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韵味 《胡二茄子》 声响节奏 意境氛围 话语方式
何谓好的翻译,何谓翻译的最高境界,如何译出原文的“味”?这一问题涉及翻译标准的评定和翻译效果的评价。中国传统文论和译论中对此早有“神似”和“化境”说,分别为大翻译家傅雷和大学者钱钟书所推崇。长期以来,在我国的翻译研究中,“神似”和“化境”构成我国文学翻译的两大支柱理论。前者关注译文对原作的忠实,以作品深层的精神为旨归;后者注重译作本身或译者译技所达到的理想境界,二者分别在原文与译文的美学追求上构建了自己的理论学说。而刘士聪先生认为,“如果从文本转换的意义上,即从一种文字的文本转换到另一种文字的文本的意义上看翻译,我认为,翻译,这里指文学作品的翻译,是语言艺术,其至高境界是再现原文的韵味。”而“韵味”又作何解?“译作的‘韵味’就是原作的艺术内涵通过译文准确而富有文采的语言表达时所蕴含的艺术感染力,这种艺术感染力能引起读者的美感共鸣。”{1}“韵味”说把作者、译者和读者联系起来,统一到同一审美层次上,既有理论依据,也符合文学翻译的实践,丰富了我国译论的美学思想。
刘士聪先生的翻译作品我在不同的媒介上读过很多,最集中的则是其著作、包含众多体裁和题材的《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其中,“散文英译”有一篇文章《胡二茄子》,读来淳朴感人、清新自然,令人印象深刻。《胡二茄子》是画家钟灵回忆中学时代美术老师的一篇散文。本文用词平淡朴实,但感情真挚浓郁,贴近生活。译文若想完全再现原文的风格、语言特色及这份单纯而又浓厚的师生情,并非易事。
关于文章的韵味,尤其是散文的韵味,刘士聪先生认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声响与节奏,他在散文翻译中追求译文的音节之美,使译文句子长短适度、节奏匀称、有抑有扬、张弛有度;第二,意境和氛围,他主张“把译文当作一个独立文本从宏观上审视。不拘泥于个别细节的‘忠实’,追求译文整体效果。”{2}第三,个性化的话语方式,文如其人,每一个作家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每一个人都有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自己的语言风格,掌握原作者的语言风格要领方能再现原文的“韵味”。下面,根据对刘士聪所提出的“韵味”说的理解,对《胡二茄子》英译文进行评析。
一、抑扬高下,随意自然
散文讲究声音和节奏,虽然不像韵文和诗歌的节奏那样规律,但它是一种自然的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朱光潜曾言:“声音节奏在科学文里可不深究,在文学文里却是一个最主要的成分,因为文学需表现情趣,而情趣就大半要靠声音节奏来表现……”刘士聪在其翻译过程中非常注意获取这种语言节奏感。文学作品里语言的声响与节奏,特别是语言的节奏感,要在翻译里�w现出来,这是保持和再现文学作品语言审美价值的一个不可忽略的方面。
人到了老年,会有一种似乎奇怪又不奇怪的现象……
When you are getting on in years, you tend to have a feeling that seems rather odd but, in fact, not very much so.
“人到了老年”译为 when you are getting on in years再现了老人讲话时的口吻,情感悠悠而又不紧不慢;“现象”译为feeling转换了叙述角度,从外部描述变为自身感受,更加真切。而这一句中较难翻译的则是“似乎奇怪又不奇怪”,读来中间既有转折、困惑的意味又夹有短暂的停顿,译文若想完全体现出来并非易事。来看译文:seems rather odd but, in fact, not very much so。不仅odd用词贴切,插入语in fact此处运用得也极为巧妙,原文语气的停顿、叙述者流露出的些许困惑,都一起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看本文最后一句:
这使我终生享用不尽。
This, I believe, will guide me down the road for the rest of my life.
前文作者讲述故事的经过,表达了自己的愧疚和对老师深切的怀念和感谢,在此点明老师的宽容和关爱对自己一生的影响。因此,译文句子不宜太短,否则结束过快会影响韵味的传达。此处译者并没有直接翻译“终生享用不尽”,而是改译为guide me down the road for the rest of my life,句子徐徐展开而又感情真挚,插入I believe既增强了感情又放慢了节奏,读来意味隽永。
二、感情真切,语言独特
![浑然一体 韵味浓郁 浑然一体](http://img.aihuau.com/images/e/78662/131706040513508798761.jpg)
第一段中有两个短语,“忘得一干二净”和“记得一清二楚”。译者以两个形近的英文单词clean和clear来翻译可谓颇具匠心,前者译为clean forget about it,后者译为remember as clearly as if…可谓追求音形义三美的典范。
入学之后,一年下来,我的各门功课就相差太悬殊了!语文(当时叫国文)全班第一;美术(当时叫国画)全班第一;而英语(当时叫英文)全班倒数第一……作为一个十二三岁的初中生,爱玩爱闹,我的顽皮程度,可能也是全班第一。
Having studied at the school for one year, I found that my grades had gone far apart: my Chinese (called “national language” then) was top of the class and so was my fine art (called “drawing” at that time); but in English I brought up the rear; in other subjects, I was just above average … As a twelve-or-thirteen-year-old junior school student, I was naughty you bet, and my naughtiness also topped the class.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