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博士 灭绝师太 灭绝师太是什么意思 女博士真的是灭绝师太吗?!_灭绝师太是什么意思

女博士 灭绝师太 灭绝师太是什么意思 女博士真的是灭绝师太吗?!_灭绝师太是什么意思
来源:学术中国原创 编辑:学君

本文作者: 于晓燕 吉林大学博士



本文为学术中国原创,欢迎转载,但请务必和学君打个招呼,谢谢!

更正与致歉

学术中国1月22日刊发《刘晨:学者为什么也是弱势群体?》一文,其中作者注释有误,此文作者刘晨现为澳门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特此更正!学术中国编辑部对文章原作者刘晨先生表示诚挚的歉意!



大众心目中的女博士是什么样的形象?你觉得她们可以和“灭绝师太”画上等号吗?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开始,社会及媒体对于女博士的关注度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博士,最早在战国年代被视为“博通古今”之人,而今也被视为学术型高级科研人才,象征着智慧和能力,让人景仰。但与西方不同的是,在中国男女博士受到的印象评价不同,社会媒介貌似对男博士更加青睐,男博士受人敬仰羡慕,享有才子、博学、毅力、智慧等正面而褒义的标签,我们也极少听闻有关男博士的负面报道;而对女博士却显现出了“扭曲化”、“妖魔化”的报道,通常被贴上了丑女、死板、大龄剩女、怪异等负面而贬义的标签。相信我们很多人都听过这样的论断,比如,女博士都是灭绝师太;比如世上只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女博士;比如女博士是一类很与众不同又很难让人接受的另一个世界的人。把女博士称为除男人、女人之外的“第三种人”,这样的划分显然是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独创。但这样的媒介印象使得女博士这一社会角色处于一个受人关注但又在一定程度上遭人调侃与嘲讽的尴尬境地。

在百度搜索中输入“女博士”一词,可以查询到约5,980,000个相关结果,通过对这些语料的整理我们可以大体得出关于“女博士”的相关新闻和报道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1、女博士的择偶与婚恋;2、女博士的学历与就业;3、女博士的行为与交际;4、女博士的极端与“自杀”事件。

并且关于这些内容的新闻95%以上都是对女博士负面性的报道,极少提及女博士们的科研贡献、刻苦努力等优秀的一面。

我们可以引用王娜硕士的一张表格来看清问题:



我们这里不去逐条展开分析里面的成因或者结论。我们要做的是让自己保持冷静,客观、理性的头脑,看清楚事实与真相。事实上,上述这些问题并不仅仅只存在于女博士群体。稍微冷静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每一个群体,都会存在上述这些问题。也就是说,这些问题有其事实存在的一面,但也有对个别现象被泛化和夸大的一面。那么为何带上“女博士”三个字,就显得问题似乎变的大而严重了呢?读到这里,你是否会意识到你也正在跟着上述表格中媒介宣传所使用的语言暗示,也开始去思考女博士的言行?媒介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些什么。女博士毕竟属于少数群体,物以稀为贵,少的就是好的,就注定要被多关注。

但终归网络媒介所展示的女博士形象和现实生活中的女博士形象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随着女博士的增加,我们更加要以新常态的心态去面对女博士群体。网络媒介为什么要那么渲染女博士那些负面的特点,把那些个别现象泛化和夸张化,究其原因无非有以下几种:

首先,渲染女博士负面形象不乏商业炒作的目的。

媒介意在用女博士当嚎头,吸引读者眼球,从而赚取阅读量。女博士属于少数群体,自然容易使得人们怀着好奇心去捕捉未知和稀有信息,所以尽量夸大其负面力度的报道。其实不论是报道女博士相关新闻事件,还是报道其他类型的新闻事件,当我们打开网页,我们都会发现负面信息多于正面信息,因为阅读者都有猎奇心理,常规的现象通常无法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注意力。

其实这样负面的报道本质上是受到利益的驱使,是一种传播效果的需要。把女博士喻为“第三性别”和“灭绝师太”,明显是一种不客观不正确的评价。这种片面和夸大的提法危害极大,极容易造成女博士在大众心里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传播学中的术语,由李普曼在《舆论学》中首先提出,主要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和笼统的看法,这种看法一旦形成,就犹如“偏见”很难根除。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往往都有先入为主的一面。网络媒体对于女博士“婚恋难”、“性格怪异”、“不幸遭遇”、“自杀率高”、“就业能力低”等的片面关注和夸大报告,不知不觉中就以先入为主的形式让这些所谓的女博士印象在人们的脑海里占了主导地位,有多少人去证实,又有多少人去思辨,基本上媒介语言中女博士们的那些“刻板印象”就悄无声息的留存在了人们的心里,使女博士的媒介形象一损俱损。

传播效果中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李普曼,1972)。网络媒体对女博士媒介形象的界定,以及对客观事实的片面和夸大性报道,在女博士“刻板印象”的形成和传播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最终形成了对女博士有失公平的舆论评价。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在作怪。

自古传统文化中的婚恋观都趋向于男强女弱。

传统文化认为“男主外、女主内”是最为理想的家庭模式,认为男性才是社会的主导,潜意识里都主张“女子无才便是德”。很多年前,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有一段精妙道白:“中国的女人念了几句书最难驾驭,男人非比她高一层,绝不能和她平等匹配,所以大学毕业生只能娶中学女生,留学生才能娶大学女生,女人留洋当了博士,只有洋人才敢娶她,否则男人至少是双料博士。总之,嫁女必须胜吾家,娶妇必须不若吾家。”

从钱老先生的话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婚姻中总体趋势是男强女弱才能稳定长久。而如今女博士颠覆了这样的传统文化,她们是社会上为数不多的高学历知识群体,不但可以有才有内涵,还可能成为领导或者“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这使得不是博士学历的男士望而却步,在他们的眼里比他们学历高的女博士就如同洪水猛兽,无法驾驭,由此内心产生恐惧和压力,也迫于世俗和对女博士的偏见不敢娶女博士,便把女博士描述为第三性别。尽管当前媒介报道也有女博士不计较学历成功出嫁的典型案例,但毕竟是个例,不太可能从根本上动摇整个社会择偶观。这里的择偶观,也可称为“择偶梯度”理论,指的是“男找低,女找高”的潜规则,男性更倾向于选择学历、工资薪酬等与自己相当或低于自己的女性作为终身伴侶。而女性更倾向于选择学历比自己高或相同或至少是本科、能力比自己强的人作为伴侣。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女博士生在婚姻情感方面的要求都很简单、很纯粹。因此,有剩女博士的现象存在,但是也是个别现象,不能一概而论说所有女博士都是大龄剩女,也有很多本硕博连读的女博士在本科就有了男朋友,不是说到博士阶段才开始考虑个人的情感问题。

最后,对女博士印象的负面报道,某种程度上也有“酸葡萄心理”的因素。

众所周知,当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阻力的时候,内心自觉或不自觉地会产生一种希望解脱紧张状态、恢复情绪平衡的适应性倾向。就像寓言中吃不到葡萄的狐狸那样,对得不到的东西就贬低它,以平衡自己的心理,这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在心理学上就称之为“酸葡萄心理”。

要想成为女博士群体中的一员,也并非易事。不论在你心里“女博士”这个学历算不算得上一种光环,但只要你想得到就必须先付出。首先你要爱学习,喜欢看书,喜欢探寻自己未知的东西,要在别人玩乐的时候,你还在保持看书,在别人享受生活的时候,你还在保持学习。其次,你要有极强的毅力和耐心,去钻研那些未知领域,并觉得那是件快乐的事情。最后,要保持一颗良好的心态,不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一心想着要通过学习通过学术立刻得到些什么。女博士们能一如既往的坚持学习二十多年,不是每一位女性都可以做到的。如果你即想要享有女博士的学历又想不舍弃许多享受休闲的时光,那在竞争激烈的学习圈子里也很难考取女博士学历,即便在别的领域或圈子里也都是一样的,都是要你付出的比别人多,才能得到别人得不到的。况且对于一个优秀的人而言,就是要不断地去寻求发展,不断的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每个有追求的人都会坚持的信条。

那么网络媒体对女博士媒介形象的“扭曲”报道,其后果就显而易见了,一方面让人们对女博士的“刻板印象”、“负面事件”、“不幸遭遇”等等印象深刻,从而使大众对女博士这个群体产生了望而却步的“敬畏”感;另一方面,使得女博士们的学历和能力得不到重视,长此以往就会影响这一社会群体乃至女性群体创造知识财富与回报社会的激情,也无形地阻碍了女性对髙学历的追求,间接地丧失了一部分可以服务于社会的人才(李碟瑶2011)。男女平等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女性受教育本就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象征。

根据南开大学髙等教育研究所学生进行的一项关于“高学历女性幸福感”的调查显示(王娜,2012):

“将近九成的女博士生感到‘幸福’,表示‘不太幸福’、‘不幸福’的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8.5%和3.4%。本次调查中,64.1%的被调查对象年龄在26岁至30岁,婚姻状况分别为单身20.5%、未婚恋爱25.6%、已婚未生育30.8%、已婚已生育22.2%。在情感生活方面,71.8%的人自认为‘比较幸福’和‘非常幸福’,表示‘不幸福”和‘不太幸福’者只占6%。还有47.0%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已‘很少为感情的事烦恼’。在调查中,女博士生们普遍不赞同甚至很反感社会公众对自身群体的偏见。”

由此可见,女博士这个群体并不像社会媒体报道的那般异类和不堪,她们和普通女性一样,都有各自的性格,甚至思维逻辑中的理性和客观成分更多于普通女性,在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上有着更为准确的选择。每个人都会因性格、家庭教育背景的不同等因素而导致不同的交际行为和生活轨迹,不代表一个女博士发生了不幸的事情就意味着整个女博士群体都会发生这样的不幸。通俗来讲,人人平等,人人都逃不脱马斯洛的精神需求理论,都会去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女博士既然能选择读博这样的艰苦路线,就说明她们内心认可自己的专业能力。就如同前一段时间凤凰卫视有篇文章里写到的那样,“所有对时间的失控,都只是一种表面的别扭和错位,深层次的原因,是这个人内心坚固地认同他所花掉的时间;他本人就是他的时间”。那么时间投入在哪里最多,我们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她们把时间都给了学习和科研,她们就成了女博士和研究者,虽然会有所不同,但也不是那么不同。就像每一个行业或领域里都会有特定的职业病或专业病,女博士,当然也不例外。

所以,现在的你如果还认为女博士是“另类”、“灭绝师太”的话,那你就太out了,毕竟这些论断都是媒介输入给你的、一种以偏概全的说法。我们不能用眼睛和耳朵去了解一个人。现实中的女博士,由于生活环境和交际圈都不是那么复杂,所以大都心地善良,性格单纯、简单、平易近人,没有浓重的社会颜色。她们跟所有的普通女性一样,她们也有着多重角色:女儿、女朋友、妻子、妈妈甚至是教师或学者。她们也会经常沉浸在与家人情感的甜蜜中,也会忙于处理日常琐碎的生活事务,也会在家里乐此不疲的陪孩子玩儿给孩子讲故事,也会经常给家里人洗衣做饭做家务。她们有知识、有思想、有涵养、有爱心;她们独立但不孤立;她们是珍视情感、热爱生活、知性自信、执着坚强的令人羡慕的优秀女性,这是女性和整个社会的进步。

来源:学术中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70751/14388307016.html

更多阅读

◆ 周立太 是 个 好律师 请个好律师还是有用的

周立太 是 个 好律师2011-05-09 09:30 作者:刘仰 来源: 四月网核心提示:周立太为了维护农民工的权益,在深圳为追求社会正义而遭到冷遇,说明深圳至少在农民工权益方面坐偏了屁股,没有站在维护广大农民工利益的“社会正义”一边,或者说是轻视

女博士真的是灭绝师太吗?! 灭绝师太 雪白 乳房

来源:学术中国原创 编辑:学君本文作者: 于晓燕 吉林大学博士本文为学术中国原创,欢迎转载,但请务必和学君打个招呼,谢谢!更正与致歉学术中国1月22日刊发《刘晨:学者为什么也是弱势群体?》一文,其中作者注释有误,此文作者刘晨现为澳门大学社会学

声明:《女博士 灭绝师太 灭绝师太是什么意思 女博士真的是灭绝师太吗?!_灭绝师太是什么意思》为网友自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