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识字读书,见过不少的文学典故,其中也学到不少道理,什么庄周梦蝶、高尚流水、倾国倾城等等,可是有些文学典故,我们自认为已经耳熟能详。其实它们经历时间的流淌,早就失去本身真正的意义。“慈母”曾是伤心事、“呆若木鸡”境界高、“问鼎”并非拿第一……
那些文学中流传了千年的误解,你一定不知道,不做文盲,建议也给孩子看看。
1.【1】“慈母”曾是伤心事
2.
文帝是什么人?他是皇上,同时他又是一个文人。顾悦投其所好,他的回答首先在文辞上博得了简文帝的好感,典雅得如同诗赋一般的语言,让简文帝感到飘飘欲仙。
如果顾悦没有这么高的水平,或者直接回答:“臣日夜工作,操劳过度,以致华发早生。”皇上虽然会同情,但绝对不会开心———你顾悦累,我难道就不累了?若是顾悦打哈哈,随便说:“谁知道呢,它就白了。”虽然实话实说,但没有一点新意,说也是白说。
在现代,很多词语的意思已经脱离原意了,如果我们正经八百的去跟别人这么解释,既浪费口水,说不定别人还懒得理睬呢。。唉。。
3.差强人意赞吴汉
4.
的确,“瓜田李下”往往会让人误会或怀疑,所以需要谨慎对待。从上述故事来看,古代贤士在这方面很是谨慎。然而,如今有些营私舞弊之人,有些收受贿赂之人,有些跑官要官利令智昏之人,可不在乎什么瓜田什么李下,所作所为居然可以明目张胆地进行,一点没有避嫌的意思,实在是愧对古人。
5.
“身无长物”并不是说一个人没有任何优点,而只是说一个人身上没有一丝一毫多余的东西。可以这样说“身无长物”只是形容人的贫寒,如果把“身无长物”当作“身无长处”来看待,就会愧对一个美好的故事。
6.
7.
庄子这则寓言很有趣,同时也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让人不由得想到古人所说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
8.
9.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等特殊意义。
![狂犬病的误解与真相 狂犬病的误解与真相 文学中流传千年的9大误解,真相一定会震撼到你,建议给孩子看看](http://img.aihuau.com/images/e/77360/3716060404372890324977.jpg)
我是世界记忆力大师汤世声老师。
因为您的孩子学习方法不对,记忆力不好,所以导致:学习靠死记硬背、平时学的不错但一到考试就发挥失常、很努力就是成绩不理想......
那么,您可以来参加周末免费公开课找答案,我的私人微信:454695376(长按复制)报名即可免费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