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老中医赵永昌治骨髓炎经验
赵永昌,全国名老中医,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尤其擅长治疗外科及骨科疾病,临床经验丰富。赵老认为,骨髓炎相当于中医附骨疽、附骨流注等病的范畴。可发生于全身,但尤以四肢之长管状骨为多,其发病原因多由体虚之人元气素亏,风寒之邪乘虚入里,以致气血凝滞,荣卫失和而成;或由骨肉受损,寒毒之邪内侵,凝滞筋骨而致。本证虽属阴寒入骨之证,但可郁久化热,而致热盛肉腐化脓,蚀伤骨质,经久不愈,成为顽症。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有所谓急、慢性之分。而中医论治,首当辨其阴阳寒热,邪正虚实。大体来说,本证属阴属寒。但因邪正虚实不同,在不同阶段又有寒热错杂及阴中夹阳之异。

初发之时,邪毒正盛,而正未大衰,故常有寒热交作,患处疼痛较剧,活动受限,脉数苔黄等阴阳夹杂之证,治当以清热解毒为主,辅之以益气活血,祛瘀止痛之法,常用黄连解毒汤(黄连、黄柏、黄芩、栀子)加入当归、黄芩、牛膝、丹参、乳香、没药等。若为慢性,常有瘘管形成,或中有死骨致伤口经久不愈。并兼体倦乏力,面白虚羸,纳食减少,舌质偏淡,脉细无力。因脾主肉,肾主骨,骨烂肉腐是脾肾两虚,气血大衰,其证纯属阴寒。当以扶正为主,温养脾肾,大补气血以托毒外出,促其生肌长肉。若余毒不清者,仍当佐以清热解毒之品,但绝不可一味寒凉,以防伤其气血,更致缠绵难愈。赵永昌则常用下述验方加减;
黄芪、茯苓、太子参、川芎、熟地各15克,牛膝、当归、骨碎补各12克,防风、破故纸、威灵仙、木瓜各10克。若疼痛明显,多加入祛瘀止痛之乳香、没药各10克,脓液较多则合清热解毒之公英、地丁等;寒甚者炮附子亦可加入。疮口破溃,则应配合外治之法。早期感染明显时,清创可用四黄膏换药,以消炎解毒;慢性期时则以红粉纱条换药,以促其生肌长肉收口。
病例:孟某,女,28岁。左拇趾肿痛已两年,创口长期不愈,并从伤口取出死骨多块.经X线及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骨髓炎。局部脓液较少,症属气血虚衰,余毒内恋,疮口不敛,经用上方加减10付,并以红纱条换药,很快愈合,经X线摄片报告,骨质完全恢复正常。
附:四黄膏制法:大黄、黄芩、黄柏、黄连各30克。共研细末,以香油500克,黄蜡200克,调匀备用。
病案举例:马某,女,24岁。自诉右胸壁处有一肿块月余。患处疼痛,并兼身有低热、夜间盗汗,腰痛乏力,心悸气短,纳食欠佳。视其肿物在肋弓第九肋骨处,大小约3×3平方厘米,按之质软,皮色不变。检其血沉40毫米/1小时,结核菌素试验(++)。舌质淡,脉沉细。病属“骨痨”,为肾虚骨弱,痰核流注之证。予上方加减。桑寄生、党参、狗脊、菟丝子各15克,当归12克黄芪25克,白术、补骨脂、川断、山药、百部、羌活各9克,夏枯草、萱草根、丹参、益母草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二月之后改为隔日一付,三月之后症状俱减,而肿物渐消,血沉转为19毫米/小时。后改汤为丸,又服三月,脓肿全部消失。随访一年半未有复发。
本证之前期,当发热盗汗等全身中毒症状明显时,亦可短期合用抗结核药物,则收敛更捷。当结核外外溃及瘘管形成时,应进行病灶清除术,剔除死骨。并有红粉纱条换药,可去腐生肌,有治疗瘘管及促进愈合之功。而现代药理学抑菌试验亦证明红粉纱条对结核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及化脓性球菌均有抑制作用。故临床用之常获良效。附:红粉纱条:红粉3克,朱砂12克,研细末,与生肌玉红膏60克调和均匀,制成药纱条,消毒后备用。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