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境内,是地藏菩萨道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20平方公里。
九华山又称九子山,烟云氤氲,巍峨兀立,气吞江河。唐代诗人李白曾三次游历九华山,见此山层峦叠翠,九峰如莲花,写下了“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绣出九芙蓉”的美妙诗句,将九子山比作九朵芙蓉,故后人改称之为九华山。
九华山群峰竞秀,景中有景。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别具一格,并以金地藏王菩萨讲法道场而闻名于世,是中国存放真身(肉体)和尚的名山。自古以来朝山拜佛的香客不计其数。
唐开元年间,新罗国(今韩国境内)国王近亲金乔觉卓锡九华,潜心修持75年,99岁圆寂,佛门认证他是地藏菩萨化身,九华山由此被辟为地藏道场,明、清鼎盛时期,寺院多达360余座,僧尼四、五千人。“胜境层层别,高僧院院逢”,香火之盛甲于天下。现存古寺庙94座,佛像1万余尊,文物2000余件,僧尼700余人。
九华山山势雄伟,群峰竞秀,植被繁茂,瀑飞泉涌;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佛教气氛融为一体,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自古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山前景区
甘露寺
是游人上山见到的第一座庙宇。甘露寺建于清康熙年间,位于二圣殿至九华街上山的途中,距“定心石”不远。前后两殿,建在两个台基上,一暗一明,一高一低,布局新颖有趣。甘露寺的来历,有一传说:清康熙皇帝的玉林国师受康熙之派遣,曾两次来到九华祭拜地藏菩萨。第一次来到半山腰的定心石时,见这一带苍松傲穹、幽篁蔽天,东有龙瀑天池之景,西有龟山晓雾之悦,就认为此处很适宜建一座大的寺庙。第二次来,听说卧虎洞主禅僧洞安愿遵此意建庙。便亲自去卧虎洞探访洞安,鼓励他建庙。说来奇巧,就在破土动工的那天清晨,天空普降甘露。众人大悦。朝廷闻之,赐名“甘露寺”。甘露寺现为全国重点寺院之一,“九华山佛学院”就设在寺内。
泉口
从五溪桥出发,经云鹤峰下,再洞溪南行,出峡谷不远便到六泉口。所谓“六泉”,是一口浅井,井内有六个泉眼。这里的环境宁静而幽雅,居民勤劳好客。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很相似。古人曾说:“来到六泉口,疑入武陵源。”然而,此处很久以前却是一个古战场。这里离池州不远。过去池州是江南的“郡城”之一。
唐永泰年间(765),池州城被拆除,直至明正德年间才重新筑造城墙。所以从九华山麓至池州这一段山路,被兵家视为“险固四塞,为用兵之地”,战争频仍。这里留下了“钱元帅寨”、“江元帅寨”及朱元璋的强将常遇春的“常开平寨”等遗迹。
龙池
又名龙潭池,为两股巨大溪流的会合处。千尺泉自东蜿蜓而来,九华溪由南滚滚而下,两水汇流而为龙溪。龙池居上华池与下华池之间,池呈正方形,和弄珠潭紧密相连。弄珠潭也是方形。池、潭都是四壁光滑如镜,四时碧水不竭。水大时,淹没了龙池和弄珠潭的岩壁,浑成一体,故而把池潭统称为龙池。
龙池庵
居于龙池之上的古庙。原名清隐庵,为唐代诗僧神颖所建。神颖在此写下大量描绘景色、抒发情怀的诗篇,常和一些文人雅士盘桓于此。现存古老的殿堂数椽,殿后可眺山景,寺前可俯瞰龙池深涧,是游人途中小憩、观赏“龙池飞瀑”的佳境。
观池台
在龙池畔有一柱形岩石,突兀而立,就是“观池台”。台下寒气逼人,逗留时间稍长,便有凛冽之感。天气晴朗时,青山为壁,蔚蓝的天空和红日映入池潭,层层波浪闪耀着金光,像一幅极美的图画。若是多雨季节,即使是晴天,一旦池里冒出一缕白烟,天必然要下雨。袅袅白烟忽而浓密,忽而细淡,或急或缓,变化奇妙。被称为龙池“吞云吐雾”的奇观。
鹰石
在龙池庵前的古道东边山峰上,有一巨大岩石,从古道上看去很像苍鹰,故名。此岩石高两丈多,上宽下窄,四边整齐,顶部约三丈见方,平滑如镜,又很像是人工垒砌而成的棋盘,故而又称“棋盘石”。石下有卧虎古洞、燕子洞、观音洞等景观。
二圣殿
二圣殿是一幢江南明代民宅式的建筑,殿门面临上山古道,龙潭溪从东南而来,绕寺而过,环境幽雅。今住持僧觉益。过去一些善男信女到九华山朝拜,见庙烧香,见菩萨磕头。二圣殿是他们朝拜的起点。
殿里供奉的“二圣”,头戴乌纱,身穿朝服,腰束玉带,足蹬粉底朝靴。身高七尺,面庞丰润,黑色的胡须齐胸,明亮的两只眼睛炯炯有神。两尊金色塑像酷似孪生兄弟。这里所谓“二圣”,其实仅是金乔觉的两位舅父。
山门
离甘露寺,经龙池庵,略行片刻,可见大型牌坊式山门,由山门可进入群山环抱的九华街,来到九华山腹地。山门上有“九华圣境”四字。这是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康熙皇帝赐予九华山的御书。
九华街景区
九华街
九华街为九华山之腹地。海拔700米。街中心有金地藏菩萨创建的第一座古化城寺。
九华街北有十里好汉坡(即盘山公路),南有千仞芙蓉峰,西有密林藏秀的神光岭,东有高耸山顶的东崖。这里集中了诸多著名的佛寺和名胜古迹。传说这里还是金地藏菩萨转世修身成道的地方,佛教界多把九华街称为“莲花佛国”。九华街上寺院与民居、旅社、商店相间,是旅游接待中心,也是游人行宿集散地。此处瓦舍鳞次栉比,多为两层皖南民居式的小楼,分列在化城寺东、南、西三方,呈门形封闭式街道,有两三条小巷横穿东西,东可去天台峰,西能上月身殿。夜宿九华街,可观看做佛事,夜间可听庙宇的钟声幽幽,清晨可观僧尼拂弹灰尘、念经跪拜的早课,感受佛家情态。
五百罗汉堂
与百岁宫相映生辉的是新建的五百罗汉堂。五百罗汉堂总建筑面积为1000多平方米,为宫殿式结构,与百岁宫配套协调,形成一个建在悬崖峭壁上的城堡式建筑群。五百罗汉堂供奉五百尊罗汉,整个堂内于姿百态,气势壮观。百岁宫五百罗汉堂是目前我国四大佛山所仅有,它的兴建,为九华山增添了一处独特的新景观。
龙女献泉
东崖峰顶上原有一座东崖禅寺,寺后有古老的地藏殿,金碧辉煌,庄严肃穆,乃僧人为祭祀地藏,纪念其苦修于东崖而建。殿侧峭壁上有地藏洞(又名堆云洞),是金乔觉初至九华山时的栖身之所。在峰的西麓有一山泉,名为“龙女泉”。相传龙女泉是龙女奉献给金乔觉的甘泉。此即著名的“龙女献泉”神话故事、被列为“地藏圣迹”之一。
百岁宫
又名万年寺,可从祗园寺后攀石级上该寺。登上百岁宫,凭窗远眺,磨盘峰、五老峰、太古岭、凤凰岭历历在目。寺内供奉的是明代万历年间于九华山坐化的无瑕和尚贴金肉体坐像。据《万年禅林历代流碑记序》载:“明万历年间,河北宛平县(今北京芦沟桥)僧人海玉,字无瑕,24岁时由五台山步行到九华山东岭岩洞中,结茅为庵,不出山,不带弟子,以野果为食,并刺出身上的鲜血写成《华严经》81卷。他在山中住了102年,126岁时坐化圆寂。”明朝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兵部尚书王大人被遣为钦差大臣到九华山敬香,晚间有白光一道从山头射出,他觉得神奇,遂连夜带人上山,寻到发光地点,发现在山沿里有一位已经坐化的老人。周围遗物,都已腐烂,唯坐化老人肉体还保持原样,只是已经干缩,检视老人身旁的身世自传,才知道坐化归天已有3年了。王钦差禀报朝廷后,崇祯皇帝即敕封为“应身菩萨”,钦赐建造百岁宫。现殿宇上下五层,房屋百间,依山修建,曲折相通,最下一层即肉身殿。正门外高悬崇祯皇帝御题“护国万年寺”,钦赐“百岁宫”匾额。据寺僧传说,百岁宫于清朝咸丰末年曾遭火灾,众僧向禅师肉体跪求救火。正当火势猛烈的时候,禅师的双手忽由坐禅姿势变做遮火状,当即下了一场倾盆大雨,浇熄大火,自此禅师双手便继续保持着遮火之状。
闵园景区
慧居寺
原名“慧庆庵”。坐落天台山西麓、中闵园东。始建于清代,清末住持僧仁琳扩修。1938年住持僧普明募化重建大殿,扩充寮房,安单接众,始具丛林规模,易名“慧居禅寺”。1982年重修殿宇。1984年所有佛像上漆、贴金。该寺背倚高山,面临竹海,环境十分幽美。建筑面积541平方米。寺内十八罗汉及菩萨塑像造型优美,神态逼真。为全国重点寺院。
华严洞
华严洞,位于中闵园,深藏在峭壁下的幽壑之内。巨岩北端上翘,呈窝掌形。傍临小溪,幽篁遮天。洞前筑墙成屋,进门见古洞,深丈余,高七尺,宽二丈五尺左右,隔成内外两间。外间供佛像一尊,内间筑成小楼,下铺地板,窗明几净,幽静异常,别有洞天。
西侧相连的是华严海慧寺。寺外是远山、近壑、山泉、幽涧,宛如世外桃源。
华严洞周围的高峰深谷,嘉木繁盛,灵草丛生,有石斛、石耳、灵芝、黄精、首乌、丹皮等贵重的野生药材,是著名的“药谷”。
在药林、灵草之间,飞鸟众多,舌簧悦耳。其中以捣药鸟为珍禽之一。它又名“丁当乌”,与金钱树(即青钱柳)、娃娃鱼并称为“九华三宝”。其喙红色,羽毛有黑白两色,尾巴略长,体略大于画眉。晓伏夜出,多在夏季出现,其声“克丁当”,如杵臼药。
天台景区
天台寺
位于海拔1306米的天台峰巅,坐北朝南,木石结构,硬山顶。全寺由3组民居式殿堂组成。该寺横卧岭凹间,东面以峰脊(青龙背)为屏障,南以玉屏台作为墙身,西面和北面以突兀的巨岩为连接点,在凹陷地上筑高8米的石台基,构成平整的平面。殿宇的底部架空,下置蓄水井。整个建筑借高耸的悬崖峭壁来隐蔽,既防风寒,又十分坚固。它的山门在大殿山墙南面,是一直径3.4米的卷拱石洞,进深4.2米,其东、北两则为对峙的悬崖,径直可入大殿2楼;转折向南,沿墙外过道往“捧日亭”或“青龙背”。大殿(亦称万佛楼)宽10米,深13米。殿后有偏门通往观音殿、客房和云水堂。寺周景点众多。该寺是九华山最高的建筑,建筑面积1540平方米。属全国重点寺院。
天台峰
天台峰,又称天台正顶。海拔略低于十王峰,因天台是教徒朝拜地藏“圣迹”之所在,所以往往将天台称为九华山的主峰。坐落在峰顶的地藏寺(即地藏禅林),古名天台寺。来九华山的佛教徒大多到此朝拜,称之为“中天世界”。这里也是游客游九华必到之处。
至寺前回首一看,左有龙头峰,右有龙珠峰,对面十王峰。龙头峰下为青龙背,因骄立如屏,故名玉屏峰。龙珠峰,又名天台岗,上有一颗巨大滚圆的岩石,名“龙珠石”。传说九华是“活的龙脉”,青龙即居此高处,这颗“龙珠”,则是它戏耍的宝物。十王峰迎面而来,谓之“十王朝地藏”。寺前岩壁上,有“非人间”等巨字摩崖石刻。寺门在龙头峰、龙珠峰间的渡仙桥下,由桥底登石阶十余步,即进入寺内。拱形桥上的横梁镌“中天世界”4个大字。
花台景区
天门清凉台
这里深幽高峻,气势惊人,晴时烟云袅袅,雨日声震空谷。真是:“云从脚下起,风酥凡人肌,来时峰影郎,去时成孤岛。”身处此地,犹如来到童话世界,可以与清泉嬉戏,与奇石相拥;可同群猴逗趣,伴鸣鸟唱和。什么季节来到这里,都能领略无限情趣。
登上大花台,别有天地。向南望,有十王峰在前,东、西、北边,却一望无垠,俯瞩九华街,宛如在画中;群峰如林,莲花、碧云、云门、天柱诸峰,全在脚下;凌空绝顶,海阔天空,令人心旷神怡。
佛洞 佛洞,此处泛指古佛洞、无底洞、文殊洞、老虎洞等众多与佛或佛事有关的洞穴。
古佛洞 在罗汉峰西北、太极洞北。新辟石板道通此。两洞相连,一大一小,一名古佛,一名圆通,总面积38平方米。代有苦行僧居之。顶垒高台,怪石乱生,洞前有面墙、门楼,侧有甘泉、碧溪、菜畦、花木,天籁不绝。
无底洞 在太极洞西南。深60米,宽处4米,窄处仅1米,呈亚葫芦形。洞中有洞,洞洞连贯。入内峻岩倒挂,乱石交叠,壁隙裂缝,纵横密布,阴森森然。洞中有朝天洞口,凝视碧空,有坐井观天之趣。
文殊洞 在书箱峰西,去下闵园途中。两洞相连,上小下大,内供文殊像。主洞面积36平方米,小洞16平方米。从洞南一条长7米的巨岩裂缝中穿行洞内,扑朔迷离。立洞顶远眺,中峰、会仙峰高瞩云天。洞南有清泉一口,流量大,味甘美。
老虎洞 又叫伏虎洞。相传南朝梁武帝时,伏虎禅师曾在此与虎同修。洞旁峭壁上,有“九龙一虎”、“别有天地”石刻,崖下路旁有龙虎泉。
甘泉石(甘泉书院遗址)
甘泉书院,当年小有名气,明末后,书院失修,清咸丰年间又遭战火。至今湛若水手书勒石的“甘泉”碑尚在,余皆荡然无存。书院遗址,已成一片葱绿茶园。因“甘泉”石刻犹存,故而称此地为“甘泉石”。
当年,甘泉书院倚山面溪,崇山峻岭环峙左右。相传书院有讲堂、书斋等三进房舍。湛若水亲笔书写的“甘泉”二字刻石悬嵌门额。是湛若水聚众讲学之地。
明代理学家们把讲学的风气刮上了九华山顶。王阳明倡仪在九华建书院讲学于前,湛若水在九华聚众讲学于后。湛若水是明代哲学家,官至礼、吏、兵三部尚书,属明儒理学的白沙学派,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的理论,而王阳明则主张“致良知”学说。两人虽各立门户,但交往甚密,互有酬唱。王阳明在国史馆讲学,湛若水与王阳明等人为伍,声望日重,世称“甘泉先生”(湛字甘泉)。他叮嘱弟子江学曾等人在九华筹建书院,并修书给地方官员,请予鼎力协助。
弟子们遵嘱在九华营建书院,不久竣工,以老师雅号命名为“甘泉书院”,恭候师尊驾临。后来湛若水母亲去世,湛即离京去职三年,赴九华讲学。湛若水讲学时,学生济济一堂,十分兴盛。
后山景区
双溪寺
双溪寺位于九子泉东南僧家山,最初由陕西安康县双溪寺吉通和尚创建。后因羡九华山秀美,便在此置地建寺。寺背山面水,寺旁岩石下有“洁泉”。昔日该寺以农禅为主,四周充满田园风光。寺内供奉着大兴和尚的肉身像。大兴和尚1918年学佛,曾在百岁宫数年,1958年来到九华山后山双溪寺度过了后半生。1985年农历二月十七日圆寂,享年91岁。在世时给人治病有奇效,被人称为地藏“三世”、“九华济公”。
九子岩与七步泉
九子岩景观和七步泉瀑布天然融合而成的“九子泉声”是九华山十大名景之一。九子岩,又名九子峰。峰壁是一整块的光滑岩石,像一座城头堡,只有一条山路,从又溪寺通向峰顶。路越走越窄,险陡异常。峰顶有古寺一座,名为九子寺。在殿后谷口,有四面峭壁倚天而立,古木参天,云雾缭绕。一个光滑而巨大的岩石下,有深涧,涧水如巨龙一般从10米高的云谷中奔腾而来,吼声如雷,此名为“垂云涧”。附近还有“七步泉”,每当暴雨之后,瀑布从七条冰裂的狭缝中倾泻而下,七转七折,惊心动魄。
沿涧口石板山道往上,一咱上有“斗鸡石”、“三斧石”、“象鼻石”、“龟兔赛跑”等巧石。尤以“金鸡石”最引人入胜。它形同一对好斗的雄鸡,在山头相互对峙。古人有“未游走马泽,先看斗鸡峰”之说。相传,金地藏曾在这九子庙后谷口岩石上打坐过,他虔诚的修行,感化了峰顶上的这一对金鸡,于是,金鸡每天为他报辰。山顶幽谷中,有一石雕古塔,塔前还有石佛一尊,石狮一头。按民间习俗,石狮都是成双成对的,何以此处石狮孑然一个?有人说,它的同伴,去了狮子峰。确实,狮子峰确有一尊状如狮子的怪石。九华山---中国名山介绍
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 九华山介绍
更多阅读
地藏菩萨本愿经经文(给初学者 地藏菩萨本愿经
“恭请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大愿大力接引导师阿弥陀佛慈悲护持”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慈悲护持!“恭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三遍。恭请观世音菩萨慈悲护持!恭请大势至菩萨慈悲护持!恭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护持!恭请
地藏菩萨超度心咒_南无德内丰严王佛 南无龙尊王佛
地藏菩萨超度心咒
地藏菩萨,地藏王菩萨视频系列佛弟子 地藏王菩萨本愿经
首页 净空法师 慧律法师 海涛法师 更多法师 佛教卡通 佛号 咒语 佛教音乐 佛经念诵 纪录片 MP3播放器下载地藏菩萨,地藏王菩萨的简介在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弥勒佛未出世以前,众生失去了慈父,谁继承释迦佛的志愿度娑婆的众生呢?就是地藏
《地藏菩萨本愿经》如何实修如何使用? 地藏菩萨本愿经回向文
《地藏菩萨本愿经》如何实修?如何使用?地藏法门,诵持必须出声,但是无须大声有声即可,重以诚心诚意的恭敬心和忏悔心护念。诵持时,坐、立、跪皆可。24小时统统可以诵持,每部经以90分钟为宜。速度不快不慢,但是吐字要清楚。诵经重点在于以虔
地藏菩萨本愿经--全文简体生字注音 地藏菩萨本愿经注音版
地藏菩萨本愿经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赞开经偈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分身集会品第二观众生业缘品第三阎浮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