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近涅瓦河畔的冬宫景致,那天赶路时经过,随手拍摄,时间是2010年12月24日,既是西方的圣诞平安夜,虽然当时是下午5点24分,但夜幕已悄然降临,路上的车辆都亮起了大灯,远处的尖顶建筑即为扼守涅瓦河河口的圣彼得保罗要塞,这时也亮起橘黄色的灯光,在这一片傍晚冰雪封冻的蓝色世界里显得格外耀眼和璀璨。由于天色已晚,决定明天圣诞节的时候,赶早专程来这儿拜访和摄影。
第二天即12月25日,从下榻的酒店坐电车到市中心的涅瓦大街下来,然后步行穿过小街,从冬宫广场的东南大门进入广场,这就是那条小街的景致,马路上被车辆碾过的雪脏兮兮的,这种时候莫斯科、圣彼得堡的大街小巷都如此。 东大门的时钟已经指向正午时间,在这儿人们习惯晚起,早晨8、9点钟天才蒙蒙亮,而到下午5点左右,又蒙蒙暗了。大门的拱廊很特别,有个不小的弯度,以致不像中国的宫殿建筑建在笔直的中心轴线上,可以一目了然。 从东大门的入口往里望,就是皇宫广场,广场中装饰一新的圣诞树十分显眼,以及后面被遮挡住的亚历山大纪念柱和远处蓝白色彩的冬宫建筑了。 进入广场,回头再看看这个大门,这个黄褐色的巨型建筑也很有帝王气派 广场上的积雪也被铲除过,露出花岗岩石块铺设的路面。俄罗斯冬天城市凌晨的一大景观就是铲雪车和铲雪人的忙碌。 走近圣诞树,看见孩子们在追逐嬉戏。 还有摄影留念的游人。仔细观察,和中国的旅游景点一样,不乏穿着古装的伴影者和真正的警察。 广场四周的建筑,甚至围绕冬宫的整个中心城区,都是沙皇的宫殿。据当地导游介绍皇亲国戚都能分到一幢,够奢侈的。当地电视台也在圣诞节拍摄冬宫广场的实景,对象却是耍猴人的一对活宝。圣彼得堡的猴哥和人一样,穿上严实的冬装,不知耍起把戏来有无大碍?看见我这个黄雀在后摄影,俄罗斯同行转过身很有风度的微微一笑;不过,严寒让他的笑容有些僵硬……广场上给摄影留念的游人充当背景的马车。那马儿也冷得直跺脚。这辆车的大马见有陌生人路过,喷着响鼻。天下旅游景点都一样,总少不了这样的古装人物給游客摄影时助兴,见了我的镜头,他们转过了身。然后向后面的马车走去;嘿,想拍,拿银子来;白拍,是不行滴!冬宫的雕花铸铁大门。电影中十月革命武装暴动的工人们在攻克冬宫最后一道防线时爬的大概就是这扇铁门吧。记得电影中爬上去的人还没翻越,大门就被汹涌的人潮给撞开了。 广场中心的亚历山大柱,整块花岗岩建成,是沙皇用来纪念打败拿破仑的战争。 在纪念拄的正前方,正在搭建庆祝俄历新年(1月7日)的活动舞台,看到台前的这位俄国仁兄好胃口,就这么在寒风刺骨的广场前站着,不知是诉求、抗争还是广告?(因为读不懂俄语)。 跨过铁门,走进冬宫院子,这儿曾经就是沙皇的宫殿和住所了。它建于1754至1762年,占地9公顷。1837年大火后又重建。 院内的圣诞气氛也浓,再过12天,俄国人将迎来自己的新年。 宫殿长200米,宽160米,高22米。共有1050个房间,1886道门,117个楼梯。 冬宫的四周圆柱林立,房顶上矗立着100多尊雕像和大花瓶。 昔日沙皇宫殿,现在已经成为世界顶级的艺术收藏和展示的宝库,成为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一部分。那天花了一下午的时间在冬宫内只是走马观花般的浮光掠影了一番,太遗憾了。(下一集将记录参观纪实),傍晚时分从西面出来,这是冬宫靠涅瓦河西边一带的景致。穿过外面沿涅瓦大街边白雪皑皑的林间道路,已是掌灯时分。路的对面就是当年俄罗斯沙皇帝国威名远扬的海军总部,不过,沙俄的这支海军却在远东栽在日本人的手里,从此一蹶不振。远处望过去,就是冰冻的涅瓦河和圣彼得保罗要塞了。我将告别严寒中的冬宫,待到繁花似锦的夏季,一定要故地重游,我对自己许愿,但求能实现!圣彼得堡市是1703年由俄国沙皇彼得一世下令建造,由该城的第一座建筑物——扼守涅瓦河河口的圣彼得保罗要塞命名。城名直接译自德文“Sankt Peterburg”。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出现反日耳曼情绪,沙皇政府遂将圣彼得堡改名为彼得格勒。其后苏联成立,为纪念领导者列宁于十月革命时曾于该市发动革命,于1924年列宁逝世后,将市名改为列宁格勒。1991年苏联解体后,经市民投票,恢复圣彼得堡的旧名。
提到该市,自然就会联想到冬宫,老一辈的中国人对它太熟悉了。事出有因,那是源于一部名叫《列宁在十月》的前苏联电影,文革中还是小学生的我们不知看了多少遍(因为当时没有多少电影可看),以致那时同学相会,经常会用电影中的一些经典台词相互打趣,打打闹闹时常会蹦出一句列宁的话“为什么还不攻打冬宫!”
50多年后的我终于有机会访问这座城市,当路过它的时候,想起儿时记忆中的这句台词,真是触景生情,莞尔一笑;经典的台词立马被改成“为什么还不访问冬宫?”因为那天天色已晚,还是留待明天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