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05 05:51:56| 分类: 皇陵府寺 | 标签:十三陵 永陵 朱厚熜 世宗帝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走过德陵前的七孔石桥,你会看见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及陈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永陵。这是我们今天行程的第二站。沿着这条路走可直通永陵,过一个村庄再向北不远就到了。
永陵的规模很大,从神功圣德碑到陵恩门有很长一段距离。据说,他的规制是依照十三陵中最大的长陵進行营建的,現存的外罗城很是壮观,上面长满了翠柏,罗城外还有不少的古松,整个陵区掩映在蒼松翠柏中,风景很美。
陵恩门前的神道很长,地面古旧的青砖石板缝里,参差着败叶和枯黄,谢幕的野花残缺凌乱,砖面已被岁月磨砺的残破不整,走上去能觉出高低不平。走过神道便到了陵恩門前,依旧是大门紧锁,站在门前,看阳光从屋檐上直射下來,心中掠过一丝凉意。从门縫中可以窥见一斑,它的气势依旧是那么壮丽。于是,我又拿出相机对准缝隙,用同样的手法复制了名楼景观。
据资料显示,朱厚熜的永陵前后修了二十二年。它的奢华程度在很多地方超过了明成祖朱棣的长陵。朱厚熜在位四十五年,陵寝竟修了二十二年,活着为死后超这么多心,你说他活的累不累!
对朱厚熜这样一个皇帝我是太陌生了,脑袋里一片空白。不过还是上网查了一下他的有关资料,不查不知道,一查还真有的说。
查资料所得:明武宗朱厚照于正德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病死后,由于武宗没有留下子嗣,又是单传,因此皇太后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由最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嘉靖。
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二日,朝廷派出的使团将朱厚熜从湖北接到北京,并按照接待皇子的礼仪举行仪式。朱厚熜对这个仪式大为不满,气愤地说道:“大行皇帝的遗诏是让我嗣皇帝位,不是让我当皇子,为什么用迎接皇子的仪式来迎接我?”表面上听起来朱厚熜好像说得有理,实则不然。因为朱厚熜是朱祐堂的侄子,朱厚骢当皇上,按传统,应在名义上先过继给朱祐樘,即认朱祐樘为父,先当皇子,后当皇帝,才符合正统。如没有这道手续,就不合礼仪。可是朱厚熜坚持要以皇帝的名义入宫,皇太后和群臣们拿他没办法,只好让步。最后以迎接皇帝的礼仪迎他入宫。朱厚熜于当天下午在皇宫奉天殿即皇帝位。以明年为嘉靖元年。
他还不满足于自己当皇帝,还要把他的爹妈(兴献王朱祐杬夫妇)封为皇帝和皇后。不管文武百官如何反对,朱厚熜就是坚持己见,毫不退让。这场“大礼议之争”前后共折腾了十七年之久,最终朱厚熜赢得了“大礼议之争”的胜利:他的父亲朱祐杬被正式称为“睿宗献皇帝”,这就是为什么在湖北钟祥(朱厚熜父亲朱祐杬的封地)有一座明朝的皇陵。
朱厚熜登基之初,以杨廷和为首的大臣们决心革除武宗朱厚照时期的弊政,励精图治,缓和社会矛盾,使整个国家有了向好的方面转化的趋势,老百姓都以为新天子圣明。
“大礼议之争”后,朱厚熜与群臣们的矛盾日深,于是正直之臣日退,奸佞之徒渐进,朝廷风气骤变,朱厚熜昏庸无道的可恶面目逐渐显露出来。
登上皇位的朱厚熜最期望的就是能长生不老。他听信方士之言,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有一种名为“红铅”的长生药,是以少女的经血为原料。为采集足够的原料,要从京师内外选八至十四岁的女孩进宫,每次少则一百多人,多时,一次可达三百人。这些少女,受到惨无人道的折磨。一些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奋起反抗,下决心把这位惨无人道的嘉靖皇帝勒死!这就是明史中有名的“壬寅宫变”:
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厚熜宿于曹端妃的宫中。以杨金英为首的十六名宫婢乘他熟睡之际,用丝绳把朱厚熜勒昏。可惜,在忙乱之中,误将绳扣系成死结,使朱厚熜得以苟活。十六名宫婢被全部凌迟处死。
朱厚熜崇信道教。“壬寅宫变”,使朱厚熜胆战心惊。为了能静心修道,他便移居西苑,
朱厚熜移居西苑,惊魂初定之后,对“壬寅宫变”进行了反思,最后得出结论:“壬寅宫变”之所以死里逃生,是因为崇信道教的结果!于是他更肆无忌惮地整天和道士们厮缠在一起,炼他的长生不老术。他还给自己加封道号“九天弘教普济生灵掌阴阳功过大道恩仁紫极仙翁一阳真人,元虚圆应开化伏魔忠孝帝君”,还有其他更玄乎的封号,无聊胡闹到了极点!
一心崇道的朱厚熜,身居西苑,不再理朝政。直到他驾崩,仅仅回过皇宫一次!创造了二十七年不视朝的纪录。权相严嵩就是在此期间爬上首辅的高位。严嵩当政长达十余年,他败坏朝纲,贪赃纳贿,结党营私,造成政治的极端黑暗。
朱厚熜在位期间,沿海、北疆,烽火连绵。他大兴土木,连年不断,致使财政困难,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当时很多廷臣为保持官禄,不敢言时政。只有刚直不阿的海瑞上疏,把朱皇帝的丑态揭露的淋漓尽致。为民请命的海瑞,字字说到了朱皇帝的要害,朱厚熜闻听此言,老羞成怒,立即把海瑞打成“现行反革命”,投入大牢。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一辈子追求长生不老的朱厚熜因病从西苑移回乾清宫,当日崩,终年六十岁。
有三个新面孔,左起金豆子、刘老大、肖虹,后面那个是老北,是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驴!
注:未完,请看“徒步十三陵(十)景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