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天,李安导演的新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就要在国内上映了。
作为华人导演中最喜欢打磨剧本和尝试新技术的导演,李安近年的每一部电影都会成为影迷反复体味的经典——尽管他的故事原型常常是陌生的,他选择的演员也并非总是明星大腕。
李安对剧本原著的改编,常常是庖丁解牛般地彻底,又在其中暗暗注入自己要表达的东西,以至于他的影片,草蛇灰线,不同的人能解读出多面的情节。而对于他以往通过光影讲述的故事,影迷还在不断发掘掩藏在其中的秘密。
也正因此,不夸张地说李安是最擅长通过电影来介绍文学作品给观众和读者的导演之一。从《卧虎藏龙》、《色戒》再到《少年Pi的奇幻漂流》,人们通过电影(重新)去认识了这些作品的原著。
那么这次,李安的新电影会介绍什么给我们呢?
就是它
↓↓↓
漫长的中场休息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作者: [美] 本·方登
出版社: 新经典 / 南海出版公司
译者: 张晓意
出版时间: 2016-11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改编自美国作家本•方登的长篇小说《漫长的中场休息》(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这本小说获得过美国国家书评人奖,入选BBC本世纪必读12本小说,据说李安尚未读完便决定将它拍成电影。
得克萨斯男孩比利·林(Billy Lynn),在加入美军步兵部队后,被派往伊拉克战场。2005年他和同事们在一次交火中大难不死、逃过一劫,而且因为被媒体拍下他们击溃敌军的画面,他们的团队“B班”成为美国的英雄。为了展示伊战成果,布什政府把他们召回国,让他们在感恩节那天的达拉斯牛仔队橄榄球比赛中场休息时与碧昂斯等娱乐明星同台,同时向他们授予荣誉勋章。
一个国家,两个星期,八位美国英雄。(严格来说还有两名队友——施鲁姆牺牲,莱克重伤。编者注)。
他们三更半夜被推上C-130运输机。飞机盘旋升空,离开巴格达。施鲁姆也躺在机尾覆盖着国旗的棺材里,跟他们一起回来。
若是把比利•林恩的故事拆开,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最主要的,他们在中场秀这一天经历的种种,次要部分次则是比利在参加中场秀之前和家人团聚的那几天发生的故事,最后较为隐蔽的,穿插在前两部分中提及的则是伊拉克战场上,那场让他们成为美国英雄的遭遇战。
而贯穿这三个故事的,还有一条极为重要的线索,就是电影制片人艾伯特决定为B班拍一部电影。
这样看来,和那些会让人大叫“spoil alert”的悬疑剧相比,比利•林恩的剧情没有什么让人跌破眼镜的转折。但本•方登高超的写作技巧将这三大部分和一条线索巧妙的柔和在了一起。书的开头是比利他们去往球场,书的结尾是比利他们离开球场,不过一场球赛的时间,但本•方登却将长达几个月的故事巧妙的塞尽了几个小时的时间的里。
✤✤✤
除了精彩的故事情节,本•方登原著的另一个精彩之处便是作者对时事泼辣的讽刺评论,以及男主角比利•林恩的大段内心独白。在面对战争,面对家人,面对那些称颂他们的英雄壮举的民众们,比利错综复杂,又爱又恨的心情在本•方登的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制片人艾伯特为B班描画拍电影的蓝图时,他是如此老道地揣摩观众的期待。
B班的故事是关于拯救的,有拯救情节特有的巨大感染力。人们总是会被这类故事触动,艾伯特如是说。每个人都有忧虑,每个人多少都觉得自己完蛋了,即使是最有钱、最成功、最安逸的人也会有快过不下去的焦虑感。绝望是人之常情,所以无论救星以什么形式出现,是穿着闪亮的铠甲登场的骑士,还是俯冲向被烈焰包围着的魔多末日火山的雄鹰,抑或是突破重围突然出现的美国装甲部队,都能极大地震撼人心。认同、救赎、死里逃生,都是让人振奋的东西。
而他们为队友举行葬礼时,不时出现在小说中的反对者呼声,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这场战争对美国社会的撕裂。
那本该是一场极其庄严肃穆的仪式,他们准备了道教经文和艾伦·金斯伯格的《威奇托中心箴言》,请了克劳人的一位长老来为战友的英灵祷告。结果仪式却变成了一出基督教极右翼分子的闹剧,一小群人站在教堂门外,高举“上帝痛恨你们,帖撒罗尼迦前书第一章第八节”“美国大兵下地狱”之类的标语,高呼堕胎、杀婴和上帝诅咒美国之类的口号。
“一定要把这一幕拍进电影里。”
这几年美国人的日子不好过——怎么会变成这样?时刻提心吊胆,夜夜担惊受怕,终日听着留言和猜疑,年年焦虑不安,以致逐渐麻木。你听广播、读报纸、看电视,心想该怎么做不是明摆着的吗,战争一拖再拖,让头脑中的抱怨变成第二天性。干吗不……多派一些部队?叫他们加把劲。全副武装,火力全开,发起正面进攻,不留活口。哦,对了,伊拉克人是不是应该谢谢我们?得有人高速他们,你能告诉他们吗?难道他们想让独裁者回去。如果不行,就扔炸弹。更多威力更大的炸弹。让这些人知道上帝的愤怒,狠狠地炸,直到他们听话为止。如果还不行,就该把核武器拿出来,炸它个寸草不生,再填装上全新的思想和感情,用核武器彻底改造这个国家的灵魂。
在这块上帝保佑的土地上,在美国主流社会里,你可以文明地用餐和拉屎,在室内舒舒服服地坐在抽水马桶上,拥有上帝赐予的起码的隐私;而不是在野蛮人的荒漠里,在光天化日之下,任凭风沙像斗牛犬一样咬你的屁股。比利突然意识到,这就是文明的全部意义,吃美味的食物和得体地拉屎,不管哪一种他都赞成,因为他已经受够了这两种罪了。
除了内心独白以外,《漫长的中场休息》中,还有一点电影无法体现。那就是将文字和排版结合,更加突出这段文字的效果。例如,书中会用这种错乱的排版来表现比利听别人说话时心不在焉,东听一句西听一句的状态。
相信读到这样的段落,我们的脑中会出现喧闹的人声,继而是金属刮玻璃的声音吧!
✤✤✤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将以每秒120帧的格式拍摄,成为电影史上最高帧速率。这将是一种全新的体验,画质清晰到有人说演员的毛孔和眼睛里的血管都看得到。
一部追求视觉效果的电影,必然会将更多的精力花在视觉效果,花在打造宏大的场景上。这就意味着导演必须有所取舍,也就意味着作者很多精彩巧妙的谋篇布局会被舍弃,打造成更加直白,为画面服务的故事。
所以,在110分钟的观影过程中,看到演员的毛孔和眼睛里的血管或许还不能满足你的好奇。在看电影之前,不妨先打开原著来读一读,感受一下作者三部分相互交错的叙事手法,对故事本身有个更加详细的了解,再去电影院里专注的享受视觉盛宴。如果在观影后意犹未尽,那你也需要这本原著小说作为索引,去解读镜头背后的细节,去挖掘导演植入其中的私货。
毕竟,这是李安的作品,而他,从来不会让人轻易拍胸脯说:我看懂了。
无论你想在观影之前或之后打开这本书,相信你都能获得电影之外的东西,同时也对这部电影有不一样的认识。
现在,只需 长按下图二维码
或点击 阅读原文
即可进入官方微店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