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是记者与采访者相互沟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有着微妙多变的心理活动。记者应该懂得一些采访心理,这样不但能增强自身心理素质,也能更好地与采访对象进行心灵的沟通,取得良好的采访效果。
做好采访的前期准备
记者在采访前,从仪表服饰、态度、表情到第一句话都应该作精心的设计和安排,以赢得对方的好感。这样就会有稳定的情绪去面对被采访人。前期准备主要从以下几点来着手:
一是时空接近,缩短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利用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共同之处达到相互吸引的目的。从采访对象的口音认老乡,从对方的经历找共同点,如:同一学校毕业;同一地区工作过;同一年出生等等,使对方产生亲切感,产生“自己人”效应。
二是以被采访人感兴趣的话题为切入点。人们往往喜欢与自己的兴趣、态度、观点相似的人,认为和这种人打交道容易有共同语言,所以记者在采访时应当着意寻找自己和采访对象在兴趣爱好、态度观点、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共鸣点,并以此为突破口,打开对方的话匣子。见到工人说企业,碰到教师论教育,只要双方谈得来,情投意合,就可以此为进入正题铺平道路。
三是感情吸引律。感情吸引律是指交往双方通过感情的渠道达到心灵交融、感情共鸣、心理接近、相互感染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规律。与采访对象在情感上默契、交融、共鸣是采访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情绪情感具有组织和激发全部行为的作用,可以协调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采访对象是否愿意接受采访,很大程度取决于记者的态度,记者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能折射出记者的内心活动,其核心是一个“诚”字。记者靠真情实意去吸引、感染采访对象,让对方感到是在和朋友谈心、交心,因真挚情感吸引采访对象,使采访获得成功。
恰当的采访技巧、方法
恰当的采访技巧、方法也是采访中必须留心的。主要有:
1、登门之技,“得寸进尺”。这是说促使人们首先接受一个小要求后,就可能让他接受更大的要求。像登门坎,只要对方乐意打开一个门缝,就可能进而登堂入室。有时采访对象出于谦虚或其他原因不接受采访,可采取得寸进尺的策略,说:“我理解您的难处,不愿采访没关系,聊聊家常总是可以的吧?”诸如此类小要求被访者一般难拒绝,只好同意,往往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不知不觉进入记者设的“圈套”。当记者面对地位高的名人或某一领域里的权威时,不必胆战心虚,谨小慎微,应有意放大、夸张自己,让人觉得你这个人还值得一谈。记者事先要有充分的准备,力求初次见面就提几个能砸到桌子上的问题,使对方感到遇上了强者,愿意交谈。
2、收敛呈现。记者在采访普通百姓时,且不可以“教师爷”的口吻说话,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即使你精通采访对象的职业,也不妨做出一副大智若愚的样子,以请教、学习的口气提问题,让对方感到你平易近人,和你谈得来。
3、采用“放大”和“收敛”策略。一定要掌握好“度”,放大多少,收敛多少,要因人、因事、因环境而定,过了头,变了味,就失效不灵了。
再就是善于选择、利用和控制采访环境。主动选择恰当的采访时机,这是记者对客观环境的一种利用和控制。有人总结出了三种不宜的采访时机采访对象正专心致志准备投入“战斗”的时候。如运动员进入赛场、演员即将登台、学生面临高考等采访对象正处在连续性很强的工作中,如科学家正在做实验、医生正在做手术等;采访对象思想情绪或精神状态出现了严重异常,如因生活遭遇重大变故而悲伤等。回避以上情况,有助于选择恰当的采访时机。
4、设置依托物。这是指在已有的客观环境中,人为增添一些媒介物,营造特别的气氛,缩短与采访对象的心理距离,为谈话提供一个由头。斯诺的前妻海伦·斯诺,1937年去延安采访,在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时,她先拿出了斯诺在一年前访问陕北时给毛主席拍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就是她同毛主席心理沟通的极好的媒介物。
5、记者自身要调整好心态。因为作为采访活动的主体,记者自身的心理状态怎样,直接制约着自己的言行与才智的发挥。首先要有充分的自信心。自信心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最基本的心理因素。其次要有坚强的意志。记者在走南闯北,四处奔波的采访活动中,不但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甚至意想不到的困难,而且由于记者工作的性质和特点,使得采访活动时常遇到更大的竞争和冒险。因此,记者在战胜采访困难的过程中,意志既能调节自己的行动,推动记者以顽强的毅力,百折不挠地去达到预定的目的,又能控制与制止和预定目标相矛盾的行动。
要有丰富的情感
所谓情感,是人们已经形成的思想意识同外事物接触后所引起的态度体验。记者的情感,总的来说,就是要对人民群众有深厚的感情,有一颗爱祖国、爱人民的火热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