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和楚汉战争很相似。蒋介石和项羽一样,败的一塌糊涂。
但老蒋比项羽聪明,席卷大陆的黄金逃到台湾准备卷土重来了,而解放军有些类似汉朝军队。毛主席自不必说,功可比汉高帝,而主席麾下精英辈出,又似汉初诸杰。解放军名将如云,仅以十大元帅比,有人类似韩信,比如两个可以称为战神级别的元帅。汉军打败强大的楚军,刘邦论功,有人认为曹参身先士卒,身被七十创作,功当居第一。但刘邦却认为连刀枪都没有摸过的“刀笔吏”萧何功居第一,理由是萧何坐镇大后方,给前线汉军提供大量军援,“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是以定萧何功居第一,韩信都得往后排。
那么,解放军元帅有没有萧何呢?有一位,还是毛主席亲自给定的,他就是喜欢叼着烟斗,扛着两把菜刀闹革命的贺龙元帅。
贺龙,尊称为贺老总,是一位伟大的传奇人物。说他伟大,是因为在革命初期,贺龙就已是国民革命军的师长,以他的资历和能力,本可以跟着蒋介石享受荣华富贵。但当革命遭到重大失败时,贺龙却毅然抛弃了这一切,冒着生命危险参加了革命,并为此付出了牺牲一百多亲人的惨痛代价。一般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在工农红军创建的过程中,贺龙出力甚多。著名的红二军团就是贺龙与其他同志一起创立的,建立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贺龙任军长。延安时期,八路军只有国民党承认的三个师,115、120师、129师,副师长都是后来的元帅职务,而贺龙则出任120师师长,地位之高、能力之强,可见一二。
贺龙除了军队职务,还是晋西北军政委员会的领导,后任晋绥军区司令员,全面负责与军事有关的事务,其中也包括财政与后勤。军队,打的是粮食,或者是金钱,没有后援,是打不了胜仗的,即使一时打胜,也守不住。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当时国民党强而解放军相对较弱。
面对国民党军的强大攻势,解放军要立于不败之地,首先就必须有稳定的后方,没有钱粮支持,空有斗志也不行。国民党军控制中国最富庶的地区,有钱有粮,而我军则以陕北为基地。大家也知道,陕北晋绥当时非常穷,那里的人民能支持八路军十年,已经极不容易了。
蒋介石知道解放军后援问题突出,再加上各种因素,老蒋就敢狂妄叫嚣三个月内结束游戏。
为了支持解放军作战,就必须在相对稳定的大后方--陕北和晋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物质,支援前线。当时负责后方统筹的有三个,其中就包括贺龙,林伯渠以及西北局的领导。商议之后,大家认为首先要做的,就是把两个不同边区的财政体系整合起来,不能各自为战,一个拳头才能打的响。
贺龙出任西北财经办事处主任,掌握西北财政大权,由他进行总负责。当时的根据地是有银行和贸易公司的,与各地互通商贸往来。贺龙成立了西北农民银行,以及西北贸易公司,各自边区的原银行和原贸易公司合并。通过与各地做生意,积攒了不少钱财。贺龙把责任下放到地方,每个地区的领导和县领导都要直接负责各地兵站,筹备粮食和钱款,并把钱粮运往前线。贺龙给他们下了死命令:绝对不允许前线运输出现隔断,解放军打到什么地方,军队所对头负责的兵站就要把钱粮弹药送到哪里。
计划说的容易,做起来非常难,西北太穷了。1947年7月的小河会议后,中央要求贺龙负责的西北向前线西北野战劳供应300万斤粮食,至少也要200万斤。上哪弄这些粮食?西北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产粮区,粮食匮乏,再加上战乱不断,这个数字太大了。贺龙再是神,他不能平白变出粮食,为了解决燃眉之急,贺龙向领导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刘伯承和邓小平求援,得到了3000万斤粮食的支持。
粮食问题暂时解决,但更大的问题来了,如何才能把这些粮食安全快速地运到西北。当时国共作战,运输线很不安全,一旦粮食出事,会极大影响军心。为了安全运送粮食,贺龙让后勤部长薛兰斌负责此事,并为此调来了一千多名来自延安大学的老师学生,请他们当一回搬运工,日夜不息地把粮食送到前线。
贺龙不太放心,经常亲自去检查,确保运粮大事万无一失。
当时交通条件非常有限,要运粮,主要还是车推马驮人扛,这就需要大量人民群众帮助。如何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自然是中央的正确决策--土地改革,让老百姓都拥有自己的土地,提高他们拥护革命的积极性。有了这一正确政策,再加上贺龙经常下基层给群众做思想工作,让群众知道自己在为谁而战。当群众想明白为谁而战的问题后,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了。陈毅元帅说过:淮海战役是老百姓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何止是淮海战役,人民军队的每一次胜利,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陕北榆林战役,山西临县仅仅是三个乡,就有群众近七十万人次运粮,几乎是全家老小齐上阵。蒋介石之所以失败,因素很多,但最根本的,还是失去了人民的支持。
刘邓调来的3000万斤粮食也是晋冀鲁豫
人民省吃俭用省下来的,要一次可以,要两次,人家也没有了。所以,要根本性解决后方军援问题,关键还在于开源与节流上,主要是开源。军队需要的物质不仅是粮食,还有布匹、棉花,这是制作大量被服的必要材料,冬天不可缺少。怎么解决?西北又缺少这些物资,只能和区外做生意了。
贺龙认为西北虽然落后,但有不少外地所没有的当地特产,可以把土特产卖到国统区,换来布匹棉花。贺龙调来绥德军分区司令员、后来的开国中将张达志,让张达志去打一场特殊的战役,就是让他带着西北土特产和国统区做生意。因为这次是大规模交易,安全第一,贺龙给张达志调派了两个骑兵团,护送物质,一团去陕西,一团去晋南,同时配备电台,与总部随时保持联系。这次行动堪称是“武装贸易”,有了军队保护,这生意就做的稳当。很快,张达志就完成了贺龙交给他的任务,卖完了带来的土特产,换来大量银元以及必要物资。
军队有了粮要吃饭,要钱干什么呢?除了各项开支,就是购买或制造武器了。西北战争规模浩大,消耗弹药极多,特别是火炮。彭德怀是不负责生产弹药的,彭老总没弹药可用,只能伸手找贺老总“打秋风”了。
贺龙主管后勤,只要前线需要,他又力所能及,他都愿意摘下星星月亮。贺龙立刻给彭德怀部送去各种炮弹1200多发,及时解决了前线的弹药问题。同时,贺龙还负责制造弹药,彭德怀把打完的炮弹壳收集起来,运到贺龙处,由贺龙主管加药。本来,晋绥地区经济落后,工业不发达,后方勉强能制造一些炮弹,但远远不够前线所需。为了不中断前线供应,贺龙加紧扩建兵工厂,请来军工专家蒋崇璟等人负责造炮事宜。
同时,在陕北兵工厂实质上停产的情况下,扩大生产规模,建立了14座兵工厂,每天日夜加班,制造了大量武器,有效地支持了前线作战。可以说,西北战争的胜利,仅在领导层面上,除了归功彭德怀等人,更不能忘记的是大后方的贺龙。没有贺龙及时供应大量炮弹,这仗是没法打下去的。
大后方的任务只是为前线提供钱粮弹药吗?还有一样更重要的军事资源,也是由贺龙总筹的,那就是兵源。国共决战,双方都非常重视兵源,没兵还打什么。战争惨烈,战士死伤太多,必须及时补充有力兵源,这也是贺龙的任务。贺龙的做法,一则削减行政机关人员,把多余的人员送到前线,他们很多之前就是战士,来就能战。二则发动群众,让家中的青壮年劳动参加人民军队,为人民立功,保卫土改果实。
因为前线编制有限,那么可以把多余的兵源先放在地方部队上,组建地方兵团。地方兵力平时保卫地方,一旦前线正规军缺人,立刻由地方兵力补缺。
这个办法非常具有想像力,难怪毛主席称赞贺老总此举非常有战略眼光,这招极大解决了前线兵力和后方兵力的矛盾。贺龙总共发动了近八万名青壮年劳力参军,其中有三万人进为正规野战军,另五万为后备地方军。
在几大野战军中,西北野战军的条件应该是说非常差的,毕竟西北高原贫瘠,人口稀少,后勤保障非常困难。有位元帅认为毛主席经常称赞西北野战军,不太服气,但当他亲自来西北一看,才知道西北野战军实在太苦了,后勤困难,他再也不说什么了。
但就是这种艰苦的条件下,贺龙依然为西北野战军提供了大量兵源。要知道,西北地区的国民党军阀,如青宁二马的军队,作风是非常强悍的,一野歼匪非常艰苦。一野最后发展成二十多万人的庞大军队,没有贺龙的后方总筹,要打败二马,是很难想像的。
战争,打的就是后勤保障。日本之所以战败,原因很多,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本国小,战争物资稀薄,只能靠抢。但日本一则陷于中国军民抗战的汪洋大海,二则为了掠夺战争进攻东南亚,与英美交战,再加上苏联,日本四面受敌,最终失败。毛主席向来是非常重视后方后勤的,他点将贺龙总管大后方,是有道理的。在贺龙为革命立下奇功后,毛主席称赞贺龙等人说:在这种(西北条件艰苦)条件下,贺龙能为前线提供这样的保障,实在是难能可贵。毛主席同时还把贺龙比喻成西汉三杰(萧何韩信张良)之首的萧何,说贺龙“忠于人民的事业,是守卫大后方的萧何。没有贺老总,前线的胜利是无法想像的。”
萧何成为汉朝功臣之首,很多人都不服气。但这些大将也不想想,如果没有萧何为前线输送大量钱粮兵源,他们拿什么和项羽的楚军拼杀?单枪匹马上阵吗?如果没有萧何,以楚汉战争初期,楚军强大的实力,刘邦很难支撑下去。大家都被项羽给灭了,什么功劳也没有了。
所以,萧何功居第一,这是没有问题的。当然,贺老总虽然知道毛主席把他比喻成萧何,但贺老总从来也没有认为自己功居第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在毛主席为领导的共产党,以及无数革命战士,以及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共同努力取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