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典伴我行
——青年教师读书征文活动 松江区民乐学校 二00八年十一月
目录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李万红
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张 巍
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马 琼
3 5 7 谈谈对“后进生”工作的感想 王 浩 8
阅读改变人生 满保琪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有感 袁青波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邱 娟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温 艳 大师与镜子 仓醒宇 《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读后感 庄 健 用心备课 高佳吟 教育的奥林匹克精神 征 丽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武晓燕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孙鹏秀 看台 杨柳 转化思考 沈 华 学习与思考 郑秋丽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孔祥侃 培养学习愿望 摆脱厌学情绪 张德福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汪士川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吴 明 思考的力量 金 叶
2 9 12 14 16 17 19 22 24 26 29 31 33 35 37 39 41 43 47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一年级组 李万红
最近正好有机会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静下心来细细品位,在那些朴实无华的文字背后蕴涵的是如涓涓细流般的教学理念和反思。我是第一次承担一、二年级的教学任务,之前我一直认为现在的一、二年级学生在学习上不会存在太大的问题,有良好的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作后盾,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得心应手的,但是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一有的想法,学生的基础差异之大、反应速度之大都是令我惊讶的。有时候我甚至在怀疑自己的教学能力是否出现了问题。就在这时候我接触到了这本书,里面有关介绍儿童特点和后进生的文章对我启发很大,看了后确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88至94页中作者给教一年级的老师提出了一些建议,还提出了要研究孩子们的思维特点。苏霍姆林斯基提到,医生在对病人进行治疗的时候,首先是细心地研究病人的机体,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着手进行治疗。一个人的思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逻辑思维,一种是形象思维。这两种思维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我们的学生对学科的偏好也是情理之中的,作为老师首先应该承认这种差异,尊重这种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平静地接受他们的一些“落后”。但是更重要更需要我们花时间去做的是,怎样平衡学生这种片面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深思熟虑地、仔细耐心地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况,找出他们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
或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去努力:
一、教会他们阅读。国家教育总督柳斌说过:“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有经验的生物、物理、化学、数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象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的留下来讲,学生看见了越过必修的大纲教材的可能性,到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去游泳的前景激励着他—青少年一心想要读那些书,这也就是阅读的兴趣。是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中领悟到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阅读的空间,让学生通过上网或从课外书籍中寻找阅读一些与数学有关 3
的资料、背景;在课堂学习中也要选取适当的时机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提高自学能力,这也是一种学习的能力的培养。
二、要教会他们思考。很多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是因为不愿意动脑筋,将学习当成一件苦差使。 “无论一个儿童感到如何困难,他都应当学会思考。应当使书籍成为他的欢乐的源泉。语言应当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个人的财富。”学习落后的儿童,我们在帮助他们时,不是直接给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导他去自己寻求答案,使他学会思考。作为老师,要给他们提供一些思考上的帮助,创造一些思考上的“楼梯”,设计一些有梯度的问题。
三、珍视他们的好奇心。人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我们要特别珍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事物所具有的好奇心,“好奇心的根源,就在于我们成年人不断地把物品、事物、现象展示在儿童面前,我们在儿童面前展示的物品、事物和现象越多,他应付产生越来越多的疑问,他就越加感到惊奇和高兴。”
四、给于他们学习的自信。孩子的心理是敏感而脆弱的,有时候一个无意的动作就会给他们的心灵烙上深刻的烙印,一句简单的表扬都会在他们的心理激起层层涟漪。以前班上有个学习很困难的小女孩,就因为我让她每天帮我收作业本从此数学课就成了她最盼望上的课了,她和妈妈的交流更是震撼了我的心灵,她说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了,这是她第一次有机会帮老师做事情。看着她每天那么负责地收着作业、上课时那么端正地坐着、那么认真地听着,我的心里真有些说不出的滋味,这个柔弱的小女孩用她的天真、执著触碰着我心灵最柔软的角落,我开始思考是什么让我变得冷漠?是我自己还是这个繁杂的社会?我是否能坚守住这片柔软的角落?让我们努力地去做吧:在批评时注意点方式方法,在责问时多点耐心倾听,多给他们学习的信心!
那么是不是做到了上面这些就一定能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变得好起呢,不一定吧,应该说,一个孩子的变化远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快,它需要时间的考验,需要我们教育者以极大的耐心去浇灌这些刚刚萌醒的智慧的幼苗。多点耐心、多点希望!
4
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一年级组 张巍
作为一个刚参加工作没两年的年轻教师,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确实受益匪浅,读了这本书,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让我的思想在不断的撞击中反复锤炼,去腐存新。在读书时,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对照书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在不断的对比与学习中,我常常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学生成长不惜余力的精神而感动,也为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毛躁与教育方法的粗糙深感羞愧。读完之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两年来深深困惑着我的问题突然间有找到了方向。
最先吸引我的是《让学生进行独立是脑力劳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因为这是我迫切希望解决的几个问题,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我也经常抱怨没有时间,忙;我也想教育日记,但总是不能坚持;对后进生我更是一直认为这是智力问题和一个人的质地问题,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很多道理只能从理论上行得通,而实践中要想让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有进步有发展是不可能的,要让一个品质不好的人真正弃恶从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谓的“秉性难移”,对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嗤之以鼻。但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后,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很困难很困难。那个“费加”是苏霍姆林斯基难忘的,也是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描述费加的,她“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她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她的思想曲折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去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和我常认定的笨的学生非常相似,那我们平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傍晚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他“懂了、会背”为止。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就这样,费加到了五年级,学业成绩赶上来了,七年级毕业后,费加进了中午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真的是不可思议啊,费加碰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老师真是 5
她的幸运,这样的教育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想,我们虽然不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地去对侍一个后进生,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不要让像费加这样的孩子在短时间里一下子记住要背的课文,一下子理解这道应用题,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打磨“脑机器”。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积极思考中教师在讲解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后,教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一片沉默,没有问题,于是,教师得出结论,看来新内容学生们都搞懂了。但是当教师让学生复述刚讲述的内容的时候,他们都回答得前言不搭后语,根本讲不出个所以然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气愤学生的不懂装懂。可是,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我错怪学生了。其实,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学生们根本无法判断他们对新内容是理解了还是没有理解,因为在讲课之初,教师并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这一新内容时,他们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思索﹑思考,只有当它的目的十分明确,也就是说,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的时候,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
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时时不忘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教无定法,却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方向:一切为了学生
6
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二年级组 马琼
读了《给教师的建议》后,我深受启发。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 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我觉得找到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后进生的几条建议。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为了防止遗忘,需要在教过教材后3、4个星期(而一般是3、4个月)就进行巩固性的练习。
对这些儿童来说,我们首先是要改变我们的看法了,对“后进生” 的教育工作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简单地认为转变"后进生"就是为其补课,提高成绩。 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们应该知道,每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我们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否则只会适得其反。那么该如何做呢?
对于学生我们应采更多的是要发现他们的的优点,哪怕是肯定平常学习生活中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也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得到教师的肯定是对他们一种莫大的鼓舞。小学生年龄小,易受暗示,喜欢被肯定。例如,在一次的英语课堂中,我发现一个平时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勇敢地举起了手,并在大家的鼓励下正确地回答了问题。当场我就让全班同学表扬了他,课后,我又单独以进步奖奖励了他。从此,他上课的积极性高涨了,学习英语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其次,精心地为所谓的“后进生”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耐心地因材施教。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对症下药,各个击破。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所以他们的弱势也是不同的。对于这些后进生们,应当经常注意平时作业错误的地方,总结归纳弱势所在。然后进行有针对的练习,加强巩固。
再次,借助集体的力感染后进生 ,这看起来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操作起 7
来也是有很多难度的。首先要把学生按照成绩分成小组,要以好带差;让学生养成互助互学的良好风气,让好学生理解“教学相长”的内涵。自然他们就愿意交了。要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是在一个大家庭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这样整个班级的学期氛围也会越来越高涨,后进生也能得到充分的帮助。
当然,最重要的还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不要妄想速成,短时间见成效,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持久的耐心,平和的心态面对他们,教育他们,只有这样,转变后进生的工作才能行之有效。
谈谈对“后进生”工作的感想
二年级组 王浩 最近在看苏霍姆林斯基著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此书原名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拿到厚重的书,我发出深思:到底是怎么样的100条建议呢?真的每一条都是针对教师教育给出的建议吗?带着疑惑,我翻到目录,仔细翻阅品尝着这每一条建议的条目,的确,这本书就目录,呈现的内容就十分充实全面地反映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最为一个新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最担心出乱的环节就是课堂教学以及怎么样应付后进生的问题,虽然我教授的是体育 ,但是体育中也存在后进生 ,我觉得体育中的后进生比语数外中的后进生更加难应付 ,因为体育是一项特别的学科 ,人体的协调性和遗传性起到了很大的关系,我试图在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中找到或借鉴对体育后进生学习的方法,带着这样一种思想,我首先将书翻至了给教师的第六条建议“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在此条建议中,苏将对“后进生”的工作称之为“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就此句话,我就有点头举手的冲动了。在我为数不多的2年教龄中,我曾无数次的幻想我的任课班级中没有后进生此类人,他们差劲的协调能力和惰性真的让我抓狂,他们掌握新授内容的时间要比其他一些学生花的时间要多出2至3倍,这样还不算,做出来的动作,让人感到别扭,怎么看也不舒服。我对自己说,我情愿教一百个中等生也不要教授10个后进生,但是,教学经历告知我,我的想法纯粹是幻想而已,每个班级总是有那么几个学生让你伤透了心,气炸了肺,在我 8
教授的低段学生中,有的走路同手同脚,有的分不清左右,有的总是手伸不值,人立不正。于是我带着满腔想解决”后进生”问题,仔细的阅读完了这篇有关于后进生工作的建议文章。
从他的这篇文章中,我觉得给我启发最大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而且要因材施教,让孩子在最初的小成功中满足他的虚荣心自豪感,从而培养他的兴趣。由于先天因素他们肢体上的困难的确是存在的,但是至少我觉得我们体育教师应该抓住这些孩子一点点感兴趣的内容,以及孩子自身的特点,来激发一下他们少的可怜的学习兴趣,再慢慢将这些兴趣扩大化,就像文中的小费佳,他喜欢看故事,起初他只是单纯的把这些看成是故事,但是通过阅读后,他发现这些故事中蕴藏着数学习题,加上教师的帮助这样的催化剂,他由解答最简单的习题开始,第一次的成功让他转变了想法,他觉得“解题原来是这么普通的事”,于是他开始对那本习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小的成功给了他巨大的满足感。 看了苏的这篇文章后,我更加坚信: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
以上就是我仅看了苏的一篇文章的有感而发,他让我得到的启发我相信一辈子致用。我想说的是:这是一本好书,对于我们新教师而言,此书百里而无一害,如果有时间,我一定细细品里面的人物,学习里面的方法,感受里面的困惑,选择性地接受里面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的确是一位很赞的教育家!
阅读改变人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四年级组 满保琪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总会觉得这位教育家是一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之人,其著作也总让人有一种高山仰止、如沐春风的感觉。其文娓娓到来,读时通俗易懂、异常亲切,而读后也时常感觉到一种不谋而合,更多的是心领神会,乃至恍然大悟。《给教师的建议》表面上看似乎是一本很厚实的教育专著,实际上细细读来,其文的每一条建议之间都有着思维上的连续性,让你在读完一条建议后引起内心和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也产生很多相应的思考,一种欲罢不能的动机驱使你去一条一条地阅读;另外,也能满足那些平日里工作生活很忙碌,只能在闲暇 9
之时进行少量阅读或者喜欢跳跃阅读的教师,因为这本书的每一条建议都和我们的教师生涯休憩相关,随时阅读而随时会给我们很多的启发乃至教诲。
如果说在读完《给教师的建议》后非要定个主题,好给自己一个愉快阅读后的交代,恐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毕竟,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的是一种教师生涯的指导和教诲,涉及面实在太过广泛。况且,阅读的过程中产生的思维跳跃有的通过几句简短的话语已经记录在手头的笔记上,有的经过思考也已经转化到实际的教学中去了。要说一种感受,我想更多是一种体现在实际工作中的进步了。当然,那种情感和理性上的共鸣会促使你不时地回顾那些经典建议,阅读后的成就感也让你目光再次触及之时不禁翻上几页,再次领略那些带给你无数启迪的智慧结晶。所以,阅读也许就是读《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最大的体会了。而阅读也正是苏霍姆林斯基所最为看重的学习方式,也是我们多年来能够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所具备最重要本领。
回顾整部书,又一次浏览阅读后留下的痕迹,思路再一次被打开。“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在开篇之初,便以此立下整部书的中心思想:学生无好坏,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独立而又具体的个体。所以,出现一些问题和困惑,都是因为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接下来,便一条一条地分析了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学生顺利毕业,从而为他们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真正教育好他们,就是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要做到这一点,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首先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必须“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海洋”,所谓“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就是这个道理。其次,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时候应该知道“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呢?除了一些必要的常规教学,教师也应该尤其关注学生的阅读。教会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但是,班级中往往有很多后进生,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帮助他们也能取得学业上的进步呢?“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老师可以针对性地挑选一些内容丰富而有生动活泼的书籍,让这些后进生得到思维上的锻炼,使他们未萌动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当然,阅读不是死记硬背,应该是有理解的阅读,“对事实的思考,同时也是对概括的逐步的识记。思考和 10
熟记的统一表现得越鲜明,学生的知识就越自觉,他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就越强。”同时,有理解的阅读也可以激发学生对阅读书刊的兴趣,加上教师在常规教学之时引用了大纲以外的火花来照亮某些问题,使得学生在科学文化飞速发展而教材却不太变化的背景下,更加高效地把握知识的时代脉搏。
然而,现在的学生学习负担似乎越来越重,阅读似乎越来越成了一种奢望。在学校里,由于考试这根指挥棒的作用,老师们往往给学生准备了大量的练习,惟恐少做一道便无法取得考试的胜利;回到家,又要应付爸爸妈妈提供的艺术快餐,各种参差不齐的艺术辅导班铺天盖地。孩子们本应该快乐单纯的童年似乎变成了地狱,有的孩子居然出现了快快长大的愿望,希望象爷爷奶奶一样有看电视、看报纸、散步等自由支配的时间。可想而知,如此忙碌疲惫的童年又谈什么愉快的阅读呢?恰恰在这一点上,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有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学生才有工夫去阅读书籍,才有工夫在阅读的过程中解决一些课堂上来不及思考的问题。思考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高效的提升,相反“学生的学习日被各种学校功课塞得越满,给他留下的供他思考与学习直接有关的东西的时间越少,那么他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阅读不仅不会干扰正常的教学,而且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知道的越多,他学习起来就越轻松”。表面看起来晦涩难懂的知识,往往在经过大量主动阅读后“死的知识”也会变活,然后再通过教师的教导,同学之间的交流,所有的困难都会变得简单。这样,所谓的古语“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单就阅读层面上则可以更改为“阅读有难易乎,使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使为之,则易者亦难矣。”
综观整部《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已然给我们这些从事教育事业的人指出了一条明路,其中的细致周到让我不禁感叹其为人的高尚,为教的执着,以及做学问所显示出来的那份厚重。
摸着这本书,感觉很重,却又很轻。
11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有感
五年级组 袁青波
前段时间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我受益匪浅啊!以前在大学的时候都是学了一些教育理论,其中大多数是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的理解,自从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就觉得读一本好书就像品一壶好茶、交一个好友,会让你受益匪浅。可以说这本书是教育届的圣典,他的通俗易懂不会让你觉得读书乏味,更让你觉得是一种享受,他的一些经典话语直到现在还在被很多教师引用。这本《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的一条条建议,让作为一名新教师的我很受启发。让我学到了前辈们的经验和建议,也让我在教育的道路上少走了很多弯路。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慧语连连,充分体现此书的精神底色,它像一声断喝,唤醒了教师对自身精神性方面的关注与追求:“教师作为一名称职的员工”,重在阐释教师发展与学校建设方面的话题;“教师作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 ,从人性关怀的角度论述教师应如何进行艺术性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作为一种自由职业者” ,是从职业化的崭新视角深入剖析教师当如何对待自己的职业,做一名成功的教师。四大部分一百条建议,融汇在一起,让我感受颇深。
有的人一身匠气,只知机械地干同样的事,干得毫无生气。他们眼中的工作,仅仅是要完成的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只习惯于从过去的经验中去搜取营养,在这种消极态度下,人们形成了一种定势:凡事都可应付,只需照老规矩办就是了。有的人沾满俗气,或者叫市侩气,又叫小市民。他们遇事总先考虑自己的得与失,不斤斤计较一番,他绝不罢休。有的人躁气,这种毛病许多人都有,躁气就是浮躁之气,干起事来冒冒失失,想急于求成,没有多少事情能干到彻底,却急于表功,事情没有干完,就要评这许那。教育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教师干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点点滴滴,任何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替代一天天熏陶,一句句话语。所以,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上好每一节课;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最好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乐趣自然在其中,生活的意义也在其中。静气才能平 12
心静气,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番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番景致。
那么,在重压之下,我们教师该如何正确偷懒,如何把减法做得更好呢? 首先,减掉那些不合目的的劳动。教育目的是什么?这是做教师的首先应理清的。教师的目的在于促进孩子发展,这是教师目的的全部。一旦将其他目的掺杂其中,尤其将个人目的混入其间,则会带来无尽的苦痛。
其二,减掉那些无效用的劳动。教师的劳动严格地说是脑力劳动,教育的智慧首先在于运用智慧减轻体力的劳作。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自己的一天,我们会恍然发现我们有许多事情白做了,有一些事情做下来却起了反作用,我们为无效劳动付出了青春与心力的代价。
宽容很不易,才成为一种美德。如果我们在教书时,只认了教科书和大纲,却容不得半点质疑;如果我们只守着自己习惯的教法,借助于习惯的手段和方式,拒绝一切新的想法和创意;如果我们听了某些宣传或说教,认为某种教育理论或政策就是惟一正确或惟一必须信守的,那么我们还是不宽容。
当面对每一个有个体差异的孩子们时,如果我们只以个人的眼光去取舍,唯独偏爱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脏孩子、调皮的孩子、被父母遗弃的孩子,那么我们尚不具备宽容精神。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迈入了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进入这个世界的资格就是具备宽容精神。宽容不易,才使宽容成为美德。 宽容不仅在面对异己时有用,对自己的冲突着的人性而言,宽容意味着造福于自己。宽容会使我们挣脱身心的一切束缚,使我们每一天都很自由。
陶行知先生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让我们教师学会宽容,给学生多一点宽容,学生自己就会多一点自尊,多一点自省。宽容,是让学生感受到爱和友谊的先决条件,更是能令其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同时宽容也会使我们教师处事变得更加理性,使自己的工作变智育中心为以人为中心,造就一种民主的教育、生动活泼的教育,这不正是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吗?
一百条建议,一百个法宝,似阳光,如雨露,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新教师,此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
13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六年级组 邱娟
记得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写过一本教育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可以说这本书是教育届的圣经,他的一些经典话语直到现在还在被很多教师引用。而这本《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更是给我们以另一种角度来思考教师职业提出了建议,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刚跨入教师岗位不久的老师们,更是注入了精神的食粮,是我们在前进道路中的指明灯,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教师要有静气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有的人一生匠气,只知机械的干同样的事,干得毫无生气。在他们眼中,工作仅仅是需要完成任务的,为了完成任务,只习惯于从过去的经验中搜取营养。教育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教师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的态度,任何热闹的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代替实实在在的一天天的熏陶,一本本的作业,一句句的话语。
教师要的是静气。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气就是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尝其中的乐趣,品味其中的意义。
读了这段话,使我体会到,静气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番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番景致。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是呀,作为年轻教师,有的是满腔的热情和把事情做好的信念,但是要把工作做好做精,的确需要静,读几本好书,参照比较总结一下自己的不足,细细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品尝作为老师的乐趣。何乐而不为呢?
二、把困难当作机会
“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其之所以会成为名师。都是将困难视为机会,他不仅从克服困难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更从中发现了那个‘伟大’的自我,收获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郑杰这一句话说的很经典。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适应社会变化的人,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反之,不能适应变化或不愿改变自己的人终究会被社会淘汰,我们的教育工作也是如此。我们都知道: 14
老师越来越难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摆在眼前的困难,我们做怎样的选择呢?是退缩,还是前进?
在此节中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什么叫成功,怎样才有成就感?我读了此节以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只有我们在遇到某些困难、挫折的时候,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取得成绩,这才是成功,才有成功感。假如我们的道路是一路平坦走的过来,轻而易举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我们也许会有满足感,但是我们并没有取得成功,没有成功感。因为没有经过我们努力取得的成绩不是我们真实的水平,并没有发挥我们的潜力。“把困难当作机会”,如果我能做到,也许我的事业将很快步入轨道并蒸蒸日上。
三、“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
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苏格拉底说:“在所有的事上,凡是受到尊敬和赞美的人,都是那些知识最广博的人,而那些受人谴责的和轻视的人,都是那些最无知的人。如果你真想在城邦获得盛名并受到人的赞扬,就当努力对你要做的事求得最广泛的知识。其实要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必须应具备四个特点:一是热情,二是真诚,三是善良,四是宽容。
学了这段话,使我懂得了要做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做受人欢迎的人,做有丰富的知识的老师就需要平时不断充实自我,拓宽知识面;做受欢迎的老师就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修养,要学习热情、真诚、善良、宽容,这才能受学生、同事、领导、社会受欢迎,只有你到处受欢迎,才会有一身漂亮的羽毛。
一百条建议,一百个法宝,似阳光,如雨露,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新跨入教师岗位的我,此书更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但愿在其新锐思想的指引下,做一名合格的、幸福的教师。
15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六年级组 温 艳
苏霍姆林斯基不愧是一名教育实践家,读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每一条都是这样实用而中肯。他能结合儿童学习的规律,举出实际的例子,深入浅出地指导老师们在每一个学习细节上应该如何处理。夜阑人静之时,阅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心中不免掀起几许的波动。我静静地品味着作者精彩的理论分析,也细细地聆听着那些生动事例.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
想想自己真的是这样,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 16
“抱佛脚”的后果。
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大师与镜子
——读《给教师的建议》后感
六年级组 仓醒宇
鲁迅先生说:“每天不读点书,就如不曾洗脸刷牙,会觉自己面目可憎,无以见人。”每每念到这个句子,我都觉得有点无地自容,因为我既没有广泛地阅读名作,也没有通彻地精读某书,更没有做到持之以恒每天读书。我这样的读书,实在有愧于“读书”二字。
也有人说“没有读过《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人,就不能称其为教师。”这句话同样让我忐忑不安。于是,趁着国庆长假认认真真地拜读了前苏联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它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给教师提出的每一条建议既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又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他精练的语言、闪光的思想,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捧读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涵养渊博的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难,为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让我重新整装待发。
17
细品书中的章节,你会发现,尽管现在的教育形势一直在不断的调整改革,但苏霍姆林斯基那闪光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而言都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教育理论大师,读过此书后,你定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像是在与教育大师进行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苏大师的确是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他的教育实践更鼓舞着千百万教师前进!
作为一名初入教育行业的青年教师,这本书里的每一个建议对我而言都是至理名言。《给教师的建议》书中一开始就提出了每个教师都曾无数遍的责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是啊,我也曾经在一位同事的QQ上看到这样的一个个性签名:多希望一天能有25个小时!的确,作为老师我们每天都要备课、上课、放学、回家,晚上回到家可能还有些琐碎之事要处理,有时候忙起来真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苏大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刻地思考和挖掘,他举了一个被人们广为引用的历史老师的例子。
“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钟。”天哪,一辈子和15分钟,这是多大差距的两个时间概念啊,这位历史老师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原来,“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就是意味着要不断地读书学习。只有让读书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习惯,才能让知识汇流成海,才能让我们在教学中如鱼得水。
结合《给教师的建议》这部教育著作,我逐步尝试把苏大师的教育理论有选择地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把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实行多次重复练习,使学习内容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和运动表象的形成。另一方面,运动负荷的由小到大也满足了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要求,学生上课积极性高,能在老师的要求下积极锻炼,对学生而言不仅放松了紧张的学习压力,学习到了新的技能技巧,还增强了自身体质,真可谓是一举数得,益处多多。在整个体育教学活动 18
中,我秉持实用性和趣味性的原则,既保证了学生能得到积极锻炼,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愉快,养成了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在教案的编写上,我着重突出个别化教学的原则,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有适合自己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同时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了解到自己在这个群体中重要性,是我们这个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其次,我了解到教师对学生的过高要求也同样不利于快乐体育的教学发展。于是在要求学生完成动作或训练时,我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降低难度或要求,使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也能在运动中体验到成功。例如在一次单足跳的练习中,我允许学生可换一次脚,这样就能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尝到了成功的滋味,有很大的成就感。在对待学生方面,我既严格要求他们,注重素质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方面,还多多的给予他们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坚定他们克服困难的决心,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
面对当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面对新时代的学生,要做一位好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需要我们老师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来适应这个多姿多彩的知识海洋。《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真是让我爱不释手,它能让我掩卷沉思时刻反省自己,深刻看清自己的不足。捧读此书,犹如在与大师对话,这是一场无声的对话,但却可以感觉到心灵穿越时空彼此相通了。我想,当你了解了苏霍姆林斯基那无私奉献自己的人生,领略了他的卓越成就,你也会同我一样对他产生无尽的敬仰之情,他是良师也是益友,他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自己的教育得失,倾听自己内心真实的与众不同的声音,我相信每一位爱教育的人,都一定会爱上这面镜子!
《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读后感
六年级组 庄健
读了这本书,我常常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学生成长不惜余力的精神而感动,也为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毛躁与教育方法的粗糙深感羞愧。
一、教师在课堂上创造的精神饱满和乐观愉快的语调,在培养学生牢固持久的学习愿望和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方面,具有极大的意义。
我们上课时有时说“这堂课上得很蔫”。学生“蔫”的原因也许不一而同,但教师讲课时激发不出学生真正的激动心情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教师对教材的 19
讲述萎靡不振,针对性不强,以至于在孩子们那里形成了一种郁闷心情。教师对教材无动于衷的态度,立即会“传导”给学生,这一来,被讲述的内容似乎成了矗立在师生之间的一堵高墙。面对着难以跨越的高度,试问学生怎么精神得起来呢?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紧张思考的那种倦意,然而,比起上注意力集中和内容丰富的课来,孩子们上这样枯燥的课更加疲惫不堪,也许只有下课铃声才能带来些许生气。
学生对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动力。培养这种愿望与学校整个教育﹑教学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它的实现首先得依靠课堂,更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与激励,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时刻注意克服那种令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语调,用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积极思考。
新内容的讲述结束了,教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一片沉默,没有问题,于是,教师得出结论,看来新内容学生们都搞懂了。但是当教师把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叫起来,让他们复述教师讲述的内容的时候,他们都回答得前言不搭后语,根本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教师常常不无愤怒地对学生们说:“既然你们一点都没懂,为什么你们刚才不提出问题来?”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气愤学生的不懂装懂。可是,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我错怪学生了。其实,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学生们根本无法判断他们对新内容是理解了还是没有理解,因为在讲课之初,教师并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这一新内容时,他们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思索﹑思考,只有当它的目的十分明确,也就是说,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的时候,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
真正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 20
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学生被动,消极地掌握住的知识,对学生思维发展起不到多大的影响,而通过积极的努力,主动地去采摘,获取的知识,不但让人深信不疑,倍加珍惜,更会不断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
三、苏霍姆林斯基特别讲到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他说,要当做最宝贵的珍宝一般,保护儿童的信赖这朵最娇柔的鲜花。它是很容易折损,憔悴和被不信赖的毒汁毒死的。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作为学生的家长,也极少有人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教育下一代时,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而且一点也不比大人小。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让他经常具有作为智力劳动者的自尊感,作为公民的自尊感,作为自己父母儿女的自尊感,作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绩而变得美好起来的个人的自尊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时时不忘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21
用心备课
——读《给教师的建议》
六年级组 高佳吟
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了强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教师回答:“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约15分钟??”。一辈子与15分钟,一语道出教师备课之真谛。
备课是什么?备课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为完成教学任务形成教学能力所作的一切准备工作。备课是教学工作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保证。作为教师,备课应该是日常的工作,每天都在进行着,但是要想备好一节课,可不是一件简单事。为了讲好一节课,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什么时候板书,板书哪些内容,问题应该怎样呈现,孩子可能怎样回答......一节课要反复背上多次,反思自己,缺少的是自信,缺失的是底蕴,所以讲完一节课后,反思会更加深刻。
我作为一名新教师,谈不上什么经验,但通过一次课上的灵感让我深深觉得备课的充分与否十分关键。那是一篇描写云雀的课文,云雀是最典型的田野里的鸟儿,它平凡、朴素,它是庄稼人的珍禽。学生们看到这只鸟都觉得很普通,甚至有点丑陋,对它没什么兴趣。这个时候,我把事先准备的天鹅照片放在大屏幕上,学生顿时来了兴趣,“哇,好漂亮”,“雪白得像云”,“真美啊”学生你一言,我一句好不热闹,孩子们被它的美丽深深地吸引着。再看看我们课本上的云雀照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什么高尚的品德让它成为法国的国鸟,是什么让法国人民如此喜爱它,学生们显然来了兴趣,兴致勃勃地在课文的文字中寻找答案。在课上,学生们纷纷找出了它被人们喜欢的理由。上完这节课我就想,如果这节课我没有展示美丽的动物照片,如果我没有将它们两者之间形成对比,也许学生们会上得很枯燥,对云雀也没什么好感。所以在备课的时候,需要教师想得多一些,想的细一些,将心比心,也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窦桂梅老师曾说过:“精彩的课堂设计,就是精彩的人生设计;课堂设计得精彩,就是人生设计的精彩。” 窦老师从三方面剖析了自己对备课的理解,也 22
为我们青年教师正确对待备课提供了典范。一、设计课堂就是设计人生;二、抓题眼是上好课的关键;三、预设与生成要照耀每一片叶子。她以《秋天的怀念》一课开头为例谈自己备课时九易其稿的感受。她的第一稿是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的一个片段:“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但是细琢磨之后,感觉有“诱敌深入”“请君入瓮”“先入为主”的嫌疑;于是有了第二种设计:引入一位叫游珍的儿童写的一首怀念母亲的诗,但是又觉得有些生硬且不自然;接着是“删繁就简”(读课题作画)的第三稿,“顺风顺水”(作者简介)的第四稿,校友身份切入的第五稿和第六稿,加入《合欢树》选段的第七稿和第八稿。终于,窦老师这节课的开头“精雕细刻”而成了,而第九稿的灵感则来自一节课上,当她和孩子读开头《合欢树》中的一段时,忽然“发现”这一句:“母亲活得太苦了”。于是她灵机一动,让学生谈感受,教师顺势板书“苦”,然后课堂的一条暗线就以“苦”展开。我想,窦老师这位名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改,不断完善,不断迸出新的火花,不断精心备课,使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经得起推敲。
作为一名刚刚踏入教师岗位的我,更要在备课上做足功夫,时刻反省自己是不是认真对待备课的,我有没有为了一节课的导入而“九易其稿”呢?为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经得起推敲而苦思冥想呢?我想作为语文老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放声诵读,一丝不苟,反复吟读,口诵心惟。如朱熹所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读课文,不但要读通,还要读熟,做到烂熟于心。这样做的好处是走进文本,把握课文的脉络,掌握课文的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时候,一个巧妙的教学主意,往往就产生于对文本的熟悉。 其次用大语文的视野进行备课,真正发挥好教材的“例子”功能。语文教师要备好课,就应博闻强记,通古晓今,需有“知学”。语文教师应该是个杂家,即:“半个编辑”、“半个作家”“半个演员”“半个书法家”等等,不能把自己的思考局限于眼前的一篇文章中,应该力求扩展本篇教材的教学效果。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抓根本。一篇教材往往有许多可教的东西,但我们的课堂时间有限,这就决定了我们备课必须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在备课时尊重文本特点,对课本中最本质的、重要的东西必须准确,毫不含糊。
总之,在踏上三尺讲台之前,我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一篇课文的备课工作不 23
是一个晚上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反复推敲,反复斟酌,反复修改,这样我的课堂才会生动、活泼、充实。
教育的奥林匹克精神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六年级组 征 丽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对于一个新教师,如同干旱已久后的一场雨露,调解了我们心中诸多的困惑,滋养了我们对教育事业的信心。联想到刚刚成功举办的北京奥运会,我觉得我们的教育事业也需要奥林匹克精神!
教师是人类获取知识的百宝箱,是人类塑造灵魂的雕刻家,因此,教师自身的内涵和修养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拥有的知识应该是我们要传授给别人的知识的万倍之多,我们的思想要务实、要与时俱进,做到这两点并不容易,而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读书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书籍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带领我们走出平庸、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每天读书,那些知识就会像潺潺小溪般流入我们思想的江河,读经典的书就如同是在与大师面对面地交流一般,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的困难,可以使我们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读书,还可以丰富我们的爱心和责任心,更加坚定我们的社会责任心。读书,应当是我们的第一精神需要,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博览群书,要深入地思考。有的人会抱怨,我们现在的工作已经很忙了,哪有时间看书;有的人会嘀咕,现代社会还有多少人尤其是年轻人能一本正经地坐着看半天的书。的确,现在的诱惑是很多,工作是很繁忙,但是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呢?克服自己的困难、挑战自我的极限,争取自身的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时间是自己挤出来的,定力是自己塑造的。
作为一名新教师,缺乏教学和教育的经验,这是我们最需要成长的地方。在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后,我在很多问题上都有了新的了解、新的感触。
首先,专业知识不仅仅局限于对教材的研究和学习,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方面。比如,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将小学一年级开始到初三所有的教学书都重新学习 24
一遍,一方面,了解现在的学生已经掌握或者应该掌握了哪些知识,另一方面,知道他们还需要掌握哪些东西,尤其是数学方面的思想问题,这些都对他们现在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可以更好地学习。我们还可以去读一些心理学的书,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学生,这些都是我们目前最缺乏的东西。了解自己所需要的,看清自己的弱点,克服自己的弱点,坚持作战,胜利与成功就会接踵而来。
其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学生产生一种感觉,那就是学的时间越长,就越难学。应该让他们有这种感觉,我已经拥有了很多知识,明天我还要多学点知识,知识是越学越多、越学越容易的。那么如何让他们有这种感觉呢?一方面,教师自身的魅力。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能吸引我们的学生热爱我们的学科,从而促进他们对这本学科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学生的自我要求。真正理解已经学了的,将书本的知识真正变为自己拥有的;知道自己不明白的,并能主动寻求解决的,古人云,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只有勤思考才能学好书;有欲望主动自学的,这点对于我们现在的学生很难做到,但并不意味着无法做到。在奥运战场上搏斗的每一位运动员,都是在完成了预定的目标之后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完成下一个目标,越练越起劲。
再者,我想谈谈分层教学。分层教学这个词,在教育界已出现很久了,但是真正要做到是很困难,在书中我找到这样一位老师,他的每堂数学课都将整个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不同的进度学习,这样做到了按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学习。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法,但是实施起来却很有难度,因此结合这位老师的做法,我在教学中采取的分层教学主要是体现在作业中,而非课堂。我将全班同学分成A、B、C三类,其中A类同学是学习最困难的,C类最好,每一天,我都给他们做等量的题目,但是难易程度却不同。对A类同学,我只要求他们做最基础的题目,希望他们可以通过作简单的练习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从而获得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对于C类学生,为了满足他们的求知欲,给她们空间挑战高难度的题目。试行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学习上暂时落后的学生做题目的质量明显提高,当他们和其他同学一起做相同的题目时,正确率也提高了许多。我想这是因为他们成长的速度是合理的缘故,因此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真得很有效。
最后,我认为对后进生的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是先学后教,所谓后进生并不是 25
指他笨,只是相对于其他同学而言,他在课堂上的反应能力以及听课的理解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如果毫无准备地来听课,必然使他觉得听课非常地吃力,也由此产生疲惫感,甚至无法理解老师所教内容,从而丧失学习的信心。但如果,他能够在家里自己将书预习好,做好相对基础的题目,那么在课堂上,他就能听懂老师讲课的内容,因为他知道老师要讲什么,难点会是什么,从而提高课堂的听课效率。
超越人类极限,更高、更快、更强,这是奥林匹克运动员坚持奋斗的精神支柱,那么我们的学生靠什么在生存呢?知识!只有当求知欲占据学生最主要的精神生活时,他才能不断地前进。他们是跑道上的运动员,我们都是他们的教练,我们的正确指导配以他们合理的成长,才能在知识大道上获得金牌。学习的过程是漫长的,学习的道路是坎坷的,这就更加需要有奥林匹克的精神!教师是扶梯,帮助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峰;教师是启明灯,引领学生遨游知识的海洋。
《给教师德建议》真的教会了我许多,教师的职业生涯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秉承奥林匹克精神不断得超越自我,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我相信,真正落实书中的建议,培养出最优秀的学生,才是与苏霍姆林斯基最好的共鸣!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六年级组 武晓燕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从三十多年的教育实践出发,为了解决中小学教育的实践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在这一百条建议中既有生动的教学实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尽管时代社会背景、教育形势都有了巨大的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那独到的见解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得过时。
本人是今年刚刚踏上讲坛的新教师,日常工作中常常遇到很多的困难,产生很多疑惑。而本书针对教师工作的各项内容解难答疑。每次读此书,都感觉好像一位智者站在我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指点迷津;有时又如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不管遭受了怎样的挫败,都能给我安慰,让我充满信心。
通过学习这本教育名著,我懂得了很多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我更在努力地把他们用在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用在班里的每一位学生身上。在学校里, 26
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该被人尊重、被人理解、被人欣赏,所以,教育工作者要站在被服务者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了解他们的所诉所求、所期所盼,为他们消除成长的烦恼,为他们做好服务,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实实在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这些学生才会在这门学科上下功夫,他们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自愿地建立起来。我们经常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很大的联系。作为老师,自然希望学生喜欢上自己所教的学科,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参与,才能主动地思考、学习,从而学好这门课。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你任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我们学校有位校长曾经说过,学生回家先做哪一门的作业,就说明他们最喜欢的是哪门功课。我调查了解下来,学生们确实是把自己最喜欢科目的作业放在第一位的。因此我特别注意激起学生的兴趣,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改善作业的形式,适当减少了作业量,一段时间下来发现越来越多同学开始把英语作业放在第一个做,英语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
第二十九条“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对我也深有启发。把控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内部诱因的最精细的工作之一。
要使学生学起来有趣,必须调动头脑中的经验知识,新旧结合,才更利于“新芽的营养生长和机体内养分的充分供给”。对于首次接触的新知,该放开孩子手脚,推荐给他们相关的书籍,教给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先去自主了解,获取有 27
关的“经验知识”,在学习新知时,再将储存的意识加以调动出来,再次感知,理解,针对事实现象进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从而轻松学习。在第四节中苏霍姆林斯基就讲过:只有当随意注意、随意识记与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时,才能点燃学生意识中的“思维引火线”。
结合自己的教学,感觉自己在平时“预习知识”这一环节上,做得还不够到位。在讲新课之前,我一般先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大体弄清楚教材中要学习什么内容,划出看不懂的地方。读了这条建议,我想应该把机械的、表面化的预习推进一步,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知识跟已学的哪部分知识是相联系的,教材上的解题方法和思想是怎么样的。对于他们自己搞不懂的问题,不应该只是划出来,更应该拿出来跟同学讨论。同时应该提醒他们在听老师讲课的过程中,要着重注意自己不懂的问题,将课堂讲授的与自己预习的相对比。这样的预习才比较到位,同时反复识记、动脑思考,学到的知识肯定是很难忘记的。
但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这样在听课时才能拢聚他们的注意力,有一种真正的情感体验,从而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中我自认为这一点做得还不够好。尽管常会启发他们去归纳总结一些规律,但常常缺乏耐心,当他们自己探索遇到困难时常为了赶进度,就越俎代庖,这样有时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另外,在许多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些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我们在新教师暑期培训当中,徐局长也提到过,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长流水,说的就是同一个道理。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 28
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在我眼中,《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不仅在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老师,同时也在告诉我们该怎样做人。比如书中曾提到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到,并且要做得更好,学生才会心服口服,才会崇敬老师,服从老师的安排。我认为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从每节课做起,从小事做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通过《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作者以他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站在一位教育先驱的角度向他的后辈们娓娓道来:怎么样去克服教学中的误区,怎样成为一个好老师,他给的建议来源于他的丰富的实践,高度的智慧,很多建议不仅仅是真知灼见而且可操作性强,有目标,有具体的步骤,而且很多时候还附上了案例,恰到好处,让老师的实际应用这些建议有了一个很好的参考,书中的内容深入浅出,通畅流顺,非常便于阅读。教学是一门艺术,苏霍姆林斯基就是掌握了这门艺术的一位伟大的教育先行者,一位巨匠,通过这本书解决了很多我教育教学上的困惑,使得我不再迷茫。感谢区教委和学校为我们推荐了这本书,让我们有机会去领略教育家的风采,吸取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七年级组 孙鹏秀
当静下心仔细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深深被苏霍姆林斯基的那份对学生负责、对教育教学工作肯于钻研的精神而感动。他用毕生的精力在研究学生,研究教育教学工作,在他的眼里,这世界上的每位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这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综合体,书中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这些建议就像一盏指路明灯为我们教师指明了更明确的努力方向。
“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29
“请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摘自:教育科学出版社《给教师的建议》2000年1月版第39页 )。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总是会被其中的某些语句感动着,书中这些至理名言无不在告诉我们教师: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要明白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要根据他们的学习现状,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点,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迈进一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感。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鼓舞,被鼓励的愿望,学生更是如此。不管他们的成绩如何,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我们会发现,越是成绩差的学生,他们所需要的关心越强烈,这可能会变成他们向前进的动力。教师手中的笔落下去打及格和不及格对学生而言,真的很关键。有时候,教师极其细微的一个小动作,可能就会影响学生一辈子的发展,要知道我们的学生很看重老师的评价。
记得在这学期的体质健康测试中,我宣布下节课要测试800米,谁知在考试的前一天中午就有好多同学来办公室打听“及格标准多少?”“如果不及格会怎么样?”,更令我惊诧的是其中有三分之二是耐力素质好体育成绩优异的同学。从表面看,女同学怕耐力跑,担心跑不下来,这些心理我能够充分理解。但仔细思考,难道就这些因素吗?
实际上,长期以来,这些学生都是在大大小小的考试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对考试非常敏感,他们渴望在考试中成功,同时有极度担心在考试中失败,体育测试也不例外,他们似乎形成了条件反射,每到考试时,听到最多的就是:“老师多少及格?”,却很少听到“老师多少是满分或优秀”。面对这些我也很困惑:我们的考试为什么让学生没有自信?我们的考试最希望让学生得到什么?
带着这些疑问,在第二天的测试课上,我作了一次大胆尝试,决定这次800米测试不计时间只计排名。按名次前6名给予优秀,6至15名给予良好,只要中途不停认真跑完全程的同学不论快慢全部给予及格,并强调如果在测试过程中拼搏精神表现好的同学名次排在规定名次后面的,相应提高一个档次给予评定。 30
第一个测试班到了,不出我所料,刚上课就有好几名同学向我请假,理由是身体不舒服、肚子痛、发高烧??总之,想以各种理由逃避测试。我不置可否,立刻集合队伍耐心讲解了这次800米测评方法和计评方法。课上响起了欢呼声和掌声,原先要请假的同学也向我示意要参加考试。接下来的测试过程更令我感到意外,同学们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场面使我非常感动。就这样5个班的女生按照同一方法,全部通过了这次的800米测试。
课后我仔细反思,这次尝试能够成功,是因为这样的800米测试模式使学生明白了:当超越以后你前面的同学又是你下一个超越的目标,不断的超越不断的挑战,这样的考试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分数,更多的是去感悟一个道理:不进则退,不努力就要被别人超越。这样既是对学生自我价值的肯定,同时也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改精神。
让我们教师牢记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请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 我们教师只有做到这一点,只有用心去关注每一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和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这样的课堂才会有生成,才会有真正的师生互动,才会是有效的、成功的课堂教学。
看台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
七年级组 杨柳
工作已经满一年,对待这张讲台这个教室已经多了份自信与掌握,唯独孩子们的事情仍好像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让我手足无措。特别是不爱学习的孩子更让我头痛,我们班级的熊伟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照顾他的母亲因为婚姻的打击而异常脆弱,对他的要求也一天高过一天。本身就调皮的他开始到处惹是生非,上课睡觉、作业不完成、对待同学粗暴。。。。凡是不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几乎都可以与他搭上一点关系。也因为他,我到处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办法,直到我遇到了苏霍姆林斯基。于是,这样一个故事便发生了。。。。
昨天中午稍作休息便有学生急急忙忙跑来报告,看那架势,此消息肯定比台 31
湾公投结果还要轰动。果然,班级里打架了。其实说打架还有点名不副实,确切地说:熊伟把何凌勇推倒在地,何凌勇哭了。何凌勇是何许人也?我们班男生一号,长得可爱、成绩出人;熊伟呢?年级里臭名远扬,爱说粗话、爱打人。我带着十二万分的气愤与三丈高的火焰直奔班级,只看见还在抹眼泪的何凌勇,没看见“恶霸”熊伟。看着平日里最讨人喜爱的学生被欺负成这样,真的,说不出的怜惜。这时,肇事者熊伟手拿着黑板擦进来了,若无其事。我二话不说,拽着他的红领巾连拉带拖把他带到了操场的看台上,北风呼呼的吹着,格外冷,春暖乍寒阿。迎着风,看着这个全班同学避而远之的熊伟,真是气不打一处来,气得我半天说不出话来。两个人就静静地也傻傻地呆站了一分多钟,最终还是我打破了寂静。“为什么?”我尽量压抑语气,让它听起来不是那么恐怖。“是他先推我的。”熊伟还是理直气壮,甚至有点不屑一顾。我转过身,说不出话来。孩子总归是孩子,犯了错总是要追究别人的职责而丝毫不会审视自己,其实有时候,我们也是。
“你看,”我的手指向不远的教学楼,密密麻麻的教室窗户呈现在眼前,“看到了什么?”“教室。”“你知道现在在每个窗户里会发生什么吗?”“不知道。”“这里面发生着形形色色的故事,可能有一个学生正在考试作弊;可能老师正在教训不听话的孩子;也可能他们正在兴高采烈地看电影。”“而我们正在谈话。”“对,你说得很对。你看得那么清楚是因为你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更因为你站得高。所谓,站得高,看得远。”熊伟开始低下了头,“讨厌杨老师吗?”“不讨厌。”“跟杨老师说说你的看法。”“我也不是故意的,他走路的时候撞了我一下。所以。。。。”“所以,你也一定要撞回他,来弥补你的损失。”熊伟看着教学楼,不说话。“杨老师给你讲个故事吧。”“故事?”“对,李白的故事。李白的一生概括起来就是三起三落。李白因为绝世才华得到唐玄宗赏识,后来却因为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唐玄宗之子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贵州境内,途中遇赦。但是一路上人们都十分敬重李白,没有人把他当作罪人。可这时候的国家已经大不如前,危在旦夕。后来李白又遇到了十分重视他的宋若思,本想可以再次为国家效力,可惜,仍旧因官场势力而被流放,晚年漂泊 32
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享年62岁。”听完李白的故事,熊伟似乎也感觉到了什么,“所以他写了将进酒。”“你最喜欢哪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老天爷让我们存在,必然有我们的价值。但这个价值不是体现在拘泥于一些小事上。李白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他的诗,也因为他豪迈的胸怀。”熊伟只是呆呆地看着我,不发一言。“老师更喜欢《将进酒》里面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一句,熊伟阿,人生苦短,我们谁都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或许我们都不会看见明天的太阳了,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天,你还会去做这些事吗?”“不会。。。”不知道是风太厉害还是我的说话太过分,熊伟开始哭了,一边流眼泪一边用手抹,越是想抹去越是抹不干净。“老师,我爸妈昨天见面了,一见面就吵,我妈妈还把我爸爸赶出去了。。。”话没说完,这个可怜的离异家庭的孩子哭得泣不成声。我终于让这个孩子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了。再后来的对话我不用说大家也都知道,只是再后来我们俩静静地坐在看台上,谁也没说话,各自陷入了沉思。夕阳很红,风也慢慢变得柔和了,一年级小朋友出来上体育课了,孩子银铃般的笑声充满了整个校园。熊伟后来偷偷去跟何凌勇道歉了。
再后来,他们俩都笑着走进办公室,宣布他们合好了。
看着他们的背影,我也笑了。
有些教育,需要冷静与智慧。
有些孩子,需要一次被信任的机会。
有些时候,要把心放得宽广一点。
这就是我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的办法。我要谢谢他。
转化思考
七年级组 沈 华
如何转化后进生一直以来都是广大教师关注的问题,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也形成了一定的成果,从众多的教育资料中也能搜集到一些成功的案例,但放眼教育现实,“后进生”却层出不穷,前生未改,后生又续,让身为教师的我们疲于应付。
33
后进生占用了老师的大部分教育时间,却收效甚微,因此让教师头疼不已。教师为了平均分好看,于是给学生一些良方,让他们紧扣教材,死背考点,力争多得一点分数。苏老认为:“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 苏老建议通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这种看似增加了学习量的方法比起那些背住考点就能得分的方法可能更有效,因为这样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苏老对这些学生,总是有足够的耐心,给他们提供相关的文章,“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各种概念、概括和科学定义的含义”。因为这是对他们“进行智育的十分重要的条件”。
“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 苏老的这种做法和当前比较流行的“赏识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也许目前大行其道的赏识就是苏老在中国的遗产。但不同的是一般的教师只是停留在语言的赏识上,没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没有成就感做基础的赏识让人感觉不踏实,甚至有些虚假,因此效果难以持久。而老苏的赞叹是在学生的阅读中进行的,是根据学生的具体进步进行的。这样学生的感觉就会持久,得到的快乐就会越多,积极性就会提高。他又举了一个名叫费佳的学生的转变的例子。这个学生最初学习上有很大的障碍,“当他的思想刚刚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却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我估计在很多教师看来甚至有“智力障碍”。但苏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每一道题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解答这种习题首先要求动脑筋思考。下面也举两道习题看看。
1.有三个牧羊人,由于天气炎热而疲倦了,他们在一棵树底下休息,接着就睡着了。调皮的放牧助手用橡皮枝烧成的炭灰,把睡熟的人的额头上都涂上了嘿。三个人醒来后,都哈哈大笑,每一个人都以为另外两个人在互相嘲笑的。突然,有一个人停住不笑了,他猜到了自己的额头也被涂黑了。他是怎么想出来的?
2.古时候,在辽阔的乌克兰草原上,有两个相距不远的村庄——一个叫“真话村”,另一个叫“假话村”。“真话村”的居民都说真话,而“假话村”的居民总是说假话。假若我们当中有谁突然来到这两个古代村庄的一个村庄,只允许向 34
第一个碰到的当地居民提一个问题,打听自己来到的是哪个村庄,那么这个问题应该怎样提法?
费佳就是在老苏的帮助下,逐渐解答了一些简单的问题,慢慢解答一些较难的题目,苏老不断给予惊奇的鼓励。于是,费佳整天抱住那本习题集不放。每解出一道题,他都感到是一次巨大的胜利。在费佳阅读了这种100本带有一定“智力训练”作用的书籍和小册子之后成绩逐渐有了提高。
很多老师都有很好的方法,但最重要的是爱学生,有了爱就有方法。这种爱不是停留在语言上,而是发自内心,付诸行动。老师既不要让自己的赞美廉价,也不要过于吝惜,在学生有成就感的时候及时的赞美和激励是学生进步的动力。 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逐步在思考中成长,在激励中长大。
学习与思考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七年级组 郑秋丽 拜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第42篇《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及第46篇《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感触颇深。学习其它老师的经验,把人家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真正汲取到人家经验中的精华。在这一过程中确实需要一些我称之为的方法和坚持。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中指出: “在一个有几十名教师的集体里,要比在小型学校里更容易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在大的教师集体里,总有些有经验的教师。但是学习别人的教育经验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是一种创造。”我想,既然学习也是一种创造,那必然有自己思考的成份,别人的经验不能按部就班,不能拿来主义。就像书上说的“要理解一件事取决于哪些条件。否则,既不可能理解也学不到别人的经验。要知道,学习优秀经验,这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的教师学习, 35
应当取得某种信念。” 要顽强地探索:到底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什么。 提高教育技巧――这首先是要自己进修,付出个人的努力,在自我观察、自我分析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学习别人的教育经验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要求我们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善于体会和领悟,更主要的是善于思考。
书中说“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所以个人的思考和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显得尤为的重要。想到在我这短短几个月的教学中,在学习师傅的经验的时候,看到一个好的教学方法,于是乎不假思索生硬地用在自己的课堂中,取得的效果却是背道而驰的。想想问题的所在正是因为我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了一份思考和探究的精神。正如书中讲的“学习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一种教学方法适合这位学生,也许就不适合那位学生。因人而异。
关注细节。文章中还建议我们先看看所有低年级教师的学生的练习本。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儿童练习本里的字迹端正秀丽,错别字很少,那么这就是个明显的征兆。练习本里包含着全部教育过程的成果。字写得好坏。既取决于儿童阅读得怎样,也取决于他们阅读的数量。可见值得学习的东西,有时候并不是明显地呈现出来的,它需要我们带有一种热忱,善于思考和发现。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写作了四十多部专著,六百多篇科学论文。这样的一个数字,是相当有震撼力的。如果按照教龄30年来计算,那么也就是说,每年都要完成20多篇论文。而且,苏霍姆林斯基一生都坚持写教育日记。而我们每次要写一篇文章时心里都会想“没什么好写啊,写什么呢?”有时候浏览别人的教育博客,看到别人三天两头都有更新,一件在我看来也许是毫无意义的小事,在他的笔下却变成了趣味盎然的小故事。在羡慕和敬佩的同时,我也思考着,同样是教师,是什么让我总觉得无话可写?无事可说?其实我们身边并不缺乏可写的东西,有时候,学生间的一次争吵,一句话语,和家长的一次谈话,和同事间的一次交流,都可以点燃我们脑中灵感的火花。可是,我呢?我想最主要是没有及时把它记录下来,脆弱的火苗便慢慢熄灭了。等到再想找的时候,一点痕迹也找不到了。写教育日记,把自己所有触动的瞬间和片段变成文字,记录在案,我想对自己以后的教学肯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36
我们所从事的是天底下最辉煌又最平淡的事业,是叶的事业。当人们赞赏那挂满枝头的鲜花,当大家把目光聚集在累累的硕果上,却往往会忽视了叶的奉献。叶的一生是勤勤恳恳的辛劳,是默默无闻的奉献。今年的叶繁枝茂并不见得可以满载而归,却一直延续着无尽的生命力。对于孩子的进步,对于我们自身的专业成长,还是让我们不要太过于急功近利,当我们播撒下希望的种子,整理好那肥沃的土壤时,不要过高地期望着幼苗快快地长大,毕竟,幼苗的成长是有很多因素制约的。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八年级组 孔祥侃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苏霍姆林斯基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与我们进行了一次心与心的交流。在感受了他精辟、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生动、典型的教育事例后,像许许多多读者一样,我也被他对教育的那种热情和忠诚所吸引、感动、震撼。通过阅读,它让我对“教学”两个字又有了重新的认识,对我的学生有了更正确的定位,也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给教师的建议》的第一条是“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与我国古代“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不谋而合。文中开头一针见血地指出 “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因此,他建议我们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时他还指出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要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使我明白了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呵护学生脆弱的心灵,为了每一个学生。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也说过:“当教师把学生 37
看成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教育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摘自: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2页)。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期望被鼓舞,被鼓励的愿望,学生更是如此。不管他们的成绩如何,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我们可以发现,越是成绩差的学生,他们所需要的关心度就更大,这可能会变成他们向前进的动力。教师手中的笔落下去打及格和不及格对学生而言,真的是很关键的。这时候真的需要好好关注我们的学生,有时候,教师极其细微的一个小动作,可能就会影响学生一辈子的发展。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对自己说,慎重对待自己的落笔,要知道我们的学生很看重我们的评价。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操作水平等都是有区别的。我们不能按照同一标准去要求评价孩子们。在一所学校中,不同的班级学习成绩有所不同;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会有所不同。有些孩子的掌握能力就是比较出色,而有些孩子的掌握能力就是偏慢一些,我们不能要求掌握能力强的慢一点,掌握能力弱的学生一定要跟上掌握能力强的孩子。就拿我的书法课来说吧,每个孩子的水平都是不同的,有些学生的作业确实有些不尽人意,但是我也会尽量去寻找他们作业中的一些闪光点,有些或许是其中的一个字写的比较好,有些也许是其中一个笔画写的比较好,我都会用红笔圈出来鼓励学生,而学生看到有被肯定的地方也会对自己树立起一定的自信心,而在书写过程中也会更加的认真与投入。我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了兴趣,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树立了他们对这门课的信心,而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尊重他们,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逐步成长,做到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给教师的建议》的第24条《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中提到教师是否热爱读书,精神生活是否充实,对学生有很深的影响。教师的知识渊博,教师的谈吐不凡,会让学生对教师充满敬佩之情,对知识充满渴望。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也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 38
一粟,俗话说:“你要给学生一杯水,你首先要有一桶水”,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小溪,使自己的知识常流常新,变得越来越宽广。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从事工作以来,我每天坚持阅读,我感觉它是我专业成长当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而这些知识也能时时刻刻让我在课堂上灵活运用,使原本枯燥的书法课变得灵活生动,使学生对于除了书法基本技巧的掌握之外也对于书法的历史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我也越来越体会到了阅读的重要性,读书在我的成长中的获益之处不胜枚举,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读后,让人精神为之振奋,其中,有很多例子很值得我们借鉴,效仿,而更重要的是,这书能让我们对照反思指导于实践。对于这本书,我认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憧憬与希望去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我们才能从中汲取精华,提高自己的素养。
培养学习愿望 摆脱厌学情绪
— 读《给教师的建议》之感想
八年级组 张德福 老师们经常讨论一个话题,就是现在的孩子学习不认真,缺乏主动性,很多学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厌学情绪,学习缺乏动力。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别人的成绩抱着某种消极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对老师的评价也无动于衷。更有学生对学习感到紧张,焦虑。很多学生都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压迫”下消极学习,缺乏学习的热情。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最近我读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其中第53条《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对我启发很大。学生厌学虽然有非常复杂的原因,但是没有学习愿望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对于学生的厌学情绪,作为教师也有着不可推托的责任。我觉得我们教师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
(一)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挑战的快乐。
39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注意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目标的有机整合,还要深刻而周密的考虑到让学生通过什么途径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不回避这些困难,怎样引导学生走上克服困难的道路。
在课堂上,教师要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的,生气勃勃的课堂气氛。用自己的态度去感染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情绪感觉,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让他们产生满足感,获得知识的健康疲劳感。这样很多学生学习的愿望就会强烈起来,认识到学习是如此快乐,如此美妙。
对于学困生,要制定较小的目标,让他们经过努力就能实现。比如:对于计算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订“每天都少错一题”这样的目标,一般学生是能实现这个目标的,就能产生成功的喜悦。我们老师对这些学生的评价也要放低标准,只要有进步就给高分,错1题2题也可以打“优”,这样不致于挫败学生的积极性。
对一些优等生更要注意。以往教师喜欢把一些难点讲精讲透,让学生学起来感到简单容易理解,使学生觉得教材中没有任何复杂的地方,一切都很容易,不需要花时间,这样学习就显得消极,久而久之,创新能力就会下降,学习愿望自然降低。那么对于这些优等生,就应该让他们自己解决难题,给他们挑战的机会,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积极的学习愿望。学生只有在付出自己的劳动后,获得成功才是快乐的、诱人的,这样的学习才会变得自觉自愿。
(二)教师要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学会赞美。
如果说尊重是为了发现孩子身上的创造性,那么宽容便是为了保护,赞美便是为了鼓励;如果说尊重是走进孩子心灵的桥,那么宽容就是给他们空间,而赞美就是给他们舞台。在学习中孩子们会出现很多错误,这需要教师的尊重和宽容。对待学生偶然的过错,不妨采用善意的态度,委婉含蓄的方式来表达我们教育目的。
赞美是春风,让人温暖和感动。赞美是激励,它能充分体现学生心中美好的憧憬和理想。生活和人生需要赞美,孩子们需要热情鼓励。教师在和学生接触时,如果多些宽容与赞美,少些惩罚与贬低,使学生免遭痛至心处的伤害,也许最后的结局会更完美。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人的个性要和谐发展,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塑 40
造心灵的教育方法更是教育园地的一支奇葩。“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子。” 教师应用自己博大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学生。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地培养学生,只有爱得深,才能更认真、更耐心、更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作为一个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就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
(三)开展各种活动,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现在的很多学生缺乏勤奋、刻苦,不怕困难,不畏挫折的意志品质。作业多就叫苦叫累,太阳晒就怕上体育课,学习上遇到困难自然就容易退缩。我们教师要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活动中,让学生互相激励,互相鼓舞,互相评价,互相帮助,增强学习愿望,让厌学情绪远离他们。
总之,良好的情感体验,积极的学习情绪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保证,我们教师平时要善于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心理,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乐于学习,主动的掌握学习。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九年级组 汪士川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忠诚的热爱教育事业,把心都献给了孩子们,在平凡而伟大的教育岗位上,真真切切的奉献出自己。
他出生于乌克兰一个贫苦家庭,兄弟四人都是教师。1933年,他从自己村庄的七年制学校毕业,又参加了一个师资培训班学习。1935年,年仅17岁的他便踏上了漫长而光荣的教育之路。在任教期间,仍坚持继续学习,后拿到了中学教师合格证书,并加入了苏联共产党。卫国战争期间,他的妻子和刚出生的孩子被法西斯匪徒残暴的杀害,他也在浴血奋战中负了重伤,伤愈后,仍从事教育工作。1947年,他当上乌克兰巴普雷什中学的校长,这一当就是二十多年,直到他逝世。
苏霍姆林斯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 41
勤的汗水化作对孩子的热爱,把自己无私地奉献给了教育事业。苏霍姆林斯基敬慕的民族英雄奥斯特罗夫斯基曾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他在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界贩割肉证。’”对于生命,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人的生命是极为宝贵的,但有比我的生命和你的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祖国永恒的生命。”
每一位准备献身教育的仁人志士们,都应当学习他不畏劳苦,勇于求索,孜孜不倦的高尚品德,借鉴他成功的教育经验,为培养“精神生活丰富、道德纯洁和体格健全三者和谐的结合在一起的人”贡献力量。
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但是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的教育方法,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这些教育实例告知了所有的从教者,应多加关注学生心理,改善教学,一切务必讲究一个“真”字,让最真实的自己走到学生中去,用最真心的话语与学生交流。作为教师读此书,等于读了一本教育学与心理学合编。可以说,这本书应该是每个教师成长中的必读书之一。
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之一就是“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可以看到这种理论哪怕到现在还在被沿用。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的表现自己。”因此,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必定能给和谐教育带来更多的启发。
当然,作为新世纪的教师,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去领悟大师在教育实践中所提炼出来的宝贵经验,更重要的是学习大师的这种边实践边总结边反思边探寻的精神,去思考:新时期的教师、新课改下的教师又该给自己提出哪些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是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可以说是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教师。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这些教育实例告知了所有的从教者,应多加关注学生心理,改善教学,一切务必讲究一个“真”字,让最真实的 42
自己走到学生中去,用最真心的话语与学生交流。老师们读此书,等于读了一本教育学与心理学合编。可以说,这本书应该是每个教师成长中的必读书之一。
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之一就是“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的表现自己。”因此,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必定能给和谐教育带来更多的启发。
当然,作为新一代的教师,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去领悟大师在教育实践中所提炼出来的宝贵经验,更重要的是学习大师的这种边实践边总结边反思边探寻的精神,去思考:新时期的教师、新课改下的教师又该给自己提出哪些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是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可以说是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教师。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这些教育实例告知了所有的从教者,应多加关注学生心理,改善教学,一切务必讲究一个“真”字,让最真实的自己走到学生中去,用最真心的话语与学生交流。老师们读此书,等于读了一本教育学与心理学合编。可以说,这本书应该是每个教师成长中的必读书之一。
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之一就是“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的表现自己。”因此,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必定能给和谐教育带来更多的启发。
当然,作为新一代的教师,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去领悟大师在教育实践中所提炼出来的宝贵经验,更重要的是学习大师的这种边实践边总结边反思边探寻的精神,去思考:新时期的教师、新课改下的教师又该给自己提出哪些建议。 书是传递的工具,《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苏霍姆林斯基留给全世界的宝贵财富。一代又一代的教育者靠着他留下的财富进行着我们的教育事业。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九年级组 吴明
上大学时就经常听见老师提起苏霍姆林斯基,当时在心底也就有了这样的一 43
个疑问,他是苏联时期的教育家,而苏联解体都已经很多年了,在当今这个信息高速发达的社会,他的理论能指导现在的教育吗?带着这样的疑问,在学校开展的读书活动中,我有幸读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感到受益匪浅,他的教育思想充满着睿智与人文,在许多年后的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前瞻性,他最早提出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
在德育方面,他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同时指出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智育方面,他认为智育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只有掌握知识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但他坚决反对那种只给知识,不重视发展智力的教学。他说:“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种种原理、结论和推理一古脑塞进儿童的脑子,就捆住了他们的幻想、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翅膀。” “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因此,他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课力求生动、形象、有趣、反对“满堂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用分数去鼓励他们,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取得成绩的快乐。
在体育方面,他响亮地喊出了“健康、健康,再一个还是健康”的口号。他反对儿童在室内进行长时间的脑力劳动,每天花费四、五个小时去做家庭作业。提倡让孩子们在种植植物等体力劳动中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在实践中学习。
在美育方面,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美的情感和塑造他们美的心灵,并提出了进行美育的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手段,如通过观赏大自然感受美,通过文学艺术作品鉴赏美,通过动手劳动创造美等,甚至要求儿童重视衣着美和仪表美。
关于劳动教育。他认为,如果一个学生进行十年制教育,仅仅教给他科学基础知识,从不让他接受劳动训练,而在他毕业时把一把铲子交给他开始劳动,那么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悲剧”。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一向重视劳动教育的实施。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根据年轻教师的来信,针对教师们在工作 44
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编写的一本“教育问答”,是他30多年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如“什么是从事教师工作的才能?它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呢? ”“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他的教学中的实例。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一条就是“要天天看书,终生与书籍为友。”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注重阅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唯有阅读才能不断丰富我们的知识底蕴,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想使备课不成为单调乏味的坐着看教科书,那就请读科学作品,要使你所教得那门科学原理课的教科书成为你看来是最浅显的课本。要使教科书成为你的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而你教给学生的只是这门知识的基本原理。备课就无须花几小时了。” 这条建议里,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有的教师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可谓设计得天衣无缝,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让人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的原因。
我们常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不断的学习就没有扎实的知识和开阔的思维,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的视野越来越宽阔,知识面越来越丰富,求知欲也越来越强烈,不学习只能是“坐吃山空”,仅仅靠课前准备几个小时已经不足以自如地驾驭课堂。教材中的内容只是常识,教师还要广泛涉猎知识,既源于教科书又要高于教科书,将难以消化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材宽广得多的时候,才有可能深入浅出的应对所教的内容,将死板的教科书变成激发学生兴趣与主观能动性的有效途径。因此,我在备课时,不单纯只看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还从多种渠道,如网络、期刊、杂志中搜集有用的信息,并加上自己的理解分析,形成教案,讲授给学生们听。
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阅读不仅仅是为了上好一节课,更重要的是要把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生活经验和思想精髓传播下去,读书不仅是教师的一种喜好更是一种责任。教师要把课上好,就必须读书增进知识广度与深度;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修养,就必须读书增强智慧;教师要研究学生问题处理学生问题,就必须读 45
书增加心理学知识。不但老师要读书,更要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乐于读书。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科普书籍,“阅读、阅读、再阅读”,“可以使学生摆脱成绩不良的状况,发展学生的智力。”他详细讲解了如何使学生学会“快速而用心的阅读”,一个学生读着原始人生活的故事,教师在黑板上挂出原始人的生活挂图,有烧火、准备食物、捕鱼、游戏等内容,让学生边读边想。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边写边想。营造“书香校园”,这恰恰符合苏霍姆林斯基的主张,由此可见这位大教育家的远见卓识。
苏霍姆林斯基带给我的感触还有很多,“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有人说老师是种植孩子美好感觉的土壤,是照亮孩子的心灵的明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向大师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思考的力量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行政组 金 叶
思考使人明智。使人通达。使人拥有世上最美好一切。
这是我在拜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关于怎样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所得出的结论。诚然,在读苏老的书前,许多教师也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正像苏老所说 “真正的学校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礼——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
仅仅让学生掌握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之道,在发现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成为一个会思考的劳动者。
思考的力量是强大的,那么怎样在课堂中创设思考的氛围呢?
首先教师要把自己也培养成思考者。我想,教师要给学生带去思考,自己首先也应善于思考,善于钻研教材,有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只有使教材了然于胸,才能在课堂上运筹帷幄、高屋建瓴;然后要善于思考学生,“思学生所思,想学生所想”,只有充分了解你的每一个学生,才能更好的驾驭课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你的学生折服于你,更好地提高你的课堂效率。
“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教师脑力劳动的一面镜子”,“真正能驾驭教育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的。”的确如此,教科书不能作为备课时的唯一 46
知识来源,在21世纪的今天,信息如此发达,教师一定不能将学生局限于教室的四面墙壁之间,更不要讲事实和规则从教师的头脑里机械地、重复地搬到学生的头脑里。那样的话,不仅学生会成为“死读书”的牺牲品,教师也将日复一日地成为僵化地传授知识的机器。
韩愈在《师说》中说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认为,在今天,也许可以改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促思也。”拿我自己的语文教学举例子。教学中,我十分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积累中善于思考。在课前预习中,要求学生在熟读文章的基础上进行圈划点评关键语句,通过互联网、各种资料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并提出一到两个问题进行质疑,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在课堂学习时,通过引导学生挖掘文章的主旨,感悟作者的情感,从各个角度分析、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教会学生倾听和表达;而在课后,侧重于积累,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沉淀,通过写作训练、阅读相关文章等方式进行知识的延伸。
当然,要用思考点燃学生的学习渴望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思考不是“空中楼阁”,更不是“水中捞月”。首先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尤其是语文,一定的记忆仍是必不可少的。就像我们常说的“肚里没货”那写作就万万不可能迸发灵感。所以思考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积累上。
其次,要使学生学会观察。没有细致的、多角度的观察,很难做出准确的、全面的判断,也就不会找出事物的真理。为什么太阳从东边升起至西边落下?为什么人一定要喝水?为什么??当学生在观察生活时,谁能说他不在思考?
最后,要让,学生学会动手。“实践出真知。”我们常说“动手动脑”,可见,学生在动手操作时也就是他在进行思维训练时,无论哪一门学问,最终的目的都是要用于实际生活,那么思考的意义就显得更为现实了。
读了苏老的书,收获实在太大,无法一一赘述,只能粗浅地略谈一二。反思我自己的教学,实在欠缺的太多。唯有以后在课堂中,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鼓励他们静心思考,在思考中沉淀,在思考中升华。我想,这便是思考的力量,更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力量。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