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寒窗苦读,考生和家长为了高考可算是倾尽所有,但到了志愿填报的临门一脚,却因不研读志愿填报的技巧方法以及《招生简章》的规则导致报考失误,出现高分低就甚至高分落榜的悲剧,实属可惜!
案例解读:
甘肃理科考生张某,高考649分,第一志愿上海交通,第二志愿重庆大学。分数不低,但结果是两校均落榜,最终上了一所一B院校。
上海交大当年在甘肃投档线是660分,以11分之差没有被录取。重庆大学在该省的录取分为573分,该生高重庆大学分数线76分,即使减去20分的志愿级差(重庆大学规定志愿级差为20分)后,分数余量还有56分,就是参与第二志愿录取还是相当的分数竞争力。但没有被重庆大学录取,原因是该生没有研读清楚重庆大学的录取规则,使第二志愿没有发挥作用,成为无效志愿。重庆大学当年是按“志愿清”的原则进行的。也就是说,只要第一志愿招生数大于招生计划数,即使第二志愿考生的分数很高,也没有录取的可能;只有当第一志愿生源不足时,第二志愿考生才有机会参与录取。但事实是,位于直辖市又是985工程大学的重庆大学,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出现生源不足的情况的。所以,张某最终落榜。
必读:《招生简章》中的四种录取规则:
1.“志愿清”原则。
就是说高校首先录取第一志愿报考本校的考生,在第一志愿生源充足的情况下,只录取第一志愿考生,即使第二志愿报本校的考生分数再高,原则上也不予录取。只有当第一志愿生源不足时,才会考虑非第一志愿考生;此时,如果非第一志愿考生服从专业调剂,才有可能被录取。在安排进档考生的专业时优先第一志愿报考本校的考生,其次再安排非第一志愿的考生。
2.“专业清”原则
即对进档考生按第一志愿分类,由高分到低分排队,当人数等于或大于该专业计划时,则由高分到低分录取,没有被录取的考生按规定转到其第二专业排序,其余依次类推,直到最后做出安排。
3.“分数优先”原则
就是说在第一志愿报考本校的考生中,高校首先会满足分数最高考生的第一志愿,然后再满足分数在第二名的考生的专业第一志愿,依次类推;
4.“科目相近”原则
当考生智育、体育及高考总分相同时,各专业优先录取相关科目和外语成绩高的考生,外语类专业优先录取口试成绩高的考生。
除了对招生简章未清楚分析研读之外,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以下五大误区也是到导致高分低就甚至高分落榜的普遍原因。
误区1:注重地域不重学校
填报志愿时,往往注重学校所在地,而忽视学校本身的内涵。导致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大城市的高校录取分数持续走高,掀起“天南海北”热潮。
应当看到,各地都不乏部属重点以及特色鲜明的普通高校,这些学校的录取分数相对较低,当考生竞争“天南海北”等地大学实力不足时,可以主动把眼界放宽,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择。
填报志愿要以上学为目的,特别是要找到适合个人兴趣的学校和专业,如果仅仅以地域加以区分就会舍本逐末,失去好的录取机会。
误区2:追求“热门” ,严重“撞车”
很多考生只重视学校却忽视专业,进入高校后却对所选专业不满意,又受到学校相关规定的限制,无法调换专业。
此外,很多名校的热门专业报考人数过于集中,第一志愿在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人数为计划招生人数的数倍之多,“撞车”现象严重。
点拨:志愿的选择并不等同于未来的职业选择,既要选报“热门”专业也不要忽视“冷门”专业,要综合分析填报,慎重从容。
误区3:不明就里望“名”填报
不少家长易感性判断,认为“信息化”就是学计算机,“新闻学”就是当记者等等。而一些高校为了吸引生源,刻意把专业与“贸易”“信息”等联系起来,一些考生不掌握真实内情,纷纷报考,结果并未如愿。
点拨:家长朋友需要注意,碰到许多名字好听但是不了解专业内涵的,一定要多请教志愿填报方面的专业人士。
最好能登录相关网站,查看该专业的介绍及课程设置,甚至到开设该专业的院校贴吧里发帖求助等,将自己的专业志向及兴趣结合起来,这样就能避免望文生义给填报志愿带来的负效应。
误区4:缺乏分析 ,不明规则
在知分知线的情况下,填报志愿同样要慎重,如果不加分析地填报,也容易报错志愿。志愿填报不可忽视志愿梯度,一般来说,只有当院校第一志愿生源不足时,才会考虑第二志愿考生。
填报第二志愿要把握三原则:
1.“有效落差”原则。所谓“有效落差”是指那些第一志愿上线生源不足的院校,才会给第二志愿考生录取的机会,所以应该把那些近年来出现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的院校作为第二志愿的主要选择对象;
2.把握“先后顺序”原则。平行志愿的组合和排序是有技巧的,不能随意。一般来说,应将自己最想就读的院校和喜欢的专业排在前面;
3.把握“保底录取”原则。当第一志愿落选后,确保能被录取到符合最低要求的学校是填报第二志愿的主要目的,因此必须选择一所第一志愿录取不会满额的学校作为保底志愿,以确保不出现上线落榜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