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学生喜爱的自主课堂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2008年02月19日 第四版
学生时代,你最喜欢哪一堂课?是什么令它意味深长?多数人都能描述出那些看起来不错的时光和地点。对他们而言,那些美好回忆的共同点之一也许是:老师都真诚地对待我们每一个人,而不论我们学习认真与否。尽管随着一次又一次的讲解,这些值得纪念的老师大都已对所讲的课程烂熟于心,但他们仍使课堂妙趣横生。但在整堂课中,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意识到老师是如何做到让学生负责任的同时,又维持着一种积极的学习环境的,即一个自主、有意义的课堂。
课堂,必须是个自主负责的环境,因为学生不管在学校或社会,都要学着管理行为和规划学习。课堂,也必须提供有意义的学习,如此学生才能体会终身学习的乐趣。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做好“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自主课堂》一书的作者基于两个相互关联的主题提出了建议。其一,教师可以借助教育策略来满足学生的情感和动机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令学生心胸开阔、学习认真,这样才能创建有意义、积极的学习环境;其二,教师通过采用一种学生导向的训练模式引导学生作出恰当的抉择,以此造就更加负责任的学生。
积极的学习环境和学生纪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教师从经验中发现,纪律上的问题可以通过某种具有挑战性、恰当的、有趣的课堂学习氛围而得以减小。因此,创建一个有意义的、积极的课堂环境也许正是形成良好课堂纪律的前提。
然而,这说起来容易,真正实践起来就相当困难了。很多教师是用学生的预想来界定积极的课堂环境的。这当然是明智的,但终归不是所有教师都有对这一概念的共同认识。在现实的教育体制下,有许多因素会左右教师对“积极课堂环境由什么构成”这一问题的看法,而学生和教师界定自主课堂的因素时也有些差异,从根本上讲主要有两个区别。第一,学生的看法比教师更具个人色彩和情感化;第二,虽然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控制课堂,但这一共同需求通常造成师生之间的冲突而非一致。这两个主要区别正是我们讨论的核心,基于此,我们也强调:教师只有承认并尽力满足学生的情感、动机需求,才最有可能建立一个积极的课堂环境(自主课堂)。学生的情感、动机需求包括多个方面,如情绪安全、自信、趣味、归属感、权力、自由,而满足这些需求则要求教师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比如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如何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可以通过如下策略来建立:1.乐于给予学生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2.认真检查、监督学生的理解程度;3.不要让学生感到为难,也不要诱哄着学生去学习;4.以某种建设性、富于激励的方式给予学生快速、准确、翔实的反馈;5.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学习过程上(个体的努力和理解),而不是放在学习结果上(成绩、尤其是用来比较的成绩);6.教导学生如何设定学习目标和如何努力实现已定目标;7.设计学习任务,使学生一步一步走向最终预想的发展方向;8.通过掌握程度的等级评定给学生一次以上的学习机会……通过这样的努力,学生才能自主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可能有人会问:学生是否有调节自己课堂行为的能力?对此,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相信学生具有行为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是有条件的。在以下条件下,学生能自我调节其行为:1.教师尽力建立一种积极的课堂环境(基于前述学习者为中心的建议);2.教师和其他教职员工能反省传统的纪律思想,并给予学生对自己负责的机会;3.教师和学校愿意多花时间,以引导学生管理自己的行为。尽管传统的、教师导向纪律约束模式在有的学校也取得了好的成效,但如果教育者重视和信奉的是培养自我调节、独立的学习者,就应该选择学习导向的纪律约束模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和自律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也是学校管理人员、家长和社会共同的责任。如果要教师培养学生积极地学习,其所在的学校必须向教师提供同样积极的机会,如广泛而开放的交流、一致性,以及为达成这些目标投入时间和精力。创建积极的学习环境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作者:湘秦) 《自主课堂》(美)DaleScottRidley、BillWallther著 沈湘秦 译 张厚粲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