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有句歇后语“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说的就是“天桥的艺人”嘴上打“把式”滔滔不绝。不过细细想想:天桥、天桥——对了,这地方哪有桥啊?
没桥?那哪能叫“天桥”?
现在的天桥南大街,因地处原“天桥”的南面,故名;天桥百货商场、天桥剧场等,也都是缘于“天桥”而得名的。
天桥的确曾有一座“单孔高拱”的石桥,始建于元代。那时太液池南有一条河,从皇城一直向南流到元大都城外的南郊。在大都丽正门向南延长线交汇处有一座石桥。此桥“单孔高拱,桥基呈八字形,梁三、石栏四”。这座“单孔高拱”石桥,是元代皇帝每年祭天或出大都城南行的必经之路。明、清两朝皇帝前往天坛、先农坛祭祀,也须经此桥而行,故名“天桥”。平时桥上两头放置木栅栏,任何人不许通行。天桥两侧另建有木桥,为平时百姓过河用桥。
说了半天,“天桥”在哪?
《京师坊巷志稿》记:“永定门大街,北接正阳门大街,有桥曰天桥,东南则天坛在焉,西则先农坛在焉。”根据天坛、先农坛作参照物,天桥的具体位置应该在今天的天桥南大街北口、前门大街南口、天坛路西口、永安路东口这四条交通要道汇合的十字路口处再北边一点。#小编语:查查地图应该差不多知道位置了#
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整修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石桥被改建成为“低拱桥”。
1929年,为方便有轨电车通行,“低拱桥”被彻底铲平;1934年,拓宽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桥两边的石栏杆也全部拆除。如今,这座“单孔高拱”的石桥已消逝了近百年,但天桥的地名却一直叫到了现在,成为定格在公交站牌上的老地名。
天桥的“流年往事”
天桥,闹市-集市-刑场
“天桥”二字实际上有三种含意:一指桥,即天桥;二指一个区域;三指包括娱乐、餐饮、日用百货的综合性市场。
元代,“天桥”的东面积水成泊,种植荷花,岸边种有桃、柳,是人们踏青郊游的理想之所。明代永乐初年,桥旁有蒸饼市、穷汉市和日昃市。明代嘉靖年间开始修建外城,后因财力所限,只筑起了南城一面,称外城,即今天的南城,外城的中心地带便是天桥地区。
《万历野获编》记:“市师最重端午节,天坛游人最盛……竞以骑射为娱。”《帝京景物略》中说:“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曰避毒也。过午出,走马天坛墙下。”这些娱乐方式一直延续到清代,康熙《大兴县志》中记载:“五月五日,天坛墙下,射柳为戏。金鱼池、草桥、聚水潭皆有树荫,可宴饮,相望不绝。”
清初内城不许开设会馆、戏园、妓院,这些场所便开设在天桥一带,各地来京应试的考生大多住在前门外的本乡会馆,天桥一带是其经常游玩之地,小商小贩也纷纷聚此设摊。康熙年间,为了内城的防火安全,东安门外的灯市一度搬到了天桥。这里还有不少书摊,贩卖古旧书籍,吸引了不少文人。乾隆年间,疏浚河道,进一步种植荷花、杨柳,天桥一带景色迷人,游人如织。道光、咸丰年间,商贩们因在天坛、先农坛一带墙根做买卖不用交地租,摊贩越来越多,渐渐成为了集市。集市的东半部是摊贩区,西半部是看杂耍、听说书的娱乐区。
解放前的天桥,由于游人众多,影响范围大,北洋军阀政权、国民党政府和日伪政权将天桥设立为刑场,地点在天坛二道坛门的空地上。著名报人邵飘萍、林白水和抗日将领吉鸿昌等,都是在这里被杀害的。
新中国成立后,天桥换了人间。天桥的商户和摊商逐步转为正式的店铺,在天桥演出过的相声大师侯宝林、评剧演员新凤霞等,走进了北京曲艺团、中国评剧院,成为了人民演员。在天桥地区,陆续建起了天桥剧场、天桥百货商场、自然博物馆、友谊医院等。
关于“天桥”的歇后语
天桥的把式
旧时的天桥,每天摔跤、练武、盘杠子等“撂地”表演的摊子无数,这些“把式”大多是嘴上滔滔不绝,非得把观者“忽悠”到里三层、外三层的时候,才肯表演几下真功夫。遂有了“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这句歇后语。
上天桥
“上天桥”是被砍头、被枪杀的同义词。在老北京,历代刑场设在不同的地方:元代在柴市口(今交道口),留有著名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即在柴市口被害;明代改在西市(今西四),于谦和袁崇焕在此被处死;清代设在菜市口,戊戌六君子中的谭嗣同等,曾喋血菜市口;民国时期,刑场改到天桥,遂有了“上天桥——挨刀去”的歇后语。
今天的天桥早已没有了昔日的喧嚣与热闹,被拓宽改造后的“天桥”路口只有公交站附近聚集着一些候车的人们,和记忆中的“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形成巨大的反差。
文字来源: 北京晚报
图片自网络
北晚新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