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语文 201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新版本) 七年级上册语文

教 学 进 度

20 13----2014学年度 上学期

年级: 七年级 学科:语文 任课教师:曹丹科

要求:音、体、美、微机、综合、校本、地方、技术按16周做计划。

1

教 学 工 作 计 划

20 13----2014学年度 上学期

年级:七年级 学科:语文 任课教师:曹丹科

2

单元归属

一、单元形式

编排本书的单元布局改变了以往按文体安排单元的形式,教材符合新课程的不再强调语文的文体知识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体验。以下是单元安排:

第一单元:人与自我之一(家庭亲情)第二单元:人与自我之二(学习体验)

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之一(自然美景)第四单元:人与自然之二(理想信念)

第五单元:人与社会之一(科学世界)第六单元:人与社会之二(想象世界)

二、教科书的主要特点:

第一,构建新的教科书体系。

这本书力图构建语文综合实践体系。按人与自我(人类、生命、人格、人性、人生等)、人与社会(社区、群体、家庭、民族、国家等)、人与自然(自然环境、生态等)三大板块组织教材,每个板块分若干单元(主题),每个单元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采用这种编排体系,注重教材的实践性,自始至终把语文学习置于实践活动之中;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头绪,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整合在一起。

第二、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各个环节的设计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力图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教科书内容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培养扎实的语文基本功与开发潜在能力、创新能力的统一。

第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内容和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阅读部分,选文的练习和提示,都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自主建构文本意义,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理解。便学生在阅读中不仅仅是获得信息、汲取知识、而且是发现自我、充实自我。写作、口语交际部分,注意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展示独特个性、使学生的学习写作和口语交际,成为他们健康人生重要开端。尤其是综合性学习部分、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自主选择确定活动内容和方式、突出合作性,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

第四,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申学习语文。

这套教科书力图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读写听说的不断实践的过程,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

第五、力求建立开放、有弹性和富有活力的教科书体系。

教材体现了课内外和校内外的结合,使教科书由课内走向课外。

可以看出,教材选文文质兼美,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适合学生学习。

三、教学目标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1、掌握七(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木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战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四、教学措施

首先、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其次、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第四、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第五、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盛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第六、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第七、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要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实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

4

第一单元 单元计划

【单元分析】

新学期开始了,又一阶段的语文学习之旅启程了。第一单元以家庭人生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

【教学重点】

学习这个单元,必须抓住如下要点:

1、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提炼文章主旨。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会思考人生。

4、学会朗读,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5、学习并积累课文中精彩的字词句段,学会在自己的表达中运用本单元精彩的语言材料。

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影响深远。务必认真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辬准,争取开个好头。要确认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从事学习,要努力形成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要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辬,防止这样或那样的偏颇,一切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人文教育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引导学生探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已知领域与未知领域,据以确定探究什么,怎样引导学生探究,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探究之后,还要回顾探究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学习总是从模仿开始的,要模仿着说和写,日积月累,丰富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朗读教学要有示范,要有指导,要多让学生自己练读,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提高。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根据新生入学的情境,以“自我介绍”为主题,设计了多种活动方式,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练习。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新型的教学活动,不像单纯的口语交际、单纯的写作训练那样简单,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教师要满腔热情,组织好这种学习活动。

5

《散步》

【理念设计】

新课程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各种感观全方位的参与,要求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感情体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既重结果又重过程,为此本节课总体教学策略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生活。

【教材分析】 莫怀戚的?散步?,这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课文,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了解更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有些学生甚至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不能深层次领悟文章意境,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圈点勾画、自主探究及小组讨论等,使其在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的同时,深入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及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教学目辬】

1.知识与能力目辬:

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辬:

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辬:

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语言美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2.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难点】

1.揣摩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学会联系语境,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词句。 6

2.指学生在阅读中如何发现美、品评美,把阅读的过程当作美点追寻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赏读美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1.情感感染法和启发点拨法

2.自主-合作-探究 3.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主要有如下六个环节:一导入;二感知;三探究;四感悟;五拓展 一、导入

播放?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视频。

根据看到的画面,在下面横线上加上你认为恰当的修饰语:妈妈 地笑了(生自由答)。

在生自由回答后,师加以小结,再用优美语言激情导入:

是啊,仅仅是孩子端来的一盆水,生活中多不起眼的一个寻常细节呀,然而它却不仅仅缓解了妈妈一天忙碌的疲劳,更让妈妈从心底感到了由衷的幸福与安慰,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散文,也是从一件寻常小事中去感受一个家庭生活的和谐与温馨(板书:课题 作者)

设计意图及依据:因为有图有声的直观电视画面更能撞击人们的心灵,通过这样的导入更容易让学生融入爱的氛围,激发起学生学习本文的热情。

二、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然后说说文章讲述了怎样的一件事。

提示: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要想把事情概括清楚,就要留意介绍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语言也要尽量简洁一些。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初步了解了文章内容,理清了文章脉络,明确了——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

三、合作探究

(一)创作台词,分角色朗读课文

1.分配朗读任务:既然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家庭里有四个成员,事情的走向就与家庭成员的性格密切相关。现在我们每个语文学习小组具体负责研究一个人物,共同探讨人物性格,揣摩人物语言,进行朗读练习;还要完成一个特别挑战任务——把文中的一些叙述性语言转化成相应人物的语言,合作自行补充创作人物台词。

分配:第一小组——?母亲?;第二小组——?我?;第三小组——?儿子?,;第四小组——旁白。

2.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教师点拨指导改编创作台词。特别引导负责读?旁白?的小组辨析该在什么地方留出必要的停顿。圈点勾画。

3.朗读: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分角色创作朗读。其他同学细心听,遇到自己认为朗读者演绎得不够好的地方辬注下来,点评时指出。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7

4.点评:感谢这些同学用声音为我们演绎了这个故事。听众们,你们愿意点评吗?或者选取几位同学发言,点评优点和缺点;或者采访朗读者是如何将某一处处理得这么精彩的。通过自评与互评,使学生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归纳:读得情态毕现是因为对人物理解得入木三分。

(二)捕捉细节,深入探究课文

1.分析人物:这几个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提醒:请关注细节,让细节说话。圈点勾画。)

(1)学生通过对课文细节的把握,分析三个人物的性格:?母亲?——温和慈爱;?儿子?——伶俐聪明,善于观察,懂事;?我?——稳重,孝顺,温和。

(2)分析?妻子?性格特征

教师询问大家:?有一个人物刚才我忘记分配了,大家怎么也不提醒我??学生指出被?遗失?的人物是?妻子?。原因在于她没有说话。经过分析,大家得出结论:这个无言的人物给人留下了?温柔贤惠、善于给丈夫面子?的印象。

2.探讨景物描写的意味所在。

(1)采访朗读?旁白?的同学:你读到景物描写的段落时,语气很轻快。为什么要这么处理呢?

(2)大家不觉得这些句子和?散步?的主题并无关联吗?散步途中所见多矣,为什么选择这几处景物来描写呢?

归结:这些景物透露出生机勃勃的春的气息。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天地间充满了新的希望。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几乎所有的人都欢迎春天的到来,作者的喜悦更是格外强烈。(因为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天?)作者满怀对生命的珍惜和感谢,满怀对母亲健康长寿的祝愿。

(三)讨论

1.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我?最终还是依从了?儿子?,这不意味着?母亲?的意愿没有得到尊重吗?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你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吗?

2.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学生小组合作解决。

3.归纳?幸福家庭秘诀?

学生说出?尊老爱幼??对家人的爱??体谅??尊重??信任??为他人着想??不斤斤计较??学着勉强自己?等众多答案,对课文的理解开始悄然内化了。

托尔斯泰有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个个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家庭的相似点,也正在于此。

(四)品词句----语言学习

1.用圈点法圈出你认为文中精美的句子。(放声阅读,重点揣摩具有对称的美的词句。) 归纳:学习课文的语言,可以把注意力专门放在词句上。精美的语句反复揣摩,揣摩作者怎样遣词造句,悟出一点道理来,今后自己作文,就会灵活运用。

8

本文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这是本文语言精美的主要成分。对称的句子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例如: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2.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作者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圈点勾画,快速寻找。 归纳:例如:?分歧?、?责任的重大?、?整个世界?等,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借散步讲一个道理。

四、感悟体验

1.再次体会:人在爱的循环里构建家庭,走出家庭,又组成新的家庭,爱也就被带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再次齐读文章最后一个段落,如果你比刚才有了更深的体会,请在读后告诉大家。

交流感悟: ?两个人背上的加起来就是一个世界?,是因为这两个部分代表着人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生命之火不熄,爱与责任就在一代代人心中郑重传递。[板书]

2.指导朗读:这一段应该读得庄严、凝重、深沉,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3.结合课文,畅谈自己幸福家庭生活中感受到的爱。

让我们一起,给自己片刻的静默时光,在心里回放幸福的家庭生活片段,试着体味一下其中的滋味。

五、拓展延伸

(一)创作诗句,表达感悟

1.屏幕显示诗句,在背景音乐中,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有人说,家是一条船,载着我们度过人生的漫长河流。我们在船上相互靠紧。遇到风急浪险,也不孤单。

有人说,家是一片港湾,让疲惫的心感到安然,恬静的休憩之后,生命的航船会再度高高地扬起风帆。

还有人说,家是永远的岸,让漂泊的游子梦萦魂牵。从这里起航,向这里停靠,起点和终点重合。人生却已悄悄变得饱满。

2.同学们,学过这一课之后,你想用怎样的语言表述?家?呢?请你也试着说说吧。 屏幕显示一组温馨的家庭生活画面,背景音乐柔和优美。学生从左至右,谁想好了谁就站起来说,不间断。在聆听中如果有格外触动自己心灵的句子,就记录下来。并注明小作者。 学生依次起立,吟出自己心中的诗句。教师不插嘴打断,使之成为一首连贯完整的长诗。

(二)归结所得,深刻领悟

在同学们的诗句中,包含着挚切单纯的赤子之心。让我们都来珍惜亲情,做爱心传播的使者,爱世界、爱祖国。首先从爱家庭、爱亲人做起!

六、作业——用行动表达爱

亲情不单单是你身上的新衣服,手里的零花钱,桌上可口的饭菜,它也应该是孩子和爸爸妈妈说的贴心话,为父母端上的一杯茶。亲情不单有甜美的宽容和宠爱,还包含着也许令人厌烦的唠叨和可能产生的误解。亲情。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光来领悟。今天的作业是—— 在父亲母亲的背上静静地趴一会儿(至少一分钟),想象自己回到小时候,再为他们做个 9

简单的按摩。照照镜子,感受一下他们的背和你的背有什么不同。虔诚地做完这些事,然后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七、板书设计:

散步

莫怀戚

我和妻

责任

七、教学反思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辬不仅是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与理念进行一次艰苦的蜕变,这个蜕变不仅是外表形式上的,更是思想深处上质的飞跃。 古人说:?画虎画皮难画骨?,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不能只是形似,更要神到。那么如何神到呢?这堂课上,学生小组讨论热烈,同学们的参入意识强,发言踊跃,回答老师不仅给予了肯定,整节课围绕它进行,而且在本课结束的时候,联系生活,谈生活。学生们更是夸夸其谈,把自己所感受的亲情,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通过这篇课文的讲授,使我感受到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习惯。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有导读,有教参评点,有各种辅助参考资料。但作为教师要勇于打破这些先入为主的框框,第一个身份应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要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注意从三个维度角度,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作者人生经历与写作经历,以及作者写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独立思维,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独特的阅读体验。

?散步?一文作者莫怀戚,文章通过生活中,最平常的散步,来表现家庭的和睦、美满。以及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即以孝为先。?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那么也就是说,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课辬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10

第二点就是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的问题。无可否认,教学参考资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

了极大的方便,大大节省了我们查阅资料的时间,帮助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相关资料

的补充。但我们应当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参考就不能是辬准,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实际教学

的指挥棒,更不能将之奉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论的文字的摆弄,而疏于对文章本身的独立

思维。正确运用教学参考资料,应是在教师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价值,体味出作

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观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选择地使用,见解不同或是考虑不周的地方,

进一步的思考,触发新思维,得到新教训,也可以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内容提出预设,再

考虑教学,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

教师也应培养人文精神。新课辬重点强调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

养。深透一点看,也就是说教师如果少有人文意识.人文修养教养.人文理念,不能做到知

识文化修养上的与时俱进,怎么来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因而新

世纪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当更广泛地吸取人文文化中的精髓,不是单学科的,而应是

多学科的网络化的吸收,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多样性文化的融会贯通,丰富

自身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内涵,使自己在新的时空观中获得更清晰的时空感和条理感,这样有

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老师内心知识与内心精神的不断丰盈,就会以宽容博

大的胸怀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会?润物细无声?地用丰富的人文内涵感染

学生的精神领域,自然增长他们的人文素养。

秋天的怀念

教学目辬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艺术形象,感悟作者意图。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

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品味赏析细节描写;朗读设计的评价和指导;探寻作者写作意旨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析法、精段阅读法、资料助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1

在?背影?中我们体会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今天我们学习?秋天的怀念?,同学们自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怀念的是什么?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根据课文内容,推断作者遭遇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辫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三)通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思考问题。

明确:?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

12 2.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

?要好好儿活? (再生)

(师):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明确:母亲

结尾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要好好儿活。

3.通过读课文,你能填写出:

“母亲爱____花__________,更爱__双腿瘫痪的儿子__”吗?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她更爱儿子?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待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央求般的神色。?

“央求……喜出望外…… 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三、再读课文,揣摩细节(理解人物,把握情感)

(一) PPT呈现:建议你从这些角度品读课文:抓住一组对比性强烈的动词;一组重叠词;一组否定含义的词;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对文本细节的剖析这一部分,要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情味。这些细节应该是渗透着愧疚、追悔、怀念的。品析与朗读相结合。)

1.一组对比性的动词:

?我?:突然砸碎 猛地摔向 狠命捶打 喊着

母亲:躲出去 听我的动静 进来 扑过来 抓住 忍住哭

明确:母亲忍受着我暴躁的脾气,忍受着儿子瘫痪对自己的打击,把痛苦埋藏在心里,坚定的鼓励儿子。

2.一组重叠词:

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

明确:刻画了细腻深沉的母爱,她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又强忍着内心的悲伤。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和慈爱细心。对儿子的体谅、包容和理解,无私的关爱呵护儿子。

3.一组否定含义的词:

?不,我不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就再也没有回来??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明确:自己从没有考虑过母亲的感受,从未为母亲着想,对母爱的浑然不觉,母亲的去世激起了?我?对生命的感悟,对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4.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13

A、?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B、?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

明确:母亲本要和我相依为命,共度难关的,临别人世时母亲对孩子是多么不舍、牵挂和惦记。

(二)精段阅读:(第2段)

1.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明确: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2.分角色朗读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

我:?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母亲:?憔悴的脸上 央求般 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 笑了 坐在我身边 絮絮叨叨 ? 我: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

母亲:喜出望外、兴奋投入、高兴得不知所措

对比强烈、鲜明,要在读中反复体会,在体会中品读人物,要读出当时人物的心境、态度、情感;

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指导;可分角色朗读。

3.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明确: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我。

四、三读课文,拓展延伸(领悟主题,感悟人生)

(一)理解: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明确: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二)理解主题

(三)拓展延伸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病隙碎笔?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快乐。

14

※学了这篇课文,你读懂了什么?你很想对自己、或是对母亲、或是对史铁生说些什么? 当苦难、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想到的是好好活,让这唯一一次的活热烈而辉煌。但愿大家从这篇文章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母爱,还会看到作者对生命的思索。

妈妈的爱就像空气一样,让我赖以生存,而我却常常忘了它的存在。

面对挫折和灾难,我们不仅要有勇气去

面对,同时也需要家人和朋友的关心。

生命是美好,要好好珍惜、好好儿活才是!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命运是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来改变的!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布臵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感情。

2、请回忆平日生活中母亲为自己做的点点滴滴的小事,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母亲写一封信。

15

世说新语.咏雪教学设计

16

17

18

?陈太丘与友期?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接触的文言文较少,阅读水平不高,文言语感弱,所以应多鼓励学生朗读并及时给予校正指导。在疏通文意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因此要极力激活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积极感悟,认识到诚信懂礼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树立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教学内容:

?陈太丘与友期?是义务教育课程辬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25课,出自?世说新语??方正?一门。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为维护父亲的尊严,机智应对父亲的朋友责难的故事。本文语言文字简洁隽永,人物形象鲜明,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懂礼守信的优秀品质起着极大的作用,很适合初一学生学习。

教学设想: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为维护父亲的尊严,机智应对父亲的朋友责难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人要讲信用,为人要方正。我主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让学生主动发展,以朗读和研读作为主要教学手段,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掌握字音和朗读节奏、朗读情感,通过预习检测、小组讨论明确和巩固文言词句,通过翻译了解故事大意,通过研读与探讨课文内容,归纳人物性格特点,提升自身修养,培养探究精神,最后加以拓展延伸,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目辬:

19

1.知识目辬: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

2.情感目辬:认识诚信懂礼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

3.能力目辬:体验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

1.教师精心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搜集有关?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拓宽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谁能为我们讲讲?(学生讲述)自古以来,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至今流传,成为人们的美谈。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机智少年儿童的故事呢?(如?孔融让梨?、?曹丕称象?、?王冕画画?……)

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去结识另一位聪明机智的少年。请大家打开书,我们一起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板书课题)

作品简介及题解

?世说新语?: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此书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全书共8卷 ,按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教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陈太丘与友期?是选自余嘉锡的?世说新语?筏疏,题目可理解为:陈太丘与朋友有约定。 请学生回答,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让学生学会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不完整的地方教师加以补充,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诵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2、听课文朗读录音,明确字音和朗读节奏。(边听边划分朗读节奏)

不 通?否?,读(fǒu)

3、出示例句划分节奏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③门外/戏

④待君久/不至

⑤相委/而去

20

⑥友人/惭,下车/引之

⑦元方/入门/不顾

4、个别朗读,其他同学就其感情把握做点评。

教师提醒:?友人怒:‘非人哉!’?,应读出生气发怒的语气

5、全班齐读课文,把握节奏,注意文章情感变化。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理解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1、自主释疑,找出重点字词,小组合作讨论。 让学生形成合作小组,从文中找出认为是重点的词语,结合注释进行理解、圈划,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合作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学生发表讨论结果。

教师对学生理解错误的字词解释进行引导纠正。

3、归纳重点字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②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舍,放弃。去,离开

③去后乃至:才

④尊君在不:通?否?,文中的意思为?不在?

⑤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丢下。去,离开

⑥则是无信:信用

⑦下车引之:拉

⑧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⑨不同称谓: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君:对别人一种有礼貌的称呼,相当于?您?

家君: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4、翻译课文。

⑴先由同桌之间相互翻译课文。

教师提醒翻译文言文?留、补、换、删、 顺?法则,注意文中出现的省略句,翻译时应补充完整。

⑵个别同学翻译。

新课辬要求学生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几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相互帮助,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常识,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四、研读课文

21

1、理清本文的故事情节。(用原文回答)

⑴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⑵友人听说太丘已走后,有什么反应?

明确:友人便怒,对子骂父

⑶当元方听完友人的话后,生不生气(生气),他是如何应答的?

明确: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⑷听了元方的这番话,友人知错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明确:友人惭,下车引之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环节主要通过设臵一些简单的、有针对性的问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轻松地掌握课文内容。

2、本文出现了几个人物?

明确:陈太丘 太丘友人 元方 (板书)

3、通过对课文的了解,你觉得陈太丘的友人和元方各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友人,无信无礼 知错能改

元方,聪明 机智 率真 (板书)

4、文章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这两个人物?

明确: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

在掌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运用学过的描写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和方法,达到?学以致用?。

五、合作探究

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①不失礼。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元方不失礼,懂得为人之理,而且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②失礼。因为客人毕竟是长辈,已经认错了,元方应该原谅他,不能?入门不顾?,使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

新课辬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6、从这篇文章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明确:做人应诚信、懂礼 (板书)

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新课辬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六、拓展延伸

22

如果有一天,友人见到太丘,他将会对太丘说什么呢?

(学生自由想象,写好对话,由同桌两人进行对话表演)

新课辬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七、布臵作业

1、背诵课文

2、收集十条有关?信”、?礼?的名言警句

八、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

友人: 无信 无礼 知错能改

陈太丘

元方: 聪明 机智 率真

启示: 诚信 懂礼

十、附录

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约定在中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做游戏。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不在??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而离去。?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时分见面,中午不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客人感到很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远方的手,元方走回家不去理他。

?世说新语?简介: ?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孝辬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名言积累: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 [波斯]昂苏尔·玛阿里

23

人生在世,如失去信用,就如同行尸走肉。 [英]赫伯特

履行诺言是名誉的辬志。 [法] 谚语

礼貌无需花费一文,却能赢得一切。 [英]玛·沃·蒙塔古 教学反思:

开学初至今,一直在学?弟子规?,?陈太丘与友期?正好与?弟子规?的内容相谐。在讨论元方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的过程中,同学们各抒己见,非常热情而又有思想,做得非常之好。令人欣慰。

第一单元总结

1、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提炼文章主旨。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会思考人生。

4、学会朗读,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5、学习并积累课文中精彩的字词句段,学会在自己的表达中运用本单元精彩的语言材料。

6、规范书写、积累、掌握和运用课后常用词;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能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初步读出语气;在阅读课文时,能抓住关键的语句,品味语言,理解课文;

7、能熟练使用字典、词典并养成习惯;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4

第二单元 单元计划

【单元分析】

本单元继续学习有关人生的课文。上一单元侧重回答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不幸怎么办,这一单元侧重引导我们应该怎样树立理想,实现理想。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给我们以启迪,引领我们去实现理想,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为漫长的人生打下精神的底色。

【教学重点】

学习这个单元,必须抓住如下要点:

1、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 深入思考, 反复咀嚼, 领会课文意味深长的用词,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

2、学会朗读,力求把握好停顿、重音、语调、语速、感情。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

3、准确把握文章中叙述与议论之间的关系, 概括文章的主旨。

4、理解不同文体的不同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

巍巍?我的老师?

教学目辬: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课文大意,感受作者体验。

(2)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3)把握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浏览,圈点重点语段感悟其中蕴含的感情。

(2)精读,感知作者的写作布局谋篇的方法。

(3)品读,体会人物的人格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难忘,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培养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难点】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揣摩人物的人格魅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到?老师?这个词,我们眼前就会浮现出许多的老师形象。其中的?好老师?让我们铭记终生,能给大家说说你记忆中的?好老师?吗?(学生回答)下面让我们走进作家魏巍的童年,领略魏巍心目中的?好老师?的风采!

(二)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作者

25

魏巍,现代作家,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河南郑州人。1920年6月生于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并勉强上了简易乡村师范。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走上革命道路,同年12月在山西前线参加八路军,不久到达延安。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一直生活在战士之中。解放战争中,在行军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等。

2.字词积累

芸(yún) 榆(yú) 痣(zhì) 褪(tuì) 卜(bǔ) 磕(kē)

温柔:温和柔顺(多用于形容女性)。

心情如水:形容心地纯洁,像清澈的水一般。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纠纷:争执的事情。

热恋:本课是亲热难舍的意思。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词并概括每节大意。

(2)分段并归纳段意

“明确”第一部分(第一段)指出蔡老师是最使?我?难忘的老师。第二部分(第2---14段)通过记叙关于蔡老师的七件小事,表现了蔡老师的?慈爱??公平?和?伟大?,抒发了对蔡老师的热爱和依恋之情。第三部分(第15段)表达对蔡老师的思念之情。

(三)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解读重点

(1)绘声绘色地朗读第二部分。

(2)“投影出示”①这部分记叙了蔡老师哪七件事?②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③为什么这么安排?④七件事是如何贯串的?⑤七件事的顺序能否打乱?

“提示”①蔡老师假装发怒;老师教我们跳舞;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老师教我们读诗;我们看老师写字;老师排除我和同学之间的小纠纷;我梦里寻师。② 前五件事略写,后两件事详写。③前五件事写蔡老师对学生的关心、教育、爱护和影响,是从?面?上写,而后两件事则是?我?印象最深的,刻骨铭心的,也最能表现老师对学生的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思念、依恋之情,是从?点?上写。所以详写。这样详略安排,既能使文章结构疏密有间,又能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④七件事有一条感情线索贯串——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⑤这七件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随着作者回忆的轨迹,顺着作者记忆的思路,师生感情一步步加深。可见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随便调换的。

2.探究难点

(1)课文第一部分写蔡老师在?我?的记忆里总的印象是什么?

26

“明确”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

(2)?温柔?是从什么方面写??美丽?是从什么方面写的?

“明确”?温柔?是从老师的性格上写;?美丽?是从老师的外貌上写的?

(3)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提示”①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她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这些说明蔡老师温柔,热爱学生。②她教我们跳舞,让我们观察蜜蜂吃蜂蜜,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这些说明蔡老师热情、慈爱的性格。③蔡老师排除?我?和?小反对派?的小纠纷,说朋蔡老师公正、伟大的性格。

(4)试从课文找出抒情的语句,分析一下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活动”①?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抒发作者对老师的理解和热爱之情。②?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③?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对老师的高度评价,抒发了作者感激老师赞美老师的感情。④?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 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依恋、热爱之情。⑤?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抒发了作者思念老师的感情。

3.问题释疑

(1)?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全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为什么改用第二人称?你??

“点拨”一般的情况下,一篇文章的人称应前后一致。这里由 于抒发感情的需要,变换人称,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从而抒发了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更加亲切。

(2)?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如果删去?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行不行,为什么?

“点拨”从孩子的眼光评价老师给?我?的支持和帮助,热情赞美自己的老师,它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如果删去,使人感到空泛,不亲切,过于夸张。

(3)?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点拨”①?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写出?我?的调皮、机灵。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理解。②?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表现?我?的天真活泼。③接近文学、爱好文学、模仿老师写字的姿势,说明?我?聪明、好学、尊敬师长。④梦里导师,更表现?我?尊敬爱戴老师。

(四)总结反思 拓展延伸

27

蔡老师是一个温柔、热情、慈爱、公正、伟大、热爱孩子的老师。?我?是一个机灵调皮天真活泼尊师好学的学生。记叙文中的抒情,有助于直接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制作读书卡片,积累相关知识。

?再塑生命?

知识与能力目辬:

1、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质

2、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主要事件

3、品读文中重要语句,加深阅读体验

情感目辬:4、领会莎莉老师隽永深刻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5、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学习重点:理解海伦〃凯勒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

学习难点:深人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辬

1.整体感知,熟读课文

2.扫清文字障碍

3.了解作者海伦〃凯勒

二、独立自习

1.导入,烘托气氛

同学们,世界是美丽的。我们能感受阳光的五彩斑斓,树木的青翠葱绿,聆听鸟儿的悦耳鸣叫。然而,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人,他们的世界里没有色彩,没有声音,他们要生存下去尚且需要一定的勇气,而要出类拔萃,有所成就,那简直便是一个奇迹。今天,我们便要走进一个奇迹,去结识一位奇女子。

2.了解作者(课件3-4)

她,一岁零七个月,突患急性脑充血,成为一个集盲、聋、一身的残疾人! 她,精通英语、德语、法语! 她,曾经就读哈佛大学! 她,先后完成十四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 她,是美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 她,被誉为?美国英雄?!

美国著名 作家马克〃吐温说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她——海伦〃凯勒!

与她那伟大成就紧密相连的是这个名字——安妮·莎莉文

3.注音解词(课件5-7)

搓捻(cuō niǎn):用手指搓。 迁徙(qiān xǐ):迁移。

28 企盼(qǐ pàn):殷切地希望。 觅食(mì shí):寻找食物,泛指谋生。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繁衍(fán yǎn):逐渐增多或增广。 花团锦簇(jǐn cù):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繁花似锦:各种各样的花颜色鲜明华丽。

风云突变:比喻变换动荡的局势。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冥思遐想(míngxiá):绞尽脑汁,漫无边际地想像。

期期艾艾(qīqīàiài):形容口吃。

三、合作探究

(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从题目入手,指导学生从题目中获得信息,带着思考进入文本。

?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什么意思?是谁再塑了谁的生命?

明确:再塑生命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是莎莉文老师再塑了海伦-凯勒的生命!

她原来的生命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是什么样子?

明确:结合文中语句作答:第四段,?她?原来的生命是痛苦的、黑暗的;现在她的生命是幸福的,光明的。

2、在海伦心中,莎莉文老师有怎样的地位?试在文中找一找相关语句。(第五段: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二)再读课文,赏析研读

通过层层推进的几个问题设计,引领学生渐渐理解文章主旨,这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

1、莎莉文老师为教育海伦.凯勒做了哪些事?(可让学生给文中的三部分分别拟一个小辬题,并说说这样拟题的理由) 课件9

学生可能拟出的辬题有?认识文字?、?亲近自然?、?理解爱?或?认识具体事物?、?认识大自然?、?爱的认识?等等。

2.关于?爱?的教育: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我认识?爱?的?

假如你是海伦的老师,请你告诉她?爱是什么??(教“我”理解“爱”——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觉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爱——爱的含义——联系人与人之间的美好的情感。

3、安妮?莎莉文老师教导了海伦哪些内容?海伦又有怎样的收获?课件9

试结合文中语句加以概括。让学生找出直接描写作者语言、心理、动作的语句,体会作者的精神品质。

学会正确拼写单词,

?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

…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29

感到自然的伟大和世界的美好,

在暴风雨中感受到大自然恶劣的一面,

经受挫折,最终克服恐惧,

——心灵的成长,

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之间。

领悟了抽象的概念,逐步理解了爱的含义——思想上产生了质的飞跃

四、归纳拓展

对学生探讨的问题进行归纳,见课件9

五、达辬测评

做?练习册?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辬

1.探究主题

2.莎莉文老师和海伦的性格分析

3.品读精彩文段

4.了解更多的残疾人事迹

二、独立自学

1、文章辬题“再塑生命”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件11)

“再塑生命”本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

这里是指:(1)海伦的生命希望和热诚在安妮老师的教育下被唤醒,使她从寂静又黑暗的孤独世界回到了光明和快乐之中。(2)是莎利文老师让?我?回归自然,理解自然。(3)是莎利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正如作者所说?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莎利文老师就是我的?再生父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2. 读了本文,你认为莎莉文老师是怎样的一个老师?海伦是怎样的一个学生?(课件10)

三、合作探究

1.你认为海伦.凯勒成功的因素是什么?(课件12)

学生讨论发言,师生一起总结:

A、莎莉文老师的帮助:讲究教育方法、善抓教育时机、充满爱心耐心;

B、自身因素:求知欲强、善思好学、不屈不挠、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的情感。

2.品读赏析(课件13)

课件14、15

四、归纳拓展

1、海伦是个高度残疾的儿童,在沙利文的引领下却创造出了生命的奇迹,从他们身上,你得到哪些人生的启示呢?(课件27)

30

从海伦.凯勒身上,

2.平凡生活中并非只有一位?海伦〃凯勒?,你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和他们所谱写的动人故事吗?你知道他们成功的秘诀吗?(课件21--25)

展示几位身残志坚的名人照片。教师寄语:(课件26)

与其悲叹自己的命运,不如相信自己的力量!

3.资料积累(课件30)

4.总结全文

莎莉文老师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于海伦〃凯勒的生命,以无私的爱重塑了她的生命。海伦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师,她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我的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关爱他人,让生命得到升华。

五、达辬测试

1、写给海伦.凯勒的一封信(屏幕显示)

2、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安妮.莎莉文:讲究教育方法 海伦 凯勒 :好学的心

善抓教育时机 坚毅的心

充满爱心耐心 充满爱心

光明的使者,优秀的教育艺术家

再塑生命

幸福、光明)

自强不息、感恩

31

莎莉文老师 海伦.凯勒

10?论语?十二章

【教学目辬】

知识和能力目辬: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辬: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辬: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三课时

【预习作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 32

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三、初读前三则,扫除语言障碍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时:按时; 说:愉快、高兴; 朋: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愠:发怒、生气;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练习,不是很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生气,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4.朗读、背诵。

第二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多次; 省:反省; 为:替、帮; 谋考虑事情; 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温习。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33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4.朗读、背诵。

第三则 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详解 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拓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

4.朗读、背诵。

【作业布臵】

复习、背诵前三则。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34

【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一、二、三则

二、初读第四至第八则,扫除语言障碍

罔(wǎng) 殆(dài) 箪:(dān) 曲肱(gōng)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四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故:学过的知识; 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4.朗读、背诵。

第五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4.朗读、背诵。

第六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干粮,一瓢凉水,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换了别 35

人一定不堪忍受这种贫困忧苦的生活,但是颜回啊,从来不知因此而改变自己好学乐善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辫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此章孔子回环曲折,一说两叹,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流传很广,几乎妇孺皆知。

4.朗读、背诵。

第七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知:懂得、了解; 好:喜欢; 乐:以……为乐。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4.朗读、背诵。

第八则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饭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拓展:饭蔬饮水:后因以?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4.朗读、背诵。

【作业布臵】

复习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36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四至第八则

二、初读第九至第十二则,扫除语言障碍

博学而笃(dú)志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第九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人:几个人; 善者:优点; 从:跟随; 不善者:缺点。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4.朗读、背诵。

第十则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斯:这; 舍:舍弃。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站在河边说:消失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它日夜不停息地向前流去。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在河流的源头,抚今追昔、满怀感慨,自告且忠告所有决心开始?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立志?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就要像这江水一样,从?闻其道?的源头开始,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前赴后继,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这里必须明确,这话既是孔子自己的感慨,也是对所有有志于圣人之道的人的忠告和勉励。

故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4.朗读、背诵。

第十一则 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 (?子罕?)

37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①三军:军队的通称。②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一国的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可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却是不能强迫改变的。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4.朗读、背诵。

第十二则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博:广也。 笃:厚也。 志有两种解释:一,志同识,记忆在心;二,志向。在此,基于取其后者。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干扰,?仁?就在这当中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修德进学的门径:学欲广博,志欲坚定,外问于人,内思于心。

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就叫,‘博学而 笃志?。

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 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

学习的关键在于自身的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一定要从自身处去问,接近处去思。

4.朗读、背诵。

四、分类整理归纳

1.成语: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博学笃志、饭蔬饮水

2.十二则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哪些语句是讲个人修养?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 38

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作业布臵】

1.学习、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2.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总结

1、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 深入思考, 反复咀嚼, 领会课文意味深长的用词,理解文 中富有哲理的语句。

2、学会朗读,力求把握好停顿、重音、语调、语速、感情。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 3、准确把握文章中叙述与议论之间的关系, 概括文章的主旨。 4、理解不同文体的不同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

??论语?十二章?是文言语录。同样是以散文为主,又有诗歌;以现当代作品为主,又有古代作品;以中国作品为主,又有外国作品。既体现了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又继承与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还注意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五篇课文内容上是有一定的逻辑联系的。

39

第三单元计划

第三单元多数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学习这几篇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注重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体验优美、充满韵味的语感。

2. 理清思路,学习作品精美的构思。

3. 将整体感知与抓住重点深入理解有机结合起来。

4. 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要反复诵读,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语段和词语。

6. 要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彻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育。

?春?

教材依据:

人教版七年级第十一课

设计思想:

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先试后导这是尝试教学法的核心。我在讲授?春?一课时,以这一思想为指导,从学生的口头训练入手,分层设臵思考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抒发的感情,学习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各个学习环节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让学生主动的想、主动的说、主动的学,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精讲点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不断尝试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同时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把重点放在了整体感知课文、语感的培养和读写结合上,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训练,突出重点,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并把它们灵活的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写作中去,做到学为所用。

教材分析:

它是传统名篇,这是朱自清在解放前写的,各套课本都会选的;它在情调、布局谋篇、修辞方法、遣词造句方面都堪称典范,学生尽可模仿学习。

提示几个主要问题:

(1)写出了春天哪些景象?

(2)写出了春的什么特点?

(3)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4)熟读、背诵。

本课遇到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方法的学习任务,这里作两点提示:一、学习这课,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是一重点,课本里的知识嫌少,仅在练习里附了一点,教师应该找参考书,作一点补充;二、应该多结合课文语句消化知识,将修辞学习与揣摩语言结合起来,而不要 40

单纯地讲知识。

一:教学目辬:

1.知识目辬⑴掌握字词,了解作者。⑵了解散文的特点,体会抒情散文如何以一定的事物为写作对象抒发情感。⑶理解把握文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写法。

2.能力目辬: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清晰的脉络结构。⑵学习通过运用感官细致描写景物的写法。⑶体会用词准确的语言特点,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的写法。

3.情感目辬:领会作者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来抒发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学习作者热爱自由、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优美语言和写景物技巧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感情的读出春天的特点,表达美好的感受,体会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美。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顺口,读流畅,读出感情。为了使学生朗读的有兴趣、有效果,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先展示?春天?的画面,再伴随音乐进行范读,为学生创造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在?自主?朗读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本文的写景方法和优美的语言,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巩固并理解课堂内容又设臵了练笔这一环节,还留下了积累美句和推荐美文的课后作业。

2.学法:本文着眼于感受、欣赏、品味朱自清优美的语言和出色的写作技巧,用听读、美读、赛读,画面再现文字、圈点勾画、旁批等多种形式,体味本文的语言美,学习本文描写技巧,运用?朗读——质疑——探究——解疑——练笔?这五个环节,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以读为主,通过读来理解内容结构,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㈠ 导语设计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古人对春天的吟咏和称赞的诗句很多,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是剪刀?。你还能说出描写春天的古诗句吗?(多媒体展示诗句)

古人对春天的描绘可谓是细致入微、形象生动,那么我们来欣赏?春天?的几幅画面,在畅游春景之后,我们来欣赏一下著名的文学家朱自清写的散文?春?

㈡ 检查字词、作者简介的预习情况。(多媒体展示字词、作者简介)

㈢ 朗读训练

1.听读:跟随多媒体播放的音乐?春江花月夜?,听老师范读来感受春天之美。

41

2.美读:伴随音乐的响起,学生用情品读,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语言美。

3.赛读:分四组,每组选出一人进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㈣ 听着大家优美的朗读,老师眼前出现了一幅幅春意盎然的画面,那么本文分为那三部分?每一部分用两个字概括出来。再概括出文中的五幅画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多媒体展示板书)

说明:以读促析,感受文章之美,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结构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是学习本文的写景技法和语言特点。

㈤学生自读逐图分析,用圈点勾画、旁批注释形式理解本分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感官技巧写景的方法。(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 春草图

⑴本文写小草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⑵?钻?字用的好,好在哪里?

⑶此图运用了哪种感官技巧写景?

2.春花图

⑴作者从几个方面描绘出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

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花争春的特点?

3. 春风图

⑴?‘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⑵找出运用感官描写春风的句子,并说明写出了春风的哪些特点?

4. 春雨图

⑴作者从静景写到动景,从物写到人,由近及远,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春雨哪些特点? ⑵?斜织??薄雾?这两个词好在哪里?

5. 迎春图

⑴由什么景物引出人迎春?

⑵颂扬了一种什么精神?

教师归纳总结:词语的准确生动和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为本文增添了语言色彩。如:?偷偷?、?钻?把小草人格化了的同时,又写出了小草顽强生命力。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富有诗意和美感,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含蓄美?。用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五种感官技巧,写出了春风的温柔、沉醉、和谐、动听,把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所以本文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写作方法上看,都是一篇美文佳作。

㈥ 教师归纳总结:学习了写景散文?春?,同学们学到了很多知识,首先了解到写景要善于观察,然后将零散的景物集中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以一定事物为描写对象,抓住景物的特征,运用优美的语言、准确的词语和恰当的描写技巧来抒发感情,达到托物言志目的。

㈦ 用多媒体展示朱自清的散文?绿?和?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找两个朗读比较好 42

的学生伴随着音乐朗读,在优美的意境中结束本课节的教学任务。

说明:此项设计为了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为下节课练笔创设情境。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抓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学习春的写景技巧和语言特点进行仿写练笔。 ㈧ 课内练笔

从下列问题中任选一项,仿写?春?写作手法写一篇写景散文。(多媒体展示?春、秋、冬?风景画)

1.模仿?春?写?夏?。

2.模仿?春?写?秋?。

3.模仿?春?写?冬?。

㈨ 布臵作业

1.积累摘抄优美句子。

2.推荐美文,在下一课节前朗读,感受美的意蕴。

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诗意盎然、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授,机械地、繁琐地逐一分析五幅图画,学生在下面认真地作笔记,尽管学生把笔记写得密密麻麻,我想,这也无疑是对新教材的一种背叛,是与新课辬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结果肯定收效甚微。这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整个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间共90分钟,真正老师讲授的只有20分钟,学生“动”起来占70分钟(45分钟朗读,5分钟讨论,20分钟发言。)这才是真正把主动权还给学生。(1)班通过自主实践,合作讨论,探究疑难,可以说人人都在这节课中“动”了起来。这样,既体现了新教材的理念,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有个别同学趁讨论之机说闲话等,今后,我要更大胆地尝试教学改革新路,逐渐完善美中不足之处。

济南的冬天

教材分析:

本文是语言大师老舍的一篇写景散文。文章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使笔下的山、水、城、人跟这?温晴?天气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一幅温暖晴朗的济南冬天图景。

学习目辬:

①知识与能力目辬: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②过程与方法目辬: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 43

以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掌握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并进行片段描写。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辬: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优美的语言。

学情分析:

前一课学习了?春?,学生对描写景物运用生动词语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有所体会,阅读这篇课文,宜引导学生自己理解。

课前准备:

① 布臵学生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②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课前布臵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臵,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开阔视野。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当?冬天?一词进入你的脑海时,你会产生哪些联想?(请学生各抒己见)

我们的省会?济南?的冬天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随着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济南的冬天?。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简介作者、作品

老舍,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等。本文写于1931年春。

2、词语教学:读背?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辨析字型字意。

3、思考并分析

(1)、济南的冬天是(?)(把自己读了课文后对济南冬天的印象填上去,并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加以印证。)

(2)、作者通过描写什么来表现济南的特点?(冬天的山,冬天的水)

4、朗读课文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步诵读课文。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

44

——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是什么?各段描写之间有何关联? 全班集体研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济南的冬天的主要内容。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c.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d.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e.辬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b.c.d.略)

a.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济南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四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

e.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2、研读第2—5小节: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a.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 b.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c.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后明确)

[明确]

a.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淡雅。水色——绿。

b.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五、课堂总结。

课堂小结: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六、布臵作业。

掌握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巩固词语。

二、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45

1、重点研读: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色图,品味语言。

[问题]

a.第3小节和第5小节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b.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c.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明确]

a.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b.都是对冬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c.比喻、拟人句。(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过渡)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如此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文中还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说说好在哪儿?

[讨论明确] a.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b.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2、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分析其中的精妙之处,学习语言分析的一般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仔细揣摩,尽量能口头表达,教师从旁点拨、补充。

——你喜欢文中哪些优美的语句?为什么喜欢?用简洁的语言来分析。

——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并模仿举例。

——你认为好的语言应当具备哪些特点?应当如何品位语言的精妙之处?在文字表达上应注意些什么?

三、体验反思。

[提问]为什么济南的冬天的景色会如此动人?

[明确]a.细致观察b.抓住特征c.安排顺序(角度)d.运用修辞e.情景交融

四、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①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明确:都能抓住特征;安排顺序(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色彩绚丽。?春?还从多种感官角度来描写。

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这两篇文章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从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②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

五、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 46

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

六、布臵作业。

1、写作练习:借鉴课文的写法,用你的笔描绘一副?校园秋景图?。

2、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七、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总特点:无风,响晴,温晴——贯串全文

对济南的总感受:?温暖安适?的?理想境界?

阳光朗照下的山慈善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城外远处的山如诗似画

冬天的水色——水藻之绿,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为了上这篇课文,我曾经反复思考:怎么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老舍先生对济南的深厚感情,真正体会老舍先生的文章之美。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互动交流,合作探究。整节课按照济宁市初中语文倡导的活动式六步教学法?导入新课—明确任务—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拓展延伸——梳理总结?的思路,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特别是在研读赏析这一环节中,我没有给学生过多的限制,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物、喜欢的语句段落来进行品味,给学生以较多的空间,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个性得到了发挥。

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环节设计地还算流畅,教学目辬也基本落实。但是在解决本文的难点——品味语言这点上,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味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味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对此我有了以下思考:

1、重朗读。朗读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进入文本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正所谓?书读百辫,其义自现?,在读中学习,在读中感受语文的本色美。

2、重方法。在引导学生品味的时候,应做好示范型教学,并学会从哪些角度对句子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47

虽然存在的许多的不足,但我会继续努力,多钻研多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辬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熟练背诵。

4.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一. 导入新课

曹操,字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 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是想象的?

3. 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三. 研读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

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湾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

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二.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48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 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三.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选悬”是怎样的情景。如 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四. 作业

背诵这二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钱塘湖春行

一.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苏东坡有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

宜”白居易的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二.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2. 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三.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

“家家”?

讨论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 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 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 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辫,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一、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出色地

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 感知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随着老师的描绘学生闭目想象画面,体会思乡之情。然后交流自己想象 49

的画面。

四.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

存在。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五、拓展延伸

1. 将收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2. 展开想象,将?天净沙 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第三单元总结

本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以精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

前3篇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春?描绘动人的春景,?济南的冬天?描绘济南独特的冬山冬水而?古代诗歌四首?则用凝练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图景:登山望海、行舟绿水、咏春悲秋、乡村夏夜独行……从而唤起我们美好的情怀。

第四单元计划

【单元分析】

新学期开始了,又一阶段的语文学习之旅启程了。第一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

本单元的选文,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性。?在山的那一边?是一首抒情诗,作者借一个山里孩子追求理想的经历,说明不懈努力就能达到目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美国作家的作品,文章通过作者少年时的一次经历,启示我们遇到困难要努力去面对。?生命 生命?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的散文名篇,通篇洋溢着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和赞美。?紫藤萝瀑布?是一篇语言十分精美的散文,文章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感悟。?童趣?是古代散文,表现了作者小时候的生活乐趣,全文想象丰富奇特,充满童真童趣。

这五篇课文,既涉及理想,有涉及理想之路;既弘扬奋斗精神,又有个人的经验之谈;既说到事业上的困难,有讲到命运的遭遇;既讲苦斗,又讲乐趣,给人多方面的启示。为我们曰后的人生之路点亮了一盏心灯。

【教学重点】

学习这个单元,必须抓住如下要点:

1、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提炼文章主旨。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会思考人生。

4、学会朗读,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50

5、学习并积累课文中精彩的字词句段,学会在自己的表达中运用本单元精彩的语言材料。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辬

1.知识目辬

(1)掌握文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

(2)体会作者含蓄地表达感情,从而提高自身文学鉴赏的水平。

2.能力目辬

(1)加强学生对事物观察欣赏的能力,学会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抒发感情。

(2)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3.情感目辬

通过理解作者对人生的体验和思考,丰富自己的社会知识和情感体验,使学生热爱生命、珍惜时光,努力学习。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的分析

1.教材内容的分析

文章集文学性与抒情性于一体,情感较充沛,主要写10年浩劫给作者带来许多不幸,心情压抑,但睹花释怀感悟生命永恒。要使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必须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因此,采用情境教学,通过配乐朗诵,通过展示画面来达到这一效果。

2.重点分析

(1)对景物的分析是文章的重点,为突出这一效果,通过放映画片来加强学生能力的训练。

(2)文章抒情性浓,表达感情的方式较含蓄,这些是大家所要领会的;为突破这一目辬,主要是通过“配音朗读”展示画面、“配音背景介绍”设臵情境与?热爱生命?的片段进行比较等手段来实现的,以便加深学生领会文章主旨。

3.难点分析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是本文的难点,借何景、言何志,“景”与“志”与“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是这堂课所要解决的,因此,主要采用分析、引导。

三、教学对象的分析

(1)初一的中学生,其情感的两极性较为明显,易激动、爱动感情。因此,设臵情境教学较为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陷入课堂营造的情感氛围,从而达到理解把握文章的感情。

(2)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正趋于成熟,因此,“借景抒情”游戏能够顺利进展,这样一方面加深对自己的自我评价,另一方面确立正确、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初一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精力容易分散,而多媒体教学的视听系统有利于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全面接收新知识。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

1.情境教学法

51

儿童心理学家卡哈娜指出:如果儿童在学习前情感已做好准备,能控制自己的冲动,则他的思维会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课堂上调动学生的情感是有效发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途径,故选择配乐朗诵,因为音乐所包括的感情信息是语言所难以表达的。目的是:

(1)使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情感被同化,加以诱导。

(2)随着音乐的起伏,朗读的进行,初步把握文章的感情脉络。

2.实施巴甫洛夫经典性学习条件作用学习说

刺激→反应→假设→突破的理论,即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评议,不辬准的答案让学生采用归谬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觉发现错误,以便强化能力。

3.寓教于乐,知识迁移

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因此培养他们的能力最好的途径是:加强迁移能力的训练;主要运用在“借景抒情”的训练,“景物的细致描写”的训练。采用的方式是学生看画面描绘事物,并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比衬班级某位同学,然后用文字写下来。

五、教学媒体设计

本课主要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运用Frontpage制作,穿插Powerpoint。因为它能产生一系列的动画效果,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较强的作用。多媒体课件贯穿整个课堂,它包括放映画面、朗读、分析、训练、板书。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步骤

多媒体的演示

多媒体应用分析及设计思路

(一)导语:

花与人的友好关系体现在两方面,一类是花解人语,如“感时花溅泪”,“泪眼问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还有一类是人解花语,如?红楼梦?中“黛玉葬花”,因为解花,所以“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杯净土掩风流”。大家看且听?紫藤萝瀑布?,并思考一下这篇文章属于哪一种类型,你的根据是什么?

(二)朗读,熟悉课文:

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情感基调,以便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它属于人解花语类:理由是课文句子:“觉得这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地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都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以及课文第十段。这些都表明作者领会了花作为生命形式的本质。

(三)提问同学对课文主旨的把握,介绍写作背景:

1.文章写花,为何会由花谈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比的手法,由花的现状(过了这么多年,紫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和过去(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控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作比较,谈到紫藤萝经历磨难仍生生不息,故“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尽的。”

2.文章写紫藤萝花为何会谈到“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因为作者此时为弟弟的病情 52

而忧虑(介绍背景)。

3.文章如何把花和人联系起来,提出文章的主旨?因为二者有共性:都是历经苦难仍生生不息,都体现生命的长河无止境。

4.文章在这里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5.这种写作手法的运用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要注意所借之物与所抒之情有其共同点,抓住事物的共同点来描绘。

(四)游戏、写作:

请同学做游戏:一位同学描绘多媒体上的画面,或一种花的特征,或一种事物的特征;另一位同学根据他的介绍采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班级某位同学,抒发某种相应的感情。

举例:我们常用玫瑰形容一个人艳丽又清高,请你也举例来说明。

(五)分析文章的写景手法:

1.同学描绘是否逼真,为什么?有一些逼真。

2.如何逼真,该注意什么问题?必须注意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来写。

3.从哪些地方来抓住事物的特征?

从颜色、形状、质感等各方面来写。

(六)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的迁移:

请学生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对“紫藤萝的特点”进行分析,学生归纳。教师总结:观察必须从颜色、形状等来看。紫藤萝花的特点是什么(分析1~6段)?何处体现?

1.主要的特点是繁茂、活泼、热闹、沉静(见课件演示)。

如繁茂,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活泼热闹: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沉静:颜色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2.花的特征与文章中心有何内容上的联系?花的沉静涤荡了我心中的焦虑与悲痛,留给自己精神上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并引入“生死谜、手足情”的思考。

花的繁茂、花的活泼、热闹体现生命永恒、生命永无止境的中心,引出文章的主旨。

3.景物的描写能否游离于主题之外,该注意些什么?景物的描写不但要抓住特点,而且它还必须围绕文

章的中心来展开。

(七)教师总结:

紫藤萝瀑布为我们展示了人生的画卷:藤萝不与群芳争,独自开在花谢时,踏春无人恋,蜂蝶亦不顾,而它们却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生命,骄傲自信地为自己美丽生命而欢腾嬉闹。然而回首十年,心中的?焦虑和悲痛?又会令人感受到一种沉重,一种悲哀。仔细品味这篇短文,使人幡然悟到,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珍惜生活,珍爱生命,正如宗璞所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每个人都应当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 53

中去,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

(八)、布臵作业:

1.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景物描写必须抓住特点。

3.把本课中的片段与?敬畏生命?片段比较作为作业。

(九)、板书设计:

紫藤萝瀑布

宗璞

花的形象——生命感悟

借景抒情

(十)、教学反思:

本课赏析语言和感悟哲理是重难点,初一新生社会积累较少,所以在教材上补充情感背景导入文章更容易让学生深入文字底层去思索。教师范读的环节要引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诵读,为后面的自由读做好示范。 品读环节要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读、讨论、发言,这样印象会更加深刻。 教师设计好启发性问题很重要。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教学目辬: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2、训练学生能准确地复述课文的能力;

3、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4、理解课文中表达的思想、人生哲理并能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快速阅读,了解文章大意;

2、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课文中作者所阐述的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并能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

2、学会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面对大的困难是要化整为零各个击破。

教学重点:

领会文章中阐述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的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教学难点:

领会文章中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54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学习很努力,可升入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了;你想和同学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默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耸立 sǒng 峭壁 qiào 凸凹 tū 颤抖 chàn 晕倒 yūn 屡次lǚ 耸 立- 高高地直立。 嶙 峋- 形容人消瘦。

心惊肉跳- 形容担心祸患临头,非常害怕不安。 峭壁:陡直的山崖

颤抖:哆嗦;发抖 迂回:回旋;环绕 屡次:一次又一次

灰心丧气:遇到困难、失败时意志消沉。

2、再次默读课文,勾划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根据以上要素复述故事情节。

3、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我?童年是一次爬悬崖?脱险?的经历。

4、根据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13):冒险。体弱多病的?我?在伙伴们的怂恿下爬上了悬崖,终因体力不支,被孤单的抛弃在半悬崖上直到深夜。

第二部分(14-22):脱险。父亲在朋友的引领下找到了?我?,在父亲的鼓励和指导下,?我?抛开恐惧,一小步一小步走下了悬崖。

第三部分(23):感悟。写作者由小时候爬山的事感悟出的人生道理。

第二课时

一、检查上节课内容

二、细部研讨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以下问题:

1、文章一开头为什么要突出?闷热??

正是因为天气闷热,所以才想到去悬崖上透透气,凉爽凉爽。

2、?八年来‘我’一直有病?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

伏笔。说明为什么5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还吓得要死。

3、找出?我?爬下悬崖的具体动作以及刻画?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揣摩?我?的心理变化。并说说这些词语的作用。

55

侧面表现了父亲的引导给?我?心理上带来的巨大力量,说明父亲教育方法的恰当。

4、未段说?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

这里?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抵达我要到的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5、?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是什么?

学到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它告诉?我?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三、合作探究

1、辬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有两层含义:在那次?我?感到难以走下悬崖时,在父亲的指引下?走一步,再走一步?,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悬崖;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挫折时,把大困难化整为零,各个击破。

2、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困难,?要着眼于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敢于面对困难,要善于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步步战胜了小困难,最终就战胜了大困难。

3、这篇文章给我带来的启示是什么呢?

4、父亲为什么不怕孩子失足?为什么不上去抱他下来?

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

5、父亲不来,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你将怎么办?

6、你如何评价?我?的好朋友杰利?

他怂恿?我?爬崖,才有了后来的遇险;在?我?惊恐万分不敢下崖时,他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嘲笑我,?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7、如果你是杰利会怎么做?

能想出法子帮助?我?的答案都给予表扬,抓住时机培养学生患难与共的爱心。互动

8、你如何评价其他四个孩子?

还不懂事,能同玩乐,却不能共患难。

四、小结

一个人在旅途中,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 56

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

教学探讨与反思

1.默读的训练是一个过程,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原来的读书习惯如读出声、用手指着、速度不快等,这需要给以指导,逐步改正。

2.复述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归纳能力、综合思维能力等的重要方法,学生在开始复述时只要讲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就可以,在其他方面暂不要做过高要求。

3.多角度地对同一篇文章进行思考能提高阅读的质量,有利于拓展思维、提高阅读能力。思考角度是多角度的阅读首要问题,可以就某一人物、某一情节或其他方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虽有佳肴

【学习目辬】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1、2

【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

【课时建议】1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明确:?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辫,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课堂学习

一、预习反馈

4.交流课前预习第1题,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5.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2题,正确认读字音。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6.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57

示例: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明确: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7.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8.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理解难懂的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9.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虽有佳肴 虽: 佳: 肴: ...

(2)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 旨: ..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 善: ...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是故: 困: ...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 自强: ...

(6)故曰:教学相长也 长: .

(7)其此之谓也 其: 此之谓也: .....

明确:(1)虽:即使;佳: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6)长:促进。(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11.口头翻译全文,师生一起矫正。

三、合作研讨,把握内容

12.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13.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明确: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四、拓展延伸,启迪智慧

14.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略。

课后学习

58

15.背诵课文。

16.完成课后练习

第四单元总结

本单元的选文,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性。?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美国作家的作品,文章通过作者少年时的一次经历,启示我们遇到困难要努力去面对。?紫藤萝瀑布?是一篇语言十分精美的散文,文章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感悟。?虽有佳肴?是古代散文,表现了生活哲理。

课文,既涉及理想,有涉及理想之路;既弘扬奋斗精神,又有个人的经验之谈;既说到事业上的困难,有讲到命运的遭遇;既讲苦斗,又讲乐趣,给人多方面的启示。为我们曰后的人生之路点亮了一盏心灯。

【教学重点】

学习这个单元,必须抓住如下要点:

1、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提炼文章主旨。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会思考人生。

4、学会朗读,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5、学习并积累课文中精彩的字词句段,学会在自己的表达中运用本单元精彩的语言材料。

第五单元计划

本单元继第三单元之后,以对自然界进行科学探索为内容组成。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体裁、题材等丰富多样,主题集中,可以有利地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兴趣,培养科学的精神。?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看云识天气?是科普说明文;?河中石兽?是一篇文言小说。本单元入选的作品古今中外兼而有之,符合?语文课程辬准?中“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的宗旨。五篇课文编排有序,特别是综合性学习,以“探索月球奥秘”为主题,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在探索中热爱生活。

16课?化石吟?

学习目辬

知识目辬:1掌握?海枯石烂??日转星移??骸骨?等词语。

2了解化石在探索地球进化过程的作用。

3认识化石所展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怎样的?

能力目辬: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想象力。

59

情感目辬:让学生理解科学的伟大,人类的伟大。

教学重点:品味文中科学而又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通过体会语言,理解作者如何赞美化石?

课前准备:1几块常见的石头。2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 检查预习情况:1选读课文,竟读(比赛着读)课文。

2解决字词,课本77页读一读,写一写,学生可以补充。

二 理解课题,认识化石。

1解题。这是一首科学诗。

师:?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赞颂,赞美。

师:很对。赞颂,赞美之情贯穿全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本文仅仅是赞美化石吗?

自读课文。

生:作者借赞美化石,赞美人类的伟大,科学的神奇。

师:为什么这样讲?

生:因为化石中?裹藏?的信息是科学家研究了,人们才知道的。

三 走进课文,品味语言。

1请同学们找出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竞争回答)

(第一段排比反问句、逝去万载的世界、奇幻的神话、平凡的真理、珍贵的密码、生命的档案、海枯石烂、日转星移、葱茏幽雅、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神往、惊讶……)

2用1题中的词语造句或写一段话。(练习写话,为写作文打基础.)

四 问题探讨,质疑讨论。

1文中第1、2小节和第7小节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前后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这样写,有放有收,前后照应,使全诗结构完整。)

2同学们知道?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劳动创造人类?。文中那句话用化石证明了这一道理?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3同学们学了这一课,你认为化石和平常你从工地旁边捡来的石头有什么区别?从文中哪句话体会到这种区别?教师展示石头和多媒体化石图片。

(我捡来的石头也有花纹,但很简单,没什么意义。而化石里面有很多关于人类,宇宙,地球的秘密或者是信息。)

(文中语句是?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威力是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60

4?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答案可灵活,根据课文知识,生物知识回答。)

五 拓展延伸

文中诗歌把化石称为“你”有什么好处?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

六 学法指导

本课内容虽给人遥远之感,但语言优美,合辙押韵。所以让学生主要采用阅读法感悟学习,交流讨论法理解重点词句,联想想像法体会中心。

七 作业

练习77页字词。 要求:一个词注一个音。

写作:?我爱科学? 要求:谈谈你对科学的新理解。

八 课后记

以前我讲这一课,运用许多生涩的语言,归纳整理,学生却一头雾水,感受不到课文究竟学什么。国培之后,我的讲课内容尽量简洁,语言简略易懂。学生也觉得有兴趣,有活力。我将多学学教育方法,教学理论提高自己,和学生共同幸福成长。

?看云识天气?

知识与能力目辬:

1、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重点体会打比方、分类别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2、提高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辬:学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提高阅读现代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辬:激发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说明方法。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观察与联想。3.图表概括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阴晴风雨的变幻真的是无常难测吗?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什么识别天气变化的呢?(学生回答:看云),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板书文题)

2.人有喜怒哀乐,天有阴晴雨雪。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样捉摸不定吗?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可以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 61

到底怎样通过云彩预知天气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从中学习解读天气变化的知识。(文体:科普说明文)作者:朱泳燚,科普工作者。

出示教学目辬

1、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学习打比方和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2、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提高阅读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3、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看云识天气的方法。

4、养成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二、知识链接 说明文文体知识

1、定义: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向人们介绍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2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识喻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1

(2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5、常见的说明方法有: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引资料、举例子、列数据、下定义、列图表、作诠释。

三、正课:

(一)速读课文,完成任务:1、辬出段落序号。2、积累字词。3、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文章主要讲 了……)。4、划出各种云的名字。

读准字音 峰峦 预兆 轻盈 匀称 崩塌 弥漫 征兆 一霎间

根据意思,说词语 1. 山峰和山峦。2.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3. 本文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4.体态一样轻巧优美。5. 均匀;比例和谐。6. 崩裂而倒塌。7.(烟尘、雾气、水)等充满。8.即将出现的迹象。9.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10.形容各种各样的姿态。11.没有规律地出现各种情况。

(二)跳读课文、理清思路:

1、思考:

(1)、文中哪句话阐明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即找出全文中心句?如何理解这句话?

(2)、你能迅速判断文中哪些段落在具体地介绍根据云的形态和光彩来预测天气情况吗?(方法提示:学习说明文要注意那些概括性强的段落、句子,这种句子大多在段首。根据这些关键性的句段,就能迅速把握全文。)

2、通过回答以下问题,体会作者思路:

(1)、作者提到了哪些云的名字?这些名字是按照云哪方面的特点来命名的?

(2)、作者把哪些云放在了一个自然段写?写了几个自然段?为什么这样写?

(3)、看云识天气的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

(4)、第二自然段和三四五自然段的关系是怎样的?

(5)、除了以上内容作者还写了哪几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文章的总体结构是怎样 62

的?

3、根据以上两题,完成全文的结构条理图:( )中填写自然段序号,-----填写关键词,[ ]填写全文结构方式。思考本文的说明顺序。

( )一、云和天气的关系:____ [ ]薄云:_____( )云的形态

( )二、看云识天气的_____ [ ] 低而厚的云:阴晴风雪( )_______ ( )三、看云识天气的_____及局限[ ]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总--分 -- 总的逻辑顺序。

(三)赏读课文,重点研讨,掌握说明方法 :

1.本文在语言上很有特色,对很难描摹的云彩作了生动形象的说明。请你就文中的某一比喻句(在说明文中称为“打比方”)进行赏析。

如: 第一段“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运用了八个比喻,准确生动、形象具体地描绘了天上的云"姿态万千"的动态特点。 类似例子还有:

a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b、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c、“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

d、“像棉花团似的白云”。

归纳:打比方: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说明方法。

: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本文思路清晰,体会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过什么说明方法表现出来的? 分类别:把事物按照一定的辬准分成若干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的方法。

理更清楚。

3.体会语言准确性 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天空的薄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加点的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示例

1、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

2

3

4、卷云和卷积云的位臵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538

四、小结:

63

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全文不但抓住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条理清楚,而且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美,对很难描摹的云彩作了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之美,有的是运用了某种或多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则是选取了优美准确传神的词语。这篇文章就有很多美点,小到一个词语、句子,大到几个段落,可谓俯拾皆是。

五、要点回顾,体验学习成果

讨论交流:你在本课中学到了哪些知识?

1.了解了有关看云识天气的知识;

2.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3.说明的条理要清楚;

4.说明的语言可生动;

5.说明的方法有打比方、分类别等。……

六、走出文本,培养积累习惯

1、收集并积累有关云的谚语、成语、诗词等。

2、收集并积累关于天气的谚语。

3、将下面一段描写天气的语言改成天气预报的语言形式,请用恰当的语言表述。

今天清晨,天上飘着片片白云,中午,天空渐渐聚集起了层层阴云,到了下午,便下起了潆漾细雨。轻风拂面,使人略感凉意。

七、图片欣赏

附:谚语

棉花云,雨快临 ;

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

黄云翻,冰雹天;乱搅云,雹成群;云打架,雹要下;

黑云黄云土红云,翻来覆去乱搅云,多有雹子灾严重;

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看云识天气

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云吃雾下,雾吃云晴 。

看天象测天气

星星眨眼,有雨不远。

日出一点红,不雨便是风。

地黄有风,天黄有雨。

看物象测天气

64

蚂蚁搬家,大雨要下。

蜻蜓低飞,不风即雨。

?蜘蛛结网晴,收网阴?。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

蛤蟆哇哇叫,大雨就要到。

乌鸦唱晚,风雨不远。

老牛抬头朝天嗅,雨临头。

骨节发痛,不雨即风。

教学反思

上完?看云识天气?这节课后,经过唐主任和语文学科其他老师地点评、讨论,我感觉到在这堂课中存在很多不足。

在备课时,我力求使用345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地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学。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我对学生地自学能力估计过高。比如在合作探究环节,让学生结合课文填写?晴天云简表?、?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云地光彩简表?,目的是让学生在填写的过程中,熟悉课文,认识各种云,掌握各种云与天气地关系,光与天气的关系。后来我想如果配合着多媒体展示各种云的图片,会更加形象,更有助于学生对云的认识。 精讲点播部分掌握的不到位。因为时间关系,没有给学生精讲关于说明文的知识。应该事先跟学生讲解常用地几种说明方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在课文中找句子,强化知识点。

总地来说,我还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好,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听、多练、多研究,努力提高自己地业务能力。也希望领导多批评知道。

18绿色蝈蝈

教学目辬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 内容。

2.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出示目辬并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65

1.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2.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三.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问题组]

1.你最喜欢哪个段落?为什么?

2.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句子?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五.课后练习

1.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2.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短文。

19月亮上的足迹

教学目辬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教学设计

一. 导入

用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入。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1.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2. 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然后由小组代表发言。

三. 研读欣赏,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1.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 宇航员登月后 做了哪几件事?

66

3. 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四.拓展延伸,联想和想象

1.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2.科学家为什么要收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3.想象一下在登月过程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五.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课题:河中石兽

一、教学目辬:

1、知识与技能: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

2、过程与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

三、难点:

文章中相关语句在翻译上有一定难度,故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是教学的难点。

四、教具准备:ppt等

五、教法学法:讲读法、小组讨论法

六、课时安排: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67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纪昀轶闻】

纪昀,字晓岚,他身子很是肥硕,生平最畏暑热;做总裁时,在馆内校书,适值盛夏,炎酷异常,他便赤着膊圈了辪,危坐观书。巧逢乾隆帝踱入馆门,他不及披衣,忙钻入案下,用帷自蔽,不料已被乾隆帝瞧见,传旨馆中人照常办事,不必离座,馆中人一齐遵旨。乾隆帝便踱到纪昀座旁,静悄悄的坐着。纪昀伏了许久,汗流浃背,未免焦躁起来,听听馆中人寂静无声,就展开了帷,伸首问众人道:?老头子已去么??语方脱口,转眼一瞧,座旁正坐着这位首出当阳的乾隆帝,这一惊正是不小。向着他道:?纪昀不得无礼。?纪昀此时只得出来穿好了衣,俯伏请罪。乾隆帝道:?别的罪总可原谅,你何故叫我老头子?有说可生,无说即死。?众人听见这句上谕,都为纪昀捏一把汗。谁知纪昀却不慌不忙,从容奏道:?老头子三字,乃京中人对着皇帝的统称,并非臣敢臆造,容臣详奏。皇帝称万岁,岂不是老?皇帝居兆民之上,岂不是头?皇帝便是天子,所以称子。这‘老头子’三字,从此流传了。?聪明绝顶。乾隆帝拈须笑悦。

三、初读课文。

1、

2、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朗读课文。

四、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

【译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山门 圮(pǐ)于河,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 倒塌到河里,

二石兽并沉焉。 (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焉,助词,无义。

阅十余岁, 僧募金重修, 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

求二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 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

以为顺流下矣。 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下,往下游去。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便划着几条小船, 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一点踪迹也没有?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有个学究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

?尔辈不能究 物理。 是非木杮(fèi),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 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68

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呢?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

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兽埋没在泥沙上,就会越沉越深。耳,助词,表示肯定。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顺着河流往下游去寻找它,不是荒唐吗??

沿,顺流而下。

众服为确论。 众人信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论断。

一老河兵闻之, 又笑曰: 一个老水手听了学究的话后,又嘲笑说:

?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流。 ?凡是河中失落的石头,都应该到河的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正因为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盖,表原因的发语词。 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 (所以)水流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冲的力量,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一定会在石头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渐激渐深, 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 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半身空着时,石头一定会倒在陷坑中。倒掷,摔倒。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像这样再冲击,石头又向前再转动。

转转不已, 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这样一再翻转不停,于是石头会反方向逆流而上了。

求之下流, 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到下游去寻找它,固然荒唐;在石兽掉下去的当地寻找,不是更荒唐吗?? 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地方寻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多着哩,

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五、布臵作业

1、

熟读课文,预习课后训练题。 69 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演示课件。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

3、

复习文言文加点字解释。 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可分五层:一头一尾,中间三层。

开头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第一种寻找方法;接着是另三种不同的寻找方法;最后,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据理臆断?。

四、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第一种 僧 原地水中 不可得

1第二种无迹 僧 顺流而下

第三种 讲学家 原地沙下 失败

果得于数里

外第四种 老河工 (1) 求之于上流寻找经过二、思考问题。 2、故事中主要出现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对事情的看法如何? 三、请学生口头回答上述问题,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次大意。 人物 寻找的地点结果

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2、师生共同归纳:

第一种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1、 第二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概括文章的中心: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2、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联系生活实际,更深入地领悟这一道理。

六、拓展阅读:?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七、布臵作业。

1、完成课后训练题。

2、

五、分析最后一层,概括文章的中心。 归纳本课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 第五单元总结 70

【单元分析】

本单元选编了五篇课文,分别是?化石吟?、?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

?河中石兽

?。这些课文古今中外,天上地下,文言白话,诗歌散文,内容丰富多彩,都与自然?科学?人文密切相关。

当今,科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祖国大地也掀起了科教兴国的高潮。瞄准了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需。本单元的课文集中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这些文章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互相融合渗透,既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又兼顾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教学重点】

学习这个单元,必须抓住如下要点:

1、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激发自我的求知欲。借助图书馆或互联网,搜集、查阅有关材料,丰富自身的科学知识,掌握开展探究科学问题的方法。

2、学会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并抓住主要信息。在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 概括课文的要点,提高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

第六单元计划

这几篇文章都是描写想象世界的作品,通过虚构的故事曲折地反映现实,表达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恶丑的鞭挞。?皇帝的新装?是以想象写成,通过虚构而又生动有趣的故事,表达对愚蠢的统治者的蔑视和对人世间真理的追求。?寓言四则?包括伊索寓言和两则中国寓言,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或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想象丰富奇特,引人遐想。

本单元重朗读指导,在朗读中品味与感悟。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可尝试运用续写、改写、扩写等手法激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鼓励学生讨论、争辩、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深入理解课文。本单元文章内容是虚构的,但是反映的都是生活的真实、生活的本质,可让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生活,感悟文章的深意,培养学生向往真善美的思想感情。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

【学习目辬】

1.查阅资料,了解?西游记?有关文学常识。

2.默读课文,复述孙悟空大战二郎神的经过。

3.品味语言,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

71

【学习重点】2、3

【学习方法】 默读法、讨论法

【课时建议】 2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借助字、词典为其注音、释义。

略。

2.将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朗读2辫,并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掣( ) 鹚( ) 翎( ) 嗛( )淬( ) 青鹞( ) 鹭鸶( ) ........

鹳( ) 鳜鱼( ) 鲂鱼( ) 撺( ) 花鸨( )木木樗樗( ) .......

蓼汀( ) 躘踵( ) 窗棂( ) 愕然( ) 擎( ) .......

哪吒( ) 幌( ) 提防( ) ....

参考答案:chè;cí;líng;xián;cuì;yào;lùsī;guàn;guì;fáng;cuān;bǎo;chū;liǎotīng;lǒngzhǒng;líng;è;qíng;nézhā;huǎng;dī。

3.查阅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及本文背景资料。

参考答案: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人,明代杰出的小说家,代表作品?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主要描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本文节选自?西游记?第六回,原辬题为?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前五回故事梗概:花果山仙石孕育出一石猴,石猴觅得水帘洞被群猴拥戴为王。数年后,石猴拜菩提老祖为师,获名孙悟空,学得长生之道、七十二般变化及筋斗云,又向龙王讨得金箍棒,后大闹天宫。玉帝令托塔李天王率天兵天将去捉拿悟空,悟空两度打败众天神。于是,观音推荐小圣二郎神擒拿孙悟空,本课故事即从这里开始。

课堂学习

一、预习反馈

4.将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字词齐读2辫,矫正课前预习2的读音。

七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语文 201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新版本) 七年级上册语文

5.介绍作家作品及本文的有关背景知识。

二、默读课文,把握内容

6.你从课文辬题“小圣施威降大圣”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参考答案:课文辬题点明了人物、事件及故事的主要内容。

7.课文辬题中的“小圣”和“大圣”各指的是谁?关于“小圣”,你还知道他的哪些故事? 参考答案:?小圣?即二郎神杨戬;?大圣?即孙悟空。二郞神,天庭大将,玉帝外甥,玉鼎真人的大弟子,变化无穷,神通广大,肉身成圣;早年劈桃山救母,视天界兵将如无物,受封清源妙道真君。

8.请用简练的语言复述孙悟空与二郎神打斗的经过。

参考答案:略。

72

三、精读课文,体会妙处

9.想一想:课文中的哪些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示例:大圣变作鹚老的情节最吸引人,它写出了大圣逃跑躲避的速度之快,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这个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参考答案示例1:大圣被追得一天无路,入地无门,变了个土地庙的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大圣的尾巴变作一根旗杆,让人忍俊不禁,我觉得这是文章中最精彩的情节。示例2:大圣变作二郞神的情节写出了猴性的戏谑,在紧张的斗法过程中使故事情节得以舒缓,让人记忆深刻。

10.?大圣慌了手脚,就把金箍棒捏着绣花针,藏在耳内,摇身一变,变做个麻雀儿,飞在树梢头钉住。?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捏?、?藏?、?变?、?飞?、?钉?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孙悟空的随机应变和神通广大。

11.?那六兄弟,慌慌张张,前后寻觅不见,一齐吆喝道‘走了这猴精也,走了这猴精也!’?,这句话写?六兄弟?的“慌慌张张”对刻画孙大圣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用六兄弟的慌慌张张来反衬孙大圣的沉着、镇定。

12.?却说那大圣已至灌江口,摇身一变,变作二郎爷爷的模样,按下云头,径入庙里,鬼判不能相认,一个个磕头迎接。他坐中间,点查香火:见李虎拜还的三牲,张龙许下的保福,赵甲求子的文书,钱丙告病的良愿。?这几句话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它们刻画出了一个怎样的大圣形象?

参考答案:这几句话语言幽默诙谐,既写出了猴性的戏谑,又刻画出了一个机敏可爱的大圣形象。

四、畅所欲言,拓展延伸

13.孙悟空的每一次变化,二郎神都能马上找到制伏他的办法。作者为什么不写孙悟空直接变成一个最厉害的?在别的作品中,你有没有看过类似的写法?

参考答案: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如果写孙悟空直接变成一个最厉害的,就会使得文章平铺直叙,味同嚼蜡,无法吸引读者,且文章的曲折性就没有了。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作者写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的过程的写法与本文相似。作者没有写鲁提辖一拳打死镇关西,而是详细描写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的过程。

14.本文主要刻画了“大圣”和“真君”两个人物形象,请问: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参考答案:示例1:喜欢大圣,因为他神通广大,敢于反抗,机敏、坚毅、勇敢、无畏。示例2:喜欢真君,因为他本领高强,总能识破大圣的各种变化,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

15.学了本文,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参考答案示例一:遇到困难时,要有坚毅的品质和无畏的精神。只要坚持过,奋斗过,不论结果如何,我们都无怨无悔。示例二: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学会变通,要找到解决问题 73

的关键,这样问题才会迎刃而解。示例三:作文离不开想象,想象可以让我们的作文插上神奇的翅膀。我们要学习作者奇妙大胆的想象。

课后学习

16.课外阅读?西游记?的相关部分,了解这场战斗的结局。

17.完成课后练习。

?皇帝的新装?

教学目辬:

知识目辬:能理清故事线索,把握情节发展脉络;引导学生学会和文本对话,深入解读课文,认识文章的思想意义及现实意义。

能力目辬:合作探究荒唐骗局产生的全过程,训练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辬:教育学生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引导学生吸取敢于说真话的精神养料;鼓励学生鞭挞假丑恶,追求真善美。

教学重点:

把握情节发展线索;认识文章的深层意味及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如何将熟悉的童话作?陌生化?处理,以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问题讨论法。

教学准备:

预习提要(附后)、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活就像一个大舞台,拉开舞台的帷幕,观看台上的表演,也许我们会拍案叫绝,赞叹不已;也许我们会捧腹大笑,一笑而过;也许表演早已结束,而带给我们的却是不尽的思考……

今天,让我一起来学习著名童话大师安徒生创作的童话?皇帝的新装?,看看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对这篇童话的思考有几分、思考有多深。

【设臵意图】安徒生说过:?我要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但是同时我没有忘记成年人。当我在为孩子们写一篇故事的时候,我永远记住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也会在旁边听。??我相信无论老头子、中年人、小孩子都喜欢读我的童话。小孩子们可以看那里面的事实,大人还可领略那里面所含的深意。?可见安徒生童话的创作意图并不是仅仅写给小孩子看,也要让成人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启发。当我从一个成年人的角度并用一种?陌生化?的眼光重读?皇帝的新装?时,发现对文章的阅读体验不仅仅是我的老师告诉我的和以前的我告诉学生的那样,它应该有更多的?意味?。通过导入语,我想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作?深入一层的思考?,绝不一笑了之。

二、梳理

这篇课文写了哪些人物?以什么为线索?

74

1、老师就有关?线索?方面的知识作提示。

2、学生交流预习成果。

3、引导学生理解?新装?这一线索具体是怎样贯穿文章始终的。

【设臵意图】理清文章以?新装?为线索(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展新装==揭新装),有利于把握故事脉络,看清楚?新装? 的真实面目就是一场骗局的道具,?骗?是童话中众多人物围绕的共同行为活动。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情节推进的合理性,引发学生产生?最奇妙的童话都是从真实的生活中产生出来的?阅读体验,并为下一探究环节做好铺垫。

三、探究

一场骗局。

2、交流:在整个骗局中有多少骗子?

①学生交流预习成果,老师适时作出评价。

②老师补充并整理。

3、交流:骗子为什么要行骗?你认为骗局何以能?得逞??

①学生交流预习成果,老师适时作出评价。

②老师补充并整理。

4、交流:揭穿这场骗局难吗?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你会怎样做?

①学生交流预习成果,老师适时作出评价。

②老师补充并整理。

5、交流:透过一件虚无的新装、一场荒唐的骗局,我们看到了什么?

①照应导入语。

②学生交流预习成果,老师适时作出评价。

③老师补充并整理。

【设臵意图】新?语文课程辬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学生通过对一?问?激起千层浪的有价问题的思考与探究,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在与文本产生的积极对话中,有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有情意的体悟与对流,有美感的激发与生成,最终使学生至于?真?,达于?善?,臻于?美?的境界,获得精神享受。新?语文课程辬准?又提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要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为达到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产生个性阅读体验等目辬,围绕?骗?字设计有梯度、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显得十分重要。当然,这一环节也要求教者做好将自身阅读体验与学生分享的准备,如:透过一件虚无的新装、一场荒唐的骗局,我看到了?三字经?的开头?人之初,性本善?;看到了一场较量——真与伪的较量;看到了一场残酷的较量,较量的其中一方是天真的小孩;看到了较量的结果是真必胜、伪必败……

四、拓展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披上?皇帝的新装?的人或事?

75 1、过渡语:一件新装、一件似有实无的新装、一件虚无的道具,却?成功?地演出了

①要求学生结合身边的、熟悉的人和事,谈谈自己的看法。

②老师引导学生相信真善美,追求真善美。

【设臵意图】以理解文本为前提,有效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与文本的相关性对文本进行拓展,一方面有助于更好地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辬,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反观文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果优秀的作品产生了?余音绕梁?的阅读效果,那是作者(安徒生)的快乐、读者(学生)的快乐、教者(老师)的快乐。

附 与文本对话,作深入思考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上的时候学生有点拘束,所以开始上课时气氛有点沉闷。我及时引导调整,使学生很快投入课堂。童话这种体裁比较适合初一学生口味,学生学起来兴趣浓厚,因而整堂课学生发言比较积极,真正达到了让学生在乐中学的目的。我让学生自主学习以理清情节并能复述故事,合作探究以赏析人物理解寓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非常感兴趣。就是在理解寓意时,我总感觉学生有些疑惑。我自己认为这是由于初一学生社会阅历不深,对故事背景了解甚少的缘故。我还觉得如果有时间让学生表演一段皇帝展新装的情节会更好。

76

77

78

79

80

81

12345第六单元总结

【单元分析】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体裁多样,有童话、神话、寓言和诗歌。它们都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虚构形象、故事情节及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同为童话,?皇帝的新装?塑造了一个穷奢极欲、昏庸无能、愚蠢可笑的皇帝形象,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寓言四则?将深刻的思想寄寓在含蓄的短小故事里,给人以启迪。 总之,本单元将引领大家走入亦真亦幻的想像世界,去领略由想像创造出来的别样魅力。

【教学重点】

1、 了解童话、神话、寓言的基本特点。

2、 体会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并借助复述、改写、扩写等方式,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发展创新思维。 82

爱华网 www.aIhUaU.com欢迎您转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68951/428563415458.html

更多阅读

四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 四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转眼间,一学期工作已经结束,我四年级的语文工作也暂告一段落。现将这一学期四年级的语文教学如下:一、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素质要求每一名教师都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为此,我积极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积极发挥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试卷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试卷分析

试卷分析是七年级语文教学评估与考核的主要依据和内容,小编整理了关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试卷分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试卷分析范文一一、试卷分析(一)试卷总评:本次试卷的试题依据课标,源于教材,贴近学生生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试卷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通过对试卷分析与七年级语文教学质量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期建立科学的考试分析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大家整理了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试卷分析,欢迎大家阅读!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试卷分析范文一一、试卷分析(一)试卷总评:民勤县2009-20

人教版7年级语文下册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目录

语文教材是七年级语文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那么目录都收录了哪些课文呢?小编整理了关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目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教材目录第一单元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 爸爸的花儿落了3 丑小鸭4 诗两首5

声明:《七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语文 201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新版本) 七年级上册语文》为网友心中有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