涮羊肉起源于哪个朝代?秋意渐凉,邀一群好友去吃一锅热腾腾的涮羊肉,可是十分舒坦的事情。在享受美味的同时,您有没有想过涮羊肉的由来呢?今天小编就告诉你涮羊肉起源于那个朝代,希望这样的美食典故可以为您和朋友在餐桌上提供一点谈资。
涮羊肉,又称“羊肉火锅”,始于元代,兴起于清代,早在18世纪,康熙、乾隆二帝所举办的几次规模宏大的“千叟宴”,内中就有羊肉火锅。后流传至市肆,由清真馆经营。《旧都百话》云:“羊肉锅子,为岁寒时最普通之美味,须与羊肉馆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游牧遗风加以研究进化,而成为特别风味”。公元1854年,北京前门外正阳楼开业,是汉民馆出售涮羊肉的首创者。其切出的肉,“片薄如纸,无一不完整”,使这一美味更加驰名。
据传元世祖忽必烈南下远征,在人困马乏的时候,吃水煮羊肉,感觉味道极其鲜美。战后,忽必烈又要厨师再做,厨师将羊肉切成均匀薄片,配上多种佐料,涮后鲜嫩可口,忽必烈赐名“涮羊肉”。另一说法是成吉思汗南下时突然思念家乡的手把肉,因而叫军厨去煮,但敌人忽至,刚杀好羊而赶不及下锅的军厨把羊肉切成薄片,放到滚水中涮,成吉思汗吃完后便急忙迎战。战胜回营后,成吉思汗叫军厨再做一次,将领们吃后人人赞不绝口,于是成吉思汗赐名“涮羊肉”。
涮羊肉,又称“羊肉火锅”,始于清初,满族入关后兴起,早在18世纪,康熙、乾隆二帝所举办的几次规模宏大的“千叟宴”,内中就有羊肉火锅。后流传至市肆,由清真馆经营。《旧都百话》云:“羊肉锅子,为岁寒时最普通之美味,须与羊肉馆食之。此wWW.aIhUaU.cOm等吃法,乃北方游牧遗风加以研究进化,而成为特别风味”。据说直到光绪年间,北京“东来顺”羊肉馆的老掌柜买通了太监,从宫中偷出了“涮羊肉”的佐料配方,“涮羊肉”才得以在都市名菜馆中出售。
冬天里涮羊肉是我们大众喜爱食物之一,那么中国什么时候就有涮羊肉了呢?从考古资料看,内蒙昭乌达盟敖汉旗出土的辽早期壁画中描述了一千一百年前契丹人吃涮羊肉的情景:3个契丹人围火锅而坐。有的正用筷子在锅中涮羊肉,火锅前的方桌上有盛着羊肉的铁桶和盛着配料的盘子。这是目前所知描绘涮羊肉的最早资料。
比辽壁画时间稍晚一些的南宋人林洪在所着《山家清供》中也涉及到涮羊肉。他原本是对所吃涮兔肉极为赞美,不仅详细记载兔肉的涮法、调料的种类,还写诗加以形容,诗曰:“浪涌晴江雪,风翻照彩霞。”这是由于兔肉片在热汤中的色泽如晚霞一般,故有此诗句。林洪也因此将涮兔肉命名为“拨霞供”。还需注意的是,他在讲完涮兔肉后又说“猪、羊皆可”,这便成为涮羊肉的最早文字记载了。按照林洪的记载,当时是把肉切成薄片后,先用酒、酱、辣椒浸泡,使肉入味,然后才在沸水中烫熟,这同今天的涮法还有些不一样。
显然,目前关于涮羊肉的直接材料晚到辽宋时期,可是我们仍有理由认为,人们吃涮羊肉当和火锅的出现是同时的,只是最初没有什么调料可言。
涮羊肉有两大特点:
1、选料精、肉片薄。涮肉所用的羊,首推内蒙古集宁绵羊,其中又以阉割过的重25—30公斤的公羊为最佳,这种羊,肉质雪白鲜嫩,肥而不膻。一只羊剔选后,只有7。5公斤左右的肉可以用作涮肉。这些精选的羊肉“核儿”,经冰冻后,切肉师左手压着肉,右手操薄薄的月牙形刀来回拉切。技艺高的技师半斤肉能切出6寸长、1寸半宽的肉片40—50片,并做到片片薄如纸,匀若浆,齐似线,美如花,堪称一绝。
2、调料精美、调配适当。涮羊肉的调料有:芝麻酱、绍酒、酱豆腐、腌韭菜花、酱油、辣椒油、虾油、米醋以及葱花、香菜末等。分别盛在小碗中,吃时可根据个人喜好,适量调配。此外还备有糖蒜、白菜、粉丝。火锅用汤系是用口蘑、虾仁、葱白加工过的鲜场。羊肉中的“三大岔”(羊尾部分)是肥的;“黄瓜条”(羊后腿部分)是瘦的;而肥瘦相兼的是“小三岔”(羊脊梁骨部分)。吃时,肉片在火锅沸水中稍稍一涮,就要夹出,以免时间一长,肉片煮老了。肉吃到一半时,可涮几片白菜,以“清口再吃”;肉片快吃完时,趁锅中汤味正浓,再涮点粉丝,最后,喝点涮肉汤,鲜美爽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