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元形意太极门创始人 马保国
传统形意拳的三体式,就是交手的预备姿势。形意拳是从军队的枪术演变过来的,它的交手预备式——三体式,就是枪术刺杀预备式不持枪的徒手式。
大多数传统形意拳流派的三体式大体上是:两脚前后站立,前脚尖朝正前方,前脚尖和前脚跟中点延长线与后脚跟内侧在一直线上。后脚与此直线成45°角,两脚跟前后间相距约两脚余。两手一上一下,与前脚同侧手抬起在上,手臂弯曲约150°,手掌掌心向下,中指尖大体与肩同高,并与鼻尖、前脚尖在一竖直线上;后手臂弯曲约120°,掌心向下,大拇指则贴近肚脐眼。前小腿后侧与地面夹角约70°,后小腿前侧与地面夹角约60°。身体重量70%落于后脚,30%落于前脚。
因三体式是交手预备式,故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之说。并且,老前辈们对三体式非常重视,要求也非常严格,教形意拳大多是从教站三体式开始的。极严格者,甚至让你先练三体桩功一至三年,才教你练五形拳。然而就是以上这样一个被奉为经典、被称为“形意母式”的传统三体式,却是一个不能作为交手预备式来应用于实战的。
我对三体式的学习、改进,是从入伍当兵开始的。一九七零年十二月,我高中毕业后,从军五年余。七一、七二两年,我们连队刺杀训练中用的持枪预备式,是按总参下发的教材。下肢两腿的姿势,除重心是前四后六,而不是前三后七之外,其它要求基本上与传统三体式大体相同。双手的姿势,不握枪,前手抬高一些,就是传统三体式的姿势。
一九七三年,全军掀起了一个小比武的高潮,要求按实战,“严格训练,严格要求”。我们军直属教导大队,为了培训出合格的刺杀教员,特意从干休所请回了几位,有实战刺杀经验的老红军当特别教官。他们一出马,先是修改了原刺杀教材,接着又增添了一些内容。在修改的内容中,有两条十分重要。一条是,把刺杀中后腿伸直的弓箭步改为后退弯曲的半弓箭步。另一条是将刺杀预备式改了三点:1,改前脚尖朝正前方为内扣15°;2,把前脚跟与后脚跟之间的横向距离,由0改为10-15厘米;3,身体重心由前四后六改为五、五稍偏后。
理由是:1,前脚尖朝正前方,突刺出枪后,后腿伸直,如果一枪刺不中敌人,便很难快速收回,这在实战中就等于是送死。只有前脚尖内扣15°,后腿弯曲,才能保证出枪后快速收回,以避免敌人刺中自己;2,前后脚之间如无横向距离,一是突刺出枪站不稳,二是拨枪防刺时,很难发出快速有力的横向拨劲;3重心只有五、五稍偏后,才能快速前进变快速后退,快速后退变快速前进,才能适应实战要求。重心如果前四后六,退步很慢,如果是前三后七,那退步就更慢了。
(三体式在实战中的应用)
我学习传统形意拳,是从一九八二年九月,我二次进大学深造开始的。入学数日,我便幸遇我校物理学教授、中国武林泰斗之一,河北形意拳郭云深派第四代掌门人,尚济老前辈。承蒙恩师厚爱,从学浑元形意拳。恩师那时教我的三体式,就是本文前述的传统三体式。
二零零七年元月,我和夫人从英国回国后,便一起专程到西安市母校,去拜望师父、师母,并进行汇报。其中,就汇报演示了我改进的三体式。他老人家分析后,大体给与了肯定。只是在身体重心问题上,提出了:“前4.5后,5.5怎么样?”,我没有回答。后来我后悔了,担心师父生气。
二零一二年秋,我与儿子马晓阳,并入室弟子黄怡国、王海裕,再次到西安母校去拜望师父、师母。年过九旬的师父仍能与我儿子搭手试劲,年近九旬的师母还指导我儿子练鸡形四把。期间,师父让我再站一下三体式。我站好后,师父审视了一会儿,说:“我想起来了,你曾师爷刘维祥老先生站的架子,就是这个样子。”我听后十分激动,看来师父是非常开明的。
恩师是大学物理学教授,又得多位名师真传。他即重视批判地继承,更倡导创新发展。他说:“我们河北形意拳的创始人,李洛能祖师爷就说,只要你改拳改的有道理,就改的好。”
看来,我们老前辈中就有很多开明高人。他们赞成你去改拳,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敢改、能改,在批判的继承过程中,在改的过程中,才会有创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