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哥说:“好在日本是个恋旧的国家,没有大拆大建,昭和时代弥漫在街町间的浓浓人情,至今也没有散去。在福冈山顶的神社,在濑户内海边的小城,在青春十八切符带我去到的小站,昭和时代的风貌依然鲜活。街道城市也好,宗教信仰也好,生活方式也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整个日本粘滞地怀念着昭和,似乎永远无法完成向当代的过渡。”
撰文摄影:韩松
1989年,昭和天皇逝世,日本似乎也进入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时期。过去昭和时代的混杂朴素,陈旧油腻,以及对未来美好社会的集体向往,突然间反而成为一代人的集体回忆。在不少日本人眼里,昭和时代这样一种符号:是杂货店的糖果,是显像管电视机的频道,是隔壁大婶的絮絮叨叨,是门口划过的自行车铃声……
1、神社游步
如果寻欢作乐和猎奇,作为非旅游城市的福冈自然不精彩,但却给人一种舒服的感受。我很喜欢在这里漫步。作为九州的城市,自然比本州的城市节奏慢很多。大街小巷中弥漫着一种旧旧的,闲适的,干净的氛围。
大宰府可算是我到过的唯一景点了,其他时间便是在城市中漫步。一条干净而陈旧的西铁线,连通着福冈市区与大宰府。西铁线的列车很怀旧,浅蓝色的车厢,几十年的样式也没有变。
大宰府最突出的景点自然是天满宫,那里是祈求金榜题名的圣地。但我更感兴趣的是在山林中寻访神社和鸟居。爬上绿意盎然的后山,穿过曲径通幽般的林间隧道,发现那些在山中散落的日本古代符号,它们充满了昭和以及古日本的禅意。
其实我没有理性地想过禅意,或是秉承学术精神去探索。但在此处的山林中,我感受到了一种贯穿在日本生活中的气质,也许可以用茶道中的“和静清寂”来表达。
爱宕神社是我在当地所喜欢的另一个地方,也许这个山头的庙宇根本不能算是景点。一条幽深的小路,石板铺成的,就上山了。不高的山,可以俯瞰福冈城。神社的样子依旧是那种典型的日式拙朴,在夕阳照射下显得特别怀旧。
一个老奶奶急冲冲地爬上山,为了在夕阳下留一张影。我用她的老式手机给她拍的,最后她急忙地走了。我问她为什么不看拍得怎么样。她说“奶奶相信你”,然后就离开了。
神社里偶尔可见到两三个来此祈福的人,他们正衣冠作揖摇铃投香钱拍手再次行礼,一些都显得那么自然却颇有一种仪式的悯诚之感。一个大叔在神社前的空地上用自己的收音机放着日本广播体操的音乐做操。这是小时候在“小丸子”“哆啦A梦”等动漫中经常可以听到的音乐,也许这本就是一种昭和时代延续到今天的共同旋律。
2、 港町尾道
由于选择青春十八切符出行,我只能乘坐JR慢车。列车就这样子时而沿着濑户内海,时而躲着,慢慢从福冈到了尾道。
尾道是濑户内海边一个古老的海港。铁道分开了这座小城市,一半建筑在山上,一半在海边。也许是从小长在内陆的缘故,我十分喜爱这样的山峦和海洋之间的港口。
作为港口城市,尾道虽不像香港那么气势磅礴,但却有一种小港口独有的怀旧和魅力。走在山间小路上,似乎感觉像是来到宫崎骏《红花坂上的海》的场景中。散落在山上的民居与寺庙,古老朴素。似乎港口的塔吊,远处的造船厂,星星点点的岛屿将海洋切分,大桥又连接着各处,宁静又热闹。
在黄昏时分登上山顶的观景台,从这里可以看到一幅昭和时期的画卷。柔和的阳光将整个小城与海上的群岛染成金色,海面波光粼粼,来往的船只汽笛鸣响。夜幕将近,对岸的四国灯光点点,仿佛在另一个世界。
尾道的街道也许本质和日本其他地方无异,似乎也没遇到有趣的,特别的事情。但这几乎是我最喜欢的地方。我想是那种难以名状的氛围感染了我。
在镇上闲逛,发现了一条“拱门商业街”,这种由拱廊顶棚搭建起来的商业街似乎在昭和时期十分兴盛,拱廊隔开了室外,形成了一个相对暧昧的空间,让人走在其中十分舒适。
商店街两边的店铺也很复古。贩卖着各种在昭和年代就流行的商品。我最迷恋那些老旧的駄菓子屋。在里面找到了各种儿时的零食,金币巧克力,能吹出哨声的糖果,各种闪闪发光的弹珠等等应有尽有。店主老奶奶坐在靠里的位置漫不经心地看着电视,一有客人出现便会热心地出来招待。这样的经营方式,售卖的商品,店面的质地,真的就停留在昭和时期呢。
3 、中崎町
在大阪自然会去最为国际化的梅田商业圈感受大都市的繁华,我被铁道桥下各色小店吸引向前,于是发现了一个限高3.8米的桥洞,穿过去便是中崎町。
和梅田商业圈的现代比,这里就是一个下町,这种强烈的对比感让我瞠目结舌。
不规则的道路两旁挤满了颇有些年代感的日式民居,似乎住在这里的居民都与此处的街道房屋有了长时间的磨合。
中崎町里的住民相对其外部世界而言说话声音普遍偏大。一名大妈在街道上用带着强烈关西腔的日文仿佛使尽全身力气一般大声责骂着自家男人忘记买打折的牛肉,这种在东京人眼中显得十分乡土的方言此时在我看来却是一种人情味的体现。
除了争吵之外,中崎町的一切都显得节奏缓慢,人和人之间并不像是处在陌生人社会那般有如惊弓之鸟。在这里感受到的是一种类似二战后以昭和时代为背景的电影《三丁目的夕阳》里的那种邻里关系,我把这看作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与羁绊。
中崎町的社区公园毫无征兆地融在一片拥挤的民居中。就像任何一部日本动画片一样中的场景一般,那些发生在昭和年间的童年琐事,都在这里发生,似乎很多言语,正是荡着园中秋千时的无心对话。
4 、京都散策
京都似乎更像是唐风的留存。左右二城,一半仿长安,一半仿洛阳。唐代风韵,比起中国的古城毫不逊色,甚至更加古朴。
如果说唐风更像是京都的风骨,那么城内大多建于昭和时期的民居可比做点点滴滴的枝蔓,它们虽朴实无华,却给这个城市带来了生机。京都是千年古都,古刹,神社,庙宇遍布全城,但那是主心骨。真正的血肉是这些主心骨牵扯的对传统的依恋,正是这些让京都成为了日本人的心之所在。
散策在日文中意为没有目的的散步。想必京都就是一个很适合散策,而非有路线的散步之地。毫无目的地走进哲学小道,这条名字颇有些禅意的小径沿着小溪,落叶铺满,树木繁茂,与世隔绝般幽静。更有意思的是,小道一边是京都城区,一边是通往山上的数条小路,山上是京都古寺,古民居和自然风貌结合,旧时昭和的古朴氛围浓厚。
入夜后的京都城中大都安宁恬静,但在鸭川河畔的纳凉床上却是另一番景象,这些饮酒作乐的高台上灯光璀璨,歌舞升平,好比是长安城把酒与红颜对饮的场所。
5 、小城清水
清水是我特意去的地方,因为这里是小丸子的故乡。
小时候在自己眼中,总觉得小丸子是邻居小孩,和自己没什么两样,甚至爱好都十分相同。现在看来,“那个时代”已经远了。
清水在静冈县,是一个海港城市,离东京4小时慢车车程。似乎是一个很平常的小城市,但她有趣之处就在于小丸子和由小丸子所带来的对于童年周遭事物的怀念。
日本的动漫往往有着惊人的写实,小丸子的故事源于作者自己小学三年级的经历,也就70年代。那是昭和的鼎盛期,日式百货商店,居民区的日常,邻里小事与其说是动画片里的,不如说是昭和时期的写照。
清水现在还弥漫着小丸子的味道,似乎都是粉红的。 傍晚时分沿着小丸子读过的入江小学门前的那条小道走进河对岸的居民区,途中还看到了印着小丸子头像的有轨电车。昼夜交替时的小城街道被一种静谧的蓝色所笼罩,让人不禁回忆起以前。
6 、东京横丁
提到东京首先想到的就是东京塔。
1958年这座红白相间的铁塔落成,几乎成为二战后的昭和时期日本崛起的象征。东京塔俯瞰着城市,从昭和时代的朴素木屋小巷,到了现在的繁华商业街区。
然而东京是一个庞大的都市,当代的感觉也并未渗透这个城市的每个细胞。未被渗入地方,粘滞地保留着过去。许多老的街区,就和铁道贴合在一起,只留下步行通道。房屋林立,并无规整的形式。
鸟瞰东京,水泥森林。似乎密不透风,却让人有“走进去”的欲望。只消从主路稍微一拐,或逼仄或宜人的巷子,小到只能容纳三五人的店铺就呈现在眼前。
如同我呆过的日暮里,与整日喧闹的上野仅有一街区之隔。一直觉得这个日暮里这个名字很美,有一种昭和时期的宁静之感。走在日暮里的小巷中,只有街角偶尔驶过的路面电车才会打破平静。
夜幕下的东京,这也是城中各个横丁中人气最旺之时。横丁,意为小巷,多被各种居酒屋,深夜食堂所占据。去了思出横丁,酒鬼横丁,它们的共同特点在于与现代的商业街仅一个拐弯之隔。那是一种突变,感觉突然从网络时代回到了昭和中期。
新宿黄金街是我到过的另一个拥有年代穿越感之地。说是“黄金街”,其实也就是由几条破旧的横丁组成。”黄金“一词总能让日本人联想起昭和的黄金年代。也许在那个时代,这里也曾经风流一时,对比现在的经济衰退,那真是一种身心的怀念。
7、 春日部
这又是日本一处平常之地,位于埼玉县南部,作为东京的卫星城兴起。
专程前往春日部主要是为了见朋友,东平裕子夫妇。几年前在格鲁吉亚遇见了同在旅行的他们。
春日部,应该算是日本小城生活的标本了。和其他小城比,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都是那种略滞后于当代生活的调调。
在春日部刚好赶上了“盆节”, 这相当于日本的”鬼节“,古朴的舞蹈,祭祀,灯笼,东京音头是当晚的主角。街上人熙熙攘攘,游行,围着圆台跳舞,穿着不合时宜的祭祀服装,从这些点点细节中可以看出这个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东平裕子带我去了居酒屋。喝了酒,但是并不多。他们似乎不劝酒,淡淡碰杯,独自小酌。
居酒屋内部装修陈旧,灯光昏黄,在这里一般都是老顾客,第一次去的客人往往都会觉得拘谨。环顾四周,想必老顾客们怕是从昭和时代就开始在这里喝酒了吧。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将世界收入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