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腊月二十三,传统从腊月廿三到除夕这段日子叫做迎春日。廿三为小年,也称“祭灶日”,廿四则为“扫尘日”,也有说“官三民四”,就是官府在二十三日祭灶,民间在二十四日。
我家的祭灶典礼是酱油肉终于出了坛子开始风干!说笑啦,这不是祭灶,只是做酱油肉或者腊肉的第二步罢了。但想想现在的人时常抱怨:这年过得是越来越没滋味了!与其年复一年这么抱怨,还真不如自己动手动脑,把年重新过得有滋有味呢!想当初过节的年味儿怎么来?还不是大家红红火火又忙做又忙吃——吃块腊肉要倒腾小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这样才使得日子非常充实有盼头、心情非常快活有想头的嘛!这样说来其实商品化社会给我们带来的既有好的一面也有类似节日失落感这样的不良之处,正确看待,扬长避短,才是过得快乐的关键!
腊肉原本叫做昔肉,腊月的腊(la)与腊肉的昔(xi)在古文里并非同一个字,《说文解字》里注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腊本祭名,因呼腊月、腊日耳。腊卽蜡也,风俗通云,十二月者、丑月也。腊謂以田猎所得禽祭也,腊者、猎也,按猎以祭,故其祀从肉。昔肉的叫法是因昔的古意是“干肉也。从残肉,日以晞之”,就是剩下吃不完的肉用太阳晒啊晒,并不是因为腊肉要用“蜡”来做。至于为什么现在人们都读la,而不读xi,除了简化字的原因使两个字没了区别,也跟腊肉一般都在腊月里制作以待年夜饭之用有关。
老米在院子里柴堆上给我的肉搭了个遮雨挡雪的临时窝棚,这要让城管来我们家看见,肯定得拆违章建筑——大过年的,你们还敢破坏市容影响安定团结?!
把酱油肉捞出来往柴堆上挂,想起《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挂猪獾?您个老爷君子们,可真不白吃闲饭!)生活水平毕竟提高啦,我们不是老爷君子,也“庭有县貆”哪,这日子多美好。
话说妈妈真传的酱油肉是这样做滴:
第一步,腌制
1,买五花肉或腿肉,切长条,最好一斤一条(我这第一次做,切大了)
2,肉要早上去买,早上才杀的猪,肉新鲜又干净,不用洗,高度白酒抹在肉上,稍微给它“马杀鸡”一下下
3,抹上酒的肉放在不锈钢盆里,用保鲜膜盖好,冷藏两天
4,酱油(老抽出来颜色好,我又错了,用的生抽),花椒,八角,桂皮,冰糖,同煮至冰糖融化
5,把肉放在第4步的酱油里浸泡,最好全淹住,然后盖上保鲜膜。过两天翻一次身。腌制15天(我妈妈说10天就够了,但一来我用的生抽,10天了都没啥颜色,二来查到资料说,由于腌制食品过程中有亚硝酸盐生成,所以要掌握一个原则:亚硝酸盐在3—8天是最高值,8天后开始衰减,15天基本消失,所以食用咸肉在腌制2天内和15天后才是安全期)。
第二步,风干
1,风干简单,把肉从酱油里捞出来,铁丝、棉线什么的穿一下,挂在阴凉通风处,一般7天即可
2,酱油别倒掉,我昨天拿来加一点卤料,卤了鸡翅凤爪和鸡蛋,好吃得没话说!
第三步,熏制
1,这一步可要可不要,不熏的话就是酱油风干肉,也叫风肉。熏了就是腊肉。我们家有柴火炉子,所以可以挂在炉子上方用烟慢慢熏。
2,另外一种速成办法是网上学的,桑梓的做法。转摘于下。
材料:大米一小碗,茶一小包(约15克),橘子皮若干,晾晒好的腊肉
做法:
炒锅置于火上,在锅中放入一小碗生米,把茶叶与大米搅拌均匀,然后再放入橘子皮在米上,然后把风干的肉放在橘子皮上面,肉上再覆盖上三张厨房纸(或者别的吸水纸),盖上锅盖中大火干烧10分钟。10分钟后,打开锅盖,将纸拿出来,再放上三张同样的吸水纸在肉上,然后盖上盖子,用湿毛巾包好锅盖边缝,继续中大火干烧10分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