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济发展轨迹 改革创新与经济发展 经济转轨下的改革创新

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我们今天的改革环境和任务已有极大不同,然而中国经济社会的转轨仍在进行中,进入改革深水区后的困难与挑战、迷茫与困惑不可回避,但以改革作为解放生产力、贯彻现代化战略“关键一招”的基本逻辑,则是一以贯之的。进入深水区,有些石头可能是摸不到的了,显然需要更高水平的顶层规划,而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正是提供了为社会高度关注、迫切需要的顶层规划性质的方针指导。以此把握改革推进的方向和路径、哲理与要领,正需要继往开来,把上世纪80年代的创新壮举及其服务于党的基本路线的精神元素发扬光大。

  第一,从压力看,上世纪80年代大刀阔斧的开拓性改革,固然是由于传统体制弊病已生成了“不改革开放,死路一条”的倒逼,再加上思想解放大潮的有力助推,表现为改革者破釜沉舟的“哀兵”式一鼓作气、义无返顾、奋发昂扬地开创新局。而当下阶段的改革深化与“攻坚克难”,同样有进展之中“矛盾累积隐患迭加”的风险威胁,问题导向和形势逼迫之下,只能奋力向前涉险滩、啃硬骨头,“壮士断腕”般攻艰克难,力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大踏步地跟上时代,这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照样是别无选择的,照样要反复强调“狭路相逢勇者胜”、“惟改革创新者胜”。
  第二,从动力看,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中国人认清与把握世界大势和文明发展主流、紧紧扭住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地追求“和平崛起”的伟大民族复兴,已推进到使“从未如此接近”的中国梦实现其“梦想成真”的关键性历史阶段。同时,改革的复杂程度和推进难度,正应得上“行百里者半九十”这句老话。在认识、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同时,最为至关重要的是还必须能动地引领它,供给侧改革正是沿着上世纪80年代从制度供给入手推动全局的基本逻辑和创新发展规律,继往开来并升级式地寻求可持续发展,这必须、也必将得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所构建的创新发展的动力源、动力体系的升级式的支持。
台湾经济发展轨迹 改革创新与经济发展 经济转轨下的改革创新
  第三,从经验看,其实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推进中,不仅有农村改革“蓄之既久,其发必速”的高歌猛进,也有城市改革的坎坷试错、“价格闯关”的时机误配,但毕竟在探索中积累着改革经验,铺垫了、引出了下一十年邓小平南巡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模式的确立及其后的巨大成就――改革中的上下互动、凝聚共识,是在风雨波涛之中按“进行时”曲折推进的。十八大之后,我们显然也需要经历新时期、新阶段上进一步凝聚共识、减弱分歧的考验,实质性的改革不仅需要有“冲破利益固化藩篱”的更大的决心、勇气和魄力,还需要借鉴国际国内经验形成更高水平的方案优化、运行智慧和协调艺术,争取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支持和积极参与。把握好人心向背、形成改革合力,既要借鉴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经验教训,又要超越式和建设性地处理好多种新的问题,应对新的挑战。
  改革的同义语是制度创新,创新就意味着有不确定性,但制度创新方面,我们首先要努力提升其确定性,也就是在改革深水区、在前面30余年成败得失、经验教训的总结基础上,需要牢牢把握其基本的理念、逻辑和大方向,有胆有识、务实可行地使改革在攻坚克难中深化而得到实质性推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71351/69307113667.html

更多阅读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 越南政治体制改革

——在“中美经济学家上海圆桌会议”上的演讲童之伟【按语:2013年4月8日,中欧国际金融研究院与彼得森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中美经济学家上海对话: 中国新时期的新改革”,中美双方有40位学者与会,中方出席的有吴晓灵、吴敬琏、许小年、季

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 服务实体经济金融要改革和创新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服务实体经济金融要改革和创新  中国金融领域发生的很多问题,根源可能是在实体经济。大家都说中国现在的实体经济融资难,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但是,从金融层面来讲,中国已经发了全世界最

飞凡网 产业创新 经济未来与产业创新

     本刊执行总编朱敏与众学者研讨:经济未来与产业创新  在一场以“中国经济未来十年”为主题的午餐会上,包括国内经济学界的重量级人物茅于轼、汤敏、李稻葵等在内的多位知名学者,与投资家和企业家一同探讨事关中国发展的长远

中国经济制度创新 循环经济发展必须制度创新(6.7)

 1、循环经济成为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循环经济是将传统的从资源到产品再到废弃这一线性过程,通过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变成一个循环型过程,其理论基础是产业生态学。美国Thomas Graedel教授和B. R. Allenby博士根据其在贝尔实验室的长

改革之前三十年和之后三十年:经济发展得与失

系列专题:改革开放三十年  改革以来的三十年,我们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论对中国友好的,敌视的,谁也不能否认。我们身历其境的中国人更有亲切的体会。除了年龄小一点的人,凡是三四十岁以上的人,都亲眼看了这个变化。我估计

声明:《台湾经济发展轨迹 改革创新与经济发展 经济转轨下的改革创新》为网友偏你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