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箍棒混铁棍 金箍棒明明是根实心铁棍,为什么要加个箍?

金箍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相当于孙悟空的一个化身和符号,原著第三回,孙悟空到龙宫取来了金箍棒。所以今天贫道要为大家八一八金箍棒的故事。
我们在各种影视里都见过金箍棒。书上说:“二丈长短,碗口粗细,两头两个金箍,中间一段乌铁。”好吧,我们看到这里时,有没有想到过,这段话有什么问题?
金箍棒混铁棍 金箍棒明明是根实心铁棍,为什么要加个箍?
问题就出在这两个金箍上:箍的作用,非常简单,就是防止开裂或分散的。无论是木桶的桶箍、女孩子的发箍,这个用途古往今来都没有任何区别。但金箍棒中间是“一段乌铁”,是实心的,又不是一根钢管或竹竿,平白无故装两个箍做什么,这不多余么?
当然可以解释为装饰,棍子两头做些装饰是有的,例如古代有一种棍子叫“金吾”(也叫吾杖),就是一根铜棒,两头涂金——刷点金粉就得了,它实在没有必要装个箍。另外加装东西的也是有的,例如“殳”或骨朵头(狼牙棒),但那是为了增加攻击力的,和金箍棒的形状完全不同。
明王圻《三才图会》的金吾(吾杖)
镶在棍棒两端的“骨朵头”,增加攻击力之用
我们暂且八一八金箍棒的前世,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大家知道,《西游记》是流传了几百年的复杂故事,现存较早的故事,是《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那里面猴行者似乎是不使什么兵刃的,就像张无忌一双肉掌而已。倒是玄奘法师手里有一条“金镮锡杖”。这条锡杖也不是用来打仗的,而是类似召唤权杖之类的法宝。比如什么时候遇到困难了,一举这锡杖,大喊一声:“天王救难!”大梵天王就会显灵,帮师徒渡过难关。相当于开外挂。
《西游记杂剧》里的孙行者手里使的是“生金棍”,这生金棍,能从耳朵里取出,就和世德堂本《西游记》的“如意金箍棒”差不多了。但是并没有说有箍。
不过到了世德堂本《西游记》(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百回本《西游记》,以后贫道提到《西游记》,如果不特别注明的话,一律指世德堂本《西游记》),这根棍子保留了能大能小的功能,但又添出一个功能,就是它本来不是当兵器用的,而是大禹治水的时候,“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有时候也叫“定海神针”(清代张书绅《新说西游记总批》:“定海神针, 妙不可言。言人心上, 原要有针线, 又贵如铁石, 而外物不能摇动。”)。
《大闹天宫》里的金箍棒
这个很有意思。针的特点是一根铁条,尾巴上带一根线。金箍棒缩小了当然像针,但是放大了也叫“定海神针”,天下什么东西像此物呢?
我们要注意,“定江海浅深的定子”,这里面两个“定”字,意思有些差别。第一个“定”字,是测定的意思。流沙河那一回,孙悟空说这条河有八百多里宽,八戒就问:“哥哥怎的定得个远近之数。”通天河那一回,孙悟空也说:“怎定得宽阔之数?”这里的“定”,自然是测量、测定的意思。“定”河流的宽窄,和“定江海浅深”,是一个意思。
那么古人用什么来定水位的深浅呢?两种办法。
第一:用棍子探,这是最直接、最简便的办法。浅水的时候,用棍子一戳就知道。比如第一回说美猴王出海求师,“持篙试水,偶得浅水”,明代的《海道经》“勤戳点竿,寻投长滩一丈八尺,渐渐减至一丈五尺。”这种东西叫“点竿”或“探杆”。《古尊宿语录》卷三八“人将语试,水将杖试”。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笔名就取自船工的口号:“mark twain。”意思是:“测定为两英寻(合12英尺)。”。
第二:到了大江大海里,水深动辄几百米甚至千米。没有那么长的棍子了,用什么来测“江海之浅深”呢?很简单。就是一根绳子拴上重物,扔到水里,然后拉上来量绳子的长度就行了。
古代的船上正好有一种现成的东西,就是船锚的前身。它的名字叫“碇石”,或“碇子”、“椗子”。拴这种碇子的绳子,叫碇绳或碇丝。如宋洪迈《夷坚志》测一个叫龙窝的深渊的深度:“以小绳数十丈矴(同“碇”字)坠入穴内。”又如刘弇《独游狼山记》:“今之山……前五十载,海也。其深盖碇丝千寻莫能测。”定、碇、椗,应该是一个东西。
为什么有的写作石字旁,有的写作木字旁?这是因为有些“碇子”用石头来做,有些“椗子”用木头来做。石头的叫石碇,木头的叫木碇。这就像象棋里棋子,一边写作“炮”,一边写作“砲”,过去没有发明火药的时候,“砲”其实是投石机,就是石字旁;而后来改用火药发射弹药,就改成火字旁了。
据称是宋代陶质象棋,体现了投石、火药并用的时代特征
1975年福建泉州出土的宋元时期的碇石,全长232厘米,中段宽29厘米,正是一根棒子模样,重约400斤。如果有人使得动,绝对是一件沉重兵刃。
1975年福建泉州法石乡出土宋元时期碇石
如果有人说,《西游记》里说金箍棒两丈长,合6.66米,你这个才两米多。况且是扁的,不是圆的,还是和金箍棒有些差别。那么,我们再看一看木碇。
一个完整的“椗”长得什么样?清徐葆光《中山传信录》说得很清楚,大的长二丈七尺,小的长二丈四尺,宽八寸及七寸,用铁力木制作。上系两条棕索。
一个完整的椗,由椗杆、椗担(横杆)、椗爪组成。但是椗担和椗爪是椗杆的附属部分,很容易脱落。也可以随意更换。所以椗杆是一个椗的主体,现在保存下来的考古实物,基本上都是长达二丈的椗杆。椗担和椗爪都荡然无存了。一般用一根铁力木的原木制作,这种木材,密度是比水重的,所以能沉底。
我们来看一个考古实物。
这根木碇杆,1983年出土于福建晋江县深沪湾。我们拿这根木碇杆和金箍棒做一个比较,就知道二者是多么的相似了。(下面的附图和各项数据,均见郭雍《泉州湾打捞到两具古代大船锚》,发表于《文物》1983年3月)
1983年福建晋江县深沪湾出土木碇杆
1、全长7.57米——金箍棒“二丈来长”,一丈约3.33米,两丈是6.66米。这根碇杆略长了些。但是,1974年泉州湾出土的海船,中有一木碇,其长度正是6.6米!与金箍棒“长两丈”完全相合(按,明清一丈和今天的一丈差别不大)。况且《中山传信录》也说了:大的二丈七,小的二丈四。
2、首宽37厘米,尾宽32厘米——金箍棒未缩小时“斗来粗细”,这正是古代一只斗的直径。看图上的比例可以知道。
一只斗的大小
3、有铁箍的锈迹,宽7厘米。这铁箍是加强整体强度、防止木材断裂而安装的——金箍棒两头“两个金箍”。soga……原来箍是在这里用的……
4、椗材褐黑色,船工称之为“黑盐榈”,据判断应是铁力木——金箍棒中间是“一段乌铁”。“乌铁”当然不用上箍,“铁力木”再怎么铁也是木,又长期泡在水里,当然得上箍箍一下了。
话说,金箍棒简直就是这条木碇(或者泉州湾宋代海船所配木碇)的翻版啊!
有趣的是,郭雍先生还提供了一条民间传说,更加强了金箍棒和“椗子”的联系:
当年“三宝公”(贫道按:即郑和)下西洋船队经过泉州湾时,适遇台风,一时浪涛激涌。“三宝公”立即下令将一根“镇海针”投入海中,风浪顿时平息。(同见《泉州湾打捞到两具古代大船锚》,《文物》1983年3月)
这个传说的缘起,是因为当地浅海处有一根古代的巨大锚杆,插在泥里。涨潮的时候不见,落潮的时候可以看见。像一块暗礁,经常损坏渔船,所以那一块海域渔民相传,几百年来以为禁区。出土后经化学成分分析,这根锚杆不晚于明初。多年以来,就形成了这个传说。
剥开这个传说的神话外表就会发现,这其实说的就是郑和随机应变,下令抛锚。海船遇到台风,靠谱的做法是找个安全地方抛锚。民间把郑和神化了,抛的锚或者“碇子”也就化身为镇海针了。插在泥里,不就像是金箍棒插在龙宫海底么?当然贫道不是说和金箍棒发生关系的一定是这根锚杆,更不是说金箍棒的原型就是锚杆,而是说金箍棒和锚杆(椗子)恐怕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写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再次佩服编出“定海神针”的这位作者(当然未必是世德堂这一回的最终写定者),他给金箍棒攀了个阔娘家!因为是棍子,所以能测深,浅水直接一捅,深水系绳一扔。因为和水有关,所以先归大禹管,后归龙宫管,而龙宫又是号称藏宝的地方。这真是黄药师“弹指神通”的精微功夫。椗和针,虽然大小悬殊,却还真是一类东西:一根棍上挂根绳(公务员考试有一种题型,专门找两种完全不同东西的相同点,比如“火炬、蜡烛”对应“棉布、丝绸”)。而且又兼顾了“生金棍”能大能小的传统。如果排全书重要道具,人气第一非金箍棒莫属,这么一件大杀器的出场,总得有点不凡的事迹不是?像杂剧那样随随便便说一个“生金棍”就太low了。
金箍棒的含义是非常丰富的。李卓吾(有人认为是伪托的,不管他)评价:“此棒也有些猴气。”因为它能大能小,可以看作是“心”的形象化。还有人认为它代表了男性***的(不劳和谐,贫道自己手动打码),这些解释当然都很有意思,但是贫道这里只重文本和出土实物,所谓“二重证据”。至于为什么重“一万三千五百斤”,过去也有解释,认为和内丹修炼有关,人一天的呼吸次数是“一万三千五百息”,但是没有更多的材料,这里就不多讲了。
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西游记》里金箍棒的属性,最开始是“定海神铁”,其次是“如意”。似乎金箍棒代表“心”的寓意是后起的。但从元杂剧生金棍能大能小看,“如意”的功能反倒是先起的,“定海神铁”的说法反倒是后起的。我们研究《西游记》成书过程,不妨注意下,定海神铁这个梗,是谁,又是怎么编进去的。
最后补充三点:
1、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王四四先生回忆,甘肃一带的木匠,所用的测长度深度的一种工具正叫做“定子”,形状正是绳子拴着一根小铁棍。这件东西,贫道没有见过实物。但是贫道想,椗未免太过沉重,古代海船上应另有袖珍版的,以供不时之需。这种袖珍版“定子”的形状,似乎以模拟大型“椗子”的外形为最合理。这种便携的“定子”,已经传播到甘肃内陆了。
2、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水利工程确实都用标杆来看水位,就如都江堰的古代石人,就有这种作用。贫道所在的北京,自从2012年闹过大水后,现在立交桥下面都立有“定海针”了。
现代“定海针”
3、编出定海针的这位作者(再次声明:不一定是吴承恩。正式出版物写吴承恩是作者,往往是遵循一个成例。《西游记》作者问题学界争议很大,这个贫道要专门撰文来八),恐怕和海洋、水运的关系非常密切。不要说古代,就是现代,海船上的各种工具,普通百姓恐怕也多不认识。所以贫道想,只有见过这种东西的人,才编得出这种梗。他应该是一位住在东南沿海(或大江大河边上)的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71451/127570444722.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明明是两个世界的人,永琪为什么会爱上小燕子 永琪小燕子

原文地址:明明是两个世界的人,永琪为什么会爱上小燕子作者:依岸竹篱和王若谷先生讨论了半天永燕的问题,他说这两个人是两个世界的人,他们谈不上心灵相通,永琪怎么会爱上小燕子,爱从哪里来?回复了一大段,决定作为博文发出来五阿哥爱上小燕子

明明是三个人的电影 史上最好听的10首歌

给你的爱一直很安静来交换你偶尔给的关心明明是三个人的电影我却始终不能有姓名阿桑凌晨三点,看韩剧<阁楼男女>中的静恩坚强的样子,突然觉得空洞无比,袭击脸部所有僵硬的表情,原以为的爱情,一直一直在想象之外。我说你这个臭小子,害我跟

黄瓜明明是绿色的,为什么偏偏要叫它黄瓜呢? 明明和偏偏

我觉得,小铭的答案只能解释黄瓜的名字什么时候有,不能解释问题中的黄与绿。有的同学说广东把黄瓜叫青瓜,并不完全是这样。青瓜是指深绿色的嫩黄瓜,下图这种品种是这几十年来国内常见的栽培品种。而咱们中国比较传统的品种则比较接近这个

明明是三个人的电影,我却始终不能有姓名 三个人的冬天电影未删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的同妻们!人人都说,二十多岁是每个人最幸福的时光。然而,在这段最幸福的时光里,我却只有一部电影,三个人,而我,没有名字。我,恰巧搭上了80后的早班车,出身在一个普通的家庭,早些年一直勤勤恳恳,终于读了梦寐以求的大学,父母很

黄瓜明明是绿色的,为啥还叫“黄瓜” 绿色有机黄瓜 面粉角

辣条黄瓜黄瓜原名叫胡瓜,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胡瓜更名为黄瓜,始于后赵。后赵王朝的建立者石勒,本是入塞的羯族人。他在襄国(今河北邢台)登基做皇帝后,对自己国家的人称呼羯族人为胡人大为恼火。石勒制定了一条法令:无论说话写

声明:《金箍棒混铁棍 金箍棒明明是根实心铁棍,为什么要加个箍?》为网友温酒伴月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