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内明清两代的社稷坛位于天安门的西侧,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社神和稷神的地方。在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设计中,社稷坛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早在周朝时,《周礼·考工记》中就有“左祖右社”的规制,其中的“左祖”指的是建于皇宫左侧(即东方)的太庙。“右社”指的就是建于皇宫右侧(即西方)的社稷坛。元大都的社稷坛位于平则门(即明清时的阜成门)内东北方,虽然也在皇宫的西方,但距离较远,使“左祖右社”的布局过于分散,明朝时的规制设计将太庙和社稷坛安排在天安门的左右两侧,布局更加紧凑,也便于皇帝前往祭祀。
社稷坛位于坛区南半部,是一座三层的方台。每层都有汉白玉石栏杆围绕,祭台的地基也全部用汉白玉石铺垫。台上按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分别铺设青、红、白、黑、黄五种颜色的土壤,所以也称作“五色土”,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思,并且象征金、木、水、火、土是万物之本的意思。“五色土”是全国百姓进贡的。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与中国各地土壤的颜色分布基本相符。
五色土
社稷坛中央有个一尺见方的土龛,里面装着一根石柱,名叫“社主石”,又名“江山石”。古代农民为了祈祷丰年,每年都要祭祀社神(即土地神)和稷神(即五谷神)。历代封建帝王认为自己“受命于天”,把江山、社稷视为统治国家的基础,每年农历冬至、夏至皇帝都要亲自来到社稷坛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五谷丰登。社稷坛是三层方台,象征着“地方”,东西南北各有一个石台阶和一个棂星门,外有围墙。
社稷坛的北边是拜殿,这座殿堂建于明初,至今已有550多年的历史,来源于风雨天在殿内面向南方的坛台设供行礼,所以名叫拜殿,也称为祭殿或享殿。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后曾在拜殿内停放灵柩,接受北京各界人士瞻仰、吊唁。1928年拜殿改为中山堂,社稷坛所在地也就改名为中山公园了。这座拜殿是五开间的单檐庑殿顶建筑,所有梁架、斗拱全部外露。在它的北边有一座殿堂,原是社稷坛的正门,明代称为具服殿,殿内陈列着72把铁戟,所以又叫戟门。
坛区的西侧有祭祀用的瘗位和存放神牌、祭器及制作祭品的神厨、神库、宰牲亭、退牲房等建筑。西南角上有为祭祀服务人员使用的祭祀用房。整个坛区四周有高大的宫墙围绕,平面为长方形。在东方开有三座门,从南到北分别是社稷街门、社左门、阙右门。在阙右门内到坛北门的路弯还有一段围幕墙,据说是雍正皇帝担心路旁的树木丛中会冲出刺客,于是下令修砌了这段围幕墙。
在中国古代,祭祀社稷是十分重要的典礼,社是“土地之神”,“稷”是五谷之一,作为谷类的代表受祭,也就是谷神,历代封建王朝都十分重视祭祀社稷,因为这是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大事。尽管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并没有科学根据,但在古代人的心目中却是非常神圣的。在明清两代,皇帝都把祭祀社稷与祭天、祭祀祖先列为大祀。每次祭祀,皇帝都要亲自参加,并且有一套繁琐的礼仪,以表示社稷的崇高神圣。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4年将社稷坛及周围地区开辟为中央公园。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又改名为中山公园,这里有兰亭碑亭,是原圆明园四十景之一,1860年兰亭被英法联军烧毁,石柱仅存。1917年,八根石柱迁入园内。1971年,利用这八根石柱建起兰亭八柱亭。亭子东边有唐花坞,每年隆冬季节花坞内仍然繁花似锦,花坞南边有一座水榭,三面环水,湖水中央有一个小岛,岛上有一座四宜轩。
兰亭八柱亭
唐花坞
![太庙和社稷坛 社稷坛与太庙](http://img.aihuau.com/images/e/76912/5818060406584160925582.jpg)
水榭
社稷坛东南角上,有著名的来今雨轩茶社,设有露天茶座。这里不仅备有茶叶、开水,而且还供应各种点心、食品,像冬菜包等面点就颇有名气。民国时期,一些文化界人士常来这里与朋友会面、闲谈、饮茶、看书,使来今雨轩增色不少。“来今雨”出自杜甫《秋述》一诗的小序中“旧雨来今雨不来”一句,意思是说“老朋友下雨还来,新朋友下雨就不来了”。后来人们就把故交称为“旧雨”,把新知称为“新雨”。“来今雨轩”则有“故交新知欢聚一堂”的意思。“来今雨轩”的原牌匾是民国总统徐世昌所书,新的匾额为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所书。
来今雨轩
在社稷坛的东南侧还有一座音乐堂建于40年代初,原来是露天建筑,50年代增建了屋顶。公园北侧有柏树和筒子河,河面上波光闪烁,春夏秋冬可以泛舟,冬季可以滑冰。
中山公园音乐堂
在天安门的东侧,在红墙和松柏的掩映下就是明清两朝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庙。太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到了嘉靖二十三年又进行改建。太庙建筑群的中心是三座雄伟的宫殿,从南往北依次是太庙、中殿、后殿,在两旁各有配殿。
太庙
太庙为重檐庑殿顶,坐落在三层汉白玉台阶之上,飞檐崇脊,雕梁画栋,红墙黄瓦,气势非凡。殿堂内摆放着祖宗的牌位、香案、灯烛等祭祀物品。每逢皇帝登基、大婚、出征、凯旋、献俘等大典和年节,皇帝都要到太庙来祭祀祖先。大殿里的几十根柱子都是金丝楠木的,两个人不能合抱,这些楠木采自云贵地区的深山老林中,非常珍贵。
太庙的汉白玉栏杆
太庙的南边有宽阔的庭院,两旁环抱着很长的廊庑。太庙南边有五开间的大戟门,门内原有120把铁戟,在1900年被八国联军盗走,大戟门南边是玉带河,河上有五座金水桥,桥北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六角井亭,另外还有神厨、神库。太庙庭院内栽植着茂密的松柏。平时太庙内只有几十个看庙的太监和一群灰鹤,十分幽静。解放后太庙改为“劳动人民文化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