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策划 | 撰文 姜纬
数字技术蓬勃发展不断更新,广大摄影人早已将拍摄彩色照片认作理所当然。但随之而来的过度后期甚至拙劣PS的“鲜艳”开始令人生厌,对于数字影像理解的误区日益突显,凡此种种,都指向了当代数字彩色摄影语言尚需界定与考量。
上世纪40至80年代,胶片彩色摄影美学体系在诸多先驱的努力实践与潜心钻研中逐步形成。乃至大众耳熟能详的那些创作了无数黑白经典名作的大师们,也都为彩色摄影贡献了智慧。是彩色摄影作品,而不是有颜色的照片——评论家姜纬先生从四个方面切入,带我们温彩色摄影黄金年代之故。 ——编者
莉莲·吉什 1932年 爱德华·斯泰肯 摄
黑白,还是彩色,这确实是个问题
自摄影术诞生之后,人们就一直在寻找“彩色的照片”,因为人眼看到的毕竟是色彩丰富的世界。19世纪40年代起,摄影师们不断进行着各种实验和探索,直到1907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将奥托克罗姆(Autochrome)微粒彩屏干版法投入到期待已久的市场,这是史上第一种可以让业余摄影爱好者和专业摄影师平等获得较为真实的彩色影像印相方法。这项早期的富有创意的技术发明后一个世纪以来,彩色摄影的技术水准和艺术品质不断得到提高。时至今日,只用黑白色调来观察和表现世界几乎是无法想象的,虽然这曾经是惯常的事实。
别针和丝带 1930年 拉兹洛·莫霍利-纳吉 摄
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就认为彩色毁坏了摄影基础的真实性,他斥责彩色就是一种欺骗,“彩色是一种诡计、一种化妆品,就像用来涂抹尸体的那种。”一些著名的摄影师和评论家,也觉得与对现实世界作了色彩抽象的黑白摄影相比,彩色摄影涉嫌哗众取宠,是低级甚至是低俗的玩意。这种重黑白轻彩色的态度其实存在着一种逻辑矛盾,就摄影的最初功能而言,对世界的再现应该是尽可能接近原貌,所以,面对有各种各样色彩的现实世界,彩色摄影更逼近原貌,黑白摄影却正好相反,而彼时的多数摄影师由于观念或技术方面的原因,只以黑白色调为摄影正宗。当然,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因素夹缠其中:摄影的黑白色调,是摄影好不容易确立起来的特色阵地,岂能轻易失守。
巴黎 1954年 恩斯特·哈斯 摄
沃克·埃文斯曾经以非常激烈的语气表示过对彩色摄影的不屑:“彩色很容易使摄影堕落,特别是强烈的色彩更使得照片变得一败涂地,因此,如果说得直率一点的话,那就是彩色摄影即低级。”尽管埃文斯在生命的最后时期对彩色摄影作过一些不事声张的探索,但这并不表明他已经改变了对彩色摄影的看法。罗伯特·弗兰克和沃克·埃文斯一样,只是在用宝丽来胶片进行创作实验或遣兴游戏时,才拍摄一些彩色影像。埃文斯的见解固然有着偏颇成分,但我们也不能因此简单地将其视为狭隘保守,对于沃克·埃文斯、罗伯特·弗兰克这样造诣极高的大师来说,摄影的品位,不是源自于拍摄对象,而是来自于观察对象时独立的、不被裹挟的方式。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温·布洛克在1959年至1965年的“色光抽象”实验时期之后,又返回到黑白摄影的领域;也能够理解为什么李·弗里德兰德的彩色照片仅限于其“美国爵士音乐家”系列。
色彩和光 1965年 温·布洛克 摄
虽然也有些摄影前辈对彩色摄影抱持比较开放的态度,比如雅克·亨利·拉蒂格、曼·雷、拉兹洛·莫霍利-纳吉等人。在奥托克罗姆微粒彩屏干版法入市之初,异常敏锐的爱德华·斯泰肯就一眼看出了这种工艺的独创性,随后对此进行了革新,洗印变得相对简单有效,他很快就利用这些底版创作出了第一批彩色肖像照。但不可否认,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彩色摄影只能成为业余摄影爱好者和广告摄影师发挥热情与才能的领域。
玫瑰 1973年 沃克·埃文斯 摄
波士顿 1985年 罗伯特·弗兰克 摄
草甸上的山柳兰 1968年 埃利奥特·波特 摄
尼斯 1927年 雅克·亨利·拉蒂格 摄
钓鱼 1940年 玛丽恩·波斯特·沃科特 摄
高中生 伊利诺伊州 1950年 阿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 摄
博览会期间等待卸车的马戏团 佛蒙特州 1941年 杰克·德拉诺 摄
· 本图文选自《中国摄影报》2015年10月27日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