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高源 丨 壹心理专栏作家
假期就像用卷纸,看着很多,扯吧扯吧就不够了,甚至感觉好像还没怎么开始就结束了。面对已经开始的工作有的人提不起精神,有的人心情低落,有的人甚至出现有不明原因的烦躁、厌食等“节后综合症”身心反应。为了使我们以更好的心理状态迎接新的开始,从心理学角度按时间顺序准备四个小贴士,以供参考。
第一、调整仪式。
司机都知道,开车切不可猛踩油门乱换挡,快要追尾才刹车。都是看到前车,提前减速慢行,直至停下来。因为大家都知道,除非紧急情况最好不用急刹车,因为那样身体会受到冲击力,其实心理状态也是如此。有的在工作前一天还奋战在酒局上,有的在归途前一晚还欢唱在歌声里,有的在话别前一刻时还沉浸在美梦里,没有给自己的心理状态留出调节的时间和空间,很有可能节后综合症早已经盯上了你。
在日常的心理咨询实务中,为了让人们更好的拮抗即将面临的心理压力都会营造一个缓冲氛围,从而使人精神倍增,这称之为缓冲效应。要想远离节后综合症,给自己准备一个缓冲仪式尤为必要,它决定我们节后能否抢飞领跑,抢前抓早。它可以是一场居家清扫,一段放松冥想,一次围炉谈话,总之就是让自己身体慢下来,让心理收到即将开工、马上工作的信号。总结的说就是“缓冲仪式不能少,节后上班状态来的早”
第二、调整生物钟。
假期难得家人朋友相聚,觥筹交错,推杯换盏本该是一种其乐融融的享受,结果胡吃海喝麻将一顿搓,吃坏身体喝坏胃,睁大眼睛就不睡,把幸福变成遭罪。节后瞅啥都反胃,工作状态不到位,这样假期的过法不对。我们里生活不能没有假期,它是疲惫归零,压力归零的一个过程。但是不讲究方法,不掌握节奏的过节,该归零的也许没有消失,还会徒增烦恼,遭遇节后综合症也不足为奇。
心理学界一直都在普及的一个理念就是“身心一体化”。就是说心理上问题能够通过躯体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同理身体的反应也会影响我们的心理状态。节后上班我们应主动进行自我调节,尽快停止各种应酬,做到规律饮食,合理搭配,不暴饮暴食,不饥饱无常,让身体恢复到平时模式;生活起居规律,合理安排时间,正点睡到点起,不作息无度,给自己的精神状态充满电。因为,生物钟回来了,综合症就走了。
第三、调整心态。
假期间亲属相聚、同学相遇和朋友相会是主题,一些人看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心理容易出现失衡。有的选择打肿脸充胖子,大红包嗖嗖给,节后拍大腿;有的选择寅吃卯粮,银行卡嗖嗖刷,上班之后没钱花;有的选择拉虎皮做大旗,口气大瞎表态,结果一身人情债。受到“节后综合症”困扰的原因之一在于假期间盲目的攀比,透支了自己的人力,财力和精力所致。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具有喜欢模仿高层次生活方式的“模仿下降律”。比如“鸿儒”假期养只狗,“白丁”也会牵只走;“鸿儒”假期穿休闲,“白丁”也不再穿件棉,这是规律,但不是正确的思考方式。老百姓常说一句话“只看狼吃肉,没看狼挨揍”,瓦匠永远体会不到坐在电脑前绞尽脑汁的痛苦,因为他只看到了报纸和茶水;白领也永远看不到辛苦砌砖汗水摔成八瓣的样子,因为他只听到了瓦工日薪300。其实一句话,心态失衡的时候尝试换位思考,让你节后心态嘎嘎好。
第四、调整规划。租过的车的朋友都知道租来的车总是要擦的,好租好还再租不难。在擦车的时候我们会思考这车用的好不好,开的对不对,明年再租会不会。其实,这与我们总结与回顾假期感受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不能过了十年的假期,却只用一年的经验在不断的重复。努力让每一年的假期都要有点新意,带点创意,全家满意,要不下次假期还没有来,节后综合症却先来了。
心理学告诉我们生活中不能没有“期望效应”。因为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假期之后我们都会回到自己的生活轨迹去继续拼搏、奋斗,没有期望很可怕。虽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期望效用越大意味着这个结果发生的概率越大。记住,节是短暂的但憧憬是长远的。心理学常说“伟大的憧憬吸引美丽的结果”
假期已退,生活回到原位;人员归位,工作各就各位。节后生活多滋多味,节后调整慢慢品味,还是自己身体宝贵,“节日综合症”再有就不对。
责任编辑:serotonin
心理健康类包括情绪、压力、创伤、心理咨询及各种生活一般心理问题等主题,有意愿写作的大大可加小编QQ:758202554
作者简介:
作者:张高源(本名张宝亮),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营造幽默开放的咨询氛围、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引导和改变咨客认知。如需咨询,可联系微信号:zhanggaoyuan247901
本文由 壹心理专栏作者 张高源所著,版权归壹心理所有,所有的独家文章未经正式授权不能转载,如需授权请联系 susan.liao@xinli0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