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IgA肾病;活血化瘀法;临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7.112
IgA肾病属于一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该病的发病率较高, 而且极有可能诱发尿毒症, 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较大的威胁。本次选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本院收治的52例IgA肾病患者, 探讨IgA肾病患者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52例IgA肾病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26例。对照组中男15例, 女11例, 年龄20~60岁, 平均年龄(40.3± 15.4)岁;观察组中男14例、女12例, 年龄21~61岁, 平均年龄(40.5±15.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标准 ①肾活检确诊为IgA肾病;②年龄15~66岁;③24 h尿蛋白定量值 1. 3 治疗方法 医护人员让患者食用高蛋白、低盐低脂肪的食物, 同时给予患者对症治疗, 使患者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1. 3. 1 对照组 医护人员首先让患者每天早上服用泼尼松1 mg/kg, 患者尿蛋白转阴后巩固2周, 然后让患者服用1.33 mg/(kg・d), 连续用药4周后, 逐渐减少用药剂量, 每隔2~4周, 减少2.5~5.0 mg, 直至剂量减少至0.5 mg/(kg・d)后, 维持3个月。患者首次服用2 mg他克莫司, 用药2次/d, 每隔2周对需要浓度进行检查, 根据实际血药浓度, 对用药剂量进行调整, 保证血药浓度谷值在5~6 mg/dl, 12周以后, 用药剂量减少1/2, 并维持2年。
1. 3. 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 其中药方为:大腹皮20 g, 川芎、桃仁、红花、赤芍、茯苓、泽泻、丹参各15 g, 当归、地龙各10 g。如果患者热毒较重, 医护人员需要向其中添加野菊花、蒲公英、金银花各15 g。若患者脾肾阳虚, 需要向原配方中添加黄芪30 g, 白术15 g, 附子10 g, 陈皮5 g。若患者水肿严重, 需要向其中添加玉米须、薏苡仁各30 g, 猪苓15 g, 苍术10 g。
1. 4 疗效判断标准 本院严格参照《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及疗效标准专题讨论纪要》中相关标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 肾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 尿红细胞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6.92%、96.15%,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各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计数均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中医将IgA肾病归为尿血、虚劳、腰痛范畴内, 中医学者指出, 慢性肾炎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气虚血瘀, 临床治疗主要以活血化瘀为主[1]。IgA肾病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血尿和蛋白尿, 离经之血变式瘀, 患者由于气虚, 机体无力行血, 瘀血不能有效消除, 瘀血蕴久化热, 加重患者出血症状, 所以在IgA肾病治疗中, 中医强调从虚、瘀、热论治。
西医指出[2], 表现为血瘀的IgA肾病患者主要是血液流变学出现异常, 其与肾病病理有一定的关系。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3], IgA肾病患者中, >60%的患者临床表现为球性硬化、血管病变。另有医学专家[4]通过分析IgA肾病血尿患者的病理, 发现最常见是局灶、节段硬化型, 所占比例约为50%。由此可知, IgA肾病血尿患者的主要病理为肾小球硬化、系膜增生, 所以临床治疗应该采用活血化瘀的药物。
在本院此次研究中,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两组患者用药后, 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 活血化瘀法在IgA肾病治疗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翁端怡.益肾活血化瘀法治疗儿童以血尿为主的IgA肾病35例. 福建中医药, 2011, 42(1):47.
[2] 于敏, 王姣, 史耀勋, 等. IgA肾病从“瘀”论治.吉林中医药, 2013, 33(10):989-991.
[3] 王丽萍, 张和�|, 张勇, 等.基于药物反证的IgA肾病血瘀证血清蛋白组学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4, 15(2):134-137.
[4] 潘耀令, 李伟. IgA肾病从“瘀”辨治浅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4, 35(2):14-15.
[5] 吴佳.程晓霞教授中西医结合诊治IgA肾病经验.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3, 36(1):30.
[收稿日期:2016-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