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牛流马动力从哪里来 优秀的孩子,成长动力从哪里来

置顶 儿童心理课堂,伴你探索解读儿童心理,阅读、看见



01

 

去年9月,小鱼儿上五年级。语数英三科老师全换了。

 

每个老师的教学风格都不一样,小鱼儿最高兴的一点就是:新老师们的作业都布置的很少。

 

所以,他回到家,把作业做完了之后再也不碰课本了,直接想干嘛就干嘛了。

 

我提醒他:老师作业布置的少,是希望你能把空余的时间拿来复习或预习,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而不是仅仅完成作业就够了。

 

可是,他的回答也振振有词:没有啊,老师没有说。然后,吧啦吧啦地说了好几句,都是有理有据的。

 

提醒几次之后,我干脆闭口了。

 

十一岁将近十二岁的孩子,已经具备相当的自我判断能力,一只脚已经迈向青春期,即将跨入那反叛期的门槛。

 

看着他一天天玩的乐不思蜀的样子,如果说我心里不着急,那是假的,但我一直在等,等着他摔倒碰壁的那天。

 

这一天终于来了。

 

傍晚,小鱼儿放学回家后,不像平日那样急急忙忙地吃饭、做作业,而是安安静静地走进自己的房间,没有一点动静。

 

吃饭的时候,也没有多大的动静,一碗饭居然没有吃完就放下了。

 

我收拾利索后,习惯性地坐在桌前看书。他畏畏缩缩地走到我跟前:“妈妈,我要跟你说一件事,你不要生气啊。”

 

我一看,呦呵,有戏啊,心中暗笑,脸上还是一本正经的:“你得说说,我看看是啥事。”

 

他从背后拿出一张叠得好几层的卷子:“语文的第一单元,我没有考好……。”

 

看我接过卷子要打开,急忙说:“这次没考好,下次,下次我一定考好,我一定努力赶上,我保证!”

 

打开卷子,鲜红的“73”显在我眼前,我夸张的叫起来“哎呀,历史最低分!”

 

瞅了他一眼,正踹踹不安地低着头攥衣角。心里一软,把卷子递给他:“算了,看你认错态度不错,自己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知道知道”,他急忙接过卷子:“我要努力学习,不再那么贪玩了。”


02

 

一直以为,五年级的孩子无需再像低年级那样,得时时守着,提醒督促监督教育。

 

在小鱼儿上了五年级之后,基本就是放养的状态了。

 

作业做完了,让他自己检查,我不再逐题检查过去,偶尔抽查下,把握好大致的方向就好。

 

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属于自己的想法更多了,对自己的事有了更多的主见,自尊心也逐渐的强烈,自我掌控的欲望更高。

 

所以,在小鱼儿上五年级前,我就和他谈过,让他自己要管好自己,我可以提醒督促,但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亦步亦趋,过多的管理干涉他。

 

因此,他就像刚出鸟笼的小鸟一样,又加上刚好新老师和学生们还没有磨合好,第一单元考砸了,我觉得是理所当然。

 

但是,过后,我发现小鱼儿对于学习这方面的时间投入仍是不多,照样天天随心所欲。

 

持续一段时间后,我有点坐不住了,和老师加强沟通之后,又和其他家长朋友互相交流,发现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朋友都建议我不要放手,还是要随时紧跟。

 

但我想的是:对于孩子,我们总要有放手的一天。

 

第二单元没多久就测试了。

 

我知道测试卷已经发下来了,但是等了两天,小鱼儿始终没有告诉我第二单元的成绩。

 

我不是很注重分数的人,但我迫切的需要知道这第二单元的分数,因为这是一个我要不要改变我针对小鱼儿的家教方法或者说是小鱼儿自身对于学习的内动力的激发的转折点。

 

晚上,我直接了当的问小鱼儿:“第二单元的测试卷已经发下来了吧?”

 

他惊讶的瞪大眼睛:“你怎么知道的?”

 

木牛流马动力从哪里来 优秀的孩子,成长动力从哪里来

我面无表情:“我问过老师了。”

 

他打开书包,拿出卷子:“对不起,妈妈,我没有做到……。”

 

红色的“60”分在我眼前,我停了几秒,笑了:“刚好及格啊,我还以为你不能及格了呢。”

 

“为什么你以为我会不及格呢?”

 

接下来就是母子之间的谈话了,我仔细的指出他这段时间的心不在焉,专注力不在学习上;然后一起分析卷子;让他重新定好学习目标,合理安排每日的业余时间……

 

接下来的日子,小鱼儿回到了正轨上。

 

第三单元,分数是“89.5”,他自己也很高兴,孩子尝到了努力付出后的收获的喜悦。

 

第四单元,恢复到原来应有的水平了。

 

而后,成绩就一直很稳定了,再也没有掉出班级前三名之外了。

 

其实,在孩子的学习阶段,成绩不是唯一的标准,但是可以查看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因为小鱼儿的成绩在原来一直是比较稳定的,所以,当成绩出现大的波动的时候,就是学习态度出了问题了。

 

03

 

诗人纪伯伦在《论孩子》中,如此说: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象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个人的理解就是:人,生来独立而自由。?

 

刚生下来的婴儿需要我们无微不至的呵护,可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的独立意识日渐增加,也越发地向往自由。

 

既然如此,那我们就要尊重孩子的自然生长规律,好好保护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独立和自由。

 

天下没有不为孩子操心的父母,假如真有不为孩子操心的,那是另类,无话可说。

 

但我想表达的是:为人父母的,不能仅仅停留在操心孩子那些表面的需要,更重要的,要随着孩子的心理成长一起成长。

 

曾经看过一篇关于内动力的文章如此说:“人的一生强大与否、成功与否、幸福与否、快乐与否,不取决于他的肢体力量,也不主要取决于他的知识力量,而主要取决于他的心理内力。”

 

小鱼儿身上缺少学习的内动力,那么,我就陪着他,慢慢地、一点点地去激发他的学习的内动力。

 

我希望小鱼儿所做的一切都能基于心里的主观意愿、出于内心的催动然后去付出、去努力、去奋斗、去改变自我。

 

或许,这就是内动力的苏醒。

 

现在的孩子大多因为现有条件富足,所以,需求力不强,渴望力不足,因此,在对待学习知识上就把学习当成像吃饭穿衣那样寻常,是人生生活的一部分,没有什么特别的渴望与兴趣 。

 

而有些孩子,生来就不一样,渴望通过学习获得肯定,来改变人生,或通过学习来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我就认识一个孩子,对于学习知识就有极大的兴趣,无论是功课方面、还是围棋或是篮球,凡是他想学的,都要求自己都得拿到第一,没有第一就不行。但这只是“别人家的孩子”,很少很少。

 

回归现实,对于大多数的孩子而言,内动力基本就是处于沉睡与休眠的状态。

 

所以,光靠我们为人父母与师表的,在口头上去唤醒是很难的。而在小学阶段的孩子,理想和梦想是那么的遥远,让他们通过理想、梦想、各种的需求来激发内动力,好像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我让小鱼儿经历一次两次的碰壁,也是在激发他的内动力的途径。没有经历过摔倒,怎么知道重新站起来的成就感是如何的不一样?

 

都说进步和成就感是兴趣最好的老师,我们应该努力培养、激发孩子的兴趣,让他们能养成主动追逐目标的习惯。

 


让我们从细微处入手,一点一滴的跟孩子一起体验、培养,一点一滴的让孩子获得被肯定与成功的体验,一点点的积累把孩子的兴趣与信心建立起来,这样,前进的动力就逐渐的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所以,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这些比远大的理想来的更直接、实在些。????

 

没有什么绝招、妙招,没有什么固定的模板与方框,我们的孩子与封建社会和战争年代时期的孩子相比,就是温室里的花朵,除非是突发的意外或特殊的事情能让孩子一下子醒悟,如果没有,那么,请慢慢地等待,慢慢的陪着孩子,一起长大。????

 

《圣经·箴言》:播种有时,收获有时。

 

上帝在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放了一颗种子,只不过,每一种种子的花期都不相同,或早或晚,俱各有期。相信孩子,他们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花期,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灿烂人生。

 

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我要量着在我面前的孩子都力量慢慢地前行”。不是无为而治,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像用量器那样,精心地量着他们成长阶段的每个需要,尽我们父母应尽的本分,等待着属于孩子那一刻的到来。

 

或许也可以如此诠释:时光不语、静待花开。

 

毕竟人间万物均自有风范,千枝百态才成就如此人间。


- END -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69651/480710658828.html

更多阅读

诸葛亮是否造出了神秘的木牛流马?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概括

传说中的木牛流马文章摘自《悬案:历史密码》也许是否受了鲁班木车马的启发,约170年后,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用其在崎岖的栈道上运送军粮,且“人不大劳,牛不饮食”。与王充记载鲁班木车马的寥寥数语相比,《三国志》、《三国演义》

木牛流马 木牛流马是永动机吗

哥的运气真不坏,居然在上海长宁区民俗文化中心看到了实物版的木牛流马!木牛流马相传是三国时诸葛亮所发明,主要用于运输粮草辎重,据说能自动行驶,即使在崎岖山路上也能行走自如。木牛流马是古代军用机器人的典型代表,能发明这样的神物,诸葛

古中国文化:木牛流马的工作原理_zhangjin

风马牛不相及,与木牛流马有关系么?車车:如果将车解释缰绳,可以想象驾辕的人手里抓着缰绳样子。马馬:马镫的样子很像馬。鸟鳥:鳥鸟鳥就是一对翅膀。金庸“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与孙子兵法“知己知彼”如出一辙,不过慕容家

声明:《木牛流马动力从哪里来 优秀的孩子,成长动力从哪里来》为网友劉大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