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值暑期,不少家长利用这个假期带孩子参加补习班、培训班。这其中,有“洋外教”的培训机构更吃香。由于市场极度不规范,甚至出现了“黑外教”比有资质的正规外教还要多的情况。
《今日话题》此前揭露过这一现象,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接收洋外教的培训机构,还是洋外教本人,都需要得到当地外国专家局的资格审查,并且每年都需要年检。另据多方消息,外国专家局,几乎是全国唯一一家年检不收费、审批不收费的“双不收费”政府部门。这倒是反证了年检是生财有术的致富之路。
曾有人调侃过,人的一生被各种证件围绕,从准生到死亡,你几乎逃不过被证书证明的环节。祸向来不单行,除了证,很多人还要忍受每年一次的年检。买车的私家车主,需要到车管所年检(根据公安部新规,去年9月1日后购买的新车可以享受6年免检政策,但是依然需要每两年申领一次年检标);登记在册的社会团体,需要到民政部门年检;各种有职业资格证的人,需要到主管单位年检。
奇葩证明已经引起重视了,现在应该轮到年检相比于“受苦一次就结束”的奇葩证明,年检是一种长期、看不到尽头的折磨。如果对前一种我们不能忍,就更不应该容许后一种继续猖獗。
年检,实际上是一种可以循环使用的审批权年检,本身是一种审批权力。但它更是一种可以重复利用的审批权。本届政府上台至今,不断强调要“简政放权”,这个权就是指审批权。可以发现,确实有不少领域的审批权在取消或松动,但“含金量”似乎不太高。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的一位领导透露,“三一重工”在收购德国企业时,德方一周就走完了全部流程,而我国的审批手续仅在一名处长手中就卡了3个月。这种“卡在手上”的审批,其实是在等。等待企业上门找官员谈一谈。
年检,实际上是一种可以重复利用的审批权可以寻租一次的审批权舍不得放,可以多次利用的年检制度更是难弃。2014年1月,国务院取消了由环保部门审批的“环境保护(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单位甲级资质认定”。同年3月,环保部对省环保部门负责的乙级资质审批也予以废止。但是,在环保部发出通知一个月后,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发出了另一份通知,规定相关评定工作由环保协会(类政府部门)负责。
之所以会这样,还是因为对环保设施运营单位的资格审批,不仅仅是审批这么简单,更附带了“年检效应”。就像韭菜,割了一茬,还有一茬。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外部制约,怎么可能期待内部主动变革?
年检如果起不到作用,图的是什么?并不是所有年检都无必要,但如果长期行之无效,则应换个思路凡事不能走极端。不是所有行业的年检都无必要,在食品、药品、环保等对他人活动、健康有重大影响的领域,适度地进行审批和年检,是政府履责之必须。但若考虑到公信力的因素,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可能是更稳妥的方式。
除此之外,更多的年检长期以来就是个摆设。比如外专局对培训机构、洋外教每年都年检,可结果依然是黑外教数量居然超过了有资质的外教。外专局年检来年检去,有证的依然有证,没证的依然没证,有何作用?针对这种局面,外专局要么全面放开,让市场自己去调节,要么加强执行环节的监管。现在为了一个自我安慰,每年年检盖章,毫无意义。
这种起不到实际效果的年检,最典型的例子体现在汽车上。“排队领号、填表审查、上线检测、交钱走人”,这是很多机动车主在给车辆年检时,几乎绕不过去的一个耗时耗钱的痛苦“仪式”。
汽车年检,是最严重的形式主义更有一些年检,根本不是“是否起到作用”的问题,而是毫无存在的必要。根据规定,60周岁以上老人可办老年证,70周岁以上老人可办老年优待证。在一些省份,居然连这两个证件都要年审。据说是为了防止一些年轻人拿着老年卡乘车蹭票的现象,可为什么年检就能防止蹭票呢?百思不得其解。
从两个典型的例子看年检的巨大经济收益还是回到汽车年检的例子,这几乎可以说是最怨声载道的一种年检了,也是最被利益缠绕的年检。根据2014年的数据,当年我国共有7000多万辆车接受年检。而每辆车的检验费用在200元左右。一年内,全国在车辆检测上要花费100多亿元。
然而,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汽车年检流于形式、巧立名目,在全国范围来看,这都是很普遍的现象。整个汽车年检环节,牵扯到公安、工商、质检等多个部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地下灰色利益链,佛山公安原副局长,就曾利用车辆检测站狂赚2200万。
当然,汽车年检绝非没有必要。但更明显的一点是,没有人会比车主更爱惜自己的生命。已经运行11年的车辆年检制度,虽然在逐步放宽条件,但最本质的问题没变——依然由政府部门牢牢把握年检权力。其实,早在2013年,公安部就曾发文表示,车辆年检可以交由4S店负责,但在全国大多数地区,这都没有成为现实。把这项权力下放给4S店(即使依然带有强制性),也比现在由几个部门瓜分利益并且只是走走过场要好得多。
律师和律所的年检,隐藏的收费很吓人再来看一个行业协会的例子。每一年,我国的律师及其所在律师事务所,都要通过当地司法局的年检才能继续执业,而与年检绑定在一起的是,律师和律所被强制性要求向当地律协缴纳会费。具体费用是:律师给2000元,律所给1万元。据此测算,北京律协每年仅是年检费一项,就可达6000万元。而各地律协,和当地司法局律管处基本上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除了经济收益,年检制度还有他用年检制度,经济利益是表,社会管控是里。如果一些“高危行业”最近“很不听话”,年检制度就是拿捏他们的命门。而人总要讨生活,混口饭吃。
还是举律师行业的例子。据澎湃新闻报道,福建烨阳律师事务所因对福建省律协会费收缴标准提出异议,而连续3年未获年检。对律师个人而言,因为非个人因素而不能通过年检的例子,有更多。这直接导致,有一些律师,每到5月份(年检月),心里就没底,不接敏感案件、进而不接刑事案件,再进而不接行政案件。
离开了年检就不会监管,是必须要治的病年检虽然往往无效,但作为强管制手段,甚至会受到一些被管制者的青睐既然年检是一种可以循环使用的审批权,那么年检所牵制的那个行业,实际上面临的就是强管制。一般而言,如果支持政府对某个行业实行强管制,一般都有三个假设:其一,管制者是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是大公无私的;其二,管制者是无所不知的,拥有完全的信息;第三,管制者说话是算数的。
遗憾的是,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这三点要同时在一个政府身上具备,完全不可能。以美国对药品市场的强管制为例,这是一直以来受到赞扬的,但它也有很大缺陷。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大量患者因为吃不到更新、更有效的药而导致的死亡人数,可能远远超出了政府防假药减少的死亡人数。
FDA对药品的强力管制,立足的根基是自身的强大公信力除了强管制达不到预期效果外,还会有些阻力是意想不到的。管制经济学的创始人施蒂格勒,曾提出过“管制俘虏理论”,他认为很多受到强管制的“受害者”,最后自己变成了既得利益者,他们不仅不推动变革,还会维护管制。对于某些行业、职业的资质年检,确实会起到这种作用,因为“年检”代表了一种政府背书的资格认定,有利于维护一些行业(以及从业者)的垄断地位。
用“人盯人”的战术对待企业和社会组织,成本太高国内著名经济学者张维迎认为,年检制度背后的强管制思维,一定带来两个结果:其一,管制最多的地方,一定是骗子最多的地方。因为他消灭了市场本来应有的信誉机制;其二,管制越多的行业,就越有积极贿赂政府的动力。
这两点其实是强管制给社会带来的最大恶果。国家行政学院曾经对政府削减审批和年检做过调研,结果发现,大量官员认为取消审批和年检,会给监管带来很大“挑战和压力”,急需增加编制、人员和经费。其实,这还是在用计划经济的思维在思考问题,用“人盯人战术”对待企业和社会组织。
一个普遍的经验是,即使不相信一个充分开放的市场会带给企业的自律,也应该摒弃强管制手段,而采用按一定比例进行公平抽检的方式,来替代年检目前想要达到的作用。
结语大量的年检已经被证明不仅无用,而且有害——对社会活力造成伤害,给一些部门创造寻租机会。既然如此,事不宜迟,尽快改变吧。腾讯网 今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