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山海经的钥匙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第二话

第一章. 《山海经》的度量衡分析―――让我们从度量衡开始,《山海经》里使用的度量衡是困惑大家最多的一个方面,我认为《山海经》的度量衡是夏代和夏代以前所使用的,目前我们的考古发现只能对周代和部分商代度量衡有确切的实物结论,很多《山海经》的研究者都借用周的度量衡甚至现代的度量衡来解读《山海经》的地理,这样得出的地理范围结论千奇百怪,往往要用半个地球甚至整个地球才能承载这个4000多年前的古国。在这一章里我们会对长度单位“仞”,“步”,“里”,还有数量单位“亿”进行分析,试图得到比较准确的和现代度量衡的换算。

1. 高度单位: 仞 ―――约等于现代的1米多

“昆仑南渊,深三百仞”

“太华之山, 其高五千仞”

“三桑生之, 其树皆无枝,其高百仞”

昆仑在哪里?不知道。南渊还存在吗?不知道。太华是哪座山?不知道。4000~5000年对于山的高度虽然改变不大,但我们无法定位这些山。对于湖渊,如果这片土地适合人类的定居和繁衍,那湖渊的地貌在4000~5000年内应该有很大的变化,沧海桑田。翻开历史,很多大城市周边汉以前的湖都不存在了。

但是这三桑树,哈哈,咱们是不是能分析分析。“三桑生之, 其树皆无枝,其高百仞”,为什么要将这棵树载入史册?就像吉尼斯记录只记录世界之最一样,这棵树估计是当时所见最高的树。无枝而高大,从描述来看是什么树喃?―――衫书,我们在川西的高山上还能见到很多这种树,只是在经历了几千年的砍伐后,现存的杉树一般也就高30~50米。幸运的是,美国为我们保存了目前还活着的最高的树―――位于加州的一棵高达115.2米的红杉――――现实世界中最高的生命体。每年都有几十万游客前来瞻仰它的雄姿(1902年,一位科学家在加拿大测量了一棵道格拉斯黄杉,它的高度竟有126.5米。但是这棵树已经被砍伐了)《山海经》的三桑树比这棵红杉高还是矮,无从判断,但是,应该差距不多, 我们不妨就用这棵红杉来换算“仞”, 115.2/100=1.152, 那么一仞就是现在的1米多。

这就是那棵最高的美国海岸红杉:





另从 “仞”字的来源, 字型和人相关,应该还是用人去度量高度,但具体怎么用人去度量?这点一直有争议,有人说是用两手张开竖着量,有人说就用人本身的身高量,不管怎样,1米多的数量是不错的。

2. 距离单位:步 ―――约等于现代的0.5米

“发丸之山, 广员三百步”

“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万)九千八百步”

“步”很好理解,不论从字意和字源古今没有大的变化, 是人匀速行走时候的步距。现代人身高稍高一些, 步距稍大一些, 约50~60厘米。对于《山海经》的步,我们取一步等于0.5米。我们把“步”提出来是为了下一步分析“里”。

也的确有些秦汉文献把步和尺联系到一起,例如《汉书·食货志上》上写“六尺为步”,汉尺等于现代23厘米,换算来汉时一步等于现代的1.4米左右,难到汉时步量是让人卯足了劲作三级跳?亦或是把三步当作一步?还是因为秦汉已有标准精确的“尺”作为单位,“步”已经退出精确测量,不作长度单位太久,失去了它的本意和本来的长度。而且秦汉距离夏代也有2000来年,太久远了,变化有多大已经不清楚,所以不以此为《山海经》“步”长的依据。

3. 数量单位: 亿 ―――等于现代的十万

“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万)九千八百步”

而刘昭注《郡国志》内,引用古本《山海经》,称:“禹使大章步自东极至于西垂,二亿三万三千三百里七十一步;又使竖亥步南极北尽于北垂,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

按照吕子方先生《中国科学技术史论文集》内对所有古文献中万以上数字单位记录的综合分析, 得出结论:在春秋时期,北方黄河流域国家内“亿”是万万,而南方长江流域国家内“亿”是十万。战国时期到秦汉,南北统一为“亿”是万万,一直沿用至今。

那么《山海经》里边的“亿”是十万还是万万喃?

如果按照北方黄河流域体系是万万来计算,那么“五亿十选(万)九千八百步”就大约等于25万公里,如果按古本“ 二亿三万三千三百里七十一步”来算,大约等于10万公里,我们的地球周长只有4万公里,装不下这个古国。

如果按照南方长江流域体系是十万来计算,那么“五亿十选(万)九千八百步”,估计这里“十选(万)”为误录,我们按五亿九千八百步来理解,就大约等于250公里,如果按古本“ 二亿三万三千三百里七十一步”来算,大约等于110公里,这个范围对于一个4000年前的古国来说,合理。所以我们认为《山海经》的亿是十万。


4. 距离单位:里 ―――约等于现代17.8米

“里”是重点,《山海经》的“里”不能正确考证的话,没法了解她所记录的地理。也没法纠正众多的地域谬误。

“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

……

《山海经·中山经》:“禹曰: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

“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万)九千八百步”

“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根据《春秋·谷梁传》记载“古者,三百步一里,名曰井田。”判断这里的里应该是农业高度发达后的产物,周是典型的农业发达国家,周时以300步为一里,这样周的一里大约是现代的150米。

但是我们的目标是夏的“里”。从《山海经》本身对山海的描述,我们不能定位这些高山,也就不能得到一里有多长。但是有另外两方面的数据可以用于研究:

4.1 ―――以《山海经内》“里”“步”的记载来研究

《山海经·中山经》:“禹曰: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

“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万)九千八百步”

509800步/28000里=18.2步/里, 每里18.2步, 即每里大约是现代的9米。

如果用刘昭《郡国志》内引用的古本《山海经》的数据,那么:

233371步/28000里=8.2步/里, 每里8.3步, 即每里大约是现代的4米。

但是以上的计算有个问题,山经末尾的天地东西的里长和海外经里竖亥步量的东西极之间的长度是针对同一个地域范围吗?感觉山经里的“里”长是按山的走势累加而来。而竖亥的步测应该是针对一个相对平坦(类似中心平原)的地域尽量取直线走来量得的,很可能是大禹治理了水患后,对群山环抱中的大平原进行的测量,以此测量数据,为此后走下山区,来到这片平原建立新的文明规划蓝图。

这里顺便提一下,丁振宗先生所写的《破解<山海经>》一书,也是这样计算,只不过喃他把《山海经》里的亿当成现在的亿来使用,得出计算结果《山海经》地域覆盖整个欧亚大陆。然后浮想联翩,跳出地球,把外星人都扯了进来。

4.2以《山海经》里鼓声的传播距离来研究

还记得小时候同学中有雷姓的两姐弟,一到下雨打雷时就吓得钻到桌子底下。在远古时代,人长时间的在野外劳作,可供躲避的房屋条件更差,自然界里最令人惊惧的声光现象莫过于雷电。人发明了鼓以后就一直认为天上打雷是因为天神在擂鼓,这说明鼓声的频谱和雷声的频谱在人耳所能辨识的频率范围内很接近。

“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撅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这个记载应该又和那三桑树一样又是个载入史册的吉尼斯记录,这次世界之最是最响亮的鼓,怎么量化喃,这鼓的声音传得最远,传了五百里。那么这《山海经》的五百里究竟是多远喃?先不着急分析鼓声,我们先看另一篇有趣的论文,作者是300年前的康熙帝:

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是一位认真勤学的人。在他的《几暇格物编》中,记载了一则他所做的关于声音传播距离的实验,题目 是“雷声不过百里”。他说:“朕以算法较之,雷声不能出百里。其算法:依黄钟准尺寸,定一秒之重线,或长或短,或重或轻,皆有一定之加减。先试之铳炮之 属,烟起即响,其声益远益迟。得准比例,而后算雷炮之远近,即得矣。朕每测量,过百里虽有电而声不至,方知雷声之远近也。朕为河工,至天津驻跸,芦沟桥八 旗放炮,时值西北风,炮声似觉不远,大约将二百里。以此度之,大炮之响比雷尚远,无疑也。” ―――-把康熙这文言论文翻译一下是这样的,他用了个记时工具:“黄钟”,应该是一个西洋钟吧,这种有个秒摆(每摆动一次是一秒)。先用铳炮(火绳枪的东方名字)做试验,火药爆炸时发出烟,一看见这烟开始计时,听到声音计时停止,根据铳炮和观测者之间的距离除以时间就可以得到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光每秒跑30万公里,光从铳炮到人眼耗费的时间忽略不计)。然后再用同样方法多次观察闪电和雷鸣,如果闪电雷鸣的源头离我们近,我们能看到闪电听到雷声,如果远,我们就只能看见闪电而听不到雷声了(雷声通过较远的距离传播,衰耗到人耳已经不能被识别了)。这样根据以前算出的声速乘以时间就得到了雷声最远的距离―――不出百里。(后来他又对大炮声做了一些计算和比较)。回过头来,我们是想知道鼓声最远能传多远,云层里正负电离子的猛烈碰撞而产生的雷声的音源,其强度一定比鼓声的强度大,但是大多少喃?无从比较。

我们知道鼓在古代是作为战场指挥用和祭祀用,后来又作城市报时和娱乐用途。皮鼓是最典型最古老的鼓,一般是用整张兽皮(最常用是牛皮)蒙制,要想鼓声强传得远,在同样工艺条件下,一般就得加大鼓面的直径,而鼓的直径又受限于整张兽皮的大小。


国内有据可查的鼓声传播距离有下面这些:

1. 清代庙里的鼓―――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古村坪村二组的龙骨石山颠有座盘古庙,据清同治三年(1864)《东湖县志》载,庙内观音殿有一个两人合抱的大皮鼓,用木棒擂击,隆隆鼓声可传四、五公里远

2. 2008年造的“丹阳第一大鼓”―――鼓面直径达1.7米,高约1米,重达100多公斤, 大鼓正反两个鼓面用了两整张牛皮,由山东著名的制鼓高手耗时两个月制作而成,鼓声最远能传3公里,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第二话

3. 古代城市里的鼓―――每个城市都会设置钟楼鼓楼,钟鼓的声音必须要覆盖整个城市。因为,除了市民官府的作息要参照钟鼓报时外,更重要的是各城门要靠钟鼓报时来严格开闭。一般钟鼓楼都设在城市中心,这样我们取城市的对角半径就能知道鼓声能传递的距离。我们找最大的城市得到最大的城市的半径,就可以用来参考最远的鼓声传播距离。

京城是最大的城,让我们考查清代北京城的大小布局。北京城很有特色。她的南北轴线,南端自永定门起, 北端至鼓楼、钟楼北面的安定门和德胜门中间的位置,全长8.56公里。她的东西最宽处,以外城广安门到广渠门测量,长8.2公里。北京城布局很特殊,她的钟鼓楼不在城中心而在城北,不管怎样布局,按照所有城门必须听到鼓声的原则, 那么我们以鼓楼到城市西南角或东南角为鼓声最远距离,也就是鼓楼到左安门或右安门的距离来作为北京城鼓声的最远距离,实测鼓楼到左安门8.7公里,到右安门8.8公里

国外的鼓声传播范围的记录:

1. 在西非,有一种叫做“传话鼓”的鼓在近代还在使用,这种鼓相当于现在的无线电,用于远距离的通讯,据记载,在清晨、傍晚比较安静的时刻,鼓声可以传到15公里以外。

2.墨西哥是一个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民族。据说,当地的鼓声可以传到十公里以外。

但是国外的记录都不大确切,只能稍稍参考。我们还是以清代北京城的鼓声传播距离8.8公里来取信,我们就用这个来计算。要知道几千年来皮鼓的制作工艺并没有太大变化。《山海经》的鼓声能传五百里的最高记录约等于清代北京城的鼓声传播距离8.8公里,好了,8.8公里除以500里, 结论―――《山海经》一里约等于现代17.6米。

按照这个结论,“禹曰: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 我们换算,天地东西大约有492.8公里,南北大约457.6公里,这就是《山海经》描述的多山环境国家的大致疆域大小。

4.3 这里顺便提一下,云南测绘局的扶永发老师的《神州的发现》一书认为,《山海经》记述的是云南西部东经101度以西,北纬23度以北纵谷地区的地理,书中的古昆仑山即今云南纳溪河和毗雄河—— 苴力河以西、云县县城以北、高黎贡山以东、金沙江以南横断山脉地区。作者还利用地图比例,换算出《山海经》里距为今日华里的3.3%左右,即《山海经》一里约等于现代16.5米。关于扶老师的这些地域研究测绘结论,我们在下一章,《山海经》的地理历史分析里面详细讨论。


4.4“里”字的来源? 《说文解字》说是“居也从田从土”,认为和居住的里,田土相关,但是查“里”字的金文写法,似乎是土里长出的东西,或者像安置在地上的东西,想不明白。也许以后可以有比较合理的解释。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70251/89565791532.html

更多阅读

《山海伏妖录》图文剧情攻略 山海伏妖录安卓

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妖兽横行,黎民涂炭。有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折神鳌之足而撑四极,平洪水,杀妖兽,人类始得以安居。鳌足如何而来?妖兽如何可平?天柱如何得安?本游戏将带玩家重回太古,揭秘出一段湮没于世的上古洪荒史……《山

四:震撼的万年《山海图》-山海经解密

四、 震撼的万年《山海图》有了六把密钥,再逐经分析,反复求证,最后整体把握,才能求得真实的《山海图》。逐经求证、整体把握很重要。有的学者研究《五藏山经》之某一经之路线,初看是那么回事,但一旦放到整个《五藏山经》中,互相参校,则错误

《山海经》五藏山经的分布南山经 五藏山经

《山海经》五藏山经的分布(南山经)南山经有三条路线共40座山,分布在今北非和西亚地区,横跨两个远古人类文明区域,尼罗河古埃及文明区,两河流域巴比伦文明区。这三条路线分布之巧妙,出乎人们之所料。

鲅鱼圈山海广场/实拍组图 鲅鱼圈春华海鲜自助

9月2日,在营口鲅鱼圈返回沈阳之前,特意开车到山海广场转转。当天上午去时正赶上退潮,没有上次来时人多热闹,游泳的人不多,不过在海边赶海的人较多,和上次来时相比多了个观海堤、观景台和鲅鱼公主雕塑,其它还是老样子。鲅鱼圈山海广场景区

山海纪之龙缘十月完结喔 龙缘峰

发个博文庆祝一下!《山海纪之龙缘》的最终章刊登在十月公主志上,国庆节就要上市了!一年半的时间眨眼就过啊。这是我第一次写连载,龙缘也是我写过的最长的文。敲下最后一行字的时候心中其实是很不舍的。贴这个月连载的跨版图,我儿的

声明:《解读山海经的钥匙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第二话》为网友山河故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