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 | 文
在河南,大年初二是每个已婚男人必须重视的日子,这天大家都会把自己捯饬的干干净净,兜里的“毛爷爷”准备的足足的,到了丈母娘家需要给认识的和不认识的男性亲戚散支烟,给媳妇儿这边兄弟姐妹家的孩子准备红包,中午吃饭的时候陪着老丈人好好喝两杯、然后汇报一下一年的成绩,这个年基本算是圆满。
我是洛阳新安人,也就是大家通常说的“豫西”,媳妇儿家新乡封丘,在地理位置上算是“豫东北”,一般都说他们那里是“豫北”,我们两家在河南的东、西两边。
洛阳就不再赘述,媳妇儿老家是中国奴隶社会第一场战争“牧野之战”的所在地,所以,在历史文化名城这个层面上,我俩堪称“门当户对”,虽然我俩只是这俩城市的一份子。
恋爱的时候只顾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当两方家长催婚的时候才发现我俩对彼此之间的规矩和礼仪都不懂,一下子傻眼了,无奈之下赶紧请教双方父母、亲戚。
没有结婚的时候,都是在年前去准岳父家拜年,我们这里的礼单基本上是:猪肉、酒、烟、饮料、奶制品、瓜子、花生之类。
可别小看这份礼单,猪肉的分量也是有讲究的,平常的家庭都是十斤到二十斤之间,一般不会太大,但是比较重视的家庭会准备半扇肉(一头猪的四分之一),酒一箱或者两箱,烟一定是两条,在农村十块钱一盒的标准居多。其他的都是数量多少了,没有太大区别。
当我们一家子忙活着杀了一头猪准备给未来的老丈人和丈母娘送份大礼的时候,媳妇儿那边传来消息:人家那边走亲戚不兴(不流行)带肉,但是其他的东西合在一起一定要是双数。
我们一下子傻眼了,这么大一头猪,过个年谁吃得完啊?在确认那边走亲戚确实不需要带肉以后,赶紧找邻居家里肉还没有备够的,大家把肉给分了。
年前,找个天气不错的日子,起床以后,经过简单洗涮,我们就开车往当时的女朋友、现在的媳妇儿家进发,在连霍高速的开封东站下,经过将近四个小时的跋涉,安全到达目的地。
毕竟第一年上门而且还没有结婚,加上双方父母都在,媳妇儿家还叫了他们本家的几个亲戚过来(陪客人说说话、喝酒的时候敬杯酒),当时我非常拘束,根本不知道自己该站在哪里、坐在哪里,只是很机械的应付着,特别他们家长辈本地口音比较重,说话语速快了还听不太懂。
虽然当时是数九寒天,但是我的贴身衣服已经湿了,生怕自己哪点表现的不好。
上菜的时候,我跟在媳妇儿身后端菜拿筷子。开席的时候男女分开两桌,在所有的人都坐定以后,我才落座,在敬酒的环节我也充分发挥实干精神,逢喝必干,最后喝的满面红光,脑袋有点晕乎乎的,但是我在心里告诉自己,今天过来提亲呢,千万不能出洋相(豫西话:出丑),好歹坚持下来,没说醉话没有喝吐。
饭毕,和所有人道别以后,我上车就睡觉,一路睡到家里。
现在想想当初的情景,真是人生的第二次高考,那叫一个紧张。
2014年国庆节那天我们结婚了,父母终于笑了,而我在发言环节鼻子一酸,掉泪了。
婚后第三天,按照媳妇儿家那边的规矩,需要回门,吃饭的时候,依旧有男女亲戚陪客,我这次的待遇比较高,坐在正位,并且在凳子上还放个花花绿绿的毯子,据说新乡的女婿一辈子就这一天最光棍(方言:风光)。
婚后第一年走亲戚也不能马虎,买礼品环节,全家齐上阵,并没有买一些常见的奶制品、饮料,我把附近的几个大小超市跑了一个遍。把洛阳出的一些本地特产买了几箱,加上我从工作地广西带回来的特产,把后备箱装的满满的。、
初二那天,妹妹充当司机,一路把我们送到丈母娘家。
除了给老丈人和丈母娘带的礼品,我们还给媳妇儿的几个兄弟姐妹一家带了一箱洛阳特产,吃饭的时候才知道原来他们那里不兴父母还在的时候兄弟姐妹走亲戚,所以一下子搞的有点乱。
好歹老丈人见过世面,说这是给孩子们带的,大家就不要计较了。
媳妇儿一家在他们那里也算是名人,她上边一个哥和一个姐,下边三个妹妹是三胞胎,在他们那边双胞胎都很少,更别说三胞胎了。加上我们在他们姊妹六个中结婚最晚,所以,除了我俩,其他家几个人里都是俩孩子,丰厚的红包也是必须的。
在外多年,我对家乡走亲戚带礼品没有什么概念了,更多的是想一年没见了,买些平常老丈人没见过、没吃过的或者老丈人不舍得买的,老丈人对我也蛮好的,所以,将心比心。
今年,我也成为一个准爸爸,现在终于明白“养儿方知父母恩”的道理了。
过年回来早了几天,和媳妇儿去老丈人家小住,离开新乡回洛阳的时候,老丈人和丈母娘把后备箱能塞得都塞满了,感动的无语了。
回来以后,有朋友问我能否写一写初二去丈母娘家的事情,本来我想写一下两个地方的规矩和风俗,但是脑洞大开以后,更多是想表达一下自己的感恩之情。
所以,有邻居过来问我“该去丈母娘家走亲戚了,你的年货备好了吗?”我回复:丈母娘也是娘,不是亲戚,所以年货只是一个家庭成员应该准备的必备品。
该过年了,你家的年货准备好了吗?
作者简介:
王冰,媒体人,生于洛阳,工作在南疆,常怀感恩,心中有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