馆内藏品数量近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9件、二级文物41件、三级文物57件。常年展示2000余件(套)藏品,涵盖距今7000多年的夹砂古陶器、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战国时期的印纹陶、汉代的釉陶、两晋的青瓷、宋元的均陶、明清的紫砂、当代的美彩陶、国内其他陶瓷产区的代表作品,以及30多个国家、地区的现代陶艺作品,均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及艺术价值。
2010年,宜兴市财政投入1500万元对宜兴陶博馆前区陶文化广场及配套设施进行改造;2013年又投入1400万元新建藏品库房综合大楼;今年,还将投入400多万元新建顾景舟艺术馆,集中展示顾景舟大师经典作品、手稿、影像资料等,缅怀他对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所作的杰出贡献,为开展顾景舟大师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下一步计划依照陶博馆功能完善、长效发展的需要,继续争取政府优先扶持和财政投入,开发利用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的后区资产,建造龙窑模型,修复原有厂房设备,通过实物、文字、图片、场景等形式,展示宜兴紫砂陶烧制历史;建立公益性的“陶艺体验工场”,让游客在轻松愉悦的制陶过程中,感受紫砂文化的博大精深;扩充展厅面积,使其具备承办大型陶艺活动的能力;引进语音导览系统和新的展陈手段,提升讲解服务水平和展陈效果;对馆区整体绿化作进一步整治和优化,营造更具人文关怀的观赏环境。
软件提档升级,促进功能发挥
今年,为更好地提升展陈服务、逐步向数字化博物馆的发展模式过渡,宜兴陶博馆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成功推出语音导览系统,改变了此前讲解员仅靠扩音器讲解的单一模式,极大丰富了讲解形式和内容,提升了观众的参观感受和满意度。新建的藏品库房综合大楼投入使用,一体化的库房设备设施建设完成,为该馆的数据化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该馆着手制定前瞻性、体系化的长远收藏规划,完善征集程序,开拓收藏渠道,加强实物载体和资料载体的收藏,做好社会收藏群体的联系和服务工作,鼓励其捐赠藏品或委托该馆科学保管利用;加强藏品登记、建档和安全管理,采用信息技术,有序开展可移动文物普查和修复工作;积极推进藏品数据库建设,做好管理软件和信息摄入设施的建设工作,并逐步建立完善科学有效的操作规范。
2014年7月,由中国紫砂博物馆、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与南京师范大学共同参与的宜兴陶瓷“口述历史”工程在宜兴陶瓷博物馆正式启动,计划用4到5年时间,通过抢救性方式摄像记录龙窑遗迹、烧成技艺、烧成民俗,采访陶艺名家、当地学者,撰写论文、编写专著,以记录陶瓷发展历史,保证宜兴陶瓷文化的传承。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重点做好文本资料、图片资料、影像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到2014年年底,已收集整理了论文、书籍等文本资料近300本,陶艺活动、历史作品照片等图片资料近1100张,紫砂、均陶制作技艺等影像资料近130集。今年,该馆将广泛开展与东南大学、江苏省陶瓷工业设计学会等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交流,加强影像资料收集工作,精心组织开展后期制作等,为紫砂陶制作技艺申报世界非遗提供鲜活的历史资料。同时,在“口述历史”整体框架下,2015年将依托陶瓷文化研究院这一平台,计划开展“宜兴窑系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专题科研项目,从宏观角度出发,抓住宜兴陶瓷文化最本质的部分。
成功申报中国紫砂博物馆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宜兴乃至江苏全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重要名片。为了扩大宜兴紫砂文化品牌效应,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宜兴陶博馆开展申报中国紫砂博物馆的相关工作,并于2014年1月挂牌成立,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考评组对宜兴陶瓷博物馆的现有条件、基本功能、发展规划等给予了好评。宜兴市市长张立军表示,这不仅是宜兴陶博馆自身发展的重大机遇,也为宜兴提升紫砂技艺、展示陶瓷文化提供了更高平台。
在申报期间,宜兴市文广新局及宜兴陶博馆攻坚克难,全力应对投资额大、涉及面广、申报周期长等局面,组织对馆前区陶文化广场进行全面改造,2013年推动创建4A级旅游景区,在馆中区新建藏品库房综合大楼,对馆内软硬件设施等进行全面提升,涉及整改面积达1.8万平方米。前期准备落实到位后,宜兴市于2013年3月提出申报“中国紫砂博物馆”申请,经过7个多月对照申报要求不断查漏补缺,对申报材料不断完善修改,经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以及全国博物馆行业专家组实地考评,于2013年11月正式获准成立中国紫砂博物馆。截至目前,该馆共收到无偿捐赠的陶艺作品近700件,其中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作品近20件、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以上作品50余件、工艺美术师以上作品400余件。
宜兴市文广新局局长许夕华表示,中国紫砂博物馆的成立,带动了一系列紫砂交流展示活动的蓬勃开展。在纪念紫砂大师顾景舟诞辰100周年期间,该馆将举办“顾景舟紫砂艺术馆”开馆仪式,并积极承办“百年景舟——宜兴紫砂艺术大展”及“百年景舟与宜兴紫砂”论坛。同时,充分发挥陶博馆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陶瓷行业协会的合作,积极参与协办“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陶都风——中国宜兴陶瓷艺术巡展”等活动,把宜兴紫砂文化更好地传播出去。
加强学术研究,深化两岸交流
在宜兴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2012年12月,宜兴陶博馆成立了宜兴市陶瓷(紫砂)文化研究院,宗旨是积极开展陶瓷文化研究工作,打造专业研究的一方净土、一席高地、一支标杆。在宜兴陶瓷博物馆建馆30周年庆典活动中,研究院聘请了张守智、杨永善等8名高校知名学者为特约顾问。2013年,研究院编辑出版了《中国紫砂——宜兴陶瓷博物馆馆藏精品图录》、《宜兴陶瓷博物馆建馆三十周年大事记》及《陶艺名家捐赠作品精品展图鉴》;联合台湾5所大学及大陆十几所高校,主办了“海峡两岸紫砂创新设计文化交流研讨会”;与中国茶流通协会合作,开展了“紫砂赏析教室联盟”战略项目;并在江苏省内外专刊上发表了数篇专业论文。凭借研究院这一平台,该馆图书出版、理论研究、战略合作等项目正在不断加强。
宜兴紫砂在港澳台地区的广泛影响由来已久。上世纪90年代,顾景舟、徐秀棠、徐汉棠等工艺大师到访台湾,在台湾民间掀起了“紫砂热”。紫砂文化历史悠久,紫砂艺术独树一帜,深受台湾民众喜爱。近年来,宜兴陶瓷博物馆充分发挥宜兴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以紫砂文化为纽带,积极与台湾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活动,为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推动苏台两地合作共赢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014年8月,经中央台办批准,在宜兴陶瓷博物馆设立海峡两岸紫砂文化交流基地,这是江苏省继南京中山陵之后,获准设立的又一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基地将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突出宜兴资源、文化特色,规划交流项目,重点做好“一节、二展、三中心”工作,即举办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每年在台湾举办两次宜兴紫砂艺术展;成立陶瓷展览中心(涵盖宜兴陶瓷博物馆、陶都陶瓷城、古龙窑、大师工作室等),陶瓷工业产业中心(以陶瓷产业园为基础,建立宜台两地陶瓷产学研售中心)和两岸陶瓷交流中心(开展宜兴丁蜀镇与台湾莺歌镇结对交流、两岸素食文化交流等活动),不断拓宽、深化两地交流交往。
基地建成后,宜兴陶博馆积极发挥特色性与优势性资源,通过举办系列“海峡两岸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论坛”“三阳和谐·善美陶都陶艺精品展”等大型活动,突出宜兴特色,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民族文化品牌,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今年,该馆将围绕“联合陶博馆、市陶协、紫砂艺人等资源,建立两岸陶瓷交流中心”的工作目标,推进陶博馆与莺歌博物馆的结对交流、巡展互动;联合两岸高校举办“教育部第六届海峡两岸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论坛”,逐步形成基地固定交流项目;借助宜兴市陶瓷(紫砂)文化研究院已聘请的台湾专家学者,尝试开展深层次、宽范围的学术研讨活动,开创两岸陶瓷文化交流新局面。
宜兴是陶的古都,宜兴陶瓷博物馆是陶瓷艺术的殿堂。在这里,能感受到历代陶瓷发展的伟大成果和艺术光辉,体现各个历史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陶瓷发展的艺术特色和民族风格,了解历代艺人卓越的设计和创作方法,并得到借鉴和启发。近年来,随着该馆软硬实力的不断提高,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来馆参观的国内外游客与日俱增。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中国紫砂博物馆,逐渐成为中国江南熠熠生辉的文化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