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文化很讨厌,
一方面,教导女子三从四德;
另一方面,
却有大量的作品在讲女性在爱情上大胆追求幸福,
这种矛盾和暗示很引人探究。
早在《诗经》中,就有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郑风风雨》)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狂童之狂也且?”
(《郑风褰裳》)
发展至传说、戏剧、小说,这种模式更加清晰、丰富,屡见不鲜。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梁祝》,就是典型的女追男。
相传,在中国西晋时期,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学子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同到红罗山书院就读。
在书院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
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别。
祝英台屡次暗示梁山伯,可惜梁总是不懂,最后祝说我们拜堂吧,梁一本正经地说,两个男子怎么可以拜堂。
搞得祝英台只好说“你可有妻房”,梁山伯说没有。
祝英台就要做媒,把自己的小妹介绍给梁山伯,其实是她自己了,梁山伯倒是连连称谢。
祝英台在那个时候的大胆和前卫是现在很多女人都望尘莫及的啊。
《天仙配》里面的七仙女,一天下得凡来,看见在道路上行走的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董永,就上来调戏,要拦住他与他结成婚配,并为他生儿育女。
而董郎却偏偏对女人没有兴趣,东躲西藏,最后一个凡人躲不过一个仙人,路边的槐树开口说话作了媒,无奈结为夫妻。
《三言二拍》有这样一则故事,周胜仙是个聪慧美丽的妙龄女子,一天在游玩时与范二郎偶遇,一见钟情。
周胜仙巧妙地利用当时的处境,用隔空喊话的方式,交待出自己的身世,年纪,以及尚未婚配。
那女孩儿道:“我是曹门里周大郎的女儿,我的小名叫作胜仙小娘子,年一十八岁,不曾吃人暗算。”
即使在今天,这都是一个非常大胆的举动。
汉代才女卓文君看中能弹琴作诗的帅哥司马相如,不顾家里阻拦毅然与之相爱并私奔,后来开起了小酒馆,一个当老板娘,一个当店小二。
这在当时封建礼教家教严谨的社会,是了不得的。
一曲凤求凰,冲破礼教束缚,打破爱情规则,谱写一段女追男的佳话。
在《西游记》里,简直无女不流氓,从托塔李天王的干女儿,到美艳的女儿国国王等等,都无不想调戏唐僧,为他生儿育女。
但是那个唐僧,面对无数的美女,与木石土块似乎没有什么不同。
这种情况与欧洲文化中,男人积极主动,大胆示爱,热情洋溢的作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南宋绍兴年间,传说有一千年修炼的蛇妖化作美丽女子叫白素贞,在杭州西湖与药店主管许仙邂逅相遇,同舟避雨,一见钟情,白蛇逐生欲念,欲与书生缠绵,乃嫁与他。
后世翻出很多版本,才貌双全的白蛇对手无缚鸡之力的许仙倒追不舍,后来连小青也试图勾引他。
真真是妖精眼里看不到别的人了。
《西厢记》之崔莺莺,虽说主动性程度较为逊色,但这些女追男的主角们都背着父母或者与情郎目挑心招、隔墙酬韵;或者与情郎称哥哥喊妹妹,如胶似漆,且最后都悍然私订终身。
结合她们所处时代的封建礼教对她们的束缚,这些惊世骇俗的行为都是非常富有挑战意味的。
那么,
古代为什么会出现“女追男”的现象呢?
对古代中国的女子,其所能指望的最大幸福在于是能嫁给一个好丈夫。
要是像李清照那样,改嫁之后才发现遇人不淑,可就晚了,她的一生就失去意义。
所以“与其悔之于后,岂若择之于始”,强调“自择”,也就是看准了一个主动追求的做法,实际上也表现了女子希望能主宰自己命运的心声。
还有就是中国传统社会男性有自恋的倾向,他们从心底里不屑于热爱一位女子,才使得中国爱情文学中出现了奇特的“女追男”现象。
与此相反,西方社会自古希腊罗马以来,一直保持着强烈的个人主义精神,这使得他们高度珍惜个人感性生命的价值。
爱情即便不是生命的全部,至少也是极重要的组成部分。
文化历来是反映时代观念之大成
在倡议平等的现代,女追男的倾向和可能更大了。我觉得,一个被倒追的男生该有多么幸运啊,那肯定是上辈子烧了一千年的高香才修来的。
所以,奉劝那些被倒追的男生们,如果你不喜欢倒追你的女生,至少应该给人家跪下叩首八百以示敬意,最差也应该给人家擦个鞋。
那些被女生倒追了,还到处哔哔的,真心小心晴天也会被雷劈,喝水被呛得得脚气。
现在购买,随书附赠精美笔记本。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购买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