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内容
一、心理学概述
1、学科定义
1)哲学根源
19世纪 PSYCHE(灵魂)+ LOGOS(解说)=PSYCHOLOGY(心理学)
19世纪20年代 研究行为
19世纪60年代 研究意识
2)定义
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补充内容:
(三)人格的结构
(2)气质类型
气质类型学说起源于古希腊医生波希克里特的体液说,他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它们的配合比率不同,形成了四种不同类型的人,500年后,罗马医生盖伦进一步确定气质类型,提出人的四种气质类型是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巴普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解释气质的生理基础,他依据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即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划分了四种类型。
现代气质学说将气质分为四种类型
(3)气质与教育
第一,克服气质偏见。
教师要克服对某些气质存在的偏见,消除对气质认识的误解。不能笼统地将某种气质定性为坏的,某种气质定性为好的。气质不会决定一个人的社会价值或成就水平,任何气质类型的学生只要教育适当,都可以成为杰出的人物。
2、性格
(1)定义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并具有相对稳定性。
——性格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受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有好坏之分,能直接反映一个人的道德风貌。
——性格在后天环境中形成,是个性中的核心
(2)性格的特征
—— 对现实态度上的性格特征
—— 性格的意志特征: 意志型行为目标明确,积极主动,决策果敢,且能够忍耐,不受一时环境的影响而改变决定
—— 性格的情绪特征: 情绪型行为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易受环境影响,反应快但容易冲动
—— 性格的理智特征: 理智型擅长于理性思维,决策慎重稳妥,办事严谨周密
(3)性格的类型
以个体心理活动的倾向来确定性格的类型
—— 外倾型型、内倾型 1)
这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G.Jung)的观点。荣格根据一个人力比多的活动方向来划分性格类型,里比多指个人内在的、本能的力量。力比多活动的方向可以指向于内部世界,也可以指向外部世界。前者属于内倾型,其特点是处世谨慎,深思熟虑,交际面窄,适应环境能力差;后者为外倾型,其特点是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活泼开朗,活动能力强,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
这种性格类型的划分,在国外已应用于教育和医疗等实践领域。但这种类型的划 分,仍没摆脱气质类型的模式。
2) 以心理机能来确定性格类型
—— 英国心理学家培因据智力、情感、意志三种心理机能何种占 优势,把性格分为理智型、情感型、意志型
理智型的人通常以理智来评价周围发生的一切,并以理智支配和控制自
己的行动,处世冷静;
情绪型的人通常用情绪来评估一切,言谈举止易受情绪左右,这类人最大的特点是不能三思而后行;
意志型的人行动目标明确,主动、积极、果敢、坚定,有较强的自制力。 除了这三种典型的类型外,还有一些混合类型,如理智一意志型,在生活中大多数人是混合型。
3)根据社会生活的形式来确定性格类型
——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将性格分为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社会型、权力型、宗教型
经济型的人;一切以经济观点为中心,以追求财富、获取利益为个人生活目的。实业家多属此类。
理论型的人:以探求事物本质为人的最大价值,但解决实际问题时常无能为力。哲学家、理论家多属此类。
审美型的人:以感受事物美为人生最高价值,他们的生活目的是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满足,不大关心现实生活。艺术家多属此类。
宗教型的人:把信仰宗教作为生活的最高价值,相信超自然力量,坚信永存生命,以爱人、爱物为行为标准。神学家是此类人的典型代表。
权力型的人:以获得权力为生活的目的,并有强烈的权力意识与权力支配欲,以掌握权力为最高价值。领袖人物多属于此类。
社会型的人;重视社会价值,以爱社会和关心他人为自我实现的目标,并有志于从事社会公益事物。文教卫生、社会慈善等职业活动家多属此类型。
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多种类型的特点集中在某个人身上,但常以一种类型特点为主。
4)以某种或某些典型的性格特征来确定性格类型
——A型,心直口快,易激动,易发怒;
——B型,沉着冷静,不慌不乱,遇事冷静
(4)性格形成发展的主要阶段
1)性格的形成期:出生~11岁左右
儿童从出生以后,开始接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形成一定的态度和习惯性行为,3岁,自我意识和道德意识萌芽,是性格的萌芽期。3~5岁,性格的雏形。6~11岁,初步形成性格。但是这一时期性格不稳定,易受环
境的影响。
2)性格的定型期:12岁~17岁左右
少年期和青年初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少年期,生理发育成熟,但是心理发育不成熟,容易产生身心矛盾,如果能够抓住时机,进行适当教育引导,就能促使个人形成良好的性格。青年初期,性格已基本定型。
3)性格的成熟期:17岁~30岁
情感内容日益丰富多彩,而且越来越复杂,自我意思交大发展,能够正确评
价自己的一切,道德观念,理想,世界观走向成熟。
4)性格的更年期:55岁~死亡
性格在这一期间会有一些变化,变化因人而异,原因一为生理上的衰老,二为生活环境的变化。
(5)学生良好性格的塑造与培养
第一、重视家庭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
第二、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言行级对学生的教育方式
第三、引导青少年进行正确的自我教育
第四、引导青少年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五、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智力差异
1、智力与智力测量
(1)智力的定义
智力是一个人心理能量的总和,此项能量能够使个人有目的地行动,使个人的思想有条理,并且能够对自身的环境作有效的适应。
(美国 韦克斯勒)
(2) 智力测量
1)推孟修订的斯坦福——比纳量表
世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 比率智商
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X100
补充内容(二):感知觉
1、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影响感觉器官的事物
——感觉所反映的是事物某一个具体的特性,即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全貌或整体。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根据刺激来源
感觉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补充内容 注意
1、注意
注意是意识的选择性活动,意识的选择性活动具体地表现为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与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征。注意不能离开一定的心理过程而独立存在。
注意具有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与监督功能这三种主要功能。
补充 能力
1、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区别:
——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是认知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分为陈述性知识
和程序性知识。
——技能是通过联系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主要表现为动作执行的经验。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知识和技能并不等于能力,只有广泛迁移的技能和知识才能转化为能力。
3、能力的种类
1)一般能力、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是在不同种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例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其中,思维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平常我们所说的智力,就是指一般能力。
—— 特殊能力是在某种专业活动表现出来的能力。
例如色彩鉴赏力、音乐家感受音乐节律的能力。
3)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模仿能力,如儿童模仿父母说话、表情等
模仿能力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
—— 创造能力是依据一定的目的,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思想和新产品的能力。
例如科学家提出新的理论模型,作家构造任务形象,创造新的作品
。4、 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第一、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能力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其次,要注意开扩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才有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才有利于学生学习迁移的产生。
再次,教学中重视学生智力技能的训练,由此,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掌握解答各类课题的程序、类课题的解题规则、方法和步骤,经过反复强化训练,形成较稳固的智力技能,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的发展。
第二、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
能力差异规律使我们认识到,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因此,教师可以掌握学生能力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措施,进行个别指导。 首先,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 其次,教师不应歧视在某些能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教师要树立一种观念,即任何儿童都有可能发展某种活动所需要的能力,要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扬长避短,同时采取适当的方法使学生长善救失,人尽其才。 最后,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有特殊兴趣和才能的学生,对于有某方面特长的学生,应给予机会,通过组织各种课外活动来促进他们的特长进一步发展。
第三、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主要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和如何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元认知的训练可以提高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其训练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自我提问法,即通过提供一系列关于学生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问题,不断促进学生自我反省,从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美国数学家波利亚就解决数学问题的几个阶段,提出了一系列供学生自我提问的问题。例如,在理解问题阶段可以问:未知条件是什么?已知条件是什么?足以确定未知量吗?多余还是不足?在回顾步骤时问:我能检验结果的正确性吗?我能运用这个结果或方法在其他问题上吗?等等。
(2)相互提问法,即将学生每两人分为一组,给每个学生一份类似于上述自我提问的问题表,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根据问题表相互提问并作出回答。研究表明,相互提问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考与竞争,发展元认知能力。
(3)知识传授法,主要是通过传授学习理论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关于元认知的知识,使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元认知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自觉地将元认知运用到学习中,形成适当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第四、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培养非智力因素可按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用个别教育的方法,分别培养每个学生的兴趣、意志、情感等。
第二阶段,采用整体教育的方法,使整个班级甚至全校都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让学生在其中受到熏陶,逐步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师在此阶段要为学生树立身边的、好的学习榜样,使学生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
第三阶段,教师要采取个别化教育的方法,有针对性地、逐个纠正学生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惯,使之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
补充:思维的类型、思维品质及其培养
1、思维
人脑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的本质属性与内部规律性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2、思维的类型
1)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不同
——直觉动作思维 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具体直观问题时的思维过程。
——具体形象思维 用人脑中的表象进行的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也叫词语逻辑思维,用于语言符号进行的思维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
分析思维 遵循严密的逻辑程序和规律逐步推导,然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做出合理的结论的思维
直觉思维 人脑对事物整体及其本质直接领悟的思维活动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
——集中思维 也叫求同思维,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
——分散思维 也叫求异思维,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出多种答案。
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
——再造性思维 也称常规性思维,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与程序,用惯用方法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创造思维 指以新颖独特方式来解决思维的方式。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
3、思维品质
指个体在思维活动中的智力特征上的差异,是衡量一个人思维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思维的逻辑和严谨性、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思维的创造性。
4、思维品质的培养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三、想象及想象力的培养
1、想象
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文艺、体育等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发展想象力创设良好的条件。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补充内容:情感的发展及其教育
1、情绪和情感
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情绪通常与生理
需要相联系,情感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比较持久稳定,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2)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以把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应激和热
情。
——心境 指个体一种微弱、平静、持续时间较长而且带有感染作用的情绪状态。
——激情 个体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 指一种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个体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热情 热情是一种介于心境与激情之间的中间情绪状态,是一种比较强烈、稳定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3)按情感的内容、性质和表现方面的不同,可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三类。
——道德感是由道德生活的需要与道德观念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是人们在欣赏自然景物或人为事物时,所体验到的崇高优美的情感,是个体审美的需要和观念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青少年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1)爆发性和冲动性
青少年学生对各种事物比较敏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心理行为自控能力较弱。
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青少年学生情绪波动剧烈,很不稳定,情绪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像一个钟摆。
3)外露性和内隐性
随着年龄的增加,青少年学生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表现和行为反应。他们既表现出强烈的情感情绪反应,尽情抒发他们的内心感受,又逐渐掩饰、压抑自己的情绪。
4)心境化和持久性
青少年学生的情绪体验呈现明显的心境化色彩,即使引起情绪的刺激小时,情绪也会慢慢转化为心境体验,情绪反应余波会持续相当长时间。
2、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指教育者在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处事为人、
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情感教育教会学生如何控制和稳定自己的情绪,学会悦纳自己,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培养良
好的意志品格。
1)确立教学中的情感目标
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情感发展目标,强调在学科教学中丰富发展学生的各种情感情绪。
2)创设问题情景,挖掘各学科知识内在的情感成分,丰富学生理智感
首先,教学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理智感中最主要的求知欲,其次,引导学生感受学科美,最后,采取积极对策,避免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冷漠厌恶感。
3)实行愉快教育,缓解情绪紧张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色之一就是强调“愉快教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让学生爱学、乐学、好学、学好。
4)克服不良情绪,提高自我管理情商情绪的能力,注重健康情绪的培养。
——形成正当的合理的需要
——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锻炼身体
——培养幽默感
——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
补充内容:意志品质及其培养
1、意志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为,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的的
心理过程。
2、意志品质
如果人在意志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意志行动方式如果是比较稳定的,那么这些稳定的意志行动方式就会成为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指构成意志力的稳定因素,一般将它归纳成四种:
1)自觉性
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认识到行动的社会意义,自觉地调节自己行动的品
质。
与之相反的是受暗示性与独断型
2)果断性
指一个人善于明辨是非,适时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的品质。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是缺乏果断性的表现。
3)自制性
指一个人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约束自己的言行的品质。
任性和怯懦是缺乏自制性的表现
4)坚韧性
指一个人在执行决定时,以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到
底的品质。是其他三种主要品质的综合表现。
与之相反的是动摇性。
3、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
1)自觉性训练
A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树立符合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结合自身情况,短暂目标和长远目标相结合
B 鼓励“自我作对”,进行自我教育,养成谦虚谨慎的习惯
意志的自我教育主要由自我提醒、自我约束与自我反省这三项环节组成
C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果断性训练
A 发展健康、丰富的情感
积极健康的情感能使人自信、自立,做事也会随之坚决果断。青春期的学生情感波动很大,心情郁闷时做事易优柔寡断,所以教师应该对其进行心理卫生教育,使他们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
B 在小事上鼓励学生快速做出决定。
C 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
有些学生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下决心做事,教师应让他们知道任何选择都伴随着得失。
3)坚持性和自制力训练
A 接受挫折教育
人为创造适度困难,创设出受挫情景,结合实际生活,指导孩子采取适当的情绪控制行为,帮助他们运用克服困难的正确手段,提高他们的耐挫力。
B 从日常小事做起
C 积极进行体育锻炼
通过体育锻炼来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参加个人项目,可以磨练忍耐坚毅的品质,参加团体项目,可以培养机智勇敢公正团结互助等意志品质
4)发挥集体和榜样的作用
5)针对意志的个别差异,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