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国博物馆镇馆之宝 虢国灭亡原因之浅析

    虢国从封国到灭亡,经历了近400年辉煌和沧桑的史迹。把史书上有关虢国的有限记载和三门峡虢国墓地最新考古研究成果联系起来看,虢国从辉煌走向灭亡的原因是特殊的封国;多年的征战;农耕的荒壤和昏庸的迷信。这几种互相联系的原因虽然是虢国灭亡的基本原因,然而把三门峡虢国引上灭亡之路的必然性原因则是内政的失误和国力的衰竭。

一、特殊的封国

    说虢国是特殊的封国,首先,特殊在虢国是先周和周初大分封时的姬姓诸侯国。其次,特殊在《史记·周本记》记载的虢国从一开始就同时分封了东虢和西虢二个诸侯国, 其国君分别是周文王的两个弟弟虢仲与虢叔。 《左传》僖五年说:虢仲与虢叔曾“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与盟府。”周文王常就军政大事“咨于二虢”,周武王与周公也曾“学于虢叔”。其三,特殊在历代国君世袭兼任周王朝卿士一职,因同时又兼任"三公"(即太师、太保、太傅)之一,故自西周中期以下大都称为虢公。现在看来,虢国乃至西周王朝的灭亡都于虢国是特殊的封国,以及特殊的封国的特殊性是密不可分的。

依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的研究成果,在先周文王时期同时为卿士之一的有虢仲和虢叔,武王时期 (公元前1046年——前1043年)和成王时期(公元前1042年——前1021年)有虢城公(虢仲) 位列三公;康王时期(公元前1020年——前996年)有宗人何;昭王时期(公元前995年——前976年)有虢季易父(虢季家族一世);穆王时期(公元前976年——前922年)和恭王时期(公元前922年——前900年)有师 凡宄公(虢季家族二世);懿王(公元前899年——前892年)、孝王(公元前892年——前886年)和夷王时期(公元前885年——前878年),先后有师望幽叔(虢季家族三世)、(即)得叔(虢季家族四世)、师丞(虢季家族五世)等人在周王室历任师氏之职,主管军事,虽然不是虢国国君,但都是王室重臣,受到了周天子的尊重和宠爱;厉王时期(公元前877年——前841年)有虢宣公(亦称虢公或虢季)、虢公长父(亦称虢仲或虢公, 三门峡虢国的始封国君);共和时期(公元前841年——前828年)及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前782年)有虢文公,亦称虢季氏;幽王时期(公元前781年——前771年)有虢石父,亦称虢公鼓、虢公翰。平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719 年)桓王时期(公元前719年——前655年)至惠王时期先后有虢公忌父(平王东迁后三门峡虢国的第一位国君)、虢公林父(平王东迁后三门峡虢国的第二位国君)和虢公丑(平王东迁后三门峡虢国的最后一位国君)。

这些身为卿士的历代虢国国君和虢公们为捍卫周王朝的统治都做出过很大的贡献,不论是成康时期的繁荣稳定,还是幽王时期的衰亡败落,他们对于周王朝的兴衰存亡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宣王死后,幽王宫涅即位,任用虢石父为王室卿士。虢石父亦称虢公鼓(鼓是名,石父是字)。《史记·周本纪》说:“虢石父又废申后,去太子。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掳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虢石父虽为王室卿士,又肩负辅助周天子幽王的重任,但他与幽王妃褒姒结党营私,使幽王废掉当时的皇后申后而立褒姒,废太子宜臼而立褒姒之子伯服,破坏了维持统治集团内部秩序的宗法制度,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弱化了西周王室的凝聚力,进而影响到它的统治力度和决策的正确性。同时,被废除的申后与宜臼联合姜姓之国申、姒姓之国缯、西戎等周边邦国部族起兵反叛,攻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最终导致西周的覆灭。东周伊始,由于新立的太子伯服与幽王一同死于骊山,虢公翰(即虢石父之子)便另立幽王之子余臣为周王(史称携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杜预注曰:“携王,幽王子伯服也”。《古本竹书纪年》记载:“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周平王受到申、鲁、郑、晋、秦等诸侯国的拥护,而虢公翰拥立的携王则受到戎狄的支持,继续与新即位的周平王(原太子宜臼)相对抗。这样就形成了对抗性很强的两大政治集团,西周王室面临着分裂的危险和生与死的抉择,于是在周王朝的历史上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不久,携王为晋文侯所杀,这场闹剧才告结束。(郑国的史伯)周幽王八年在《国语·郑语》中评价虢石父时说:“虢石父谗谄巧从人之也”,《史记·周本纪》也有同样的看法:“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由于自身综合素质的限制和历史环境的制约,虢石父辅佐王室,不仅没能力挽狂澜,振兴西周王朝,反而因其积极参与“其聘后而立内妾”,逐太子宜臼而立伯服”,加快了西周王朝走向衰亡的速度。《国语·晋语一》记载这两件事说:“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褒姒有宠,生伯服,于是乎与虢石甫比,逐太子宜臼而立伯服。太子出奔申,申人、郐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

另外,西周幽王七年,(公元前775年),虢石父消灭了位于今河南三门峡一带的焦国(周初神农之后的封地),《今本竹纪年》记载:周幽“王七年,虢人灭焦”。虢石父消灭焦国不仅解除了心腹之患,而且还扼制了自关中至中原的东西方交通要道,直接壮大了三门峡虢国的综合国力。在此前后逐渐将西虢国东迁于此,以上阳为都城,历史上称为南虢国。

周平王即位即迁都洛阳,史称东周。至于迁徙的原因,大多学者都认为平王东迁是由于受到西戎的侵扰,近年有学者说是因为受到秦国势力的威逼。其实可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由于受到虢国支持下的携王的威胁和逼迫才不得已而为之的,因为携王占据丰镐旧都,使得新即位的周平王在关中无立足之地,无奈只得依靠晋、郑二国保驾东迁。故《左传》隐公六年云:“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随着西虢的东迁,三门峡虢国上阳(《左传》称南虢)由诸侯小国变为诸侯大国,虢国都城上阳城位于三门峡市区东南部、虢国墓地南侧2千米的李家窑遗址。此时的三门峡虢国(南虢)是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黄河北岸的虢国(《左传》称北虢)下阳是其重要的城邑。

东周之初,由于虢石父的原因,周平王先后以郑国国君郑武公、郑庄公为卿士,致使虢国在王室失去权力。周平王在其晚年为遏制郑国的势力,即重新起用虢国,将王权“贰王虢”;至周桓王时期,平王东迁后三门峡虢国的第一位国君虢公忌父与郑庄公同朝任卿士;周桓王至周惠王时期,先后有虢公林父(也称虢仲,平王东迁后三门峡虢国的第二位国君)、虢公丑(也称虢叔,平王东迁后三门峡虢国的最后一位国君)世袭卿士一职。至此,虢国又恢复了原来一直作为卿士的地位一直到虢国灭亡。

二、多年的征战

  历史上的虢国一直都是一个军事强国,加之虢国国君兼任或世袭卿士一职的原因,经常统领周王朝的军队进行作战,更是如虎添翼。在周王朝发动的对外战争中,大都有虢国军队参战。王季时期、文王时期、武王时期及成王时期的四朝元老虢仲相助哥哥文王“伐于、伐密须、伐畎戎、伐耆、伐崇”、跟随侄子武王大战牧野,一举克商、辅助侄孙成王白发出征,攻伐东夷;穆王时的虢城公,从接替其职务的毛公出征平乱的情况看,生前必为一军事首领;据文献记载,懿王时“虢公北伐犬戎”;夷王时“虢公率六师伐太原之戎”;厉王时虢仲(即虢公长父)伐淮夷,并且“与王南征”;厉王与宣王时期,虢季子白(有学者认为是虢文公)征伐猃狁;进入东周时期,虢国依然战事频繁。公元前718年,周桓王命虢公忌父伐晋之曲沃,并立哀侯于翼;前712年,“郑伯以虢师伐宋”;前707年,虢公林父跟从周王讨伐郑国;前706-704年,桓王命虢公林父伐曲沃武公;并立哀侯弟缗为晋侯;前703年,联合芮、梁、荀、贾等国再度伐曲沃;前673年,郑厉公与虢叔袭杀王子穨而定周惠王之位;前668年,虢国两度伐晋国;前664年,王命虢公伐樊国;公元前660年,“虢公败犬戎于渭汭”。

  这表明自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西虢国及其东迁后的南虢国(平王东迁后的三门峡虢国)一直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为维护周王朝的统治立下了赫赫战功。故而使后代虢国某些国君居功自傲,以“骄而贪”著称于世。这大概就是虢石父敢于有恃无恐地废申后而立褒姒,废太子宜臼(即周平王)而立伯服,伯服死后又立王子余臣为携王,公然与周平王相对抗的真正原因。同时也是周平王不能立即将虢国与携王全部消灭,而只得东迁洛阳根源所在。

春秋时期,各地诸侯国势力的日渐强大,出现了诸侯竞相争霸、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致使周王室逐渐衰微,到了以仰诸侯大国之鼻息而生存的地步。与其他诸侯大国不同的是,虢国对周王朝忠心不二,依然不去占领其他诸侯国的地盘、不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却还一心一意为周王室而战,始终以挽救周王朝的危亡为己任,竭力维护周王室的尊严而不怕与其他大国为敌,从而也与晋国等国结下了怨恨。早就怀恨在心的晋国便趁机于公元前658年假道虞国而攻破虢国的北部城邑——下阳,继而在前655年再度攻克作为虢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虢国都城——上阳城,还没有等到周王朝垮台,自己就被其他诸侯国灭掉了。虢国对周王朝忠心而无力,爱莫能助,也只能是留下了“假虞灭虢”、“唇亡齿寒”的历史教训。

三、农耕的荒壤和昏庸的迷信

在三门峡虢国的最后一位国君虢公丑以前,三门峡虢国政治稳定、军事强大、经济繁荣,为捍卫周王朝的统治做出过特殊的贡献。虢公丑是继虢公林父之后的三门峡虢国的亡国之君,虢公丑比他的父亲更加效忠与周天子,在诸侯竞相争霸、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情况下,虢公丑除了不着重发展经济、致使农耕荒壤、国力衰竭、穷兵黩武外,还特别的昏庸迷信,这也是导致三门峡虢国灭亡的重要原因。

《国语·周语上》记载:周惠王十五年:有神降于莘,王问于内史过,曰:“是何故?固有之乎?”对曰:“有之。国之将兴,其君齐名、衷正、精洁、惠和,其德足以昭其馨香,其惠足以同其民人。神飨而民听,民神无怨,故明神降之,观其政德而均布福焉。国之将亡,其君贪冒、辟邪、淫佚、荒怠、粗秽、暴虐;其政腥臊,馨香不登;其刑矫诬,百姓携贰。明神不蠲而民有远志,民神怨痛,无所依怀,故神亦往焉,观其苛慝而降之祸。是以或见神以兴,亦或以亡。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其亡也,回禄信于聆隧。商之兴也,梼杌次于丕山;其亡也,夷羊在牧。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其衰也,杜柏射王于高鄗。是皆明神之志也。”王曰:“今是何神也?”对曰:“昔昭王娶于房,曰房后,实有爽德,协于丹朱,丹朱凭身以仪之,生穆王焉。是实临照周之子孙而祸福之。夫神壹不远徒迁,若由是观之,其丹朱之神乎?”王曰:“其谁受之?”对曰:“在虢土。”王曰:“然则何为?”对曰:“臣阅之:道而得神,是谓逢福;淫而得神,是谓贪祸。今虢少荒,其亡乎?”王曰:“吾其若之何?”对曰:“使大宰以祝、史帅狸姓,奉牺牲、粢盛、玉帛往献焉,无有祈也。”王曰:“虢其几何?”对曰:“昔尧临民以五,今其胃见,神之见也,不过其物。若是观之,不过五年。”王使太宰忌父帅傅氏及祝、史奉牺牲、玉鬯往献焉。内史过从至虢,虢公亦使祝、史请土焉。内史过归。以告王曰:“虢必亡矣,不禋于神而求福焉,神必祸之:;不亲于民而求用焉,人必违之。精意以享,禋也;慈保庶民,亲也。进虢公动匮百姓以逞其违,离民怒神而求利焉,不亦难乎!”

西周春秋人虽然仍然相信天命,祭祀祖先神灵,甚至占卜预测吉凶,但他们对天命鬼神却有着非常明智的看法。他们认为民为神主,天随人意,对于上天鬼神应该虔诚祭祀,但决不敢把国家社稷的前途命运全部寄托在它们身上,关键还在于人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引《尚书·皋陶谟》说:“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孟子·公孙丑上》引《尚书·太甲》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周人内史过也针对虢公丑拜神所求土地一事说:“不禋于神而求福焉,神必祸之;不亲于民而求焉,人必违之。”在冷酷的现实面前,虢公丑不是极尽人事,励精图治,而是贪得无厌,迷信鬼神,因此“动匮百姓以逞其威,离民怒神而求利焉,不亦难乎!”

关于夜梦蓐收,《国语·晋语二》记载:虢公梦在庙,有神人面白毛虎爪,执钺;立于西阿,公惧而走。神曰:“无走!帝命曰:”使晋袭于尔门。”公拜其稽首,觉,召史嚚占之,对曰:“如君之言,则蓐收也,天之刑神也,天事官成。”宫使囚之,且使国人贺梦。舟之侨告诸其族曰:“众谓虢王不久,吾乃今知之。君不度而贺大国之袭,于已也何瘳?吾闻之曰:‘大国道,小国袭焉曰服。小国傲,大国袭焉曰诛。’民疾君之侈也,是以遂于逆命。今贺其梦,侈必展,是天夺之鉴而益其疾也。民疾其态,天下诳之;大国来诛,出令而逆;宗国即卑,诸侯远已。内外无亲,其谁云救之?吾不忍俟也!”

梦是潜意识的活动,如果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夜晚的梦,或许能从某一个侧面看到一些问题,但像虢公丑这样把一个荒诞无稽的夜梦视为值得庆贺的吉祥之兆不仅是荒唐的,而且还暴露出了他的贪婪、凶暴和昏庸。

《史记·晋世家》记载:荀息以屈产之乘假道于虞。虞假道,遂伐虢,取其下阳以归。下阳和虞国相邻,是三门峡虢国在黄河北岸的重镇。晋轻易的占领了下阳,不仅控制了黄河古渡,为下一步的渡河消灭三门峡虢国和灭虞国奠定了战略基础,而且也从中看到了三门峡虢国和虞国的脆弱和国君的无能,从而坚定了彻底灭虢和虞的决心。面对强敌晋国威胁和令人忧虑的国内政治,虢公丑并没有立刻改革内政,调整外交策略,而是一如既往昏庸迷信,坚持弊政。就在晋献公取下阳同年的秋天,犬戎加强了对三门峡的攻势,虢公丑举兵反击,“虢公败戎于桑田”(《左传》僖公二年)晋占卜之官偃根据此事,结合三门峡虢国内政推断:“虢必亡矣,亡下阳不惧,而又有功,是夺天之鉴,而益其疾也。必易晋而不抚其民矣,不可一五稔。”(《左传》僖公二年)果不出晋卜偃所料,公元前655年,也就是晋献公二十二年,晋再次假道于虞国,渡过黄河灭三门峡虢国,虢公丑亡国奔京师洛阳。

四、内政的失误和国力的衰竭

三门峡虢国从辉煌走向灭亡的原因除了特殊的封国;多年的征战;农耕的荒壤和昏庸的迷信这几种互相联系的基本原因外,然而把三门峡虢国引上灭亡之路的必然性原因则是内政的失误和国力的衰竭。

历史上的历代虢国都是军事强国,早初国君虢仲的尚武精神成了虢国人代代相传的光荣传统。三门峡虢国的最后一代国君虢公丑平子之颓乱、执叛臣樊皮、两次大败剽悍的犬戎、数度征讨大诸侯国晋国,可谓是战功赫赫,能征善战,一代枭将。正是因为虢国联年征战不但耗尽了国力,而且也激化了内外矛盾。加上虢公丑荒淫奢移且迷信暴虐,尤其是虢公丑继任国君后穷兵黩武,依然不注重发展经济、加强军队建设、增强国力,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致使国力更加匮乏衰竭。正如前人对虢公丑有如下的评价:内史说他荒淫,动辄损害百姓以快其邪欲,为人暴虐而迷信于鬼神;史嚚说他多失得之事;卜偃说他屡屡兴师、民多伤亡而不知抚慰;舟之侨说他奢移,引起臣民痛恨,纷纷叛离。在这样的情况下,三门峡虢国灭亡是必然的。

虢公丑时期的周王朝逐渐衰微,三门峡虢国当时的周边环境是诸侯之间的无序纷争:东方的齐恒公正试图建立霸业,西方的秦国试图出关东进,南方的楚国也在积极地扩展实力,北方的晋国也野心勃勃的向南扩张。虢公丑面对这些复杂情况不能审时夺势,而是借助于周王朝的残存余威,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还长期干预晋国内政,屡次率军侵晋(《史记·晋世家》和《左传》中有多次记载),把三门峡虢国的前途命运寄托在以仰诸侯大国之鼻息而生存的衰微的周王室身上,这样便造成了三门峡虢国在政治、军事、经济及其对外政策上越来越多内政的决策失误,从而导致了三门峡虢国的必然灭亡。

 

参考书目

虢国博物馆镇馆之宝 虢国灭亡原因之浅析

 

《史记》               司马迁          中华书局1975年版

《左传》               [春秋]左丘明 著  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年版

《古本竹书纪年》        李民 等译著    中州古迹出版社1990年版

《三门峡虢国墓地》      姜涛           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虢国墓地的发现与研究》王斌 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虢国封国考》          董来运         三门峡文史资料2000年版

《三门峡虢国文化研究》  张彦修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三门峡文物考古与研究》许海星 李书谦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70151/391841130433.html

更多阅读

绝世宝瓷发现记 扬州博物馆镇馆之宝 扬州博物馆附件宾馆

扬州博物馆有一间国宝馆,在 300平方米的展示空间内仅陈列了一件镇馆之宝,这样的宝物,在中国的所有博物馆内绝无仅有。那国宝馆内整个色调为低暗的灰蓝色,显得空旷、安静,一束金色的光晕集中在展厅中,观众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视线一定会投射

湖北省博物馆之四大镇馆之宝 湖北省博物馆开放时间

湖北省博物馆位于武汉东湖之畔武昌区东湖路。省博总占地面积达81909平方米,建筑面积49611平方米,展厅面积13427平方米,馆藏文物20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近千余件(套),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建筑具浓郁楚风,呈一主两翼、中轴对称。

台北故宫博物院三大镇馆之宝 台北故宫博物院三宝

台北故宫博物院三大镇馆之宝据考证,毛公鼎是据今2800多年前周宣王时期的“国之重器”,因刻器者为毛公而得名,于清道光末年在陕西岐山出土。  在中国,有两件青铜器堪称青铜器之最,一件是保存在北京国

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罗塞塔石碑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相比卢浮宫的镇馆三宝(蒙娜丽莎、胜利女神和维纳斯),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说法不一,但其中的第一宝还是当属来自埃及的“罗塞塔石碑(RosettaStone)”,之所以没把它放在前面的埃及文物中介绍,就是因为它的重要地位。大英博物馆导览图封面使用

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1 辽宁省博物馆观后感

辽宁省博物馆,原名东北博物馆,位于沈阳市政府广场东南侧。馆址原为热河督军汤玉麟府邸,是我国著名的大型历史艺术博物馆之一。整体建筑典雅华贵,气势恢宏。辽宁省博物馆素以藏品丰富,精品荟萃享誉中外。在馆藏十万余件藏品中,以历代书法、

声明:《虢国博物馆镇馆之宝 虢国灭亡原因之浅析》为网友风绾梦境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