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的精准医疗计划正在酝酿,并有望进入国家“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
4月21日,“2015清华大学精准医学论坛”在清华大学主楼举办,来自国家卫计委、北京市卫计委、北京市医管局、清华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主管领导及院士,以及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院长出席了此次论坛。
从论坛参与者的所在单位及身份可以观察到中国精准医学的政策风向,在开幕式发言时,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院士透露:“国家正在研究制定重大科技专项,以推动精准医学的发展。”
国家卫计委科技教育司司长秦怀金的表述则更加明确,“目前,国家卫计委和科技部正在准备精准医学计划工作,待到完善后会上报国务院,并有望把其列入国家"十三五"科技发展的重大专项。”
对于精准医学的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不过,这并不影响其成为2015年世界各国医学界的最热关键词,而中国启动精准医学计划主要缘于两个重要事件。
第一个是那个众所周知的奥巴马发言。2015年1月2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宣布“精确医学计划”,计划2016财年投入2.15亿美元,以个性化治疗引领医学新时代。
第二个是中国领导层的重视。消息传到中国后,据多位人士透露,美国的举动得到了中国高层领导的关注,并做了重要批示。
随即,精准医疗一词在中国主管部门、医学界、科技界甚至普通医务工作者中引起了极大反响,各种形式的论坛、会议密集召开,其中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是科技部举办了首届“国家精准医疗战略专家会议”,一个19人的专家委员会在这次会议上火速成立,并计划在2030年前投入600亿元。国家卫计委也于近期公布了首批肿瘤基因测序临床应用试点单位名单。
“2015清华大学精准医学论坛”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拉开帷幕。
参会专家普遍认为,中国的精准医学不应与美国雷同,并已初具规模和基础,但同时也在学科交叉、数据共享和监管层面存在瓶颈。
中美版本之别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看来,精准医学起始于11年前。
2004年,新英格兰杂志发表了一篇精准医学的标志性论文,这篇文章描述了一个癌症患者的治疗过程:用基因测序的方法找到患者基因突变的靶标,再辅以有针对性的化疗药物治疗小细胞肺癌,即所谓的“精确打击”,以代替肿瘤治疗中的放疗、化疗、手术等地毯式轰炸手段,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率,还能降低患者痛苦程度和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