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足诗》
(邵雍)
无忧无虑又无求,何必斤斤计小筹?<?XML:NAMESPACE PREFIX = O />
明月清风随意取,青山绿水任遨游。
知足胜过长生药,克己乐为孺子牛。
切莫得陇犹望蜀,神怡梦稳慢白头。
邵雍(1011—1077)是北宋哲学家、易学家,有内圣外王之誉。汉族,字尧夫,谥号康节,自号<?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安乐先生、伊川翁,后人称百源先生。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幼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邵雍少时刻苦自学,博览群书。史称:“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宋史.道学传》)共城令李之才闻其好学,授其物理、性命之学。其人品极高,“德气粹然,望之知其贤,然不事表褓,不设防畛,群居燕笑终日,不为甚异。与人言,乐道其善而隐其恶。有就问学则答之,未尝强以语人”。(《宋史.道学传》)具有儒者大家之风范,在当时影响很大,“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宋史.道学传》)。邵雍一生不求功名,过着隐逸的生活。他名其居曰“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少有志,读书苏门山百源上。为时人楷模,受人尊敬。
《知足诗》给人的提示,也同时反映在清小说《醒世姻缘》里的一段话:“终日忙忙只思饱,食得饱来便思衣。衣食两样皆具足,便想娇容美貌妻。娶得三妻并四妾,出门无轿少马骑。良田万顷马成群,家里无官被人欺。七品八品犹嫌小,三品四品又嫌低。当朝一品为宰相,又想君王作一时。心满意足为天子,又想神仙下局棋。”它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人的欲望是个“无底洞”,在欲望面前,如果不知足,最终一切愿望都可能落空。古往今来,一切贪官或走上断头台,或身受牢狱之苦而不得善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克己”,以致贪欲如燎原之火,滔天般洪水。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反复证明:放纵自己的欲望,对名利的不知足终究逃脱不了悲情的结局。
《知足诗》给了人们一条生活法则——“知足常乐”。虽然历来有人对此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以为,对物质财富的过度占有和挥霍绝对不能与快乐完全等同。相反,穷人也常常会有自己的快乐。有一部叫《音乐之声》的外国影片,那个拥有七个孩子的家庭虽然贫穷,不也在孩子们每天的音乐声中享受着生活的乐趣和幸福吗?快乐和幸福更不应该与职位、待遇划等号。同时,职位、待遇高的人未必就快乐,职位、待遇低的人未必就不快乐。孙中山先生说得好,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人们应该具有“得得失失平常事,凡事不必太在意”的健康心态,有“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的精神境界,对生活、职位、待遇一定要“知足”,否则,不仅于工作事业有害,于己无益,烦恼亦可能接踵而至,影响健康和生命。

所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知足者应属“清者”。知足者看淡金钱,在利益面前心静如水,虽不一定如古人所说的“视金钱如粪土”、“钱乃为身外之物”,但一定是视金钱为工具,钱是为人服务的,而决不能人为钱服务,成为金钱的奴婢。所谓“广厦千间,夜卧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三餐”体现的就是知足者应有的心态。清廉对于常怀律己之心的知足者来说应该不是问题。对于共产党人和公务员来说,“为政之道清似茶”,廉洁自律应是基本的要求和坚守的底线。
古人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对于每一位共产党人和公务员来说,利益的取得最起码应该“有道”、“合法”,而不能“无道”、“非法”。当然,“知足”中也要有“知不足”,“无求”中也要“有求”。对于共产党人和公务员来说,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足”和“无求”上,也不能什么都是“知足”和“无求”。对待名利要“知足”和“无求”,但对工作、对事业、对业绩则要做到“知不足”和“有求”。“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要“吾日三省吾身”,这样工作才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对学习尤其要“不知足”。人非生而知之,只有学而知之。古人云:“少而学,壮而有为;壮而学,老而不衰;老而学,死而不朽。”“腹有诗书气自华”,学习不仅可以提升个人的气质、修养、品位和境界,更重要的是学习可以探索和掌握工作的规律,从而指导工作的实践,防止和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欲成为所在工作领域的“行家里手”。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尤其要有清代学者王国维所追求的为学“三种境界”,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那种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勇气,惟有这样,才能扩充知识领域,深化知识内涵,优化知识理念,更新知识结构,提升工作能力。一言以蔽之,对待名利要“知足”,对待工作等要“知不足”,对待学习要“不知足”。努力做到“知足”观、“知不足”观与“不知足”观三者的有机统一。我认为这才是对《知足诗》理解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