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教育 师范教育 对师范教育的认识 师范教育

对师范教育的认识

梁金玲 发布时间: 2009-12-10 17:30:03

在中国古文献中,所谓“师范”,意为“可以师法的的模范”。西汉杨雄在《发言·字行》中说:“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最早把“师范”二字并用的,见于《后汉书·文苑传·赵壹》。内云:“君学成师范,缙绅归慕。仰高希骥,历年滋多。”世人遂把教师职业的特征概括为“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

尊师重教是我国数千年的优良传统,但我国古代并没有专门训练师资的机构和制度。直到鸦片战争后我国的师范教育才逐渐发展起来。

清朝末年,学校教育以科举为重心,教育内容空疏无用,教育管理松弛。官学遂丧失其设立初衷,仅被视为八旗子弟晋身之阶,加上教习也不深探经义本源,尽心教诲,学校徒有虚名而无实效,学风,士风败坏在所难免。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除了控制中国财政和经济的命脉的,操纵中国政治和军事。在19世纪末,帝国主义传教士把精神侵略当作战略重点,利用学校、报刊和传教等手段,进行文化侵略,企图利用他们的知识来麻醉广大中国人民。鉴于此种现象,社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师范是一切教育之母,认识到师范教育对于民族振兴的重要意义。于是,转而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教育制度,教育理念。以便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师范教育,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改变教室队伍中存在的落后状况。

湖广总督张之洞作为洋务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他高度重视师范教育在整

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他认识到发展教育在于普及国民教育,而国民教育的基础又在于普及小学教育,普及小学教育则需要大量合格的教员。因此,大力兴办师范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是发展小学教育的先决条件。同时主张师范学校与普通学校分设,自成独立系统。实为难能可贵的见解。他指出解决的办法是,在筹办小学之前,应先办师范学堂;并多次派优等生赴日学师范。1902年,他在胪陈湖北各学堂办法十五条,又把“师范学”列为首条。

他说:“查各国中小学教员,咸取材于师范学堂,故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关系至重” 。他曾言:“国民教育必自小学始,欲得小学教员必自养成师范始。各国皆以初等小学作为国家义务,以期教育之普及,是各州县初等小学,尤为教育国民之根本。??诚以小学不兴,不但普通实业各中学堂,永无合格学生,而国民教育亦终无普及之一日,惟小学教员,非由师范学堂出身者,其于教授法、管理法,必致茫然,无所措手,是以兴办师范,尤为小学之先务” 。在他看来,使国家富强,应重教育;而重教育,“必先广储师资。师资不敷,学校何以兴盛?”③②①因此,兴学首应兴师范——这是张之洞得出的结论。

盛宣怀重视基础教育、重视师范教育。在办理洋务事业中深感人才奇缺的盛宣怀对西方列强的教育状况颇有研究,他认为,各种新式人才必须自己培养,聘用洋人只是暂时的,短期的。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他在《奏陈开办南洋公学情形疏》中指出:“况师范小学,尤为学堂一事之先务中之先务,既病求艾,相需已殷,急起直追,唯虑弗及”。 在认识到师范教育的重要地位的同时,盛宣怀认为小学教育同样不能忽④

略。他指出:“臣唯师道立则善人多,故西国学堂必探源于师范;蒙养正则圣公始,故西国学成必植基于小学”。因此,盛宣怀在南洋公学内首先要设立的除了师范学院,还有外院(小学)。后来,他又总结说:“国家以人为本,人才以学校为基,而非先教师范无以为异时各学校之钜,非先慎教法无以为目前师范生之绳”。

除了政府官员之外,社会的其他人士也逐渐认识到师范教育的头等地位。例如维新派在变法图强的同时,也都主张自办师范,增强师资力量。梁启超便是主要的代表。他率先提出自办师范学校的主张,在其《变法通议》中就有《论师范》的专文。他说:“师范学校之生徒为小学之教习”,“以小学生徒之成就,验师范学堂之成就”。

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论师范》中讲到“故欲革旧习,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同时他认为师范学堂的具体设置方法和课程安排,应参照日本并结合中国国情为之,继而在中国建立一般师范、高等师范教育直到师范大学的完整的师范教育体系。师范生不仅仅需要注重自身修养,提升自身文化水平,熟知中国语言知识,更重要是要成为一个全能人才,地理、历史、教学方法、数学、物理、商业、工艺等等知识都应该具备。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培养人才。但梁启超更多的是一位师范教育思想家与理论家,而不是一位师范教育实践家。

当然,我们不能忽略商界人士对师范教育的认识。张謇不仅仅在商界赫赫有名,同时也是我国近代积极倡导并兴办师范教育的先驱之一。甲午战争后,张謇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之所以“猥处人下”,“至有以奴隶目我者”,盖因教育不得力,“退化不振”。他认为“一国之强,基于⑨⑧⑦⑥⑤

教育”,对于教育,他认为是立国自强之大本,古今中外之通理:“人皆知外洋各国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张謇把教育与国势盛衰和民族存亡联系思考,认为“图存救亡,舍教育无由”?。张謇十分重视师范教育,把师范喻为“教育之母”。认为“师范启其塞,小学导其源,中学正其流,专门别其派,大学会其归”。只有发展师范教育,专科以上的高等教育才能有其基础。强调提出:“兴学之本,惟有师范”,“教不可无师”,“师必出于师范,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后须从小学始,尤须先从师范。”? “师范是普及根源,教育本位”?。

注释:

①苑书义,等. 张之洞全集(第2 册)[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1,1489页

②③苑书义,等. 张之洞全集(第2 册)[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1,4270页

④⑥盛宣怀:愚斋存稿初刊卷二,奏疏二,思补楼藏版,第18-26页 ⑤盛宣怀:愚斋存稿初刊卷二,筹集商捐开办南洋公学折,思补楼藏版 ⑦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一册,变法通议第35-36页,上海中华书局印行 ⑧饮冰室合集. 论师范

⑨张季子九录. 教育录[M] 北京:中华书局,1931,卷一

⑩张季子九录. 教育录[M] 北京:中华书局,1931,卷一

?张季子九录. 政闻录:卷1[M]. 北京:中华书局,1931

??张季子九录. 教育录[M] 北京:中华书局,1931,卷一

?张季子九录. 教育录[M] 北京:中华书局,1931,卷三

? 首 页

? 部门概况

? 工作日志

? 学术交流

? 教改管理

? 教学成果

? 资料库

? 高教信息

? 高教杂谈

? 关于办好师范教育专业的一些看法

? 作者: 曾岳生 出自: 高教所 发表时间: 2009-04-15 点击: 753

摘要:对于从师专新升格的区域性本科院校,且所在区域又无其它教师教育培养机构,坚守教师教育阵地不动摇就不只是一种权宜之计,而是长远利益所致。并且有办好本科师范教育专业的良好基础和丰富经验。较深入地阐述了办好师范教育本科专业要解决的几个问题:“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问题、学科专业综合化问题、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问题及教育见习、实习问题。

关键词:师范教育,以人为本,课程,教学,实践。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师范教育是培养中小学师资的工作母机,各级政府要努力增加投入,大力办好师范教育”。近年来颁布的《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从法律意义上进一步确立了师范教育和教师的重要地位。比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包括政府对师范教育的投入,师范院校的招生与就业及教师工资待遇等方面都有一些保护性政策措施等。这一切都为高师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教育部六所部属师范大学自2007年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是中央为了推进教育发展、教育公平采取的一项重大的举措,是一项示范性的举措。这项决策深入人心,这为师范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我校于2002年由原怀化师专升格为地方性、综合性本科学院,升本几年来,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办学实力大大增强。几年来专业设置由原来单一的师范教育专业发展到涉及文、理、工、教、管、经、法七大学科门类32个本科专业,在校全日制学生数量翻了几畨,达1300余人。在32个本科专业中,师范教育专业9个,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兼招的6个,招生专业数将近50%,办好这些专业不仅是服务怀化地区基础教育的需要,也是我校未来发展的一种战略思考。“对于曾经是以师范教育为主体的新升格的区域性本科院校,且所在区域又无其它教师教育培养机构,坚守教师教育阵地不动摇就不只是一种权宜之计,而是长远利益所致。” 一 办好师范教育专业符合我校的办学定位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我国完成“普九”后接锺而来的是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经济发达地区要逐步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走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欠发达地区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专门技术培训,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可见,21世纪是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世纪。各级各类教育的大发展,不仅需要高质量的师资,而且需要高质量的生源。这是高师教育面临的又一大挑战,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我校是一所地方性教学型本科院校,为地方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应用型人才,“面向怀化,立足湖南,辐射全国,服务基层。”怀化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师资,主要靠我校培养。从近年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看,相关专业的毕业生,70%

以上是在教育战线就业。特别是我们的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浙江等省(市)的中学受到青睐。

时至21世纪的今天,国家的教师教育政策发生了重大的战略性调整。《高等教育法》、《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规定》等一系列文件都对教师的培养途径提出了新的规定,国家“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试办师范院校。”这意味着,国家正在对过去的教师教育政策进行战略性调整,国家在政策层面开始放开高等院校的办学自主权,这为综合性大学涉足教师教育提供了法律与政策上的保证。此时,师范院校被推到了与综合性大学正面竞争的地位,综合性大学以其所具备的学术及其它方面的优势构成了冲击师范院校的强大力量。师范院校已丧失了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国家政策方面的支持。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以成为教师培养的重要力量和渠道。到2002年止,全国共有475所高校招收师范类全日制本科、专科学生,其中非师范院校258所,已占培养教师院校的54%。从师范类毕业生的数量来说,非师范类院校所培养教师数量已占全国高校培养教师的三分之一 。我们现在虽然不是师范院校的校名,但我们是由师专升本的院校,我们的办学特色体现在“师范”上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培养的教师的素质应当表现出在知识量与知识结构上足以适应社会需要的同时,在他们身上更应具备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比综合性大学更有优势。

二 办好师范教育专业有良好的基础

我校创办于1958年,到2002年升本已有40多年办师专的历史,经过几代怀化师专人的不懈努力及几十年的积淀,积累了办好专科师范教育的较丰富经验,形成了较鲜明的师范教育办学特色。上世纪90年代,怀化师专以它优良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成果,在省内外师专中有一定影响和地位。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对办好综合性本科学院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上世纪90年代,我们对师专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进行了卓有成效改革,如师专主辅修制的研究和实践,长线专业改造的积极探索都取得一定的成绩,并在全国师专改革座谈会上做过典型发言。这些改革实践,为本科师范教育适应基础教育改革新要求奠定了较好基础。

2001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同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决定从2001年秋季开始,用5年左右的时间,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课程改革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交流、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我们在师专期间,开展多年的“师范素养五项全能竞赛”活动,大学生科技服务活动,如物理系学生义务修理小家电、生物系为农民的家亲禽注射疫苗、到果园帮农民修剪果树等,都是很好的实践活动,完全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我们办好师范教育专业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实践活动,我们也有优良传统,着力抓好学生的教育见习、实习工作,有稳定的教育见习基地和

教育实习基地,和基地中学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我们的老师愿意到中学去了解教育、教学情况,指导教育实习的老师一般是选派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教授、副教授都去指导教育实习,学生通过教育实习都感到收获很大。在课程体系中,专门安排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活动课程,毕业生分配到中学后,一般都比较受欢迎。现在,怀化地区各中学的骨干教师大多数是怀化师专的毕业生。

在师专期间,我们抓基础课教学也是很有经验的。各系确定1-2门最重要的基础课,如中文系的古代文学、汉语,政史系的哲学,外语系的精读,数学系的数学分析,物理系的普通物理,化学系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系的植物学、动物学,美术系的素描,体育系的田径,音乐系的声乐、钢琴等,这一类课程的课时是保证的,而且,都是选派有经验的教授、副教授担任这些基础课的教学。因为这一类课程的重要性对学生专业的发展具有直接的作用,其后劲如何,往往与这一类课程的学习质量密切相关。我们的部分毕业生后来在学术上有很大的发展,甚至有较深的造诣,应该说直接收益于此。

这说明我们办好师范教育专业具有良好的基础,也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从一个学校的文化传承上来讲,我们完全有必要保留、巩固、发扬这些经验,使文化教育积累的财富不会中断和丢失。

三 办好师范教育专业的几个问题

我校要办好师范教育专业,我认为有以下一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与解决: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问题

现代大学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社会各方面、各层次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其最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的意义在于把人放在第一位,主张以人为教育教学为出发点,顺应人的秉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注人的发展。

传统的教育对象仅仅被当作是传承文化知识的载体,应试教育成为学校追求的唯一目标。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民主意识明显增强,注重素质教育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然方向,这是不言而喻的。传统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人”的发展。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教育的重点由知识的传授向重发展转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可掌握知识,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

为使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基础教育的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必然要对育人的方略进行调整。首先新的职业观、道德观教育。对教师的职业,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作了经典的概括:“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传道——传授为人之道,授业——讲授学业,解惑——指点迷津,释疑解惑。这是传统的为师之道,是职业观和价值观的统一。教师价值观的核心是教师的自我实现方式与途径的问题。传统的教师职业观、价值观都用“蜡烛”、“渡船”来比喻,它凸显的是教师的奉献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这种师德模式已经发生了内在的变化。当前,几种价值观并存,知识价值观、

经济价值观、德性价值观,还包含了以自我发展为核心的“人本”价值观以及其它实用主义价值观。有的价值观虽然有其现实性与合理性,但是更显功利主义,对未来教师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对于办好师范教育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帮助师范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道德观,这需要我们的情感投入,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自从师范教育专业学生交费上学、自主择业以来,我们很少对他们进行热爱教师职业、安心师范专业的专业思想教育了。其次,是师范毕业生就业问题。尽管就业紧张,但还是有不少毕业生不愿当教师的。教师职业是许多师范毕业生的最后选择。如许多学前教育本科生不愿意当幼儿园教师,他们放弃专业的原因有多方面:薪水低,工作繁杂;工作缺少挑战性,难实现自己的价值;环境单一,不利个人的发展;幼儿园偏重技能,轻教育观念,这与本科生接受较多的理论教育相矛盾等 。这就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与当初师范院校设计这一专业的初衷是不相符的。

对学生给予人文关怀,在教育过程中要通过发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潜质。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最高理想,所以整个教育过程就不能简单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或素质教育的过程,而必然是全面发展学生的潜质,如道德修养,审美修养和身心健康,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综合要求。这就特别要求我们对师范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使他们热爱教师职业,按照人民教师的要求塑造自己。

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在关心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素养的的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还包括以教师伦理和教师人格为主要内容的教师主要品质。而教师专业品质的生成与提高,也更多要靠教师个体对自身教育实践的反思 。

(二)专业结构综合化问题

传统师范院校的学科结构基本上是应对基础教育的需要设置的,学科结构较单一,偏重基础学科,学科之间缺少相关性,影响了教师教育的水平。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于教师的知识结构,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师范院校建设综合性的学科结构。学科结构综合化是新型教师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专业化程度高的教师的基本前提。学科结构综合化就是顺应时代和改革的要求,增加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性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重视基础学科和基础理论的教学,同时加强通识教育,注重学科的连贯性和相互渗透,使整个学科成为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以培养学生广博的基础知识结构以及发展特定领域的专门能力。

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校进行师专综合专业改革试点已取得嘱目的成果,升本以后,教育部又批准我校设置了人文教育专业和科学教育专业,可以说是我校形成了品牌的师范教育专业。我们应该花大力气办好,使其成为我校特色专业,成为响当当的品牌。我们的初等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是综合化的,重要的是吸取原来中师一些成熟的办学经验,使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小学教育和幼儿教育的需要。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已有专家批评过的一种教育理论,那就是几乎只关注社会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制约,随之而生的是,教育如何适应社

会,适应经济,服务社会,服务经济,似乎教育也就只能在"制约-适应-服务"这个圈子里转来转去。教育的超越性是比其适应性更重要的品质 。过于强调高校的社会适应性,会使高校功利色彩变得越来越浓,失去大学所应具备的特有的品质。

师范教育是一个双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它需要依托比较高深的学科。这种学科水平标志着高等教育水平,能够训练人具有综合的分析能力,并进而有创造性的、自主性的思维。对于传统的师范长线专业,如汉语言文学专业、数学专业、英语专业等,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如我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高考实行的是“3+1”模式,这就必然要求能同时驾驭几门学科的教师出现。这些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学习自己专业的课程外,辅修另一专业的课程,以拓宽专业面。同时,注意加强各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增加文理渗透,培养复合型教师,以适应基础教育教学实际和课程综合化的趋势。

(三)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问题

师范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母机”,其培养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效,因此师范教育专业要坚持师范教育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方向,必须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

改善师范教育三大块课程(即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类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仅就通识课程和教育类课程的改革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通识课程即公共基础课,它是用于提高师范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文化底蕴,为学生知识结构的综合化打基础的。目前公共基础课只有工具类的英语、计算机;政治教育类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哲学原理、法律基础等及体育,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比重极低,文科学生缺乏自然科学基础,理科学生缺乏人文精神熏陶。大学文理科学生自中学后一阶段就文理分科,因而在大打基础的时候知识结构就不合理、不完善。进入大学后文理科互不相融、互不渗透,造成师范理科学生人文知识和一个大学生必须接收的理论教育不断被削弱,人文知识基础薄弱,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差,非演绎逻辑思维难以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差;文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弱,动手能力差,自然科学知识匮乏。而教师这个职业要求师范生一方面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另方面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基础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课程设置上,既要强化德育和教导做人的正确理念,又要考虑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比如可对理科学生开设传统文化思想、公共关系、文学艺术欣赏等课程;可对文科学生开设高等数学、自然科学概论等课程。

教育类课程的改革。教育类课程是师范教育专业所特有的,开设这类课程是优于竞争对手的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可以形成学校自己的特色品牌。但是长期以来教育类课程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课程内容比较陈旧,开设科目比较单一,不能有效地服务于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也不能有效地提升师范生对教育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急需进行改革。除了一直开设的“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以外,还应增设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班主任工作艺术、心理健康指导、教学系统设计等课程。其中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为必修课,其它为选修课,要求至少选修一门。增设教育类课程,强化师范性,想方设法提高师范

生的职业素养,尤其是对提高教学素养担负着不可推卸的重任。因此教育类课程的教材建设应注重教材的时代性、基础性、实践性和创新性,要从当代教育心理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中筛选适合公共性质和要求的内容和观点,精选教育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 。

学科教学法的改革,更是特别值得研究的课题,现在有的专业用学科教育学取代学科教学法,这对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是不利的,一个合格的教师的基本功,必须经过扎扎实实的训练和循序渐进的过程才能逐步积累起来。现在学科教学法教师感到地位不高,在许多方面都被冷落,全国师范院校没几人是在学科教学法角度评上教授的。因为,大家普遍认为学术性只体现在专业研究上。师范院校教学法老师普遍存在“一老一少”现象,“老”指一些老师评上教授后才转而研究学科教育学;“少”指不少专业都把学科教学法这一块烫手山芋传给刚毕业来校的老师。有实践经验和理论素养的中学教师调来后,评职称等问题又困扰着学校和个人,又不宜调入,只有靠热爱师范教育专业的现有老师挑起这副重担。

学科教学法,应该根据中学的新课程标准重组教学内容,要求学科教学法的教师经常和中学保持联系,了解中学的教学实际。时下,因为学校进行分配制度的改革,过去学科教学法教师到中小学听课、上课都能算工作量,现在没有了,老师也不去了。这对学科教学法教学影响是很大的。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于学科教学法课程非常重要,特别重视微格教学。现有的微格教学设备尚未充分发挥作用,应要求学科教学法教师,必须安排一定课时用于微格教学。同时在学院东区建设一定数量的微格教室,供东区师生使用。

在学科教学法课程中应有专门一章是“说课”内容。所谓说课,即教师运用教育理论来阐明课堂教学设计的一种述说。说课者述说每节课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由听说课者进行评说。说课这一活动不仅要求说课者说清教什么、怎么教,更重要的是说出为什么这么教,理论依据是什么。这不仅需要师范生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即学术水平,还需要熟悉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只有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和心理学修养,才有利于理清自己的教学思路,正确处理课程标准、教材、教法、学生、教师几者之间的关系,精心安排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因为说课者要说给老师、同学听,要经得起评说,必要时还要答疑,说课者必须认真学习分析有关教育理论,运用其中的理论知识才能圆满完成任务,这样就会促使说课者对教育教学理论产生强烈的心理需求,从而激发出明确的学习动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解决师范生不重视教育类课程的问题。而且说课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通过说课,可以让在校师范生提前接触教学实践,及早熟悉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教材及教法,熟悉教育教学理论,树立新的教育观念,也解决了教学法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学与用脱节的问题,并给师范生提供一个逐步提高教学实践能力的机会,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四)教育见习、实习问题

教育见习和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育实习使毕业生具备教育教学的实践技能应当是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生教师职业素质的亮点。西方各国对师范教育中的教育教学实习都给予高度重视。德国要求获得大学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在担任教师前,一般先经过18个月明确的教师职业培训,在

18个月的培训期间,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实习 。与之相比,我们的教育实习时间短,一般是8周,除见习、总结外,实际从事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时间不足6周。限于大学学习时段总时间的限制,延长集中实习的时间并没有太大的空间。只有加强对实习工作的管理,强化对实习活动的指导,才能提高实习效率。但是实际上近年来教育实习的指导力量大为削弱,由于高校规模迅速扩大,青年教师比例大,往往派去指导实习的多为青年教师,他们虽有工作热情,但他们不熟悉中学的教育教学情况,经验不足,影响了实习效果。另方面,没有严格的制度保障,如让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实习过程缺乏有效的指导使之流于形式。更有甚者,少数学生实际没有进行实习,却找一个学校写一个在该校教育实习的证明,往系里一交,就算完成了教育实习任务。这种状况必须改正。

为了弥补教育实习的不足,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与中小学建立固定的共建关系。我们的老师,特别是学科教学法的老师经常到中小学去,了解和熟悉中小学的新课程标准,吸取中小学老师的教学经验,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同时,聘请经验丰富的中小学教师作教学顾问,并成为大学师资培训的教师、辅助教师或客座讲演者,讲授其在教学中的具体方法技能和处理问题的思维特色与路径。(2)为师范生提供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职前学习机会。每学期安排一定时间让师范生在共建学校中作为该校教师的教学助理,对他们的教学活动,一方面要辅导,另一方面也要考核。每周有一天要负责班级的全部工作,体验教师角色的全部责任。这可以使他们在大学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及时地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整合,获得感性认识,使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显得生动鲜活,并且积累了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 谭伟平. 论区域性院校与教师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 怀化学院教育研究,2004,(3)11-13

[2] 王 静 幺加利. 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J] 中国高等教育,2007,(18)57-58

[3] 教育部.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Z] 2001

[4] 王建全.王海. 再论师范教育的师范性.[J] 固原师专学报(社科版),2004,25(5)90-93

[5] 傅国林. 本科生为何不愿做孩子王. [N] 文汇报,2003.6.11

[6] 张楚廷. 教育中,什么在妨碍创造. [J] 高等教育研究,2002.6

[7] 江 峰. 教师专业的专业性问题与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2003.1

[8] 余文森. 启 标.新课程背景下高师公共教育学科的重建.[J] 教育评论,2004,(4)35-37

[9] 戴 军. 改善课程设置,实现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统一. [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7,27(4)86-87

[10] 张雁宏.宗志平. 新形势下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设置的探讨.[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1(1)64-66

? 版权所有 怀化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认识和思考

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认识和思考

一名教师在专业发展上若仍止步不前,“穿新鞋走老路”,就很难把新课程理念贯穿于课堂,因此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如何把握教师专业发展方向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已成为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挑战的具体表现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挑战教师的绝对权威,内容的不确定性,挑战教师的行为方式,课程知识构成的变化全面挑战教师的知识储备,新课程的突出特点是:目标与结果不确定,对象与内容不确定,过程与方法不确定,评价不确定。传统课程知识仅由教材知识与教师个人知识构成,而新课程知识,除以上两方面外还应包括学生个人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知识储备上能将学科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将之与学生先前经验联系起来,要能将学科知识情境化。

一、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没有教师就没有课程改革,没有课程改革也不会有教师的专业发展,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教师不是新课程的敌人,教师是新课程的培育者,新课程也不是教师的敌人,新课程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因此,教师不是新课程的工具,教师必将与新课程同发展!

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改革的发展。当前,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有一项调查表明离开教学参考书, 80% 的教师写不好教案,离开课堂同步练习,至少 85% 教师出不好练习题,离开标准化试题

集,至少有 90% 的教师命不好考试题。大多数教师缺乏校本课程开发能力,而且教师工作压力大,对课程改革的前景无法预料,势必使教师难以舍弃旧习惯和旧观念,缺少教师发展的内功力,从而使课程改革速度减慢。因此,要想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首先就必须行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新课程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施新课程改革后,教学活动发生了大大的改变,教师由授课者转变为引领者,教师须更加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在课堂设计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方式转变,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在设计课程与整合课程之中促进自专业发展。

二、新课程下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几点思考

面对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改变和教学过程巨大的变化,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只有学会学习,积极反思,善于合作及开展有效研究等活动,不断增强自身的教学创新与实践能力,才能提高专业发展水平。 1 、必须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新课程指出,教学要植根于现实,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更应富有时代感。长期以来,教师不可能对已有的课程进行任何自主性的修改和构件,只能机械的传授,而新课程下,却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自己指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负责课程实施、评价。因此教师必须学会

学习,不断更新观念。过去我们常常津津乐道于教师“一桶水”相对于“一杯水”的丰富渊博。而今天我们应不断追问:现在的“一桶水”的容量还有没有?若干年前的“一桶水”现剩多少?水质如何?能否给学生倒满一杯水?能不能教给学生“汲水”的本领?你自己有没有在不断地汲水?因此教师必须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成为学生的“源头活水”,否则,不仅无法落实新课程理念,难以在学生面前维持自己的威望,在专业发展方面也会遭遇重重困难。那么怎样才能促进教师学习呢?

作为一所学校来说:首先要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学习氛围就是一种校园文化,需要领导和教师树立一个共同的愿景,每个人都为之而不断努力。作为教师要从发展的角度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其次要开辟学习场所和学习时间,让教师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让教师一起分享教学中的喜怒哀乐,一起学习新的理念与内容,一起畅谈体会与心得。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更能有效的促进教师健康的心理状态,最后是丰富学习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求新求异。除看教育理论书籍这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外,还可以在听课中学习,研讨交流中学习,思考现象中学习,网上论坛中学习??,教师在各种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中可激发自己的学习积极性,造就乐于进取的心态和不懈追求的动力。

2 、培养和和发展反思能力成为反思型教师。

反思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孔夫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如果一个人只是一味地学习而不思考,那就会陷入迷惘困惑。孟子

亦云:“思则得也”。教学反思是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探究自身教学过程中各方面存在的教学问题,设计修正方案,并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解决问题,实现教学优化,使自己成长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可以说,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就是积极的、坚持不懈的,有效的教学反思的过程。 教学反思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很多。一是以反思主体为标准,反思可以分为集体反思法、对话反思法和个人反思法。集体反思法即教师集体共同听课、共同研讨,对课堂教学的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是否合理而进行的反思活动。对话反思法即是采一对一式的,访谈式的对活交流的方法。个人反思法是教师依据自身的教育理论修养和水平以及经验进行个别行为的反思方法。二是以反思的内容为标准,可以分为专题反思法和综合反思法。所谓专题反思法就是教师或教研组围绕一个教学研究主题进行研讨、交流、反思的过程。综合反思法是没有一定的研究主题,旨在提高教学的综合效益,着眼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反思活动。三是以反思的指向不同可以分为理性分析法和实践修正法。理性分析法是教师自我运用理性分析方法,描述反思存在的问题,这与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密切相关。理性分析法指向于理论分析。而实践修正法指向于实践,即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反思修正的方法。在新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综合运用各种反思手段和方法,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并在实践中加以矫正与解决,不断提高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更新教学理念,发展专业水平。 3 、高度重视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教师交往与合作的技能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进行四个层面的合作。其一是教师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学校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是一个密切合作、息息相关的共同体,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勇于向管理者阐明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新教学方法的尝试,以获得学校的支持和帮助。与此同时,教师要和管理者一起,对学校内部的评价方式、教学方式等进行协商与研讨,以共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其二与家长合作,教育是社会、学校与家庭共同的事业,家长在其中也应该发挥积极作用,由于学历水平、教育观念差异等种种原因,教师与家长往往对许多问题看法会有不同。虽然教师自身接受了新的观点、新的教育方法,然而家长对新课程却不理解。因此教师应与家长密切合作,及时宣传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获得家长的配合支持。其三是教师之间的合作,俗话说“同行是冤家”。毋庸讳言,在现实情况下,教师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但同时也有合作关系。新时代的社会在竞争加剧的同时更加强调交流与合作,强调双赢和共赢。老师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形式很多,日常教学之余,教师之间可以交换意见,彼此分享经验。同科教师可以在一起探讨教学方法,相互合作设计课程。不同学科的教师也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在相关学科知识方面提供专业帮助。教师之间的合作不仅可以获得心理支持,也可以在合作的过程中产生新想法,并汲取集体的力量更深的认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其四,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是教师最直接、最近距离的合作对象,教师要善于构建与学生之间和谐互动的合作氛围,真正实现与学生心灵的交流,促进学生的发展。另外在与学生合作过程中,教师要体会教学相长的含义,让“与

学生共同成长”、“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等理念成为每一个教师共同的信念。

古语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教师与管理者、家长之间乃至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教师灵感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走向发展的重要保证。

4 、教师应该成为课程的开发者

教师应该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课程和教材的忠实执行者,教师的独立思想和创造性发挥受到很大限制,甚至有时成为误人误已的“愚忠”。新课改要求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开动自己的大脑,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工作,新课改原则上为教师创造了广阔的空间,让教师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奇思妙想,由课程的“守成者”变成开发者。

(一)谈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充分肯定了人民教师在传承人类文明中的突出贡献,对教师提出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殷切希望,要求广大教师“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领导同志的讲话既体现了对人民教师的关怀与期待,也深刻指明了当前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要害问题。

那么,什么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呢?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由一个

新手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内容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感、专业价值观、专业发展意识等,其内在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和人格价值,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包括教育教学观念发展、专业知识发展和教学技能发展。教师评价对教师发展的起着重要的关系。

1、教师评价必须强调对教师行为的诊断和矫正。教师评价的核心价值,在于提高广大教师的履职能力和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评价应该立足当下、着眼未来,通过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帮助教师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查找原因、改进工作,使评价更像“教练”而不是“裁判”,发挥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泵”的作用。教师评价还应克服信息采集片面量化、结果过于综合、归因不够准确的弊端,要突出关键因素,采用课堂观察、访问调查、教学档案等质性评价形式,增强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体现对改进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具体指导。

2、教师评价必须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当前的教师评价颇似企业中管理流水线工人的做法:简单划一、偏重结果、数据刚化。其实,由于教师个人专业背景、教育经历、工作环境的不同,教师评价标准应该是多元的,评价方式应该是多样的。即便是同一所学校的教师,任教的年级、学科不同,担负的工作责任不同,专业发展的任务也不同,教师评价应当正视这种差别,而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应当少一些标准划一的横向比较,多一些个体考量的纵向分析,只要教师在进步,评价就要有加分。只有尊重教师特点的差异性评价,才能成为指导教师制定愿景、

做好规划、展现历程、促进发展的有效机制。尊重教师的个性,也就是尊重教育的规律,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培养出有个性、有创造性的学生。

3、教师评价必须发挥教师自我评价的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要构建促进教师发展的教师评价机制,必须发挥教师自我评价的独特作用。把教师当作评价的“靶子”,为了所谓的“公正客观”将教师排斥于评价活动之外,不给教师“自我辩白”的权力,不与教师进行平等坦诚的对话,不仅背离了教师评价促进教师成长的宗旨,而且使教师视这种评价为“判决”,产生消极抵触情绪。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也是对教师人文关怀的体现,它可以改善教师与评价者的关系,促进教师对评价制度的认同,增进对评价结果的理解和接受,从而强化教师的职业意识和主体精神,自觉地提升素质改进教学。

4、教师评价必须增强教师的团体归属感。由于教师评价往往与晋级、评优、加薪等“高利害奖惩”相挂钩,迫使教师千方百计地追求“与众不同”“胜人一筹”,对个体评价的计较远远超过对团队评价的关注。然而,教师从事的是既有个体性又有集体性、既有独立性又有合作性的复杂劳动。一个教师独立地面对课堂、面对学生,履行着一定的育人职责,同时需要与同伴进行广泛、丰富而深刻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完成好培养年轻一代的教育使命。教师评价中个体甄别与横向排序的过度加强,会使教师之间“竞争有余、合作不够”,“脸上笑嘻嘻、肚里小九九”,导致另外意义上的“破坏”。而以一定的团体为单位进行教师团队评价,将会增强

教师的团体归属感,促进教师对置身其中的集体的热爱,提高与同伴真诚合作的自觉性。

总之,教师评价必须唤起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在教师评价中将教师利益与学生成绩进行“捆绑”,势必改变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导致教师对生源状况的计较,以至于有的教师将学生没考好看作是给自己“难堪”。教育是充满爱的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要让教师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把教书育人作为毕生的职业,就必须让教师体会到职业的幸福感,激起神圣感、成就感。应当通过评价,让教师理解教育对人类文明传承的意义,认识教师职业的特点和规律,让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感受自己爱心、汗水与智慧的贡献与价值,收获“生命在延续”的快乐。只有教师爱着自己的职业、爱着自己的学生,才能“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并非所有的职业都是专业。只有那些人们需经过专门的系统的知识与技能训练方可从事的职业才是专业。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当教师并不是简单地做“知识搬运工作”,教有教的法子,学有学的法子。怎样教、怎样学的问题,就是教育的专门性、专业性问题。教师是一种专业人员,教师专业发展成为今天社会对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教师专业发展决不仅仅是职前师范教育就能完成的。这是一个伴随着教师职业生涯的终身话题。以下是我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几点认识:

1、一名专业化的教师,是一名研究者。

长期以来,教师始终是教育研究的旁观者,教育理论的消费者,并且错

误地认为研究是专业理论研究者的专门领域。实际上,研究不是一个领域,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品质。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不确定性需要教师具有研究的态度。

1)教育的对象是人,其思维、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决定了要促进其发展,必须建立在对对其有所研究的基础上。

2)教师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思维的启发者、情感的发动者、情绪的激励者等等,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所教知识有所研究,对如何去教知识有所研究,即既要懂所教知识,又要懂教的法子。这就要求教师要研究学科知识,研究教育知识。

2、一名专业化的教师,是一名反思者。

反,一是返,回顾性思考;二是反其道,反向思考,质疑性、批判性思考。教育反思是教师以体会、感想、启示等形式对自身已有思想、行动,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所做的批判性思考。反思意味着从自己的身体里跳出来.观看和分析自己。当我们说“我们本应该这样做……”,当我们想“为什么学生对我讲的这个笑话一点都没有反应呢?”的时候就是反思的时候。

3、一名专业化的教师,是一名行动者。

行动并不简单等同于上课、改作业等之类的做事情。行动是一种目的、意向都非常明确的行为,它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践行此教育理念的行为。只有在行动中,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成为真正的专业人员。

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

银川市西夏区回民小学 周学海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专业 化发展越来越成为每一位教师关注的问题。那么,如何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呢?

一’加强教学研究$是课堂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用活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凭借$对教材的如何处理$ 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及运用的问题$ 也是教师在新理念引导下教育教学方法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所在% 优质课的”优”字$体现在教师对教材的( 优化) 上$体现在教学中是教师对教材的灵活处理$对知识的引导得法$对学生练习的有效设计等方面% 教师对教材做到了胸有成竹的理解把握$对重点’难点做到了心中有数的突破$ 那么整个课堂气氛就活而不乱$学生乐学$教师乐

教$师生的互动扎实有效% 这就是说$作为一名教师$ 首要的条件是对自己所教学科要学会研究$学会发现$学会

运用$有大胆的发掘和创新$不为教材所困$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材运用教材%

认真研究学生$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是一种服务性的行为$服务对象是每一位学生$如果没有对学生的充分了解$ 就很难做到对自己教学各环节的有效设计%任何一门学科$ 都需要引导学生去理解知识’消化知识’运用知识$最终形成能力$这是教学的目的所在% 毫无疑问$ 学生是教学的核心$ 离开了这

( 核心) $ 教学过程便是一盘散沙$是学生的了解$出发点便是爱学生$注意观察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 揣摩每一位学生的心理$ 针对学生的才能更大限度地创新教材$ 设计出学生乐于参与的教学过程% 研究教法与学法$ 把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教学设计的重中之重% 教材与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两个重要方面% 教师对教材研究得再透$ 没有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 这样的教学是无效教学* 教师不能把学生和教材联系起来$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能产生兴趣$ 对知识的探究性与理解上缺乏更深层次的探索$ 其教学过程也是失败的$是毫无意义的% 为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有所借鉴地吸收先进的教学方法$ 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实现自己的教学过程$ 才能取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但是$只有教法的课堂教学是不能让学生感到满足的$ 也是不能让教师感到放心的% 因为对知识的理解与毫无凝聚力的教学$ 其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研究学生$便是作为一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又一要求%只有对学生做到了充分的理解$ 才能做到服务于每一位学生$ 而对每一位学生的了解$出发点便是爱学生$注意观察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 揣摩每一位学生的心理$ 针对学生的才能更大限度地创新教材$ 设计出学生乐于参与的教学过程%研究教法与学法$ 把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教学设计的重中之重% 教材与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两个重要方面% 教师对教材研究得再透$ 没有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 这样的教学是无效教学* 教师不能把学生和教材联系起

来$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能产生兴趣$ 对知识的探究性与理解上缺乏

更深层次的探索$ 其教学过程也是失败的$是毫无意义的% 为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有所借鉴地吸收先进的教学方法$ 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实现自己的教学过程$ 才能取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但是$只有教法的课堂教学是不能让学生感到满足的$ 也是不能让教师感到放心的% 因为对知识的理解与消化需要体现在学生的学法上$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形成师生合作的凝聚力$ 实现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最终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教师教的终结$也是学生学习的目的% 如何把( 教) 与( 学) 结合’( 学) 与( 用) 结合$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的问题之一% 在教师专业化的成长道路上$ 从( 教书型) 向( 研究型) 的转变$是每一位教师的必由之路% 教师要正确树立没有研究就没有发展$ 没有发展就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的思想$努力在日常的教学中做好了( 研究) 这个课题$ 才能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二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的需要$ 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

师范教育 师范教育 对师范教育的认识 师范教育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向40分钟要效益$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切实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每一位教师努力的方向% 总结每一节课的得与失$ 我们总能看到优与劣的区别$那就是师生关系的处理上%有的教师心中想的只是教学任务的完成$不顾学

生的切身感受$上课提问只是集中在一小部分学生身上$ 而对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师生间的探究与合作$则是少之又少或根本没有体现% 还有部分教师$上课不尊重学生$对一时不能回答问题的学生$严辞呵问$随意打断学生的表述% 更有甚者$学生一开始的回答不符合自己的思路时$ 就反唇相讥+( 看来你还是不会$那就听听别的同学是怎么说的吧, ) 一副不把学生放在心上的样子% 这样的教师$学生与其合作便觉索然无味$ 家长对其更是摇头不止% 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学习$哪有什么兴趣可言&

在教学中没有民主$ 就没有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 就没有师生间的平等与合作$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就会失去兴趣% 因此$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作为教师要善于学习$主动研究成功的案例与不成功的案例$总结成败得失$在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尊重学生的独特认识$ 放下’ 师道尊严( 的架子$主动走近学生$主动参与学生的活动$ 更多地设计生共同活动的教学过程$ 更多地给予

学生以鼓励$赞赏学生的不同见解$帮助和引导学生明确自己想要干什么$指导学生怎样运用恰当的方法获取知识& 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这样$师生的距离近了$障碍少了$以情感为纽带的学习过程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才会形成$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教学过程才能实现&

三%教学实践中的不断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催化剂

教师教的效果和学生学的效果$也即教学效果& 每一节课后

效果如何$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反思$在教学方法上进

行检查$在教学手段上进行梳理$ 对整个课堂教学进行再一次的检阅

$珍视自己的创作成果$把它视为一次创造$ 反思则是这种创造的再

发现$再深化$再创新& 反思可以是一项集体活动& 这项集体活动$通过教导处或教研组组织

$以互相对话的方式在教师之间开展$提出课堂上所发现的问题$ 通

过相互交流%讲座等提出解决的办法$互相借鉴$促进教师的个性发展

& 还可以通过行动研究的方法$ 如利用公开课的机会$对课堂教学中

出现的问题$征求其他教师的意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反思技能

反思更重要的是一种个人行为&这种行为需要反思者长期持久

的反思记录$形成反思后的实践%实践后的再反思$循序渐进& 如进行

实验记录的方法$包括写日记%写课后小结等$记录下教师自己课中和

课后的思想变化和行为变化$以供以后的教学借鉴& 只有对每一节课

进行不断的反思$ 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 形成自己特

有的教学风格$ 锻炼自己对课堂

教学再认识的能力& 这样$教师的专业化会在不断的探索中得以发展

总之$ 教师专业化是教育教学中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标准和更严

格的具体要求$ 是每一位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的方向& !)

责任编辑琴音*

开发个性资源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与意义

作者:邓玉明 蒋成林 李国华 发表时间:2008-12-30 5:50:06 来源:龙海市教育局 访问次数:795

不同的遗传因子、家庭背景、生活阅历等先天后天因素,使人在气质、性格、爱好、兴趣、情感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使人特点鲜明,个性突出。新课程要求打破统一,倡导多样,发展个性,形成特色,要求教师专业发展个性化与差异化,这就需要我们从教师自身条件出发,把教师的个性差异当作一种资源来开发,以充分挖掘教师潜能,凸显教师优势特长,使教师能扬长避短,得到最适宜、最充分的发展。

1.有利于张扬个性,促进方式创新

教师个性鲜明,有利于方式创新,促进专业向个性化、差异化方向发展。因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通常都个性张扬,不拘一格;都求新求异,独树一帜;都敢于打破传统、突破常规。传统的片面追求“统一”的“求同”思维压抑人的个性,阻碍人的创新。一个人如果个性张扬,便会被视为“怪人”、“另类”;做事不合常规,便是“离经叛道”、“出格”、“乱搞”。这种“求同”思维使人们偏爱共性、排斥个性;认同常态、反对变异。那些与众不同、个性鲜明,喜爱标新立异的人往往会让人看不顺眼,遭到人们的诋毁与反对。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椽子先烂”就是这个道理。受传统思想影响,学校管理也只注重教师生活的理性规范,而忽视教师个体生活的现实关切;只注重一般的规章制度与共性要求,而忽视教师的自我需要和个性尊重。尤其是传统教学只注重传授知识,忽视学生个性发展与自主创新,学校就更只注重教师学科专业水平的提高,而忽视甚至压抑教师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的培养。这种片面强调统一性、单一化的管理方式,使教师失去个性,共性化、脸谱化、模式化,千人一面;使教师没有

特点,教学趋同、生活趋同,爱好兴趣趋同;使教师思维呆板僵化,生活单调乏味,工作缺乏乐趣,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充分调动。在这种管理面前,教师的热忱与喜悦,伤感与痛苦,锋芒与棱角,激情与见解都只能悄然隐退,个性日益销蚀,自主精神、独立意识和创新思想逐渐泯灭。而如果我们把教师个性视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并积极开发利用,就有利于教师转变观念,凸显个性、张扬个性;就能让我们换一种眼光来看待“怪人”和“另类”,就可能欣赏他们的“出格”与“离经叛道”。这样,就能营造成一种尊重个性,促进创新的良好环境,就有利于教师张扬个性,积极创新,使教师教学方式个性化、多样化和特色化。

2.有利于挖掘潜能,培养优势特长

俗话说:千招会不如一招鲜。优势与特长是一个人成功致胜的法宝、安身立命的根基。不同教师有不同的优势与特点,有的以语言见长,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有的以表情取胜,手舞足蹈、摇头晃脑、生动传神;有的勤于思考,探究科学奥秘;有的想象丰富、多奇思妙想;有的爱敲敲打打,喜欢发明创造;有的爱好广泛、兴趣多样;有的精于一门,术有专攻。教师这种不同的特点或优势,除了自我努力和环境影响外,还与教师的个性特征密切相关。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不同的个性特点容易形成不同的智能优势。如内向型的人一般善于思考、思维深刻、推导稹密;外向型的人则大多乐观豁达、热情奔放;抑郁质型的人通常细心谨慎、稳重踏实;而多血质型的人则一般充满自信、勇于开拓。教师的个性特征往往反映了他的潜能与优势,只有对教师的个性资源充分开发,才能使教师挖掘自身潜能,培养优势特长。传统管理片面追求整齐划一,忽视教师的个性差异,甚至削“锋”磨“角”,抑制教师个性发展,就会使教师的潜能得不到有效开发,使教师难以形成自己的优势与特色,这不仅会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会使学校的人力资源白白浪费。因而我们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就必须把教师的个性差异视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通过积极开发利用,让教师的潜能充分展示,让教师人

人握灵蛇之珠,怀独门绝技,个个抱荆山之玉,藏看家本领,都具有自己的优势与特长,打造出一块块在教坛上闪闪发光的有特色的教学品牌。

3.有利于因材施用,让教师扬长避短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也往往是良莠混杂、优劣并存。如上面提到的抑郁质型的人办事细心谨慎、踏实稳重,却可能性格孤僻,不善交往;多血质型的人活泼开朗、充满自信,但往往遇事不冷静、冒失浮躁。人的个性特点难以十全十美,在某一方面优点突出,可能在另一方面就存在缺陷不足。作为管理者,如果只用一个标准,一把尺子,只重共性要求、一般规定,而忽视个性特点、区别对待,忽视对教师个性特点的优点与不足作全面分析,既会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也会影响学校的工作开展和事业全面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各种智能要素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在每个人身上存在,使人体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智能特征。这种理论的立足基点就在于人的个性差异,它认为正是一个人在思维、气质、性格、意志、情感等各个方面所具有的个性特点才造就一个人的自我,体现出一个人的独特价值。每个人的个性特点都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是这种个性特点才将人区别开来,才体现出人的独特之处和与众不同。因而这种个性特点也就是一笔宝贵财富,是学校蕴藏的重要资源,需要我们加以开发和积极利用。我们应根据教师的特点与优势,因材施用,扬长避短,使教师既能更好地展现自我,也为学校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这种开发甚至还能化短为长,使我们能换一种角度或眼光来认识过去被视为缺点的东西,从而将消极化为积极,使其成为有价值的资源。如某教师对本职工作缺乏兴趣,厌倦教学,但其他兴趣广泛,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这在过去就会被斥为不务正业,就会对该教师大加鞭笞伐挞。结果可能是领导费力劳神,而该教师却依然固我。若我们因势利导,或抓住其优势做好教育转化工作;或调整工作,安排其负责兴趣小组活动或开发琴棋书画方面的校本课程,用其所长,不仅有利于教师扬长避短,发挥其优势,调动其积极性;还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

面发展

4.有利于量身定制,形成独特风格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实践中,在教学理念、方式、技能和作风等方面形成的定型化的特色或特征,是教师工作个性化的鲜明标志。不同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体现出不同的教学特色。如严谨型风格的教师语言严谨清晰,环环相扣;板书工正整齐、条理清楚;教态从容不迫,沉着冷静;处理问题方寸不乱、有条不紊。而活泼型的教师则性格活泼开朗,风度潇洒;思维敏捷灵活,方法多变;语言富于激情、生动形象;具有较强的亲和力、感染力与吸引力,易于让学生产生兴趣。教学风格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它的独特性。独特是风格的生命,正因其独特才能打上自己的印记,才能体现自我的特点,才能充分展示教师个性化的创造才能和教学智慧。因而教学风格的形成与人的个性特点密切相关,教师只有具备了鲜明的个性特点,才有利于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我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要使教师教学特色鲜明,风格彰显,就要积极开发教师的个性资源,让教师张扬个性,发展个性,使教师能结合自己的个性来发展优势特长,能根据自己的特点量身定制,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向个性化、差异化方向发展,才能使教师各显所长,风格突出,特色鲜明;才有利于学校流派纷呈、方式多样、风格各异、多姿多彩,呈现出百花争艳、百花齐放的欣欣向荣景象。

爱华网 www.aIhUaU.com欢迎您转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72051/736550369683.html

更多阅读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对中国的影响 洋务运动影响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对中国的影响 香草山洋务运动所进行的一系列文化教育在近代文化重建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打破了单一封建正统文化独尊的局面,为近代文化重建创造了先决条件;兴学校,废科举,促进了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大量

严重酒精依赖怎么办 超八成受访者认为学校教育对家庭依赖严重

  前不久,一则“家长帮忙批改作业,出错后被老师批评”的新闻引发不少人的关注。有网友调侃,当中小学生的父母,最好能样样精通,做个“全能家长”。  近日,对2033人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80.3%的受访者认为学校教育对学生家庭的依赖严重,75

声明:《师范教育 师范教育 对师范教育的认识 师范教育》为网友失忆三叶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